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14講

日期:2007年6月16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子二 正受煩惱損害時不應執為樂

質疑:一生人中,亦有一刻體驗到意樂滿足的時候,難道這些快樂你沒有嘗過嗎?

40諸有情常有,饑渴等逼迫,

逼迫說為樂,畢竟不應理。

When beings with bodies are constantly afflicted by hunger and so forth, it is not at all proper to call being afflicted pleasurable.

眾生恆常受饑渴等逼迫損惱,將苦因逼迫說成快樂,豈能合理?

解惑:再者,視苦為樂,這是不恰當的想法,因為眾生恆常被饑渴等煩惱困擾;由苦因困擾逼迫而說為樂,似乎不太恰當。

譬如初嫁的太太希望成為一家之主,以為這會快樂;怎知當家以後,才知煩瑣的家務正為她帶來痛苦。

子三 相違的四大聚合體(a composite of various incompatible factors which is like enemy)不應執為快樂

質疑:雖然身體會有饑渴等逼迫;但有時身體健康調和,精力充沛,會生起舒適的樂感,這難道不是安樂嗎?

41無能諸大種,和合說名生,

相違說為樂,畢竟不應理。

Though powerless, the combining of all the elements produces the body; thus it is not at all proper to call what is incompatible pleasurable.

單獨的大種(註釋80)沒有能力構成身體,只有四大種全部和合一起,才可生起這個身體。但是將各種性質相違(incompatible)的大種聚合體說為安樂,畢竟是不恰當的。

解惑:(樂和苦依身,而身則依四大。)單一個大種是沒有能力去組成一個身體;身體是由四大種組合而成。(註釋81)不過,四大卻能互相損害大家;例如地大障礙著風的流動,風能令其他大種分散;而水能侵害火,火能令水乾涸並燃燒著大地。由此可見,身體實在是一個每一刻都充滿著矛盾衝突的和合體,怎會有真正的安樂生起呢?

譬如以前有一男人有四個妻妾,一個好像地大般傲慢;一個好像火大般易瞋;一個好像風大般情緒容易波動;一個好像水大般懦弱;你說這男人的家會有一刻寧靜嗎?又譬如將馬和豺狼,蛇和鳥,鹿和吃人的鱷魚監禁在一起,在這時便無樂趣可言了。

子四 正受傷害時不應執為樂

質疑:雖然四大相違令身體痛苦,但在生起寒熱等痛苦時,我們可以用對治方法,例如生火取暖對治寒冷;冷水浸浴對治暑熱而消除這些痛苦,使自己安樂。

42寒冷等對治,非能常時有;

正壞說為樂,畢竟不應理。

When there is never that which will relieve cold and so forth, it is not at all proper to call being destroyed pleasurable.

沒有恆常可以對治寒冷等痛苦的方法;所以將正在受到傷害時說是安樂,畢竟是不合理。

解惑:眾生根本沒有有效對治解決寒熱的問題(註釋82),所以受諸苦損惱時說為快樂,畢竟不太恰當。

情況就如好像竊賊偷盜時被人發覺;戶主以刀杖繩索捉賊。竊賊於是拼命逃跑。這時竊賊就算逃脫,亦不會這樣想:逃跑令我快樂極了!一個逃命的人,那裏會有安樂呢?

子五 正作業疲勞時不應執為樂

質疑:世間經常有人說:「天授(某某人)生活得像天人一樣,日子過得真安樂!」由此可見,世間是有安樂的。

43無勞而享受,地上都非有,

說作業為樂,畢竟不應理。

When on earth no action is done without exertion, it is not at all proper to call performing action pleasurable.

世上沒有不費氣力而安逸度日的活動。將正在勞損身心的活動說為快樂,畢竟不合道理。

解惑:世上一切的活動,例如行、住、坐、臥;如果不費心力或體力,是不能完成的。因此,將正在勞損身心的活動說為快樂,那是不恰當的。(註釋83)

情況就如以下的譬喻:有一位王儲,雖生於王宮,極其尊寵,但因為要繼承王位,便要勤學文法、邏輯、財務、兵法和帝王術;於是王儲身邊常有五位教授陪伴在側,一個教授完畢,另一個接踵而來;王儲每天都不停地學習,非常勞累。同樣,人為了養活這個五蘊身,時刻不停勞作身心,感受不自由的痛苦,就好像囚犯和獄卒一樣,時時處於悲慘的境況中。

子六 為少利而種下苦因不應執為樂

質疑:人雖然為了存活而去勞心勞力去作務,但明顯地,他們是自願的,因為工作可換來利樂。如果世上沒有快樂,那麼人為何甘心工作勞累呢?所以世上一定有快樂。

44自于此後世,常應防罪惡,

有惡趣云樂,畢竟不應理。

In this life and in others, always one should guard against ill deeds. Calling them pleasurable is not at all proper when there are bad rebirths.

