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35講
日期:2009年12月19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戊三:明遠離煩惱所緣貪著五欲受用境的方便
己一:標品名:示修菩薩瑜伽行四百論釋善解心要論,明人遠離貪著欲財方便品第七 (Abandoning Attachment to Sense
Objects)
己二:正釋品名
庚一:思惟生死過患
辛一:思惟生死的總過患
一個人必須思惟輪迴的過患,才能放棄輪迴的因:染污行為(contaminated actions有漏業。)
壬一:必須修習怖畏生死的理由
質疑:繁華世間有甚麼不好,為甚麼要生起怖畏厭離呢?
151 於此大苦海,畢竟無邊際,
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
When there is no end at all to this ocean of suffering, why are you
childish people not afraid of drowning in it?
在這三界苦海輪迴,無窮無盡、無邊無際,為何幼稚如你,不感到畏懼呢?
眾生無休止的六道輪迴就像在無邊無際的苦海浮沉。由無明、我慢和貪愛所生起三十六種愛結毒蛇(thirty-six sea snake fetters)
(註釋153)和常見斷見六十二種惡見海怪(sea monsters of the sixty-two wrong views)
(註釋154),攪起充滿生與死漩渦的湍流。為何你們這些愚夫異生,無始以來沉溺於此無邊無盡浩瀚苦海而不畏懼呢?一個正常人在深不見底的大海中遇溺,一定感到恐懼;何況在這無邊苦海中沉浮,應該恐懼更甚,無以復加。(註釋155)誠如月稱菩薩說:「血淚滉漾聚,老死波濤蕩,無邊苦海中,沉溺何不畏?」
情況就好像一個名叫惹哈德達的五通(five kinds of
super-knowledge)仙人,有一天特發奇想,要走到器世間的邊際見識;於是以神足通一步跨越一個小世界的速度;奔走不息,結果未見邊際,即於半途中去世。同理在無邊輪迴苦海中,海水純為有情的痛苦血淚聚成,生老病死的波濤拍天裂岸;愚夫異生沉溺其中,為何還不生起畏懼而尋求出離呢?
質疑:雖然輪迴生死有很多苦處,但我們現在風華正茂,朝氣蓬勃,奮發有為,所以不必擔心死亡。
壬二:如何生起厭離心
癸一:不應耽著韶華
152 韶華適落後,復又現於前,
雖住此世間,現見如賽跑。
Youth lies behind and then once more it is ahead. Though one imagines it
will last, in this world it is like a race.
青春曾經在我身後,卻又一次行至我身前;儘管世人幻想青春永駐,可是這注定是一場賽跑。
青春不能常駐,因青春韶華而驕傲是不切實際。若於今生,韶華已逝;漸漸又垂垂老矣;乃至死後來世又再次風華正茂,而又漸漸趨於耄耊。青春、衰老和死亡三者就好像賽跑一樣,雖不停地吶喊:「我領先了,我領先了!」但不可能一直領先;所以此刻年輕人因青春暫時領先不應驕傲。就好像月稱菩薩告誡我們:「此等諸眾生,各自業所感,恆時受生死,如同賽跑爾。」情況就好像榨麻油時碾輪濺起芝麻;時而落在前方,時而落在後方。
質疑:今生儘管不修行,但我會有下一世的機會,所以不必恐懼。
癸二:隨業煩惱而轉,故應怖畏
153 汝於三有中,非能隨願往,
隨他轉無畏,豈成有慧者?
In worldly existence there is never rebirth of one's own free will. Being
under others' control, who with intelligence world be fearless?
在三界中輪迴,你是沒有自由選擇在何處(例如三善道)投生,而完全是隨業惑而轉。對自己完全受人操控而不生怖畏,難道這是智者嗎?
