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24講
日期:2008年7月26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癸二 既有四種種姓則不一定本體是王族種姓
質疑:由於人類從遠古已有四種不同的種姓傳承,故此便有個別獨立的分別;例如剎帝利種擁有純淨的血統。
97過去時久遠,女性意動搖,
是故剎帝利,非由種姓生。
Since it was very long ago and women’s minds are fickle, there is no one
from the caste known as the royal caste.
由於時代久遠,而且女人的心更是變幻無常;所以現今的剎帝利種姓並非一定保存純淨的血統。
解惑:情況並非如此。要追溯何人肯定是哪個種姓,確實困難;首先要肯定自己的祖妣是純屬哪一種姓,由於四種種姓出現後,人們經歷很長時間繁衍後代,期間各種姓血統難保沒有混雜。此外,女性對男人的心極易動搖;王妃公主與其他種姓結合,亦會使剎帝利種血統不純淨。故此任何人也不敢保證,自己是由純淨剎帝利血統而生。所以認為自己的祖宗種姓是剎帝利而感到驕傲,是完全沒有理據的。有如以下的譬喻:有人將一個金瓶存放在婆羅門家,希望婆羅門可以把它好好保管;但經過一段時間,瓶子隨著房屋的業權轉讓而變換了。
有一個叫拉甘德的商人,將一個金瓶寄存在一戶婆羅門家裏,希望這樣做可以把金瓶保管好。若干年後,拉甘德回來看看自己的金瓶,但戶主已變成剎帝利種,而金瓶已被戶主換成銀瓶;拉甘德沒奈何,便請戶主為他把銀瓶好好保管。又過了一段時間,這人又再去看,銀瓶已被換成銅瓶,而戶主亦變成吠舍種姓;再過多年後,拉甘德返回時,今次住的是首陀羅種,而瓶子就只有是鐵製的。世事無常變換,總難逃脫。正如月稱菩薩說:「過去時無邊,女性意動搖;是故諸國王,勿生種姓慢。」滄海桑田,在短短數年,住客的種姓隨著瓶子分別有三次改變。所以智者豈會執著種姓血統而生驕慢。
壬三 破由作保護眾生事即當為王種
質疑:剎帝利種姓血統可能不一定純正,但從世間職能分工來說,剎帝利執掌保護世間的任務,所以值得驕傲。
98首陀由作業,既成剎帝利;
首陀由作業,何非婆羅門?
If even one of common caste through his work could become royal caste, one
might wonder why even a commoner should not become Brahmin through his
work.
首陀羅種姓因做了保護世間的事業,便變為剎帝利種姓;那麼首陀羅讀誦吠陀經典,何以不能成為婆羅門種姓呢?
解惑:不對。若果可以透過擔任保護人民的工作,連首陀羅也可以變成剎帝利的話;有人會質疑為何首陀羅不會因擔任如誦讀吠陀等工作,而變成婆羅門種姓?所以若只依世人所作的事業而決定其種姓的話,那麼世人應無固定的種姓。(註釋119)
辛三 明遠離惡行的其他方法
壬一 破國王對分佈眾財之權勢而生驕慢
質疑:國王擁有權力和財富,在適當時便可以將財富分給人民,權力分給賢臣;所以驕傲是合理的。
99如王分權利,不能分罪惡,
智者誰為他,自摧毀後世?
A king’s ill deeds cannot be distributed like his wealth. What wise person
ever destroys their future for another’s sake?
國王就算將自己權勢和財富分派出去,亦不能減輕罪行。智者會為這些微小恩惠而摧毀自己的未來嗎?
解惑:國王為了積聚財富和顯示權力,曾造過無數的惡業。為了贖罪及鞏固自己地位;國王也會將金錢賞賜及布施給臣民。但是聖人曾說過:「一個人必須親自承擔自己惡行的報應。」正如月稱菩薩給聰明人的忠告:「來世欲樂者,不應毀今生;來世安樂事,今生亦應作。」國王如果聰明,就不應做損害別人利益的事;既然種下惡因,就不要期望可以透過布施來減輕罪咎。
情況有如以下的譬喻:有人宰殺了一頭水牛祭神;並分給眾人享用。雖然很多人食用這頭犧牲,但是惡業只積累在殺生者身上。
又有另一則故事。屠夫的兒子害怕殺業,拒絕殺害畜牲;親屬都說:「殺吧!殺吧!如果有報應的話,我們會為你分擔一切苦報。」屠夫兒子回應說:「我很頭痛,你們哪個可先幫我分擔?」他們說:「這點我們倒辦不到!」兒子說:「那麼惡趣之苦又怎能被分擔呢?」
壬二 總結國王不應起驕慢
質疑:國王活在至高權力和強勢財富下,所以驕慢是恰當的。
解惑:不當。
100自在所起慢,當觀他有勢,
若等若增勝,善士心不起。
Pride caused by power and wealth does not remain in the hearts of the wise
once one has looked at others with equal or superior power.
