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15講
日期:2007年7月21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辛二 故此佛說如何觀想身苦
質疑:如果身的性質是苦,那麼就好像太陽是熱的一樣,人人皆知,佛陀無必要宣說身是苦。
49當告異生說,汝苦不離染,
如來決定說,癡為最下者。
Common beings must be told, “you are not free from attachment to
suffering.” Certainly Tathāgatas therefore have said this is the worst
confusion of all.
應當告訴凡夫說:「你如果不離貪著染污,你身體本性必是苦。」如來決定說無明是最下劣的煩惱!
解惑:雖然人身的本質是苦,但並非意味著人身做錯了些甚麼!最重要的是眾生因無明未能察覺自己身體的本質是苦,還以為它是快樂;所以才會起惑造業,最後在生死中流轉!故此,釋尊有必要向凡夫說:「誤將痛苦視為樂,你仍未遠離貪執。」因為那些人如果執著真正的苦為樂的話,這是最下劣的愚癡。
情況就如下面的譬喻:一個婢女出外做工,做了幾天就不幹了,回家後母親告誡她說:「女兒啊!妳這樣做是不對的,以後遇到什麼事,抓住了就不要放棄!」翌日,婢女經過市集,見到一頭毛驢,怎料傻婢女抓住毛驢的尾巴,毛驢驚惶地用後腳亂踢,婢女怎樣也不放手,而且還不停地叫著:「我要好好把握手上的東西,不要放棄!」凡夫就好像傻婢女,母親武斷的說話就像無明;凡夫遵從無明母親所教而顛倒執實,以真正的苦為樂;就好像死執毛驢尾巴身犯險境,但仍堅持不放。所以佛指示那些被錯誤的無明繫縛著的眾生,不要再執著苦,應該對苦生起厭離。
辛三 修習行苦的方法
質疑:雖然身是無常,但無常不一定就是痛苦,所以身仍然是會有安樂的。
50無常定有損,有損則非樂,
故說凡無常,一切皆是苦。
The impermanent is definitely harmed. What is harmed is not pleasurable.
Therefore all that is impermanent is said to be suffering.
無常絕對是具傷害性的;受到傷害就不會有安樂;所以無常總是痛苦。
解惑:這個說法不合理。有情和他們所依的世間都是過去世業惑煩惱所招感的正報和依報;而這些苦果必然會被壞滅的緣所瓦解(definitely damaged
by factors causing disintegration),所以應生厭離。(註釋87)
此外,所有損惱法(anything affected by causes of
harm)都不會是樂;因損惱法令人厭惡。所有無常和染污的,都被稱為苦。就好像任何放在鹽坑(salt-pit)的東西都會變鹹一樣。
庚二 略說本品旨趣
辛一 正示
聖天菩薩為令徒眾(trainees)在厭離生死後得到覺悟,故引世尊說:「色無常,無常即苦。」(註釋88)此外,世尊在《阿毘達磨論》(Treatises
of Knowledge, chos mgon pa’I bstan
bcos)中說:「五取蘊是苦。」(註釋89)世親的《俱舍論》根據佛的言教再推論說:「及苦集世間,見處三有等。」〈分別界品第一〉(註釋90);又說:「苦由三苦合,如所應一切,可意非可意,餘有漏行法。」〈分別賢聖品第六〉(註釋91)
了解有漏皆苦的道理之後,我們對生死過患(the faults of cyclic
existence),生起怖畏,聖天菩薩就要求那些想得到解脫的修行人,安住大乘。釋尊還說:「比丘!當你在生死輪迴中流轉時,沒有一個眾生未曾當過你的父母。」明白到眾生猶如父母,諸菩薩們便願意作出犧牲(willingly
make
sacrifices)來拯救一切有情,乘坐大乘巨筏脫離生死苦海。這就是聖天菩薩《四百論》前四品廣泛地首先討論生死輪迴過患,然後說明如何生起一顆為利益眾生而成就無上正覺的菩提心。
這裏引用了世親(Vasubandhu,
