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36講

日期:2010年3月20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辛二:別明遠離於樂趣生愛

壬一:明於樂趣亦應修厭離

質疑:要避免投生在惡趣,因為墮入惡趣沒有自由並遭到百般痛苦,所以應要厭離。但是投生在人天善趣將會非常幸福;那就不需厭離。

157 地上惡異熟,故意為損惱,

聖者觀三有,等同備宰處。

On earth the maturation of ill deeds is seen to be only deleterious. Thus to the wise the world appears similar to a slaughterhouse.

在大地上由惡行招感成熟的結果全然是具毒有害的;所以智者眼中的輪迴世界,簡直是屠房。

就算生於人間善趣,卻由於過去世還有染污習氣,你會招感手肢傷殘、智力障蔽或貪苦低賤等流果。所以對證悟的聖人來說;三界如同屠房,有情如牲口囹圄其中,逐個遭受無常死主宰殺。譬如皇帝身邊有一位寵愛的大臣,曾經得到最高的榮譽和獎賞;後來肆無忌憚,橫行朝野;終因觸犯皇權,被皇帝下令砍掉手腳,削掉鼻子。同樣,那些生活富裕但又不關心來世的人,恣意無忌,做盡惡行;死後不但下墮地獄,更會在那裡承受自己種下的惡果。即使重新轉生回人間,他們仍要繼續受等流果惡運纒身,災難隨時降臨頭上。誠如月稱菩薩說:「地上世間眾,感召前世業,種種異熟果,唯見損惱矣!」

壬二:明由愛而住生死猶如顛狂者

質疑:為何只有聖人了知三界有如屠房,而世人置身於三界當中,反而懵然不知?

解惑:因為世人就好像瘋了的大象般顛狂了。

質疑:顛狂得怎麼樣?

158 若識不正住,世說為顛狂;

則住三有者,智誰說非狂?

If “insane” means that one’s mind is unstable, what wise person would say that those in worldly existence are not insane?

如果顛狂意味著一個人的精神不穩定;那麼在迷亂的三界中顛倒地生活的人,智者為何會說他們不是顛狂者呢?

在這個世界如果有人因為身心不平衡(身界不和),因而導致精神不能正常地運轉,我們稱之為顛狂。世人處身於三界屠房,對自己的處境竟然不生畏懼,不想任何方法去逃脫;誰會說他們不是瘋子?你看,滿街都是不切實際、發白日夢、信口開河和胡言亂語的人;所以說凡人大多是心智不健全的。月稱菩薩說:「凡人皆顛狂,所作皆非理,業力所化眾,誰說非顛狂。」寂天菩薩說:「飾身傷己器,何故令鋒利?自迷癡狂徒,嗚呼滿天下。」「寒林唯見骨,意若生厭離,豈樂活白骨,充塞寒林城?」(註釋162)磨尖利器傷害自己,滿世間的凡夫都做著這些瘋狂的事。如果寒林的腐屍嚇怕你,為何滿街走來走去都是活屍郤沒有嚇怕你?因為眾生皆顛狂,雖身處屠房備宰之處,他們仍然不感厭離,反起貪愛。

譬如說有個皇帝育有一個具才華的兒子,深得父王歡心;曾經有一陣子因為見不到兒子而想得發慌。無論什麼時候,只要見得到兒子,他總會把兒子胞在膝頭上,愛不釋手。可是有一天,兒子惹得父王非常反感,皇帝叫嚷說:「你這個壞孩子,走開,我不要再見到你,看見你簡直就像有把火在燒我的眼睛!」小男孩慌忙地從父王膝頭跳下來,哭喪著臉哆哆嗦嗦,結結巴巴地問父王自己哪兒做錯了。皇帝回答說:「你什麼都沒錯,我就是看你不順眼!」一個經驗豐富的御醫意識到皇帝不尋常的改變,於是便悄悄地對丞相說:「王子突然失寵是一個很壞的徵兆,這說明皇上的精神無疑是開始不正常了。應該在他病情未惡化前治療,否則,忽略這病情的話,以後就很難治癒。」

庚二:遠離引發生死的因──有漏業

辛一:總示遠離能引後有的業

質疑:輪迴受惑業所控制,不能由自己主宰,所以遇上痛苦也感到很無奈!

