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道炬―如何修習三昧》

第五章 離諸過失 八大斷行

◎問:我閱讀上師在報章的佛學專欄,曾介紹彌勒菩薩《辯中邊論》教人如何把內心導向禪定對象,有所謂五種過失和八斷行,礙於專欄篇幅期數限制,上師有很多地方只略言,現在請上師為我們講解。

上師:彌勒菩薩提出五種障礙禪修的過失和對治的八種方法。五種過失分別是:懈怠、失念、昏沉和掉舉(墮邊)、不作行、作行。八斷行是安、勤、欲、信,用以對治懈怠;念對治失念;正知對治墮邊;思對治不作行;捨對治作行。

◎問:我們可以談談懈怠嗎?

上師:懈怠使人從善行分散而執著各種的娛樂。

懈怠通常分為三種:

一 引來惡行的懈怠:沉醉於世俗的活動和行為而令自己離開修止。

二 懶惰的懈怠:喜愛拖延耽擱。例如為自己懶惰編說謊話:「我修行巳經很好,現在我要小睡片刻,睡醒再算吧!」

三 自我貶抑的懈怠:自己找來逃避的藉口,例如「我縱然努力也做不了,又何須困擾!」

無論哪種懈怠,它都是被禪定以外的東西或活動所吸引而中斷修行,這是最嚴重的懈怠。

◎問:那麼我們如何用安、勤、信和欲這四斷行對治懈怠?

上師:我們先談談輕安,輕安是對治懈怠最直接的方法。但是,輕安是較高級的修行人才具備的,對他們來說,當懈怠生起,輕安便直接摧破懈怠。從輕安而得到的喜樂立刻給懈怠寫上休止符,對於那些已成就奢摩他的人,輕安是生起三昧醒覺途中的無比恩賜。

這並非說修行人生起輕安後,懈怠便完全消失,因為輕安只有成就修止之後才全面生效。

跟著是勤,勤是堅忍地生起對善的喜悅,勤可以生起輕安,所以也能直接對治懈怠。

欲是對成就和證悟的善面期望,只有這種欲求,才可生起勤。

信是能清楚憶記禪定的利益和功能的心理活動。

◎問:表面看來,安、勤、欲和信好像有互動的關係。

上師:這四種對治的方法是交錯而成。安是懈怠最基本的對治,人如何生起安?主要透過不斷生起勤,怎麼是造成勤的原因?對生起三昧有一個很強烈的善欲,怎樣能生起強烈的欲?透過了解禪定的無上功德的信念;而信念則是由於得到「安」這份喜悅而生起。如此循環,每一次亦增強了各別對治方法的力量。

◎問:在修止的過程中如何區別信心和執著?

上師:假如我們心裡這樣想:「如果我具有奢摩他那多好,多麼偉大。」這樣是將奢摩他看成一種裝飾,這是自我執著。

信心是建基於認識奢摩他的殊勝,信心的焦點是放在奢摩他本身而非追尋光榮或個人滿足。此外,信心是有澄清的、明亮的、深刻的鑑賞成份,它不單認清奢摩他的殊勝,並且發自內心地要成就它。

◎問:提到信心,我覺得對自己傳承、派別和教法,具有完全的信心和倚仗是極重要的,無論修法或禪定時都能派上用場。

上師:我們要確信佛陀的教法能改變一切,當然包括三昧,奢摩他教法能使人類脫胎換骨,包括自己的上師,密勒日巴臨終時與弟子的對話很發人深省。當密勒日巴將入滅時,很多弟子圍繞著他,其中一個弟子威仲巴說:「我們聽到你為了修煉和證悟教法,經歷了艱難曲折的路途,獲得證果後展現不可思議的神力,我們深信你必定不是凡夫俗子,而是某位佛菩薩的化身。請仁慈地告訴我們,上師是哪位佛菩薩的化身,使我們的信心和奉獻可以日益增長。」密勒日巴回應道:「你們視我為佛菩薩的化身,從某一立場來說是相當好的,這表示你們具有純淨認知、奉獻和信心,與及你們能欣賞上師的功德。但從另一個立場來說,視我為佛菩薩的化身,是很差劣錯誤的作法。它背後隱藏著教法沒有力量,修行教法是沒有成效的涵義。我當然不是佛菩薩的化身,不過是世俗之人;在俗人中,我更是最低下的。我年青時,學習黑巫術和用它來對付敵人;我施法造成落雹風暴,摧毀敵人,積習無數的惡業和為自己修行設下障礙。我是個大罪人。因為特別的機緣,使我得遇一位真正具德上師,我能夠獲得真正教法,以精勤熱切的修行來實踐教法。透過上師的加持、自己精進和佛法力量,我的惡業、障蔽和煩惱竟可以完全淨化,而依著淨化的力量我才可以即身達致圓滿覺悟,達至金剛持明的統合狀態。我的成就是依靠上師教導大手印的口訣和修持的力量,並非如你所說佛菩薩的化身。徒兒,相信自力,相信教法;不要迷信,甚至取巧,這是修行人應有的基本品格。」

◎問:上師,多謝你誨誨的教導,請開示第二種過失—失念。

上師:失念的本質是受精神扭曲的影響而缺乏內心明了,它能障礙禪定時的集中。

◎問:如何對治失念?

上師:要使對象集中,主體內心要明了,有兩方面要注意。

一 這是剋就你的對象而言,內心應具備不分散的穩定,它必須透過「念」才可達致。發動「念」,首先要有「念」的對象,它的作用是遠離精神上的分散,而集中在對象上。這個對象是特別由修行者自行設定出來的,如呼吸、佛像、火點、慈悲,這都可以構成一個精神上的影像或對象。集中的意思是指一個具有連續以行者設定的對象作為焦點的精神狀態,記著這個步驟是將心指向對象。

二 明了的力量:這是剋就內心主體而言,內心了解對象時發出清明的力量。內心如果清清楚楚了解它的對象,明了的力量就會生起。假如修行者內心觀看對象時模糊,那麼他內心便缺乏明了;相反來說,禪定者缺乏內心明了的力量,對象往往觀得很不清。

◎問:精神上的影像應該有多大?

上師:一般的情況是愈小愈好,若果辦得到的話,最好如芝麻般大小。如果辦不來,最多也不外如拇指指尖般,原則是愈細小愈有助穩定。

第五章完


Copyright by The Great Perfection Buddhist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