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道炬―如何修習三昧》

第八章 念捨正知 得奢摩他

◎問:上師已詳細把修止五種錯失和對治開示,請讓我總結好吧!

當修行人開始禪修,第一項過失是懈怠,使人無法集中,無法禪定,要克服懈怠,應運用四種對治—安、勤、信、欲。

進行禪定時,若自己所犯的是失念,遺忘了禪定對象,不能維持集中,就要以「念」來對治「失念」。

當內心已明了,對象已集中,升起的過失將是昏沉和掉舉,自己要以正知來對治。

因自己不應用對治而令昏沉和掉舉繼續升起,這就是「不作行」的過失,要以作行來剋服不作行。

當自己離開昏沉和掉舉,在毫不需要下用力對治,而令集中分散,這就是作行的過失,對治作行就是「捨」。

上師:很好,我再從另一個立場來解釋。

剛開始修習是很難得到穩定,無論對象是怎麼,這時你主力是培養「念」。

到了修習的第二階段,當「念」變得強烈,大種的散亂和掉舉被壓伏。但大種的昏沉常影響禪定,這時要以正知作對治。

在第三階段,大種的昏沉被壓伏,細微的掉舉和散亂常影響禪修。這時仍要以念來對治,當念增加,更微細的昏沉便出現。

第四階段時,更微細的昏沉被壓伏,因自己慣於運用對治,一時間難於打破這慣性,便要透過「捨」來對治,這時自己進入第九住心等持。

第五階段當連續生起第九住心,輕安大樂正式生起。

◎問:我們修「止」所做的準備工夫,到這個步驟是否完成?

上師:基本上,修止到達第九住心—等持,已完成修止;跟著進入初禪、二禪,乃至無色界四禪。

◎問:上師,可否深入些介紹「念」在整個禪修過程中所扮演的角式。

上師:寂天菩薩舉了一個很生動具體的例子:「在我們修定時,有些想來偷竊的盜賊,有些來搶掠的強盜。這些強盜、竊賊和盜匪就是我們的煩惱散亂、昏沉、掉舉等等。」

舉例來說,想掠奪他人財富的強盜必會首先估計對象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如果他是一個強壯,能幹,聰明和理智的人,內心清明穩定,強盜會想:「我們能夠從這廝偷得東西的機會也不大,還是罷手;否則,自己可能被捕。」相反,如果那富翁是虛弱無力、疏忽、草率、懶惰和不留心的話,那盜賊就會想:「我們有機會成事。不費力便可搶掠這傢伙。」於是他們在旁監視等候機會。當機會一來,他們便輕而易舉將他的財物搶掠一空。

同樣地,一位試圖修練三摩地的修行者,如果是小心謹慎、念力強大的話,煩惱是沒有立足之地;另一方面,如果你是懶散、漫不經意,隨便浪費時間,煩惱就會隨時準備佔據,控制。「念」就是不糊塗草率,內心清明穩定;有了念,煩惱賊就不敢來搶掠你的內心,在修行上佔很重要位置。

◎問:我聽上師的吩咐專心做四加行,是否要先完成四加行,然後才修習奢摩他。

上師:兩者可以並進。如果你全部辦妥,奢摩他成就及四加行數目和質素都完成,那實在是很好的開始。

◎問:靜坐時,我內心常受出離和菩提心兩者的矛盾紛擾,如果不理會俗世,那麼便違反大乘救世的誓句;如果入世,修甚麼法也不能集中。

上師:出離的意思是要你認清世俗的虛妄、無常和痛苦;這樣的心態來迫使你精進修行。而菩提心是在較高層次來提醒你為何要從這虛妄、無常和痛苦的俗世出離,勤修佛法,獲得解脫,背後的原因是眾生都是六道輪迴父母;我們,事實上是沒有你我之分,不忍他們受苦,要依仗佛教的力量把他們救度出來,讓他們醒覺,出離俗世。出離與菩提不存在矛盾,而是必然地相容。出離與菩提不是步驟先後不同,而是共存於修行者心內,因應不同環境而有相應的態度,例如有人想與你喝酒消遣,打發時間;你便要以出離心拒絕他,獨自禪修。若有人要你幫忙,你便應放下禪修功課,度化他,幫助他,攝引他。

◎問:我在坐定時,曾有平靜和快樂的體驗,一旦發覺自己處於快樂、寂靜時,自己又分散了。

上師:當自己恰當地修行,喜悅自然升起,不須著力,不做甚樣也可維持這狀態。假如你特別注視和理會它,它便立刻離開。好的體驗就像一隻貓兒,當你四周行走時,貓兒就會跟隨在你身邊。但當你停下來,回頭向牠說:「小寶貝,來我這兒。」這時,小貓就會立即走開。所以,不必理會輕安喜悅,只要繼續禪修,穩定的喜悅將會屬於你。

◎問:上師,昏沉、掉舉和不正知都屬於人類與生俱來的隨煩惱心理作用,修止就可以把這些隨煩惱從內心趕走。同樣,我從印度大德世親論師的《唯識論》知道尚有很多更厲害的煩惱,禪定是否可以一併去除。

上師:可以。《大乘五蘊論》說明人的心理作用很複雜,分析起來有五十一種,善良的力量有十一種,分別是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勤、輕安、不放逸、捨和不害。負面的就有六根本煩惱,分別是貪、嗔、慢、無明、見和疑和二十種次級的隨煩惱,分別是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無慚、無愧、昏沉、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亂和不正知。

◎問:邪惡的力量以較大的比例盤踞著我們的心靈。

上師:我們若果受煩惱的牽引,便只能在輪迴中受種種痛苦和傷害。所以我們要設法壓抑煩惱的支配和培育增長內心善良的力量。

只有禪定才能轉化內心。轉化是在禪定中出現的出離心、菩提心、甚至體證空性所帶來。當成就阿羅漢果時,禪定更能把煩惱之主俱生無明驅走,帶來更深奧的修行和淨化,達臻圓滿覺醒。

第八章完


Copyright by The Great Perfection Buddhist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