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31講

日期:2009年6月27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癸五 了知煩惱生時的次等之後對治的軌則

能了解煩惱何時生起,便能有效地對治煩惱。

131初時愚癡生,中間起瞋恚,

末後生貪欲,每日三時起。

First there is confusion, in the middle there is anger, and later there is desire, in three stages during the day.

每日早起之時愚癡易生,午間容易生起瞋恚,晚上容易生起貪欲。總之每日早午晚三時都會有不同的煩惱生起。

一般而言,晚上長時間睡眠,早上痰涎又特別多,所以早上癡毒特別易障蔽自心。上班工作是為了生計而要奔波勞碌,容易跟別人爭執,此時容易生起瞋恚。到了晚上,放下了工作,沐浴進食後,貪欲容易生起。正如月稱菩薩說:「當知惑次第,修持對治法,方能治煩惱,如醫治疾病。」依著生理上產生不同弱點,煩惱每日分三個階段依次生起,故應小心地運用相應的方法來對治。

譬如說,以前有個則打嘎國王(King Jentaka)對身邊的婆羅門大臣說:「如果你答中我對你的考問,便賞你百瓶香油。」愚癡的婆羅門以為國王的提問會很簡單,便一口答應。怎知被國王考問得十分刁鑽,令大臣感到厭惡;但最後國王也如願賞他百瓶香油,這個婆羅門又生起了貪愛。

質疑:貪心能為自己帶來快樂,就像自己的親友一樣,為何要斷除?

壬二 別明斷三毒的道理

癸一 斷貪的道理

子一 貪似親實是怨敵故應斷

解惑:貪欲裝成友好欺騙凡夫。

132貪非親似親,汝於彼無畏,

人於無益親,豈非特應離?

Desire is no friend, but seems like one, which is why you do not fear it. But shouldn’t people particularly rid themselves of a harmful friend?

貪欲雖非親友,但看似親友,這就是你不懼怕它的原因。但對損害自己的朋友,不是應該遠離嗎?

由於難以確認貪欲的危害性,所以更要對它提高警覺,特別留意它,堅決捨棄它。貪欲表面看似友善並且可愛,於是你便不怕它,對它不起戒心。但是貪欲最終會為你帶來痛苦,故此它不是好友,而是損友。人們不是應該遠離損友嗎?同樣,我們也應該斷除貪欲。

情況有如以下的譬喻:以前有一個班杜國王(King Pāṇḍu),在森林狩獵時碰到一個仙人與母鹿作不淨行;國王舉箭射殺仙人,仙人臨死前對國王作出詛咒:「願你跟人作不淨行時,也痛苦地死去。」國王聽到詛咒後,十分恐懼;為了不想死去,於是便禁慾,捨棄王位,到深山修道。過了多年,有一天,王妃盛妝走到深山探望國王;那時正值黃昏,殘陽餘暉照在王妃身上,國王眼花繚亂,心醉神迷說:「我昔日的王妃啊!這回就算天神亦抵擋不住妳的引誘。」在慾火焚身下,國王不顧詛咒,與王妃交歡,結果立刻死去。就好像月稱菩薩對我們的忠告:「如人棄今生,不用無義事,自己當盡除,如似親貪欲。」若修行人捨棄今生,應當避免做無意義的事,包括捨棄所有似親非親的貪欲。

質疑:是否所有的貪心都容易斷除呢?

解惑:從緣而生的貪易斷,從因而生的貪難斷。

133貪有從因生,亦有從緣起,

從緣所起貪,易糾治非餘。

Desire arises from causes and also arises through circumstance. Desire arising through circumstance is easy to deal with; not the other.

貪欲有些從(往昔的心相續串習的同類)因生起,也有些是從(外境的)緣生起;從緣而起的貪欲容易對治糾正,而其他從因所生的貪欲則不易斷除。

切勿給貪欲一個生起的機會;一般而言,貪欲可分兩類:有些貪欲是過去類似的因反覆串習所致;有些貪欲則透過周圍的環境偶爾生起的。前者如有情往昔數數串習貪欲,例如男女飲食在自相續中形成了頑固的陋習,由此在現世也會常生貪欲;從緣所起的貪心是以外境為緣而偶然生起的貪心,因忽然的外境而引生非理作意,由非理作意而生起貪欲,例如追求名利,離開這些外境緣,其貪念就自然消失。

正如月稱菩薩說:「緣生諸煩惱,精勤易糾治,自性諸煩惱,精勤難斷除。」依緣而生的貪欲就好像一隻不能飛的單翅鳥,鳥雀在空中飛的時候,必須要展開雙翅;如果缺少一翅,鳥雀即不能飛。同樣,從緣所起的貪心只要離開外境,便不能活動。但是因所生的貪心就如鴿子之貪心,特別熾盛,就算今生轉生為人,仍會保持原有習氣,貪欲很強烈,難以斷除。

質疑:瞋恨心有什麼過患?如何斷除?

