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12講

日期:2007年4月28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戊二 明於有漏身修苦門斷除樂執顛倒的方便(Explaining how to abandon erroneous belief in pleasure by meditating on the contaminated body as suffering)

己一 標品名:明破樂執方便品第二(Abandoning Belief in Pleasure)

己二 正釋品文

庚一 別釋文義

辛一 于粗身修苦的軌則(如何觀修粗身coarse body)

壬一 示身具苦的理由

癸一 雖見身苦但須保護勿令損傷

26雖見身如怨,然應保護身,

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Although the body is seen like a foe, nevertheless it should be protect

ed. By long sustaining a disciplined body, great merit is created.

雖然身體好像怨仇,是眾苦之源,但亦應加以保護。如果恆常地令此身具足律儀,那麼就能創造大福德!

有漏身(contaminated body)是痛苦的根源;內有四百零四病(註釋71)等內緣侵損,外有刀杖石塊等外緣所傷害。雖然聖者直接體認身體具痛苦本質,而視為仇敵,但認為對身體要有合理的保護,以免受到損傷;因為令這個身體遵行戒律,活得愈長命,就愈能積累廣大福德資糧。這樣做便能去除人們視身體為怨敵而不知道應否保護它的疑惑了。由於上一品有關無常的闡述,可能會令我們厭惡身體,並懷疑身體會因造惡業而變得毫無意義,毫無價值;故於此處(聖天菩薩)要修行放下輕視此身,雖視身如怨敵的斷見;應善加保護身體,使之成修行善法的工具。

就好像商主的兒子黨群盜賊作非法勾當,於是商主把兒子和盜賊一起關在監獄;讓兒子因畏懼吃苦而改過。商主雖然看到兒子的劣行,但畢竟沒有捨棄他,而以善巧方法去調伏兒子,使他歸於正道!雖然身體是痛苦罪惡之源,但不應隨便捨棄,應以善巧方便去加以調伏,使之完成出離生死大業!

癸二 斷除過分貪著身體

質疑:倘若要保護身體的話,我們好應該從衣食住行等各種受用上,愛護它,滋養它!

解惑:無過!

27人苦從身生,安樂由他起;

身是眾苦器,汝何重此身!

When human suffering is produced by the body, and pleasure by other factors why are you devoted to this hull, a container of suffering?

人的眾多痛苦皆是從身體生起,而安樂卻是其他外緣生起;所以身體是盛載眾苦之器,你為什麼要貪愛看此身呢?

好像饑餓、口渴等痛苦,都是由這個身體而來;相反,食物和飲料等外緣就能讓我們溫飽滿足!明白這個道理後,為何你仍貪重這個盛載種種形式痛苦之器皿(註釋72)?你雖然要珍惜保護它,使它有足夠行善的力量!但你只須透過穿衣和進食來養活身體,並於期間不生任何罪過,這便足夠了。

情況就如同以下的譬喻。某人用馬車去載一個化現成美女的羅剎女。未幾,前面竟出現二個醜陋的羅剎,那人便用利刃把這兩個羅剎砍斷,但未幾車前又化出四個羅剎,如是愈砍愈多,那人想不出任何辦法。突然,虛空傳來天神的聲音,說道:「假如你將車後那美女羅剎殺掉,其餘的羅剎自然全部消滅!」於是他依照吩咐去做。果然,一切怖畏全部消失。同樣,身體如同美艷的羅剎女,如果不能認清它的痛苦本質,並對它貪執不捨,那麼痛苦便會源源不絕地產生。只有透過觀身無常和苦,我們便會捨棄貪戀,並且會竭力去防止死後再投生。這樣,一切痛苦也會因此而終止。

壬二 廣說修苦的方法

癸一 思惟此身多分為苦受

子一 正說

質疑:身體雖然是生起痛苦的源頭,但是依靠食療藥效、娛樂資具可以使身體生起大安樂,所以不應畏懼小小的苦楚!

28若人所生樂,不能大於苦,

如是極大苦,寧猶思惟小?

When humans do not have as much pleasure as pain, should so much pain be considered negligible?

人們從任何受用中所得到樂受,都不會比苦受大!如此極大苦受,怎能認為是小呢?

解惑:譬如有國王天授(Devadatta)坐在皇宮柔軟的座墊上,正享受歌舞美食,當他浸沉在五欲樂中時,突然被黃蜂螯了一下,剎那間所有的樂受隨之而消失,他只會覺得痛苦難忍。同樣,苦受的作用比樂受大,我們還會對痛苦掉以輕心嗎?所以應當思惟苦,心生厭離(註釋73)。

又譬如札左羅剎巴比(Bali)為爭奪蘇格哇羅剎(Sugriva)之妻司達而打了十年仗。後來雖得到司達,卻無法彌補十年戰爭的痛苦,並因時刻害怕蘇格哇回來報復,日夜活在恐懼中。為換取一時快樂而墮入痛苦的泥沼,還以為輪迴是快樂,情況亦是一樣。

質疑:雖然苦受很多,但仍有樂受;難道不應因此而更努力追求安樂嗎?

子二 雖然眾生厭苦欣樂但唯有苦隨逐

29世人皆趨樂,樂者實難得,

故于此眾生,眾苦如隨逐。

Ordinary people are bent on pleasure; those who have pleasure are hard to find. Thus it is as if transitory. Beings are pursued by suffering.

