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欽心髓妙道前行》
第六章 超越虛妄 願行菩提
問:皈依後,法本要求我們修發心,請上師開示。
上師:發心(藏音「心薛」)傳統上分兩個導向:發四無量心願(藏音「慢伯成味亦」)和修悲心(藏音「救巴尚謝」)。
發四無量心願又可分四種:
一
無量平等(「東養成滅」):想到親敵平等,輪迴以來,自己已有很多父母親怨,我們有句俚語:「無債不成父子,無怨不成夫婦。」親怨是沒有固定相,眾生皆平等。
二
無量友善(「傷巴成滅」):在身、語、意三方面愛護關懷別人,身體平時不可碰撞別人;語,平時不可出言令人不快;意,平日不可貪求別人的東西,不可懷疑別人。
三
無量悲心(「寧結成滅」):如母失其子,見到走入邪路或身處逆境的眾生及魔怨都要生起悲愍心。恩師活佛常對我說:「生起大悲心與證悟是同時出現。」釋尊在菩提樹下降伏魔怨時,魔王對釋尊佩服得五體投地說:「你的勝利不是以輪、劍、矛等武器而得到,你是以悲心來取得勝利。」
無量喜心(「嘉華成滅」):消除嫉妒,別人有成就,內心要喜歡。現今佛教徒要特別修養發無量喜心,為自己趣向菩提、昌盛佛教消除障礙。
問:請上師簡略解釋慈悲和菩提心的意思。
上師:慈悲傳統的解釋是「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又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其實,「慈」是希望一切眾生快樂的溫柔心;「悲」是希望一切眾生皆得離苦的圓滿心;而菩提心則指一種自然珍惜愛惜眾生生命的心情,並願意以自己成佛作為手段來度化一切眾生出離輪迴。
問:視成佛作為一種「手段」,是否……
上師:成佛不是為救贖眾生,那樣成就的必不是佛道。
問:那麼,佛教不就是救度眾生之教嗎?
上師:終極地說,救度眾生使他們達到覺悟,這是佛教的目的;而個人成佛,這只是救度工作的前行。
問:菩提心必定在密乘修行中佔很重要位置。
上師:整個密乘的修行,就是完成菩提心。
第六章完
Copyright by The Great Perfection Buddhist Cent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