400-480)(註釋92)的《俱舍論》偈頌,但明顯是從《阿毘達磨論》所節錄下來。世親(從經量部觀點)認為《阿毘達磨七論》(《對法七論》)(註釋93)不是佛金口所說;但龍樹菩薩、聖天菩薩似乎都認為有部份是屬於佛說。
辛二 明沒有真實的樂
怙主龍樹認為諸法沒有絲毫的自性,雖然有真正的苦(real suffering),但真正染污的快樂(real contaminated
pleasure)卻丁點兒都沒有。假如承認有真正的快樂,便出現前面所說諸多過失。亦如前所說,減輕苦受不能說為樂。
辛三 斷諍論
世親阿闍黎在阿毘達磨《俱舍論釋》卷二十二(唐玄奘譯)說:「又契經言:『於苦謂樂名為顛倒。』云何理由?以諸樂因皆不定故。謂諸所有衣服飲食冷暖等事,諸有情類許為樂因;此若非時過量受用便能生苦。(註釋94)」世親質疑聖天說:「且應反徵撥無樂者何名為苦?若謂逼迫既有適悅有樂應成,若謂損害既有饒益有樂應成;若謂非愛既有可愛有樂應成!(註釋95)」世親又引例反證聖天所言不對,小乘合理,說:「如荷重擔暫易肩等,故受唯苦,定無實樂。對法者師言樂實有,此言應理!」有見及此,月稱菩薩在註解《四百論》時便駁斥了世親的見解。首先,若樂有自性的話,樂便一直都生起,很明顯樂再度生起便無意義。另外有為法(functional
things)的果(collective effects)是實在的話,它不需從因(cause)生起(註釋96);無為法(non-functional
things)若是實有,應不能生(註釋97)。過去和未來法若有自性;過去和未來應該變成現在。對別宗派的批評,月稱陳述了世親種種謬見,並力保自己祖師聖天菩薩的尊嚴。
是故如《月燈三昧經》(King of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s
Sūtra)說:「譬如春日中,暉火所焚炙,陽焰狀如水,諸法亦復然!」「見野馬如水,愚者欲趣飲,無實可救渴,諸法亦復然!」(見高齊天竺三藏那連齊耶舍所譯《月燈三昧經》)這是佛告訴月光童子應觀一切法猶如幻化、如夢、如野馬、如響、如光影、如水中月、如虛空性。這二句偈頌大意說:「夏日正午受口渴折磨的眾生,以為海市唇樓(mirage)是水源。了解諸法亦如是。」「海市蜃樓雖乏水,迷惑的眾生仍希求。不實水源不能飲用;了解諸法亦如是。」
雖然我們承認緣起性空,但仍生起淨、樂等顛倒心,這確實要努力斷除。
總結頌文:
住於無邊輪迴海,煩惱巨鱷常損害;
誰個智者不生厭?竭盡努力求覺悟。
這便總結了論文第二品,開示捨棄樂執的方法。
註釋
-
這種情況傳統上稱為行苦。在釋尊看來,五蘊身因深受業力和無明影響,所以變易和無常是它們的特質;當五蘊和合生滅時,自我亦跟著生滅。由於凡夫對五蘊身誤解為常樂我淨;為了保護它不惜做任何事,於是使自己落入苦的羅網。
-
佛在世時,說出教法,弟子記下來,作為研究佛這些系統教材,稱為本母(Mātrka,摩怛理迦)。由於當時論藏仍未成形,本母便列入經藏,例如《雜阿含經》;後來經過首次結集,經藏和論藏便分開整理。自公元前二五○至西元一世紀,論藏阿毘達磨文獻發展迅速,始正式獨立成為三藏之一。佛說「五取蘊是苦」詳文見求那跋陀羅所譯《雜阿含經》第九經佛說:「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裏所謂不樂,就是不再執本質是苦的五蘊身是樂。
-
經量部指《阿毘達磨論》非佛說;而有部由七位阿羅漢把佛散見在經律中的教示結集成《阿毘達磨論》。但世親反對有部,認同經量部說法,《阿毘達磨論》非佛說。
-
這句是說有漏法有五種別名:一)近取蘊:五蘊依靠有漏法而存在,猶如臣下依賴國王;二)有諍:有漏法可藉煩惱損害自他;三)痛苦:有漏法可相聯苦苦、行苦、壞苦等三苦;四)集:一切苦因即是無明;五)世間:情器世間都依靠毀滅產生;六)見處:依止有漏法的見解使煩惱增長;七)三有: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輪迴。
-
這頌是說明有漏皆苦的道理。世親認為一切有漏法因為具有三苦的本性;例如悅意是變苦,不悅意是苦苦;而行苦遍於悅意的樂受、不悅意的苦受;和捨受;還有與之相應的心與心所法及不相應的增上緣和所緣緣等助緣。
-
關於世親的年代有很多說法,甚至佛教歷史上對世親是否一個人,都有不同意見。一般人採用的是佛勞華納(E.