凡夫致力尋求快樂,但快樂實際上極為稀有;而追求快樂反成苦因。所以對於逐樂的眾生,痛苦更如影隨形地隨逐不捨。

解惑:快樂的力量弱小,而痛苦力量牢牢的壓著快樂。凡夫都希望得到眼前的快樂,而逃避痛苦。但是以苦為本性的人身要找得到快樂,實在是很難的事;因為凡夫在追逐執求安樂的同時,卻往往製造種種的苦因。所以眾生在無常和剎那壞滅下,雖然一直想逃避痛苦,但痛苦卻如影隨形,緊隨身後,極難捨棄(註釋74)。

譬如有人因被狂象追逐,逃入枯井,以為這樣做很安全;但他仍困於井內,狂象亦未遠離。同樣,凡夫因顛倒以為自己是個快活人,但事實上他經常與痛苦結緣!

癸二 思惟毫不費力苦便很容易生起

子一 若喜少樂也應畏多苦

質疑:雖然痛苦會如影隨形般追隨不捨,但是我們如果肯用力,也可以求得快樂,所以我們應該極力追求快樂!

30如欲能得苦,樂豈能如欲?

汝何重稀者,多者何不畏?

Suffering is found at will. But what pleasure is there at will? Why do you value the rare but do not fear the plentiful?

痛苦不必費力隨意可以找到,但快樂是否可隨你的意欲找到呢?為什麼你費力找稀有難求的快樂,而從不因害怕眾多的痛苦而做些事情呢?

解惑:痛苦恆常不離我們左右;我們亦不必費力,隨意便可得到它!可是我們能夠隨意便得到快樂嗎?當然不能!對於這個苦身來說,快樂可說是極為稀有,正如希望在熾熱的陽光下要找到清涼那麼稀有。世間凡夫啊!為何你們偏喜歡稀有的快樂,而毫不懼怕眾多的痛苦呢?假如你覺得快樂因為稀有而變得珍貴才去追求它,那麼你亦應該覺得痛苦是如此眾多而希望遠離它才是。

就如以下的譬喻:一個盜賊為了追求財富受用,大膽地去偷掘國王的寶庫;他可以獲得似乎令他快樂的財寶。但比起他面臨將要判死罪的刑罰,根本微不足道!所以理智的人不會只求取稀有的安樂,而不懼怕那引來極大痛苦的懲罰。

子二 過分愛惜身體如同愛惜仇人

質疑:身樂雖少,但當身體享受到快樂時,倒也得舒服,所以應想辦法令身體得到快樂。

31已得安樂身,反成眾苦器;

重身與重怨,二者實相同。

A comfortable body is a container of suffering. Thus valuing the body and valuing a foe both seem alike.

身體得到些少安樂,反會變成痛苦更多的苦器;因此珍惜身軀和和珍惜怨敵,兩者情況無異!

解惑:身體有一個特點,愈隨順它貪愛它,它便會帶來愈多的痛苦;如同嬌嫩肌膚的身體,就算荊棘的一根刺也使之生起極大痛楚。所以身體若得到舒適,亦會帶來更多的痛苦。如果有人珍愛這個肉身,亦如同珍惜自己的怨敵,而兩者都同樣是招致痛苦的原因。

情況就好像以下的譬喻:有一個經常要在馬車的硬板上睡覺的人,國王看到後對他生起憐憫之心,便帶他回皇宮,讓他睡在軟墊上;開始時,他覺得異常舒服,可是後來有一顆大如小芥子般的硬物放在床上,結果令他無法入睡。同樣,一個人愈是放縱享受安逸舒適的生活,就愈易惹起更多的痛苦。

註釋

  1. 佛經將人類體內各種疾病概括為四百零四種。「五王經」認為內病起於四大不調,「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作。」由風大運轉引起風病有一○一種,例如嘔吐咳氣急;由地大增長引起黃病有一○一種,例如腫結;由火大旺盛而引起的熱病有一○一種,例如關節痛,大小便不通暢;由水大引起的痰病有一○一種,例如腹痛下痢。佛教視色身由四大組成,就如同四條毒蛇藏於篋中,《最勝王經》卷五說:「地水火風共成身,隨彼因緣招異果;同在一處相違害,如四毒蛇居一篋。」
  2. 你對自己身體有一分貪愛,痛苦就會增加一分;有十分貪愛,痛苦就有十分。
  3. 若生命中有苦受,任何安樂也無法消除。月稱菩薩舉例說豐衣足食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但如果這人的兒子死了,他根本沒法忘記痛苦,讓自己享受快樂。
  4. 三界無安,誠如彌勒菩薩所說:「不淨廁中無香氣,五趣之中無安樂。」

應用思考問題

  1. 佛教認為身體是苦聚,是一個薈聚很多痛苦的容器;就好像「一篋四蛇」一樣,試詳述其見解。
  2. 聖天菩薩雖說身如怨敵,但仍要設法好好地保養身體,這是什麼原因?
  3. 眾人皆求樂而避苦,但痛苦似乎如影隨形,常在我們左右,揮之不去;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毫不費力便可招惹痛苦,這是什麼緣故?
  4. 羅剎為貪圖一時快樂,搶奪人妻,結果賠上十年戰爭之苦;而中國亦有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為了愛妾而背負千載罵名。你會為獲得些少享樂而招惹背後更大的痛苦嗎?你又如何避免如此不理性的行為?
  5. 試從日常經驗中舉出二種事例,說明過份貪圖舒適反而令自己身體吃盡苦頭的經驗。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十二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