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32講

日期:2009年8月22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子二 如何斷除癡煩惱

質疑:如何斷除愚癡──諸害之根?

136 若見緣起理,愚癡則不生,

故此一切力,唯應說彼語。

When dependent arising is seen, confusion will not occur. Thus every effort has been made here to explain precisely this subject.

如果能現見緣起空性之理,愚癡就不能再生起;所以我們(這本《四百論》的主旨)就是要盡一切力量現證緣起性空的理趣。

癡是一種先天性的缺陷,人性的顛倒,所謂非理性的作意;應以甚麼方法來斷除呢?唯一只能依仗釋尊留給人類的經教──緣起性空正理。例如一棵芽苗能獨立以自性存在(existed by way of its own entities)那麼世上便不需有種子;同樣釋尊發現此生的福禍業果,是由過去惑業招感而來;今生的惑業,亦會成為未來受報的原因。依靠中觀種種的正理論典的推論,我們必須要明白到一棵芽苗的存在,完全是依緣觀待而有(dependent existence)而非自性存有。倘若我們以直接的勝觀(direct valid perception)見緣起無自性,愚癡將不會再生起;因愚癡已滅,其他一切煩惱隨即而終止。是故在此《四百論》中(聖天菩薩)盡一切的努力,就是要說明空即緣起(how emptiness means dependent arising)(註釋142)的道理。如果只明白到一棵芽苗的依緣而生,卻未通達其真實存在是空性(its emptiness of true existence 諦實空),這便不能通達緣起自性空的三層意思(註釋143)。當我們從多方面發現一樣東西因自性而存在(自性有)的說法不能成立時,便能夠發現現象諸法是如何存在。明白到諸法只能觀待眾緣而存在,指我們亦應因而明白到,它不是從自身而(無自性)存在。這便如《六十正理論》(Sixty stanzas of reasoning, Yuktiṣasṭīkāṛtti)的禮讚根本頌及注釋中所說(註釋144)。

譬如十五日晚上的明月升起,就破除世間的黑暗;同樣若能證悟諸法緣起即空的道理,便能斷除一切愚癡。誠如月稱菩薩說:「愚癡與智慧,不可同俱住,如同光明日,黑暗不共住。」

壬三:分別闡述斷貪瞋的道理

癸一:斷貪之理

子一:具貪行補特伽羅的行相

質疑:怎樣分辨哪些人貪欲熾盛?

137 常好歌舞等,捨受者潔淨,

現見有貪人,有如是等相。

They always like to obtain drama, are extravagant, greedy and fastidiou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se are seen in people with desire.

他們喜歡觀賞戲曲歌舞;揮霍無度、貪得無厭、吹毛求疵;貪欲熾盛的人都具有這些特徵。

了解其性相特點,就可以對症下藥。貪欲的有情,喜歡歌舞、玩樂、調情、鮮花、香水、詩歌、珠寶、和色彩繽紛的環境。他們揮霍無度;貪婪、吹毛求疵,但是聰明、警覺性很高、說話率直;這些都是貪欲熾盛的人的特徵。與這些特徵相反的,即是傾向於瞋恚。性格混合的,便比較傾向於愚癡。

誠如月稱菩薩說:「貪欲令他貪,自貪心生喜,瞋恚則相反,愚者則迷惑!」

誰人表露出貪婪特徵,他必定是一個貪欲者;若貪相消失,也表明他貪心已消失。

子二:攝受具貪行者的方便

質疑:用什麼方法來調伏貪欲熾盛的修行人?

138 佛教有貪者,衣食及住處,

一切離善妙,常依師長住。

Budda has told those with desire, that food, clothes and dwelling are all to be avoided and to remain close to their spiritual guides.

佛陀對貪者說,不要享用美妙的衣服飲食和住所;並且親近師長與之共住。

諸佛告訴貪欲者,諸如美食、豪宅和華麗衣服都能刺激貪欲;通通都要遠離。並應當親近善知識,善知識令他們透過修行來改過自己的陋習。最常用以對治貪欲的方法,就是律藏中的十二頭陀行。其中規定修行人必須獨居,與人群聚居的地方至少離開三千呎;這是為了斷除修行人對住處臥具的貪欲。同時要住阿蘭若、塚間坐、樹下坐、露地坐、隨處坐,常坐不許躺臥。為斷除對食物的貪著,規定修行人應以乞食化緣為生;規定乞食時,只能挨門依次向三戶乞食,乞不到亦要作罷;對施予的食物不准有要求,施主給甚麼便吃甚麼;將乞討回來的食物於一座中全部吃光,起座後當天便不可以再進食,吃完後要漱口,不得進行第二次化緣。為斷除修行人對華麗衣服的貪愛,出家人但著三衣,衣服由被人丟棄的布碎補綴而成,並只准穿著別人已穿滿四個月的舊衣服。對於瞋恚熾盛者便以相反方法,例如惠施住處等來對治。

月稱菩薩主張透過對治來息滅煩惱。祂說:「何人依對治,息滅諸煩惱;如是有對治,則不增煩惱。」例如人們受到婆羅門非人(Brahmin ogre)侵害時,便用不淨物(unclean thing)塗遍身體:因為平時婆羅門非人喜愛潔淨,遇到不淨物便掉頭就走。同樣,貪欲者喜愛善妙受用,便應以苦行對治;如此方能滅除煩惱,速得解脫。

癸二:廣明斷瞋之理

子一:思維瞋的過患

質疑:瞋恚有甚麼過失呢?

139 無能而瞋恚,唯使自己醜;

有能亦無悲,說此最下等。

Through anger, those who are powerless only make themselves look ugly. But one who has power and is merciless is said to be the worst.