癸二 斷瞋之理

134瞋恚極堅固,定惡作大罪,

知如是差別,當盡煩惱際。

Anger is lasting and certainly make one do grave non-virtue. Thus constant awareness of their distinctions will bring an end to disturbing emotions.

瞋恚極為堅固難捨,它決定會令人造作惡行罪業;所以對它要時常保持警覺,勵力斷除瞋恚。

瞋恚比貪的過失更大,所以應當勵力斷除。瞋恚極其堅固難捨,一旦生起便緊緊苦纏,持續不變。它的性質是「定惡」,即決定是惡業,除燒灼自他的心相續外,還令別人受損;所以修行人必須斷除。如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說:「一瞋能燒毀,千劫所積聚,施供諸善逝,一切諸福善。」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亦如是說:「若有瞋恚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福,一剎那頃能頓壞;故無他罪勝不忍。」(註釋140)如是先認識瞋心差別過患,然後了知其本性而斷除。

情況就如愛法梵志因瞋恨心而墮入畜牲道達九十一劫,後得釋尊指點成就阿羅漢果一樣。

往昔燃燈佛(Buddha Dīpamkara)在世時,愛法梵志(Dharmaruci)和未來的釋尊–賢慧梵志(Sumati)二兄弟同時皈依了祂。當時賢慧梵志因對佛產生很大信心;一天,當燃燈佛走近時,他恭敬地跪伏,並將頭髮鋪散在地上,讓佛陀踩過;因而獲得燃燈佛授記。但另一方面,愛法梵志卻生起瞋恨心,口出惡言,罵燃燈佛說:「真像一頭畜牲站在頭髮上。」因此惡言,愛法墮入畜牲道,受了九十一劫的痛苦,再轉生成一條大鯨魚。鯨魚有一次破毀一艘商船,船上的人都大聲念釋迦牟尼佛號;鯨魚因而回想起九十一劫的痛苦經歷,知道了瞋恨心的過患,因而絕食而死。後來轉生為人,並在釋尊座前出家,精勤修習,證得阿羅漢果。月稱菩薩說:「知煩惱差別,依止對治法,速得寂滅果,如病依良藥。」

癸三 斷癡之理

子一 認識到愚癡為煩惱的根本

135如身中身根,癡遍一切住,

故一切煩惱,由癡斷隨斷。

As the tactile sense pervades the body, confusion is present in them all. By overcoming confusion, one will also overcome all disturbing emotions.

好像身根遍滿全身,愚癡存在於每一煩惱;能降伏愚癡的人,亦能降伏一切的煩惱。

就凡夫身體而言,身根為二十二種諸根(註釋141)所依,身根遍於諸根;若無身根,諸根亦不存在。同樣,執無自性的緣起法為實有的癡,與其說是指無知(absence of knowledge),不如說它是顛倒障蔽(misconception),並遍於一切貪瞋煩惱而住;因為癡錯誤地認知事物,認為可意或厭惡的事物有自性,這才會產生貪及瞋。所以必須知道貪瞋煩惱是依賴顛倒愚癡而有。癡與貪,癡與瞋是互相交雜地作用。而修行人可修習空觀對治;只要斷除癡,便可斷滅其他煩惱。所以修行人要勵力修習空即緣起義(emptiness as the meaning of dependent arising)。

誠如月稱菩薩說:「猶如斷頭者,命根亦無存;如是斷癡者,煩惱隨自滅。」譬如一棵毒樹,只要除其根,則有毒的花果枝葉會自然斷除。同理,只要斷除無明,則其餘諸煩惱亦皆息滅。

註釋

  1. 前者見《入菩薩行》〈安忍品〉第一頌;後者見《入中論》〈第三發光地〉第六頌。
  2. 為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謂之根;《俱舍論》分諸根二十二種分別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和具知根。

應用思考問題

  1. 貪瞋癡的生起有一定的時間規律;如果我們能掌握這規律,對治煩惱便事半功倍,你同意嗎?申述之。
  2. 有些人不懼怕貪欲,因為貪欲所求的是快樂;其行相又似和善;但月稱菩薩形容貪欲是「似親非親」,最後亦必會招致苦果。修行人矢志出離的話,必須斷除。試依頌一三二解釋之。
  3. 貪欲可分幾類?哪些較容易對治?
  4. 聖天、月稱和寂天菩薩都一致同意瞋恚禍害極大,並且會徹底損害行者以前所作善根福德,試引言證明。
  5. 愛法與賢慧兩兄弟同時侍燃燈佛為師;但賢慧得燃燈佛授記成釋迦牟尼佛,而愛法則下墮畜牲道達九十一劫,二人遭遇為何有如斯重大分別?
  6. 修空觀能對治癡,斷癡則可兼斷貪瞋煩惱;其理安在?試依頌一三五解釋之。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三十一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