解惑:輪迴是被染污的有漏業控制的,智者通過停止造作染污的行為而從輪迴中解脫出來。

159 現見行等苦,違時則消失,

以是具慧者,發心盡諸業。

The pain of walking, one sees, decreases when doing the opposite. Thus the intelligent generate the intention to end all actions.

當人往某方向走路感到吃力不順暢,這時如果他走相反方向的話,痛苦便會減輕。因此智者會產生斷除引發後有痛苦的意願。

當自己長時間走路或做某種動作時,會因過度勞累而導致腰酸背痛;但是當你做相反的動作時,例如坐下;痛苦的程度便會減輕。同樣,在生死輪迴中造作染污的行為,便會招感痛苦的果報;但如果停止業行斷盡內心煩惱,那麼,所有的苦難亦會停止,因而獲得滅盡業惑的快樂。正如月稱菩薩說:「如人身安樂,從而心亦樂;如是盡惑業,則生盡業樂。」修行人應依止教示,從斷盡自心惡習著手,便可獲得究竟的安樂。

譬如長途跋涉的旅人,會時常感到精疲力竭,飽受口糧補給漸漸耗盡的痛苦。同樣,凡夫在漫長的生死輪迴中感到疲累,與及受盡因缺乏福德所帶來的苦惱。所以修行人要積累大量福德資糧,一鼓作氣渡過生死苦海到達彼岸,才可以永斷輪迴的痛苦。

辛二:必須遠離能引後有業的理由

壬一:輪迴是可畏處故應遠離業因

質疑:輪迴究竟有何怖畏,為什麼要努力斷除有漏業呢?

160 若時隨一果,初因不可見,

一果見多因,誰能不生畏?

When a single effect’s original cause is not seen, and one sees the extensiveness, regarding even a single effect, who would not be afraid?

當隨意檢視一果法(存在的東西,例如綠杯)時,誰也不能說出它最初的生因。從一果法亦能見到眾多因緣觀待而存在,所以誰能對(不可思議的)業因不生恐懼呢?

有智慧的人依靠停止造作有漏業(contaminated action)得以從永無休止的輪迴中解脫出來。尤其是智者從輪迴世間中隨意檢視其中一個果法,例如大種、大種所造(註釋163)(elemental derivative)和心法,都無法追溯到最初的生因。當智者想到即使是瑣碎的事有無盡複雜的源頭時,自己知識領域何其渺少!又怎能不生畏懼?無有邊際的輪迴,世間就像無邊矌野;而自己無始以來在這裡業惑薰習相續交織,就如遍滿荊棘的叢林,裏面充滿著惡趣猛獸;愚夫異生一旦墮落於此,應要恆常生起厭離。

月稱菩薩說:「因時無邊故,眾生無初始,是故誰能知,眾生之開端。」譬如一個普通的綠杯,它的生因有水、泥、陶師和燒窯;如是觀察,其實緣又依其他的緣,橫豎三界,縱貫三時;除佛之外,有誰能說得清楚呢?

壬二:思惟業果後而修怖畏

質疑:只要自己肯努力,便可實現在世間的理想;所以為自己事業拼搏,是有意義的。

161 既非一切果,決定能成辦,

所辦一定滅,為彼何自害?

Since that all results will not definitely be achieved and those that are will definitely come to an end. Why destroy yourself for their sake?

既然一切果都不能明確地決定成辦,相反,能成辦的果法也一定會壞滅,為什麼還要為這些事而耗盡自己?

為了今生的名利供養而付出種種努力,勞損身心去闖一番事業;其結果不一定會成功,而且更可能為此而種下種種惡因。事業即使能成功,最終也決定要毀滅。所以不應為這些無意義的事而損害自己。誠如月稱菩薩說:「所作一切事,亦不一定成,所成一切事,最終決定滅。」聰明人應厭離由有漏業果招感的人生。

譬如陶工燒製他的陶罐;究竟哪些燒出來會完好無損,哪些會在燒製過程中碎裂、變形等,他都不能確定。即使已燒成出窯的陶罐,最終都會碎裂。

壬三:思惟業的本體之後應當勵力斷除

162 業由功所造,作已無功滅,

雖如是而汝,於業不離染。

Worldly actions done with effort, once they are done will disintegrate effortlessly. Though this is so, still you are not at all free from attachment to worldly actions.