一個有智慧的人即使擁有強大的權勢和財富,都不會驕傲。因為他會觀察別人也有與自己相等,甚至超過自己的權勢和財富。
如果國王因自己擁有權力和財富而驕傲,心想:「我比任何人更強!」他便應該思考世間尚有許多比自己更強、擁有更多財富的人。這樣做的話,驕慢就不會在智者的內心停留!皆因智者懂得如何細意分析事物的真相。情況有如以下的譬喻:婆羅門的妻子認為自己容貌絕色,因而生起驕矜我慢,後來見到王妃的眷屬侍女的美豔,驕傲即減退。
婆羅門天持(Vasudhara)的妻子對丈夫說:「我容貌如此美麗,你為什麼不買好點的衣飾給我?」智慧的婆羅門對妻子說:「妳確實美麗,應該有好的衣飾!妳不妨先到皇后後宮看看,然後再決定買何種裝飾吧!」天持妻子到了後宮,見到美豔絕倫的妃嬪,自慚形穢,回家後再不因自己美貌而生驕慢。
總攝頌曰:
應思不淨無常身,應知貪愛身過患,
勤修無上菩提道,當斷我與我所慢。
Thinking about the impermanence and uncleanness of the body, understand the
faults of attachment to it. Make effort to achieve unsurpassable
enlightenment, and give up pride in both “I” and “mine”.
應當時常思惟身的無常和不淨,警惕自己執著身的過患。精勤修習無上的菩提道,並斷除我、我所的傲慢。
這是《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四品,開示如何捨棄我執的方法。
明破我執方便第四品提要
前三品聖天菩薩分別以破常、破樂和破淨來糾正我們的顛倒見。破常是指凡夫執著生命實在,任何的事物都會長久,不會想到死亡迫近眉睫。我們覺醒世間無常,體證人、物和處境都極端不穩定時,便要準備面對生命和死亡,解除對我、我所的貪執和失去時的恐懼。所謂破樂,指出我們貪求五欲樂,用來麻醉這個五蘊假我;正如聖天菩薩說:「異生不見苦,云被樂所覆;然能障蔽苦,其樂都非有。」凡夫被無明迷惑,享受片刻五欲樂便很開心;而事實上,能覆蓋過痛苦的樂受在世間是沒有的。聖天菩薩生動地作一個譬喻,無明惑業如狂象追逼凡夫,凡夫不得不躲進生死輪迴的枯井;但過去的福德感召凡夫執到一條藤枝,免墮枯底,有如獲得這期人生。然而,死亡就如老鼠噬食藤根;煩惱如井壁的魅魍,時常騷擾墮井的人;井底有巨蟒,猶如三惡趣準備吞噬凡夫。偶爾間有蜂蜜滴入凡夫口中,這蜂蜜便是五欲樂,能使墮井人陶醉安樂,暫忘四周危機。第三品是指出性欲享受的不可取與女身不淨的本質。聖天菩薩指出女身是不淨的,用盡任何方法都不能改變這個本質。而貪圖女色,就好像面對又痕又癢的癬疹,搔它可以帶來短暫的舒適,但長遠只有令它惡化而已。
第四品主要是破斥因我和我所而產生的我慢和自我本位;這兩種煩惱最能表現在國王的專橫霸道上,所以聖天菩薩便以國王為例,教我們審察批判國王的行為,證明我慢和自我本位都是不恰當的。
首先,聖天菩薩指出國王如果因為自己的身份而驕傲,實是無理。國王認為自己的祖先一統天下;自己受命於天,貴為天子,替天管治萬物,實在值得驕傲。我們且看事實,從而分析到國王只是社會分工下的一個職位。佛在《增壹阿含經》說及人類的來源:「人類祖先來自光音天,那些天人來到南瞻部洲,見到地面上有地肥美食,起了貪念便取來食之,於是身體漸重,長出骨肉,失去神足,不能飛回光音天上。於是這些墮落天人索性以地肥為食,長居地球。墮落的天人『欲意多者,便成女人,遂行情欲,共相娛樂。』為行淫欲,便築起屋舍;地肥減少,就耕田種稻。」後來人們又囤積大地自然生長的香稻,因此出現了偷盜搶掠行為。為了保障囤積的香稻不被盜竊,大家都贊成委任一位操守較好的人去保護農田,同意出任這工作的便稱為剎帝利種,即是國王;而厭離人類墮落,發願遠離憒鬧城市,以清修苦行來調伏諸根的人,稱為婆羅門;遵從王命並為其做事的稱為吠舍;只能從事粗重低賤工作,例如耕田的,便稱為首陀羅。由此可見,「君權天授」只是鬼話連篇。剎帝利貴族階級只按自己謀生及生活方式而分工,不能說某一人應份當上國王。「六分雇公僕,汝有何所驕?隨所負責任,要待他授給。」古時人民給予國王看守香稻免遭盜取的報酬,是六分之一的稻米收成。一個眾人公僕的國王,如果還驕慢地大聲說:「我控制人民所有的行為!」怎會是合理呢?