解惑:愚夫,你在三有中絕對沒有力量選擇自己再次投生的地方;例如人、天等三善趣;一切都取決於你染污的行為和混亂的煩惱。當處於這可怕的情況下,怎麼樣的智者才不會害怕?當自己受到業惑控制不得自在時,你應該感到討厭!就好像月稱菩薩說:「漂泊輪迴中,非能隨自願,皆隨業力轉,故當斷諸業。」業力難測,死期不定,有智者應厭離業惑世間,否則死神來到,後悔便太遲。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不放逸品〉第二十三頌說:「既得此閒暇,若我不修善,自欺莫勝此,亦無過此愚。」
譬如說:一塊隨波逐流的浮木,其住留與所去之處,沒有任何自由,一切由水流決定。
質疑,無論怎樣,我和佛都一樣,擁有心的唯明唯覺本性,他朝必能努力修行,斷除煩惱,擺脫輪迴,能證涅槃。所以今世用不著趕急修行。
154 未來無有際,常時為異生,
如汝過去世,理應勿復爾。
The future is endless and you were always a common being. Act so that it
will never again, be as it was in the past.
(若果你未斷生死,)未來無窮無盡,你將時常投生成凡夫(不能自主命運);就像你無始以來過去世一樣。所以不應重蹈覆轍。
賈曹杰大師在《善解心要》引《華嚴經》說:「汝應憶念過去世,貪無義事損壞體;誓修長遠菩提行,住戒精進離貪欲。」自己在無始以來過去世度過無量的光陰,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凡夫異生,受盡痛苦煎熬。假若今生仍不從滾滾紅塵中解放出來,你未來仍跟從前一樣毫無意義。寂天菩薩勸勉修行人不要老是重蹈覆徹,不肯接受佛法。「饒益眾有情,無量佛已逝,然我因昔過,未得佛化育。若今依舊犯,如是將反覆,惡趣中領受,病縛剖割苦。」因為自己懈怠放逸,雖然在輪迴期間遇上不少佛陀出現於世,但未接受到祂們的教化;仍然苦海浮沉。如今得暇滿人身,但仍明知故犯,依舊放逸,我必定又再次投生三惡道受盡痛苦的纒縛、創傷和切割。另外月稱菩薩又勉勵修行人說:「為得解脫果,今生當精進;來世於佛法,亦當定生信。」現在你精進修行,就算來世未能解脫,但定當有信佛學佛的機會。
譬如說有人經常與別人的妻女胡混,他的朋友勸告說:「你這樣做不好;應該懸崖勒馬,斷絕惡行!」他雖知理虧,但仍推三阻四說:「我都知貞潔不邪淫的道理,但現在很難改,以後一定改!」朋友直斥道:「如果現在不能改,惡習愈深;以後你怎會改過呢!」
癸四:斷除為遠離生死無須努力的諍論
子一:正說
質疑:六道輪迴到底有沒有盡頭?如果有盡頭,那麼不需要努行修行就可得到解脫。如果沒有盡頭,那麼任何想從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的努力也是徒勞;因為即使努力修行,但亦不能解脫。
155 聞者所聞教,說者皆難得,
以是說生死,非有非無邊。
The conjunction of a listener, what is to be heard and an exponent is very
rare. , In brief, the cycle of rebirths neither has nor has not an end.
有(足夠福德)暇閒聽聞佛法者,所聞的教法與及說法者三者都能圓滿具足,實在少之又少。簡單來說,輪迴既不能說它有盡頭亦不能說它無盡頭。
要得到解脫,必須要靠眾緣成熟;例如要具備已得暇滿殊勝的善根有情、(註釋156)由完全解脫煩惱的佛陀所傳承下來純淨的教法;和開演佛陀正法的說法者;但這三者皆如優曇花出現於世(註釋157),實屬稀有。
如來須經三無量劫積習福德和智慧,所以珍貴難得。而法寶和自己是否屬於法器則依賴佛陀而有。因此對於一個擁有這三種因緣來開通心靈的人來說打破輪迴並非無望,所以對這些具足福德堪成法器的人來說,生死輪迴是有邊的;但對於這三種因緣條件都很難齊備的生命來說,生死輸迴便是無邊。如果以聖人的觀點,輪迴生死有邊無邊,這是十四無記的內容;釋尊認為這問題:「如此論者,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非正向涅槃。」並要求佛弟子們「莫作如是論議。」(註釋158)而聖人龍樹繼承這個宗旨,在《中論》〈觀涅槃品〉第二十一及二十二頌說:「一切法空故,何有邊無邊?亦邊亦無邊?非有非無邊?」「滅後有無等,有邊等常等,諸見依涅槃,未來過去世。」龍樹菩薩意思是說:「關於生死是有邊或無邊這些問題,我們不應過於執著去探究;反而應實際修行。藉著內心本具唯明唯知的能力,努力修行;達到解脫。一旦到達涅槃境界,那麼生死有邊無邊的問題,就很容易解決。(註釋159)
譬如說:優曇花三千年開花一次,開花後又很快凋謝,所以極為難得。同樣要從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聞者、說者和所聞的教法,必須三者均須圓滿。誠如月稱菩薩說:「具足諸因緣,方啟勝智慧,三者難得故,佛未定彼邊。」
子二:遮止不於現世努力而希望後世之諍
質疑:只要世上仍留傳佛經,後世仍有宣說教法的善知識出生;我在後世才努力修法來斷除輪迴乃未遲!
