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29講

日期:2009年3月28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癸三 能修一切行的理由

質疑:依仗布施可以懺除身語意所犯罪障嗎?這些罪障可以影響菩薩持守菩薩行嗎?

121若昔所作惡,有亦成非有,

彼具善業者,無有不能辦。

For such a one, even previously performed ill deeds will have no effect. There is nothing one with virtue considers should not be accomplished.

菩薩若生起菩提心,縱然以前種下一此惡業,亦不會感生苦果。那些具善業的菩薩,善願無不能成辦。

修習菩薩瑜伽行者,偶爾因內心放逸而為煩惱所轉,造作惡業;但不影響祂們以清淨三門行持利他菩薩行。正如《入菩薩行》寂天菩薩說過:「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註釋134)菩提心淨罪的力量大如劫火,偌大的罪過也可被菩提心燒毀。菩薩透過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積累了巨大福德,因而滅掉了粗猛的重罪。

正如月稱菩薩說:「如少鹹鹽水,不變恆河味;應知罪惡微,諸善極廣大。」譬如說一少撮海鹽能改變一杯水的味道,但改不了恆河(Ganges)的味道;同樣,小小罪業無法轉變菩提心的大善根。

質疑:既然菩薩已不隨煩惱惡業流轉生死,此時為何不入涅槃呢?

癸四 菩薩不希求獨自寂靜安樂的理由

122大勢心意者,此間亦無損,

故彼視三有,涅槃無差別。

Even here nothing harms one with a powerful mind, and thus for such a one, worldly existence and nirvāṇa are no different.

菩薩猛利心意,就算住在世間,煩惱亦不能損害,因此祂們視三有輪迴和涅槃沒有什麼大的分別。

菩薩因證悟二無我,並擁有增上意樂猛利心意(a powerful special wish),可以依此住於三有輪迴界而不受生死煩惱損害。因為就算身處於生死輪迴裏,亦沒有東西能損害祂們;所以在傷害的層面來說,菩薩無論是留在世間輪迴,抑或是進入涅槃,也毫無分別。

誠如月稱菩薩說:「具有十自在,彼等已了知,世間與涅槃,無有少差別。」菩薩登地後,了達五蘊皆空,在大悲心推動下,無障礙地住於輪迴,不希冀享受涅槃之樂。譬如一個母親在孩子生病時,會不厭倦地日夜看護著,不計辛苦。同樣,菩薩聖眾不會因為要解除眾生煩惱而感到氣餒。

質疑:菩薩獲得勝義菩提心後(ultimate altruistic intention),為什麼能自在圓滿一切菩薩事業(Bodhisattva activities)呢?

癸五 菩薩能得殊勝身之理由

123若誰一切時,從心自在生,

何因彼不成,一切世間主?

Why should anyone who takes birth through constant control of the mind not become a ruler of the entire world?

當某人(登地獲得勝義菩提心後就)在任何時候都能掌控自心,隨心自在顯現;那麼祂為何不能主宰世間呢?

菩薩登地後,世俗菩提心在證見空性下轉成勝義菩提心,這時菩薩穩定地控制自心,得十自在。(註釋135)菩薩獲得十自在後,就能隨意於世間化現,轉動不可思議的法輪。因菩薩具備十自在這種大威力,還會不能成為圓滿利益一切眾生的世間怙主嗎?

質疑:修菩薩行最後為何會成遍智?

124世間亦現見,從勝出最勝,

故不思議力,應知亦定有。

Even in this world among excellent things some are seen to be most excellent. Thus realize that certainly also inconceivable power exists.