國王會反駁說:「畢竟是我父親傳下王位,現在登上王位是我,不是你!」聖天菩薩說:「若時大權勢,由自福德招,是則不可說,此終無權勢。」現在國王所享有的權力和財富全都因你往昔所做的福德所感召;所以只要有福德積厚,不能說別人沒有機會享有這種機會。月稱菩薩更補充說:「權財等圓滿,皆由德所生;故世隨業轉,智者勿起慢。」
國王質疑說:「你們這班佛教智者,是否想透過積累福德以便將來做國王?」聖天菩薩說:「非愚不得王,愚人無悲愍;國王雖護者,無悲不住法。」智者是不願意當國王的,只有愚癡的人才會登上王位;因為佛教智者不會因貪執權力和富貴而遠離善道。而國王往往因為淺見短智,急功近利,不計果報,不以善法仁政來做事,作下種種惡業;最終累己累人。
聖天菩薩再進一步說:「國王護世間,汝全無依怙;怙者自無助,誰能生歡喜?」「你說自己保護世間,但你連自己都保護不了。你行為專橫,生活在腐化的泥淖中;你多行惡業,令人民流離失所,過著悲慘的生活,下墮惡趣的苦因正緊緊捆縛著你。普天之下,還有誰人會因獲得王位而感到快樂?」聖天菩薩再就國王要面對屢做惡業而將要下墮三惡道來警惕國王:「種中喜自業,存活者難得,若汝獲不善,汝難得善趣。」「現在五濁惡世,人民多行不善。即使你行善,但你向人民徵收六分一稅收,照理亦應均分他們六分一因惡行所積的不善業;更何況你多行不義,又怎能轉生善趣呢?現在國王的處境是很難投生善趣的,所以不應驕慢。」
國王反駁說:「我做國王為了保持社會安定,警惡鋤奸;為了保家衛國,維護領土完整,上陣殺敵;這都是上生善趣的因。」
聖天菩薩說:「你所提及的都不是善行啊!」「若作罪眾生,非是所悲憫,則愚夫異生,皆非所庇護。」所謂罪人是指內心受煩惱控制,在不能自主的情況下犯罪的人。作為國王應以憐愍之心對待作惡行者,如同保護同樣會受煩惱控制的凡夫一樣,去保護犯了罪的人,不應強詞奪理地說他們會危害社會而放棄他們。「若謂正防護,國王便為法;煩惱諸匠人,何緣不成法?」如果說國王保護人民便是履行善法,那麼製造刀劍等兇器的工匠,為何不是行善?「若於酒等事,捨財非供養,陣下捨自身,豈思為供養?」為了飲酒而捨棄財產,這並不是供養;同理,因貪功勛,侵奪財利,以仇恨敵人的心,在戰陣中捨棄身命,難道是奉獻善行?事實上,國王處於危險的位置;原因是國王很易便濫用權力,例如以暴力對付敵人,以酷刑重懲罪犯,打壓異見分子,這都是不可接受,都只會為自己帶來惡名和種下下墮惡道的苦因。
國王自知不應驕慢,謙卑地請教聖天菩薩,如何是治國正道?如何方能放棄驕慢?聖天菩薩說出佛教的政治理念:「化民十善,愛民若子,與民休息。」「往昔諸善王,護世如愛子。」「你應效法古時具德君主,依十善法治國,使社會興盛,人民安樂;視百姓如同子女般愛護,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性命來救民於水火。」月稱菩薩更補充說:「大悲尊者說,法極即無害;是故諸國王,無悲無善法。」「國王自己要先修好十善,只有將十善修得極好的智者,他施行仁政才可以不使老百姓受到傷害。」
怎樣才可以消除驕傲,不再自我本位?聖天菩薩說:「自在所起慢,當觀他有勢;若等若增勝,善士心不起。」出生貴族、擁有財富和權勢都不是驕慢和自我本位的理由,因為這些都是不可靠和不重要的。深信天外有天,人上有人;莫效井底之蛙;當你面對比你更富有、更有地位和更有權威的人時,對身份、權力和財富生起的驕慢就會迅速減弱。
註釋
-
譬如古印度習俗規定婆羅門不能擠牛奶,如果有婆羅門連續三日擠牛奶的話,他便被視為首陀羅。
應用思考問題
-
中國南北朝時代,不少君主嚐行殺戮;但又害怕地獄苦報,往往依附高僧佛法,例如石勒石虎崇敬佛圖澄大師;亦會偶行布施。現今亦有很多毒梟或靠邪行圖利者,把部份不義之財用作慈善救濟;他們的做法會減輕罪業嗎?試依頌九十九解釋。
-
人之所以驕慢自大,很多時候都是坐井觀天,或一葉蔽目,不知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國王之所以驕慢,亦多因此原因。試依頌一百說明國王不應驕慢的原因。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二十四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