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道炬―如何修習三昧》

第一章 禪定大寶舟 苦海渡迷津

◎問:上師,有時我很想反問自己,修行成佛究竟有甚麼意義?

上師:你不若反思生命痛苦的問題。在凡人的生命中,痛苦遍及一切,我們無法阻止它。因為我們沒有正確明白生起痛苦的根源,所以,我們過去受多少痛苦,現在我們只可以肯定的是我們仍要繼續受苦。

◎問:痛苦究竟何時才會完結?

上師:只有達致止息無明後的解脫或涅槃,痛苦才正式完結。假如我們真正為自己找尋快樂,就要以解脫作為修行的目標。

◎問:我修行密乘已有多年,仍未能解脫。究竟在甚麼地方出了問題?

上師:解脫的最大障礙就是煩惱障,圓滿覺醒佛果的最大障礙是所知障,要對治煩惱障和所知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體證空性。

◎問:我知道體證空性不是朝夕可及,而且要內心很穩定,意念要集中才能體驗空性。

上師:沒錯,穩定內心,使之不會轉動到其他的對象,才能體驗空性,這是傳統「禪定波羅密」的訓練。

◎問:上師可否界定甚麼是「愚癡」?

上師:在傳統經典中無明分成兩類:

一 純粹的無明,不結合其他煩惱心理狀態,例如無知、誤解、猶疑。「無知」是指我們沒有留意事物的真正狀態,所以我們不知道又或者我們試圖思考和了解它,但卻未明白甚麼是真。

「誤解」是當我們試圖思考和了解有關事物的性質時,達到某點的認知甚至確信;但事實上我們達致的確認卻並非事物真正的狀況,我們錯誤地理解;例如我們透過心理學認識人有非理性的本能,事實上,人內心真正的狀況是光明清淨佛性。

「猶疑」是我們內心不能決定甚麼是真,甚麼是假;對同一件事,我們猶疑躊躇地想道:「這可能是對,又可能是錯。」這種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就是猶疑。

二 和煩惱心理狀態結合,貪嗔癡的愚癡。例如在強烈貪求中,我們陷於混亂,失去了對與錯的軌跡,混淆了善與惡,因而做出種種後悔的過失。

佛陀在《月燈三昧經》說:「體證空性就能斷離愚癡。」

◎問:「三昧」是甚麼?

上師:三昧音譯「三摩地」,意譯是等持。在唯識宗來說屬五別境心所;在密乘的教法中,三昧是高級的禪定境地。

◎問:我常弄不清楚三昧與奢摩他的分別。

上師:三昧與奢摩他分別很明顯,奢摩他是「止」,止息一切念慮,收攝精神。進入奢摩他可到達初禪境界,得到奢摩他的標準是心恒安住一境,並得到身心上輕安。三昧則包括所有「有心定」,有心定除了初禪外,還包括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境界層次自比奢摩他高;但是古德都認為要修好奢摩他才會出現三昧。

◎問:如何修持奢摩他?

上師: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不如我先介紹修奢摩他應有的動機吧﹗

佛教所有修行都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利益眾生。有位弟子常跟我說:「我今天造了件善事;我修了一個很長時間的法,迴向給眾生,我很有滿足感!」我給了這個答覆:「一個醫生若是為了治好病人之後所得的滿足感,他的努力都只是為自我服務。」要是修行只為了自己的滿足感,那麼未免局限在自我中心了。

◎問:上師是否說修行切忌執著內心的欲求。

上師:很好,修奢摩他切忌因已離開欲界感官貪求,而執著色界的禪境。

◎問:請問上師可否透過密乘儀軌來修奢摩他?

上師:可以,通常在末段,本尊溶入自身,最好在再次生起本尊時,修習奢摩他—「止」。

修習奢摩他成功,要靠很多因緣。首先要有靈性的導師,傳承、灌頂對一切修行來說是必然的;跟著是除去惡行,減輕負面惡念障礙自己;以善行來支持你,作為整個修止過程的資糧;最後是除去一切不善環境,為禪修外在條件作好準備。

第一章完


Copyright by The Great Perfection Buddhist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