從世間經驗中亦可體會到殊勝因可出生殊勝果,所以菩薩修行必定可得不可思議遍智佛果。

彌曼差派(Mīmāṇsaka)外道認為如來不是遍智(omniscient,全知者),因為祂跟在街上行走的路人一樣,只不過是個普通人;這是不應理的。(註釋136)

一般世間凡夫也可看到,從優越特質的因能生出優越特質的果;或者說世間事物中,殊勝中有更殊勝的事物。例如四姓中最殊勝的是婆羅門;諸天中最殊勝的是有頂天(Peak of Existence),眾多高山中最殊勝的是須彌山(Mount Meru),眾多國王中最殊勝的是轉輪王(universal monarch);同樣,修行善法正土中,最殊勝的便是如來遍智。

菩薩經三無數劫(Three countless aeons)的修行,積聚了無量福慧資糧,由此勝因即能生出殊勝的遍智果。就算不依經教聖言,以常理來說亦應成立。

譬如有位比丘到某地去探訪自己的上師。途中在一個貧窮的人家中居住,這位窮人將自己最值錢的香油塗抹比丘的雙足。後來國王知道此事,很想供養比丘,但比丘要求國王送一百瓶香油給這戶貧窮的人家。由此可知菩薩有三無數劫的福慧資糧,有何理由不能產生不可思議的遍智佛果?正如月稱菩薩說:「本非現量境,亦以現量知,不應說無此,勝中最勝故。」

質疑:為何有情大都畏懼大乘,又不殷重希求佛果呢?

解惑:這是因為他們信念脆弱!

庚四 劣慧小乘怖畏大乘之因

125如是甚深法,愚夫生恐懼;

如是劣根者,怖最稀有法。

Just as the ignorant feel afraid of the extremely profound teaching. So the weak feel afraid of the marvelous teaching.

無知者對甚深法義會生起恐懼;同樣,勝解低劣者會怖畏最極稀有的大乘妙法。世間凡夫愚昧無知,不明內心又缺乏對內心訓練;當他們聽聞能作所作緣起無自性(teaching of dependent arising free from inherent production with feasibility of all actions and agents)的空性法門時,他們根本無法接受,甚至生起恐懼。同樣,那些信念薄弱的人,對大乘殊勝甚深廣大的教法,和展示出那種懾人的力量,也會生起畏懼之心。

誠如月稱菩薩說:「廣大甚深法,多從大乘說,愚癡劣根者,對此生恐懼。此法非愚者,劣者之行境;佛說此深法,乃佛佛子境。」

譬如印度阿育王有一個弟弟叫身聖(Surūpa),有一次看到一個獸行外道與雌鹿作不淨行,於是對所有修行人信心盡失,生起邪見;以為安受苦行的獸行外道貪欲尚不能停止,何況那些生活在舒適環境中的釋迦比丘,又怎能停止對性慾的渴求呢?為防止這些出家人與妃妾有染,於是下令禁止釋迦比丘進入皇宮。這時阿育王教訓弟弟說:「獸行外道是受邪見迷惑的外道,釋迦比丘是依循佛陀正法而修行的沙門。你身為國王卻是非不分,以自己的狹隘卑劣之見作判斷,對正法又生起恐懼心。」最後阿育王威脅說要他的命,身聖國王才被調伏。

總攝頌曰:

細意思惟輪迴諸過患,

諸劣慧者總皆感畏懼,

悟入甚深廣大大乘教,

以菩薩行為修行精要。

Having considered the faults of cyclic existence well, enter this profound and extensive Great Vehicle of which those with poor intelligence feel afraid and make Bodhisattva deeds your quintessential practice.

這是《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五品,開示菩薩行。

第五品明菩薩行品提要

前四品已說明具大乘根器的修行人已洞察在世俗中對常樂我淨的四種顛倒,從而對輪迴生起厭離之心,並願如母有情皆能脫離輪迴過患而發起願菩提心。第五品是解說大乘根器修行人在發起厭離心和願菩提心後,要如何開展出行菩提心。

聖天菩薩首先介紹修菩薩行必獲佛果。佛果之所以殊勝,首先是成佛可以令我們遠離輪迴恐怖。「如是遍智聲,死主亦生畏。」月稱菩薩更闡釋大義說:「即使是見到佛像或聽聞佛名,這些都是從輪迴中解脫的因。」「何人若聽聞,如來此名號,悉皆解脫故,彼亦成佛因。」其次,佛陀是有情一切利樂的來源。「諸佛所動作,都非無因緣,乃至出入息,亦為利有情。」

