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11講

日期:2007年3月24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癸四 不應報喪而令大家感到悲傷

質疑:雖然因親友去世而悲傷是自造痛苦,毫無益處;但是為了維繫親友關係,這也是無法避免的。

19如為分佈苦,世間遍流轉,

于已苦眾生,佈苦復何為。

People in this world wander, full as it were, of suffering. Why fill with suffering people who already suffer?

哀悼親友即是把痛苦輾轉遍佈世間;世間凡夫已充滿痛苦,何必在痛苦之上再添加更多痛苦呢?

解惑:由於自己的業力,凡夫轉生成男子、女人,並且繼續在這痛苦世間上下流轉。對於已經痛苦的眾生,為什麼還要為他們增添更多新的痛苦呢?就好像用食鹽在傷患處磨擦一樣;這種「分佈苦」的行為,還有什麼原因去做呢?不如將精力放在解脫生死輪迴的修行上!

譬如有兩兄弟,其中一人目睹父親死去,而另一人則目睹母親的死亡。兄弟倆人心想應該將死訊通知對方;兩人中途相遇,彼此告知父母的死訊,悲痛得如雪上加霜;但亦於事無補。(註釋66)

癸五 不應貪著親友聚合

子一 思執聚合本性不應貪著

質疑:雖然與親友分離感到痛苦,但相反來說,與親友一起便感到快樂。所以貪愛與親友聚合是合理的。

解惑:不是。

20若喜彼集聚,何不喜彼離?

集聚與分離,豈非俱時有?

If meeting is a joy to you, why is parting not also a joy? Do not meeting and parting both seem to go together?

如果喜歡與親人歡聚,那又為什麼不喜歡與親人分離呢?有歡聚不是同時俱有分離嗎?

解惑:如果相聚對你來說是會生起歡喜,那麼分離對你來說亦應歡喜;因為相聚與分離二者是同時俱有,成雙成對的;二者是同一因的(註釋67)。

譬如幸運之神吉祥天女(Lady Luck)身後必定隨有禍神黑耳女(Mistress Black Nose)。雖然有毒的食物能帶來短暫的樂受,但最終亦會帶來痛苦。

往昔有人向吉祥天女祈求吉祥福樂,修了很久,吉祥天女終於示現。當吉祥天女走進屋內時,他發覺吉祥天女後面來了一個青面獠牙的夜叉,他問吉祥天女那是誰?天女回答:「黑耳女!」那人說:「可是我祈求的只是你啊,她來幹嗎?我不想要她,請她走吧!」吉祥天女答道:「這是不可能的!無論我往哪裏去,她都必定緊隨著我,這是必然的。」(註釋68)同樣,那裏有相聚,那裏就有分離。

又譬如有人吃下有毒的食物,暫時雖會生起快樂,但痛苦也必然隨之出現,這都是無可置疑的。同樣,相聚的一切樂,都與分離的苦相關連!

質疑:我們可以不理會分離的苦。雖然分離是必然的事,但聚會時間長而分離時間短,所以應貪著樂聚天倫!

子二 不應貪著親友聚長離短

21過去無有始,未來無有終,

何故汝見合,不見長時離。

When the past is beginningless and the future endless, why do you notice being together but not the separations, though they be long?

過去的時間沒有開始,未來的時間亦沒有終結;為什麼你只見到其中短短時間的聚合,而沒有察覺長時間的分離?

解惑:眾生在生死輪迴中沒有一個開始的過去,亦沒有一個終結的未來。在這期間內,今生的聚合只是短暫的一瞬;對於漫長無終結的未來來說,今生就好像電光火石般短暫。為何你只能察覺彼此相聚短暫的時刻,而未能察覺到實在是長久分離的時刻?對漫長的分離你不計較,卻貪執短暫的相聚。

譬如一個離鄉別井的男人,出外多年,留下妻子在家;妻子耐不住寂寞,跟另一個男人跑了;男人回家後,見到妻子離開,內心感到傷心難受。情況也是一樣,男人本來離開妻子已多年,但他並不感到痛苦;可是回家時見到妻子跑掉了,反而傷感;這是極不應理。

質疑:雖然分離的時間長,但內心被其他快樂之事分散,例如對著春花夏水,秋月冬雪,良辰美景;分離的痛苦便會隨之而消失;所以不存在分離的苦惱,更不特別執著分離。

癸二 不應貪著良辰美景

22剎那等諸時,定如諸怨害,

故於彼怨害,汝都不應貪。

Time, consisting of instants and so forth, is certainly like an enemy. Therefore never be attached to that which is your enemy.