缺乏力量的人,瞋恚只會令人變得醜陋。即使具有力量的人瞋恚,也是缺乏慈悲的表現。佛說瞋恚是最差劣的。

如果要斷除瞋恚,當先思維瞋恚的過患。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註釋145)陳述瞋恚的過患;「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奪。不忍令速墮惡趣。」一般來說瞋者有兩類;一種是自己沒有勢力,無法勝過對方或損害對方,這類人會因瞋恨而令自己容貌醜陋,臉龐變黑。另一種因自己具足權勢,當大發雷霆時,能折磨傷害別人;這樣的惡行對自他都有害。誠如月稱菩薩說:「瞋恨與猛火,最初燒自己,之後漸盛燃,焚燒諸他物。」

譬如有一婆羅門因違背其種姓法規而遭受懲處;因而連累其他同種姓也受到牽連。又例如某寺院出了一個敗類;因而令到全體僧眾蒙羞。

子二:廣說依瞋恚對治之理

丑一:對能盡自己惡果的緣不應起瞋

質疑:當別人對自己說粗言惡語,怎樣才不會令自己生起瞋恚呢?

140 說不悅意聲,能淨昔作惡,

愚蒙不善士,不樂自清淨。

It is said unpleasant words end previously done ill deeds. The ignorant and unwise do not want to purify themselves.

別人說不悅語能淨除自己以前所作的惡業。只有那些蠢材和無智者不想淨化自己。

誠如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說當某人以惡語罵自己時應這樣想:「既許彼苦能永盡,往昔所作惡業果,云何瞋恚而害他,更引當來苦種子?」(註釋146)聽到不悅意的說話(例如是中傷自己的說話)據說能淨除自己以前犯下的惡業;就只有那些不相信因果,被無明愚癡所蒙蔽的劣行者才會不能接受粗惡穢言,對此不樂反瞋。就好像月稱菩薩說:「若人以惡語,中傷自己時,於己饒益故,智者不應瞋。」

譬如說有牧人飼養了一隻公牛;有次公牛病了,牧人想醫好牠,給公牛餵藥;但公牛愚癡地以為主人想傷害牠,反將牧人撞死。

註釋

  1. 宗喀巴大師在《中觀根本慧論廣釋之正理海》(Ocean of reasoning, explanation of treatise on the middle way)第四三0頁說:「對中觀瑜珈師來說空性是指緣起(emptiness comes to mean dependent arising),他們已透過正量來破斥自性有,這是其他派別未做到的。當這類中觀瑜珈師明確肯定外在和內在的東西都依緣而生起時,透過該覺醒力,他們亦能同時肯定自性空的意思。」
  2. 緣起有三層意思:(一)依因緣而生(dependence on causes and conditions)這就是指緣起的結果指一切有為法。(二)依組成支分(dependence on parts):這是中觀應成派成立諦實空的說法。例如一棟屋子(總體)有十個房間(分支);除了光有房間而無屋子(總體)外;這些房間也不會存在。(三)依能安之心而安立(dependent on imputation by conceptuality)因境根相連,沒有心來安立,這些對境法便不能成立。月稱菩薩認為緣起就必須全部包涵這三層意思。
  3. 龍樹菩薩的禮敬偈說:「誰於生滅苦,以此理斷除;說緣起能仁,於此稽首禮。(Homage to the king of Subdures, who taught dependent arising, eliminating inherent production and disintegration in this way)」賈曹杰指出在釋尊眾多的事業功德中,龍樹菩薩特別讚嘆釋尊證悟「緣起即無自性空」(emptiness of inherent existence as meaning dependent arising)並以此廣泛教導眾生,故比其他上師更殊勝;堪稱調御師(king of Subduers)。闡釋無自性空即緣起的經文是經教的精髓,證悟這教法也成內觀(insight)的主要教法。缺乏這內觀亦無法斷除兩種障蔽,亦不能獲得解脫或全智。
  4. 《入中論》〈釋第三地〉第七頌。
  5. 《入中論》〈釋第三地〉第五頌。

應用思考問題

  1. 現證緣起即無自性空,便可斷除無明;所以《四百論》都以此為中心主旨。試論述何謂「緣起即無自性空」(emptiness of inherent existence as meaning dependent arising)。
  2. 何謂諦實空?為何僅通達芽苗之緣起,而不通達芽苗自性空,便失壞空性;試論說之。
  3. 依月稱菩薩說法,緣起必具三層意義,試述緣起三層意義。
  4. 為何龍樹菩薩在《六十正理論》特別重視釋尊說「緣起即無自性空的教法」?並以此為釋尊佛行特有的成就,並尊之為調御師(king of Subduers)。
  5. 正如月稱菩薩說愚癡與智慧;日光與黑暗是不能並存的;所以我們要盡力修行,明解諸法實相,便能擺脫無明。試引原頌而解釋之。
  6. 試述釋尊為對治貪欲者製定十二頭陀行,就修行人在住處、臥具、飲食和衣服這四方面作出對治規範。試依前註一三七及頌一三八內文,解釋十二頭陀行。
  7. 試引月稱菩薩在《入中論》〈釋第三地〉陳述瞋恚之過患,說明無論有沒有能力反抗報復,都不應對別人起瞋恨之理。
  8. 8所謂忠言逆耳利於行,就算別人罵自己也會為自己消孽障。所以歷來修行人都奉行「粗惡穢言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這金科玉律。試引聖天菩薩及月稱菩薩有關別人的惡語能消自己宿業的教言,說明修行人不對惡語起瞋的原因。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三十二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