接著,聖天菩薩對外道批評佛不回應十四無記與及大多數有情不敬信大乘菩薩道,不希求殊勝佛果;一一破斥和解惑。「佛知作不作,應說不應說,以是何因說,遍智非遍智。」佛不回答像十四無記的無義問難,恰好顯示祂是遍智。「如是甚深法,愚夫生恐懼;如是劣根者,怖最稀有法。」大乘甚深廣大教法,不是愚劣者所能認知的境界,唯有佛及菩薩才能了解。最後聖天菩薩勉勵大乘法器者要堅定信念,精進修持,成就佛果。「世間亦現見,從勝出最勝,故不思議力,應知亦定有。」殊勝因生起殊勝果;菩薩的福德智慧亦生不可思議的遍智佛果。

接著,聖天菩薩先提出行菩提心的殊勝福德。「菩薩初發心,勝過大地上,一切眾生類,轉輪王福德。」當菩薩於初地生起勝義菩提心,祂的福德就遠超過大地上一切眾生類全都成為轉輪王的福德。不單如此,教別人發菩提心,其福德亦勝過以七寶建構無量廣大佛塔者。「若有建寶塔,高與世間等,調伏使發心,說福勝於彼。」聖天菩薩更說修持菩薩行,亦好像其他善行一樣,以淨心樂意為先導。「除心則行善,不見有福等,是故諸業中,唯意為主導。」「菩薩由意樂,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

作為一個菩薩,祂應怎樣對待未入菩薩道的眾生呢?聖天菩薩要求菩薩應對眾生如其弟子一般看待,祂說:「師長欲利他,應承事弟子,因彼不知利,故名為弟子。」月稱菩薩更補充說:「上師為弟子,承事說愛語,其心歡喜已,令發菩提心;已發勝心後,漸次而修學,廣大與甚深,殊勝之法門。」菩薩面對不明正法,不知取捨,煩惱深重,心緒迷亂,情思飄忽的弟子,自然會遇上很多問題。例如菩薩會遇上不遵教導,反而無理加害自己的徒眾;這時聖天菩薩說:「如鬼執雖瞋,醫者不生惱,能仁觀煩惱,非惑繫眾生。」菩薩遇到有情傷害自己時,應知傷害的根源並非有情,而是有情相續中的煩惱;這時除了要如寂天菩薩所說:「於彼因煩惱,而行殺我者;慈悲縱不起,生瞋亦非當。」。其次是對於特別頑劣者更應多加關注。「如母於病兒,特別覺疼愛,如是諸菩薩,特意愍惡者。」

此外,菩薩度化眾生時,應小心謹慎,善於觀察對方,然後採用最適合他的度化教法,切勿疏忽大意;「隨彼何所喜,先應觀彼法,倘若已失壞,都非正法器。」「首先於聽者,說布施語等,了知法器後,再宣甚深法。」「或作彼弟子,或作彼師長;以種種方便,令有情通達。」如果菩薩認真履行度化工作,「如善巧良醫,少有不治症;獲巧力菩薩,非所化甚少。」相反,修行人若缺乏慈悲心,對眾生的痛苦漠不關心,他怎可說是修持菩薩行?「若於他苦迫,不欲讚悲憫,如何於無怙,能哀愍行施?」如果菩薩在所及範圍內有人因自己疏忽而下墮,更會受智者所呵。「若菩薩境中,有由未策勵,墮落於惡趣,是智者所呵!」除此之外,聖天菩薩還特別讚美那些示現劣身,例如示現為傍生、餓鬼、地獄身形去展開救度的菩薩。「若一切生中,常具足五通,於劣現劣身,此乃最難行。」

相對來說,凡夫善信對菩薩要具強烈的信心才可接受到救度教化。「若有為利他,久住於世間,間住尚有損,況真心起瞋。」善信甚至要相信菩薩的福慧、利他的願力和能力等功德是不可思議,連佛也不能稱量。「方便諸時中,久遠所集福,如來說彼量,尚非遍智境。」善信如此深信並仰仗菩薩的慈悲大能,必獲救度。