剎那、時刻等所成的時間,就會像怨敵一樣耗掉你的壽命。就是這個原因,千萬不要執著時間這個怨敵。

剎那和短暫的光陰漸漸多,你的存活壽命就減少;因此良辰美景實際上是你的怨敵,因為它偷去你的壽命。就是這個原因,千萬不要執著歡愉的時刻。

譬如說:有一個老傭人,她常受到主人責罵奴役;但老傭人不但不生仇恨,反而還貪執著主人。同樣,剎那流逝的光陰正在不停地殘害著世人,但世人反而貪著這些時光。(註釋69)

質疑:你所說的頗合理。但一想到要割愛辭親是件痛苦的事,亦害怕孤零零到寂靜山林隱居,所以仍未能出離。

辛三 應及早遠離俗務而勤修解脫道

壬一 必須出離勿待死主懲罰

23惡慧怖分離,不能出家者,

智者定應作,誰待於治罰。

Fool, because you fear separation, you do not leave home. Who that is wise does under punishment what must certainly be done?

邪惡的分別心識害怕分離,所以不能捨親出家。但智者經取捨會決定出家,誰會束手等待死主的治罰呢?

解惑:由於世人卑劣邪惡的分別心,所以害怕捨離親人,而不確實地放棄在家生活,到寂靜處修學解脫正法。但其實死主最後也必會把你和親友分離。所以知道取捨的智者決定行持正道。誰會束手等待死主諸般懲罰?在死主未施懲罰威脅之前,就走到寂靜山林;竭力尋獲解脫吧!

譬如必定要交稅,就不要逃稅;否則除了繳交稅款外,還要加上罰款。

質疑:縱使我們必定有一天會離開親人;但無論如何,我也必須待兒女長大成人,完成責任後,就必定放心出家!

壬二 要及早捨棄俗事依止寂靜處

24汝思作此已,後當往林間,

若作已後棄,作彼有何德?

You may think you must obviously go to the forest once this has been done, whatever you do must be left behind. What is the value of having done it?

你想將家庭責任完成後,才往寂靜山林修行;如果俗事做完後又可捨棄;那麼作這些事又有什麼意義?

解惑:你可能認為自己遲些完成俗務,例如是待兒子長大之後,才走到山林獨居。但無論你在做什麼事,你也必定要放下,這是不能避免的事。再說,這些俗務即使能做完,辛苦做了幾十年,但做完之後又須捨棄,這顯然是沒有意義的。從一開始就把它放下,才是正確的做法。(註釋70)

就如下面兩則譬喻:一個遊人在路途上見到一堆不同形狀的石塊,於是他停下來,拿起石頭將它們挫磨光滑,磨了一塊又一塊;別人問他磨滑這些石頭用來做什麼?「沒什麼,我只想磨滑這些石頭。」他這樣做除了耽誤行程外,是完全沒有意義的。要知道在生死輪迴中的旅客,其俗務亦是如此。

又譬如有人見到一個芒果跌在糞堆中,便急忙檢起用水沖洗。有人問他:「你將芒果洗淨做什麼?」「我會把它沖洗乾淨,然後才扔掉它。」同樣,既知世俗瑣事必要捨棄,為何還要煩惱著去完成?

質疑:雖然走到山林修持是必要的,但由於執「我」和「我所」而產生恐懼,所以令我們無法做到。

壬三 明修無常的利益

25若誰有此念:思「我定當死」,

彼已捨貪故,于死更何畏?

Whoever with certainty has the thought, “I am going to die,” having completely relinquished attachment, why would they fear even the Lord of Death?

如果誰人心中有這想法:「我必定會死,而且死亡當下決定會來!」那麼他已捨棄執我,對死亡還有什麼畏懼呢?