一切世間有漏業由功用而造成,造成後因不再需要功用,便會自動瓦解。即使如此,你卻仍然迷戀著有漏業。

造作無意義的有漏業就好像建造一個城堡;建築完成,要花很大的努力。可是一旦建成之後;則無需要再施加任何努力,城堡也會開始自然瓦解毀滅。這個道理誰也明白,誰也無法否認!但誰也仍然貪執不休,誰也不知尋求出離。就像月稱菩薩說:「因緣積聚後,業由功所造,一旦無功用,彼等自然滅。」

譬如千辛萬苦在山頂堆砌石頭牆;在砌好之後,日子一久,它也自然會倒塌。

質疑:雖然辛苦經營事業如宮殿、政權、財富,甚或友誼最後都決定壞滅,但這些都是樂因,所以要貪執不捨。

解惑:不是這樣!

163 過去則無樂,未來亦非有,

現在亦行性,汝勞竟何為?

There is no pleasure in relation to either the past or the future. It’s the same with now, too, since it will come to pass. Why do you weary yourself?

已過去的心識樂受已壞滅;未來的心識樂受亦未生起;現在亦只是剎那遷流無常變壞;因此你為何還要讓自己如此辛苦勞作?

誠如月稱菩薩說:「剎那不停心,觀察三時中,不可得安樂,為何徒造業?」應知諸法在世俗而言,其本性是遷流無常;已過去的心識如昨夜之夢,早已壞滅,不存在丁點兒真實快樂;未來的快樂亦尚未生起,不存在可貪著之處;就現在而言,一切都剎那不停地遷流變滅,壓根兒總是無常苦性。既然過去、現在、未來沒有真實可信賴的快樂,你為何還要折騰自己,辛勞造作,去爭取追求不存在的「快樂」?

譬如有人在沙灘上修房屋,但沙灘的土質實在太疏鬆,房子剛修好很快又塌陷。可是他仍不死心,又在沙灘另一邊修房子,結果房子又塌陷;如是隨修隨垮,這個人力盡精疲,最後都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在這世界所作任何的努力亦都如此。

註釋

  1. 《入菩薩行》〈靜慮品〉第六十九、七十頌。
  2. 組成物體的微粒,包括八種物質:地、水、火、風、色、香、味和可觸到的東西;後四種是四大衍生。

應用思考問題

  1. 你覺得自己在惡趣抑或善趣中哪處較容易修行呢?
  2. 你同意月稱菩薩所言大地上有情「感召前世業,種種異熟果,唯見損惱矣」嗎?
  3. 修行人可能因福德資糧捉襟見肘,在漫長的輪迴旅途中熬不過去。所以發心解脫者,應常修善業積習福德,否則便走不完漫長的路,更要飽嚐精疲力竭,缺乏口糧之苦。試依頌一五九解說。
  4. 中國的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徒勞而已。這與《四百論》:「若時隨一果,初因不可見,一果見多因,誰能不生畏?」所說有何異同?
  5. 例如古人修建名山道場,有些剛開始就失敗,有些即將完成之際亦功虧一簣。就算幾經努力,最後終會完成。但亦難盡圓人們內心的期望,甚至期間種下種種惡因,耗損福德。但無論如何,名山大川的佛剎最後都必定壞滅。試依頌一六一說明修行人應厭離世間業果,不應為彼而「自害」。
  6. 巴楚仁波切說:「築成皆倒宮室有何用?積來皆散財物有何用?會聚皆離眷屬有何用?高位皆覆權力有何用?有生皆死現世有何用?」世間事業無論如何辛苦經營,最終都會毀滅。這是誰都明白,誰都不會否認的事實,但我們對此仍貪執不休,不肯出離。試細心分析反省自問:是什麼仍在控制自心呢?
  7. 如吉美嶺巴所言:「一切皆作如夢想,剎那不觀實有心。」異生凡夫認為世界有真實的快樂果法,所以辛勤勞作,不惜折騰自己;但世上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哪有可信賴的真實快樂果法。試依頌一六三所言論述之。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三十六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