156 由於諸人類,多持不善品,
以是諸異生,多墮於惡趣。
Most people cling to an unwholesome direction. Thus most common beings
certainly go to bad rebirths.
世俗人大多堅持做不善行,因此大多數的凡夫都必然會投生三惡道。
儘管有佛經和有善知識宣說教法,但自己會因福德淺薄而難以成為合格的聞法者。因為世人都有行十惡的傾向(註釋160),大家亦容易互相感染,世人為非作歹現象越來越嚴重。隨著業力他們定必墮於惡趣。所以現今仍有佛陀正法和善知識時,聞法者更應努力。寂天菩薩這樣勸勉修行人:「憑吾此行素,復難得人身;若不得人身,徒惡乏善行。如具行善緣,而我未為善,惡趣眾苦逼,彼時復何為?」(註釋161)自己因放逸而任令煩惱控制造諸惡行,來世將得不到人身;一旦失去寶貴人身,就只能在三惡道中繼續作惡,惡貫滿盈,哪來機會行善?現在具有人身,正是行善的機會,如果不利用它來修善,萬一墮落惡趣被眾苦所迫,我的下場將會如何?我還可以做些甚麼呢?
月稱菩薩講述一個譬喻:以前有兩個窮人,一同做麻線買賣。他們擔著麻線趕路,中途遇到賣棉花的檔口,價值便宜,於是用麻線交換棉花;但另外一個捨不得麻線,沒有換。於是這兩人一個擔棉花一個擔麻線繼續上路。後來再在路上見到一家富戶,須要高價買入棉花,但亦須要略高價的麻線;於是挑棉花的又棄掉棉花,換上更珍貴的黃金;而挑麻線的仍捨不得賣,繼續挑著麻線上路。兩人雖是同時做買賣,但檢換到黃金者從此過富裕安樂的生活,而另一個依舊故我,過著窮困的日子。月稱菩薩接著說:「眾生趣異處,或諸各自行,眾多趣行者,此名為異生。」善根弟子遇上能解脫輪迴的福緣,應當深思自己機遇難得,而捨斷惡習,精進修行而趨入解脫。切勿像愚夫異生,自己頭上着火,但卻以為自己是戴著皇冠的國王哩。
註釋
-
三十六種愛結毒蛇:在無著菩薩的《大乘阿毘達磨集輪》提到九種主要的纏縛:包括六種基本煩惱:貪、瞋、慢、無明、疑和見惑;另加上慳、妒和自大共九種;自大又包括了見取和戒禁取見。而見惑則包括薩迦耶見、邊執見和邪見;而瞋、吝嗇和妒妬只在欲界才出現。另外世親的《俱舍論》提到五順下分結,包括薩迦耶見、戒禁取見、疑、欲愛和瞋害只在欲界出現。而另外五順上分結色貪、無色貪、無明、慢和掉舉則出現在色界和無色界。
-
佛在《梵網經》(Bradmajala sutta)中破斥外道常斷邊見者共有六十二種對過去、現在、未來、自我宇宙等不正確的見解。
-
在《金剛薩埵秘密無垢續》〈魯札哀懺〉這樣說:「無數劫中盡所有世世,受胎取生無數血肉身,若積骨肉遍滿於世間,若積血水深逾於大海,若積宿業難思難言盡。」有智者誰不願意停止輪迴,安靜休息。
-
暇滿人身包括八閒暇和十圓滿,這十八種暇滿善緣是對初學者的要求。八無暇指不生於地獄、餓鬼、傍生、長壽天或邊鄙地;亦不生於具邪見的家庭及無佛出生的時空;亦不是天生聾啞及殘障者。十圓滿是獲得人身,生於佛法流佈中心,五根健康,家境善良,崇信佛陀,值佛出世,佛已說法,佛法住世,踏實修行,師已攝受。另外學大圓滿的密乘瑜伽士要遠離障礙修持正法的暫生緣八無暇及熄滅解脫明燈之分段心八無暇、暫生緣八無暇指五毒熾盛、愚昧無知,為魔所持、懈怠散漫、惡業湧現、為他所制、魔怖難行、世染障道。分段心八無暇指纏縛妨修、性格下劣、不厭生死、不信上師、意樂行惡、不欣求法、違犯律儀和壞三昧耶。事實上,在五濁惡世具備這三十四種學佛條件的有情為數甚少。