聖天菩薩更特別指出:菩薩行首重布施。「施聲能顯示,死法及餘有;是故於菩薩,施聲恆優美。」「首先於聽者,說布施語等,了知法器後,再宣甚深法。」聖天菩薩還提出布施是無條件的付出,不求回報,否則只像一般商品買賣,不獲功德。「若謂今行施,當感大果報,為取而捨施,如商賈應呵!」

最後,聖天菩薩強調菩薩不單甘心情願,而且還有能力入無住涅槃,長久住世,利益眾生。第一祂具有大善業力支持成辦菩薩行,「若具所作惡,有亦成非有,彼具善業者,無有不能辦。」第二菩薩悲智雙運,能「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大勢心意者,此間亦無損;故彼視三有,涅槃無差別。」第三菩薩具備十自在,有能力在毫無障礙下,長久住世;除不受煩惱影響外,還能隨心自在而示現為大法王、轉輪王或諸天天王。「具有十自在,彼第已了知,世間與涅槃,無有少差別。」「若誰一切時,從心自在生,何因彼不成,一切世間主?」

註釋

  1. 《入菩薩行》第一品第十四頌。
  2. 十自在: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八。十自在分別是:一)命自在:菩薩得長壽慧命,經無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間,無有障礙。二)心自在:菩薩智慧方便,調伏自心,能入無量之大三昧,遊戲神通而無障礙。三)資具自在:菩薩能以無量珍寶,種種資具嚴飾一切世界,清淨無礙。四)業自在:菩薩隨順諸業,應時示現;受諸果報,而無障礙。五)受生自在:菩薩隨其心念能於諸世界中,示現受生,而無障礙。六)解自在:菩薩勝解成就,能示現種種色身,演說妙法,而無障礙。七)願自在:菩薩隨願欲,於諸剎中應時出現,成等正覺,而無障礙。八)神力自在:菩薩神通廣大,威力難量,於世界中示現變化,而無障礙。九)法自在:菩薩得大辯才,於諸法中廣為演說無邊法門,無障無礙。十)智自在:菩薩智慧具足,於一念中能現如來之十力無畏,成等正覺,無障礙也。
  3. 在賈曹杰的《善解心要》這樣說:「彌曼差派說:『如來非是遍智(宗),是士夫故(因),如各各道的人(喻)。』這種說法完全不合道理,因為汝所立的因與彼的諍依(前陳)和所立的法(後陳),二者是一耶?抑或是異耶?若是一體者,那就不應成立諍依與法,什麼原因呢?因為它們是一體故,如像瓶子自己不能為瓶的差別法。若是異體,這也不合道理,因為它們是異體故,如像瓶子與衣。由於許因與宗有自性,若是有自性的同一,那必須是一體;若是有自性,若是有自性的相異,彼此就會無有聯繫;若二者俱是,那就不能成其能了別與所了別。彌曼差派認為佛不是遍智的說法,應如唾痰般吐掉。」

應用思考問題

  1. 菩薩發世俗菩提心,已如劫火般燒毀自相續無始以來所積之惡業;因為菩提心行善的力量比如恆河,自身的惡業比如一杯鹽水,如月稱菩薩:「如少鹹鹽水,不變恆河味;應知罪惡微,諸善極廣大。」所以菩薩縱仍有少量惡業,仍不影響其諾薩行。試以頌一二一說明之。
  2. 菩薩為何不住涅槃,寧願長期流轉生死,利益眾生?難道祂不怕世俗煩惱相迫,無奈地做作惡業嗎?祂們又靠什麼力量可以無障礙地永留世間利樂有情?
  3. 何謂十自在?菩薩如何以這十種能力無障礙地留在世間救度眾生?
  4. 何以見得菩薩行的結果必為最殊勝的遍智佛果?
  5. 為何凡愚那麼抗拒接受大乘教法?試引頌一二五說明之。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二十九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