假如你竭力去觀修死和無常,你將從執著「我」與「我所」中解脫出來。情況就是這樣:「誰人心想:『我雖然不肯定何時死去;但我將必死無疑。』」同時對此堅信不移,這人就會遠離一切憒鬧。既然已放下對實我的執著,這人又怎會害怕死主呢?由於你透過放下恐懼而獲得解脫,縱使你與兒子離別,獨往山林修持,亦無所畏懼了。

譬如有人為了預防食物中毒,食前以金鐲子檢驗食物;發現食物有毒,便立刻捨棄。聰明人保持念住無常,而能毀滅煩惱。

故此,如上述的解釋,反覆地思惟:「在死主的管控下,你必定會死亡,而且死時無定。」如果以此來建立一個觀修基礎,那麼無上聖道便會於心相續任運地展現。否則,便如善知識博多瓦格西(Geshe Potawa, 1027-1105)所說:「乃至未生起死無常的心,則障礙生所證之道!」所以要不斷觀修粗(coarse)和細(subtle)兩方面的無常。

總攝頌曰:

能斷財利貪愛縛,靜處勤修勝策法,

諸經密語殊勝法,最初思惟死無常。

That which cuts craving for reward and honor, the best spur to practice with effort in seclusion. The excellent secret of all the scriptures, is initially to remember death.

斷除對名與利的追求,在寂靜處獨自精勤修行;而經教最精髓的要訣,就是先要憶念死。

註釋

  1. 月稱菩薩說:「志求出離輪迴者,切不可因此苦痛而失壞善法。」這是證空聖者的境界,一般凡夫不易做到。又例如密勒日巴尊者在山洞修行時,他妹妹琵達向尊者哭訴母親在他辭親捨家後受到的分離痛苦,最後死去的經歷;而尊者卻笑著唱起道歌。這些行徑足可看到證悟空性的修行人不會執著如夢似幻的世事。對我們仍細微執著親情的修行者,當然很難理解。
  2. 所謂同一因是指一者若存在,另一者亦必然會存在,如手之有背面;亦如生死、升墮、離合等關係。
  3. 一般人祈求神佛庇祐,因為沒有誓戒的因緣,所以吉祥天女與黑耳女是此有故彼有的關係。但對密乘修行人而言,因他們是不會與破誓毀戒的人共在一處,甚至嚴謹到不飲與破誓毀戒者同源頭的水。由於種下清淨誓戒的因緣,修行人有自由祈請相應的護法神。正如月稱在《入中論》說:「猶如大海與死尸,亦如吉祥與黑耳,如是持戒諸大士,不樂與犯戒雜居。」
  4. 月稱菩薩說:「現在應該徹底了知有為法的本性了。」故智者對世間不應產生貪心;而應了知凡夫所作所為是顛倒,應生起強烈的厭離心。
  5. 龍欽巴尊者(1308-1363)說:「世人所做的一切俗事,就好像小孩玩耍一般;沒有可能完結。只有立即放下來,就可立即完結。」

應用思考問題

  1. 聖天菩薩主張人死了不用辦喪事,否定喪禮,試言其詳;你贊成嗎?
  2. 密勒日巴在山洞修道,其妹妹千辛萬苦訪尋他的下落;並哭訴自尊者辭親修行後,母親因遭受痛苦不幸,最後死去。密勒日巴尊者聽後大笑,並唱道歌!表面上尊者行為有乖倫常;但細想有莫大道理。情形就好像古代莊子知道妻子死去,還當眾鼓瑟高歌。你能否依己見,解釋聖者對死亡的看法?
  3. 聖天菩薩認為吉祥天女與黑耳女;一個幸福女神,一個招禍女神,兩者是相並出現;但月稱菩薩卻認為有吉祥天女就必無黑耳女,兩者是相斥的。你認為何者合理?試詳析之。
  4. 聖天菩薩認為良辰美景、快樂時光是修行人的怨敵,試言其詳。
  5. 月稱菩薩說:「出家前往阿蘭若修行;對此不能拖延,不能懈怠。」但凡夫對住寂靜修行,有很多推搪的理由,你能舉例說明嗎?
  6. 噶當派博多瓦格西(1027-1105)認為經教要訣首在念死,試述其詳細內容。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十一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