-
梵文udumbara的音譯,意譯為祥瑞靈異之花;傳說產於喜馬拉雅山,三千年開花一次,開花後很快凋謝。
-
見《中阿含經》〈箭喻品〉。
-
依聖人龍樹來看,世間生死有邊無邊等十四無記只是「見」,所謂對抽象事物的玄思。但這些「見」是依於得證涅槃;再者這些問題與涅槃境界除關係密切,在內涵上亦有關聯;所不到的只是得證涅槃是一種修行實踐。只要修行達到涅槃境界,自己自然而然便曉得解答這問題。
-
如《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淫、妄語,百千罪狀。」
-
《入菩薩行》〈不放逸品〉第十六、十七頌。
應用思考問題
-
從無始以來把我們在六道輪迴中曾投生為螞蟻或小昆虫時,所節斷的肢體堆聚起來,比須彌山還要高;把我們曾因饑渴寒冷所流過的淚水,假使至今仍未乾,匯聚起來,比地球上所有海水還要多。我們曾經在地獄所喝過的銅汁鐵水,合起來比四大海的水還要多。但眾生受三十六種愛結毒蛇、六十二種惡見海怪所迷惑,從未有一刻生起出離心。你能依聖天菩薩的見解對眾生這種愚癡作出解釋?
-
年輕人閱世未深,很多時不屑遁世遺榮,不甘寂寞,過修行日子。常說待日後我辦妥世間責任,便放下一切去修行;但大家可曾見有人在老人院、醫院能精進修行呢?這都是自欺欺人的謊話。生死如賽跑,剎那不住試依頌一五二勸戒年輕人莫負少年頭,早點修行,避免他日諸多後悔。
-
修行人得到暇滿人身,此刻便要認真修善,否則實在愚笨,死神到來時,後悔便太遲。「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魯札哀懺〉中有云:「無數生生世世盡所有,縱然僅有一度一生中,若為無上菩提而修行,僅此之業方為有利益!」試依一五二、一五三說明珍惜人身,惜陰如金的修行才是輪迴苦海中最有智慧,最有價值的行為。
-
中觀重視當下便要立刻捨棄此生,專心修行,切莫懈怠放逸。試分別引聖天、月稱和寂天菩薩教言,勸勉有意解脫者切莫留待明日,明年或來世才修行。
-
愚蠢的人往往要問到底有無輪迴?自己生命到了盡頭之後又會怎樣?解脫的境界是怎樣的?殊不知這只是形而上的哲學問題;世人根本無法得到完美的答案。龍樹聖天就要求修行人,應重視修行實踐;這些問題會在你修行趨入涅槃後,便自然知曉,試依頌一五五及《中論》〈觀涅槃品〉說明之。
-
佛常勉勵修行人「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不要學愚夫頭髪着了火還以為自己帝冠加冕。試引頌一五六說明修行人終日嚷著要修行,但從不落實去修行,終無所成。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三十五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