Frauwallner)的說法,「古」世親生於三二○至三八○年左右,是無著的親弟弟,著有《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而「新」世親生卒於四○○至四八○年左右,於有部出家,習經量部教理,為《俱舍論》、《成業論》和《五蘊論》作者。
-
《對法七論》是由有部七大阿羅漢在佛滅後三百年,西元前一世紀結集而成。包括迦多衍尼子(Kātyāyana)的《發智論》(Engaging in
Exalted
Wisdom)、世友(Vasumitra)的《品類足論》(Classification)、天寂(Devaśarman)的《識身足論》(Collection
of Consciousnesses)、舍利子(Śāriputra)的《法蘊足論》(Aggregate of
Phenomena)、目犍連(Maudgalyāyana)的《施設足論》(Treatise of
Attributions)、大俱絺羅(Mahākausthila)的《集異門足論》(Enumeration of
Transmigrators)和富樓那(Pūrna)的《界足身論》(Collection of Constituents)。
-
這句大意是說佛認為眾生執苦為樂是顛倒,原因是還未確定是否為樂。譬如不合理過份飲食,穿太多的衣服,原本是樂的東西都會變成苦。
-
世親很沒禮貌的要聖天提出理據說明世間但有真正痛苦而沒有真正快樂。他說既然世間有逼迫的苦,便相對地會有適悅的樂,既然有損害的痛苦,亦會有受饒益的快樂;既然有非可愛的痛苦,亦會有可愛的快樂。
-
如果某人因荷重擔而感到苦,所以易肩而荷擔生樂為例,如樂實有,那人因由右肩轉易左肩而生起實樂,照理他一直不用再易肩,因為樂一直生起,他易肩一次,樂便可一直生起。但經驗說明不是這樣,易肩後不久會感到吃苦而再次易肩。這說明了苦是一直持續著直至荷擔者放下重擔。從而說明聖天菩薩說法合理。其次樂果是實在的話,不用以易肩為因,亦可得樂。
-
月稱質疑世親這句話:「以諸聖者離染時可愛復成非可愛故。」批評世親如承認涅槃是無為法,是實有的話,那麼可愛體不應生起。因為可愛如果是被無為法所蘊涵的話,無為法是不會起作用,那麼可愛體怎能起作用變成非可愛呢?
應用思考問題
-
佛教認為苦因是集,亦即是無明!「如來決定說,癡為最下者。」換言之,最下劣的煩惱就是無明!試依頌四十九說明。
-
何謂行苦?為何釋尊說「無常即苦」?為何眾生的生命和所依世界都有無常的特性?
-
何謂五蘊無我?當我們五蘊身和合生滅時,「自我」亦跟著生滅;試舉《雜阿含經》第九經說明「故說凡無常,一切皆是苦」的道理。
-
為何賈曹杰在結尾引世親阿闍黎《俱舍論》解釋世尊五取蘊是苦,而另一方面又引世親就荷重擔者暫易肩事例,批評聖天菩薩只說人身唯有真正的苦是不對的,贊成相對於苦有實樂?試引述世親阿毘達磨《俱舍論釋》卷二十二所列理據以對。
-
聖天菩薩(西元一七○至二七○左右)、世親阿闍黎(西元四○○至四八○年左右)和月稱菩薩(西元六○○至六五○年左右)這三個不同年代的班智達分別以唯識和中觀學理,就人身唯苦受作出議論,你能夠綜合三人說法及平章其見解高下?
-
阿毘達磨《對法七論》據說是由有部七位大阿羅漢結集佛語而成,龍樹、聖天都認同此點,惟世親獨排眾議,認定《對法七論》沒有佛語。從中可看到世親論師反叛性強。他又在《俱舍論釋》卷二十二反對聖天菩薩認為世間有真正的苦,但沒有真正的樂;其實間接亦反對世尊人生唯苦的金科玉律。他既是佛教論師,但卻不認同佛祖所說,所以世親的性格其實很複雜。漢地鳩摩羅什譯《百論》,並附有婆藪開士的注釋,羅什認為婆藪開士就是世親,但看來世親和婆藪開士是兩人,於是西方人佛勞華納索性說世親有多位。你同意這種說法嗎?如果同意,藏地《布頓佛教史》裏有關記載漢地玄奘、窺基記述祖師世親的生平:「世親為無著弟弟,從經量部出家,反對有部而寫《俱舍論》,後為無著影響,改信大乘,寫《唯識三十頌》,大弘唯識。」這傳統公認的說法,又面臨挑戰,甚至遭到否定!你相信玄奘、窺基等聖僧所言,抑或近代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呢?你如何抉擇?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十五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