無論今生或來生,應該時常保護自己免造罪業。因為罪業會招感我們下墮惡趣。將惡行造業說為安樂。

解惑:愚者為了蠅頭小利而造作惡行,結果令此生遭受災難、多病和短命;來世下墮三惡道,受盡痛苦。智者則明白因果不虛,為求追求真正的快樂,便會於今生來生經常刻意避免去造作引生痛苦的惡行。如果愚者因為為了快樂而去造業而下墮三惡趣的話,說這就是快樂,似乎不太恰當。

譬如說某人身邊有一個陰毒怨敵,但他沒有認知到此人所帶給自己的禍害,還以為他是自己最親密可信賴的朋友;竟然對他很好,這做法當然極不合理。

癸三 乘騎等(例如生活改善)本無真安樂

質疑:假如人們生活改善,便能從比較中可得到確認安樂。比如人們在長途跋涉後覺得很疲累,於是改乘車馬,比較下便覺得現在比以前快樂;所以快樂是實有的。

45諸人于乘等,安樂非恆常;

若初無發起,彼後何增長?

There is never any pleasure for humans in riding and so forth. How can that which at the start does not begin, in the end increase?

那些人從乘車馬中生起的安樂,並不是恆常的。如果最初沒有這些苦因的發起(因徒步疲累而要乘車馬),後來怎麼會有痛苦的增長呢?(因貪執於乘車馬的方便,而招致更嚴重痛苦。例如花費金錢維持乘車馬的開支,或乘車馬遭上了意外。)

解惑:經過仔細覺察,我們發覺一般人認為是快樂的事情,一開始就已經有點兒不快樂。如果快樂是恆常的話,那麼人們無論在什麼時候享受這種快樂,都不應有任何轉變(註釋84)。例如吃喝過度便會痛楚。一件事怎能在開始時不是痛楚,而到最後增強,甚至變成強烈的痛楚呢?所以事實上,初期誤以為快樂,其實只是當時痛苦微少而已。

情況就如愚夫以為飲用菸葉水便可以充饑一樣。

癸四 世人執痛苦緩和是快樂

質疑:我們用種種方法對治痛苦,不是可以得到快樂嗎?

46如有于金器,嘔吐生歡喜;

如是於治苦,有妄思為樂。

Thinking the alleviation of pain is pleasure is like someone who feels delight vomiting into a gold pot.

就像有人因為在金痰盂嘔吐,因覺得自己矜貴而快樂;同樣,對治痛苦,有人迷妄地認為是快樂。

解惑:富翁和僕人同時身體不適嘔吐;富翁在金痰盂嘔吐,而僕人則用土器;嘔吐對兩人來說是不好受的痛苦,可是富翁卻感到自豪,心感滿足而覺得快樂。同樣,對治痛苦時雖然只是減輕痛苦程度,但以妄思執著為快樂,事實不是真正快樂。

舉例來說,當一個人從烈日當空的地方走到陰涼處,因為曝晒的痛苦減輕了,便生起了滿足感;其實只是痛苦得到減輕而已,可是炎熱的不安一旦消失,寒冷的痛苦便隨之而至。所以說世上沒有樂受是完全會脫離不安的。由於凡夫的痛苦不須要一個極微的樂受作為它的基礎,所以說凡夫有真正的痛苦,但沒有真正的快樂;在(世俗諦)名言中一些痛苦現為快樂的假相,並無真實的快樂。

例如當黃色和藍色並列(juxtapose)在一起時,黃疸病患者只見黃色,不見藍色。另外,一件長形物件放置在另一件更長的物件旁邊時,這件長形物便覺得是短了。所以世人的執著快樂都是顛倒,世間唯只有痛苦而已。(註釋85)亦譬如愚人被馬糞所打,卻妄思為樂一樣!(註釋86)

癸五 示無真實樂的其他理由

子一 見起初有微苦除去其餘強烈的痛苦不能成立有真實的樂

質疑:好像挑重擔的人,從左肩換到右肩,便有樂受生起。如果沒有樂受,純是苦受;他就不會換來換去了。

47初起滅已生,苦起亦何樂,

故思能仁說,生滅皆是苦。

By beginning it stops the produces - how can pain that begins be pleaure? It seems the subduer therefore said both birth and cessation are suffering.

由新生起的法去替代已生的痛苦,這個新生起的法也只是另一種苦的生起,又有什麼快樂可言呢?所以要思惟能仁所說的教言:「生滅皆是痛苦。」

解惑:右肩負擔重物時間長了,痛苦便強;所以便轉到左肩,這只不過是停止了先前產生的劇痛和微苦;但卻是新一輪痛苦的開始,以新苦代替舊苦,又怎說這是快樂呢?

聖天菩薩想起釋尊在《迦旃衍那教授經》(Sūtra of Advice to Kātyāyana)說:「佛言,迦多衍那子,生亦唯是苦,滅亦唯是苦。」亦如《難陀入胎經》(Nanda Entering the Womb Sūtra)所述生苦(the suffering of birth)和挑重擔的譬喻。

子二 異生沒有壓伏苦的樂

質疑:雖然苦是存在的,但它真的不能被強大的樂受壓伏而不出現嗎?

48異生不見苦,云被樂所覆,

然能障蔽苦,其樂都非有。

If common beings do not see suffering, because pleasure disguises it, why is there no pleasure which obscures suffering?

