《大圓滿―佛陀的終極理念》
第四章 密乘的教判─九乘次第
◎問:上師,我聽聞大圓滿是九乘之巔峰,「九乘」是甚麼教法?
上師:寧瑪派把佛陀所有教法分類為九乘,當然這就含有判教高下的意味:
1 聲聞乘
這種教法主要是聽聞佛陀說四聖諦(包括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而證入阿羅漢果。
2 獨覺乘
對那些有「夙慧」的眾生,他們不需依仗佛陀的教法,自己找到自己的道路,獨自悟道修禪,成就「辟支佛」果,這類覺悟眾生的特點是不與社會有任何交往和接觸。
3 菩薩乘
主要以菩提心來成就覺悟,菩提心就是佛陀無上正覺的顯示,它的特點不單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修行,而是為了從輪迴中解脫所有眾生才成佛。主要展示般若和唯識教法。聲聞乘和獨覺乘稱為小乘;菩薩乘稱為大乘;這三乘的教法合稱經典體系,是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佛陀的化身)所顯示。與後六乘稱密咒體系相對。
跟著三乘屬外密續,分別稱為事續、行續和瑜伽續。這些密續對儀軌和淨化方法都有很詳盡的闡明。相當於東密的雜密,只求佛、神的保護。
4 事續(Kriya Tantra)
修行主要追求心外境界,並記載了大量的儀軌。相當於唐密的胎藏界。
5 行續(Charya Tantra)
修行漸變內心,並有大量戒律作為生活規範。
這兩種與大乘佛典所描述如何達臻佛果大致相同。
6 瑜伽續
主要探討內心,重視修行者與本尊的融合。
外密續是由佛報身(金剛薩埵)所宣說。相當於唐密的金剛界。
最後三乘稱內密續,分別是瑪哈瑜伽、阿魯瑜伽及阿底瑜伽。
7 瑪哈瑜伽
分續部及修部,對壇城都有詳細的描述,修持強調生起次第。它重視循序漸進地轉化;所謂轉化就是把自身之內的五毒(貪、瞋、癡、慢、嫉)轉化成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轉化達臻成熟,便可體證空與明是不可分割。依寧瑪的教判;因薩迦、噶舉、格魯三派都是印度無上瑜伽續而來,所以這三派都屬瑪哈瑜伽。
8 阿魯瑜伽
主要運用氣、脈、明點的修鍊,在修行過程中將五毒以頓時轉化成五智,所以稱圓滿次第。轉化達臻成熟,便可體證空與樂是不可分割。
9 阿底瑜伽
最高的一乘就是第九乘,稱為阿底瑜伽,亦稱大圓滿。在此乘中不一定要詳細地觀想壇城及修證體內氣脈明點。大圓滿重點放在如何進入甚深禪定(三摩地)的狀態。最高的體證是空與覺不可分割。在此乘中可分三部,這三部是有關聯的。
1 心部:它較具體地逐步解說如何進入甚深禪定的狀態,與無上瑜伽的大手印體系有些類似。
2 界部:它入路是很直接,主張進入甚深禪定的次第是頓時的。
3 口訣部:它預設你已進入甚深禪定,在口訣部中重視如何延展甚深禪定狀態的教示。
第九乘的教法都是源自大圓滿續中普賢王如來(佛陀法身)所說的教法。
◎問:上師,你曾提及您的傳承有很多伏藏材料,究竟甚麼是伏藏?是那些人傳習下來的?
上師:西元八世紀,蓮華生大師把當時甚深的教法埋藏起來,以待因緣成熟經由得登巴(取藏者)取出,成為伏藏。我們大圓滿的伏藏是在十四世紀大得登巴噶馬寧巴取出。稱為地藏。
此外寧瑪的教法亦通過佛語遠傳、伏藏近傳、淨相深傳由上師傳至弟子。
1 佛語遠傳(Kama)
是連續不斷的傳承,從以前覺悟的上師如蓮華生、比麻拉、妙吉祥友、毗盧遮拿等,上師弟子不斷的傳承而傳達下來。
2 伏藏近傳(Terma)
蓮華生大師的教法由兒喜蹉嘉記錄,然後埋藏;較後的時間由取藏者(得登巴)取出,因為伏藏在較遲才被發現,年代較接近現在,所以伏藏代表較短的傳承。
3 淨相深傳(Dag-nag)
是個別上師內心修證的經驗名稱。
第四章完
Copyright by The Great Perfection Buddhist Cent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