凡夫不能明察痛苦,以為樂受可以遮蓋它;但是在凡夫異生位是沒有能遮蓋痛苦的樂受。

解惑:異生(common beings)認為雖然有真正的痛苦,但樂比苦強,所以將苦障蓋了。但是凡夫沒能力擁有這種比苦更強的真正樂受。

情況就好像以下的譬喻:有一個被狂象追趕拼命奔跑的人,中途看到一個枯井,便逃入枯井中躲避;他剛好抓到井邊的藤蔓,這人還以為自己避過狂象。怎知有隻老鼠正在啃食藤根,井底又有條大蟒蛇蟄伏,準備向他攻擊;而井壁又有魍魅蜿蜒移動著。正當他進退維谷之際,忽然井口滴下一些蜂蜜;那人舔食蜂蜜,陶醉渾忘了自身的危險。幼稚的凡夫在生死中輪迴,被死亡之大象追逐著,被迫墮進衰老枯井;僥倖抓著過去善業福報之藤蔓,下三惡趣之大蟒蛇早在井底等待著,而煩惱擾人的魍魅在四方八面蜿蜒盤纏;壽命日減如啃根的老鼠,追求世間欲樂如享受蜂蜜。人生一切只有痛苦迫逼,沒有絲毫快樂,就如同上述譬喻一樣。

月稱菩薩引用另一個譬喻: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漂浮著一頭大象的屍體;一隻烏鴉看到想吃屍肉,便飛降在象屍上;對可能突如其來的波濤大浪視若無睹。眾生就如烏鴉一樣,為了數口屍肉的享受,忽視了痛苦煩惱的惡浪會將自己捲入惡趣輪迴海底的危險。

註釋

  1. 大種(mahabhuta)有能生的含義,佛教認為一切物質都是由四大所生,四大為何稱大?這就因為一切物質都由這四種元素作用而成,故稱大。大種指地、水、火、風這四種物質的基本。
  2. 依Ruth Sonam記錄Sonam Rinchen格西闡述四大如何組合成身體過程說:「在胚胎發展時,地大使其他三大穩定下來,使孕婦不致流產;當時地大的作用是鞏固;接著是水大發揮結合作用,產生固態的體質;否則所有身體的微塵將會好像散沙一樣,不能連結。而火大維繫著這種連結;風大則提供胚胎生長發展的動力。」
  3. 正如月稱菩薩說:「安樂是沒有自性的。」所以任何的對治方法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令我們長享安樂。而我們一切的對治方法,例如空調科技,只是逃避苦受,暫時緩和苦痛,並不能得到真實的安樂。相反,如果處理對治方法欠妥當,例如化學劑污染大氣層,會為人類帶來更大的苦受。
  4. 正如月稱菩薩說:「我們為了身體的存活,時常都在做很多事情;做這些事情不是為了快樂而去做,而是為了自身存活去做。」
  5. 月稱菩薩:「如果快樂有自性,那麼應恆時都可感受,所以快樂沒有自性。」
  6. 世人執著世間有少許的常樂淨都是顛倒!世間唯有無常、苦、不淨;這樣才能認知苦諦,徹底出離。例如釋尊度化堂弟難陀(Nanda),便是令他了解自己執取妻子班渣利迦(Pundarika)的美貌,其實是顛倒見;與盲母猿相比,班渣利迦當然是美女;但與天女相比,班渣利迦便是醜八怪了。經釋尊開導心開意解後,難陀變成在世尊諸弟子最能控制自己六根,不受六境迷惑的比丘了。
  7. 月稱菩薩引《百喻經》廿七治鞭瘡喻;有人為國王所鞭,以馬糞拊抹傷口。另一愚人見到,便著其子鞭打自己,並以馬糞拊之,並對人說自己發明了治鞭瘡的方法,並以此為樂。

應用思考問題

  1. 有人執著年輕健康為無價寶。但佛教認為身體為四大假合;而四大基本上是相違的。假如四大在你體內發生衝突;憑你怎樣年輕,怎樣健康,都得要接受痛苦損惱。你能以經驗從親友的遭遇中取得例證說明嗎?
  2. 凡人以為樂與苦;常與無常;淨與染都會同等存在。殊不知這只是凡夫迷亂執著,世俗諦只有真正的痛苦、無常和污染;而快樂、長久和污染全都是痛苦的變相假象。能了悟這點便應徹底出離,證入苦滅諦。試以頌四十五及四十六說明。
  3. 「生亦何歡,死亦何憂?」凡夫喜歡親友為自己慶祝生日,殊不知再轉生為人,只是將前生的生老病死等舊苦重擔換取今生的新苦重擔;今生亦必會經歷同一的生老病死苦。所以佛說:「迦多衍那子,生亦唯是苦,滅亦唯是苦。」試以頌四十七說明無論擔挑由右肩交左肩,抑或左肩交右肩,同樣是挑重吃苦的道理。
  4. 試以「狂象所追,逃入枯井」的譬喻,說明人為了逃避現實,醉生夢死,不知自身已處於險境的道理。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十四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