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37講
日期:2010年5月29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辛三:正明遠離的軌則
壬一:破對福業生愛
癸一:總破為愛樂勝生的義利而積業
子一:聖者視勝生等同地獄故應怖畏
質疑:你曾說不害生人天,佛陀也教導善信行持十善獲得人天勝生的安樂(註釋164),所以應愛著有漏善業。
解惑:真正的情況不如你所說的一樣!
164 智者畏天趣,亦等同地獄,
彼等於三有,難得不生畏。
The wise generate fear even for a high rebirth as for the hells. It’s rare
indeed for a samsaric existence not to generate fear in them.
無論來生是上生天趣抑或下墮地獄,智者都同樣恐懼;因為二者都仍在輪迴狀態,怎能令智者不懼。
在現證真如的聖人面前,無論生天抑或投生在煩惱烈火爍熱和癡昧黑暗遮蔽的地獄;都會同樣感到恐懼。對於輪迴界的過患,聖人很難不生怖畏厭離。雖則勝生亦如同地獄一樣是怖畏處,但並非要我們斷除積集勝生例如十善業的功德。這裏聖人針對的是:對輪迴過患不起厭離,執著勝生實有自性,只為求享受人天樂果才修行;而並非破除為求解脫而積習人天樂果,感召天身的一切善業。(註釋165)事實上,聖天菩薩是要求修行人以觀空證涅槃為目的,不害生人天為手段。
譬如說,一個叫巴拉(Bāla)的暴君經常用酷刑對待犯人;而犯人在囚牢中飽受折磨後,縱然會被釋放出獄,但旋即被國王的劊子手砍殺。所以囚犯雖從牢獄中走出來,事實上仍處於死亡之路上。
子二:異生若能如是通達即身心頓時壞滅
質疑:如果聖人眼中人天善趣等同於地獄,為何生為天神或凡夫反而不感到怖畏?
165 若凡夫亦知,一切生死苦,
則於彼剎那,身心同毀滅。
If even childish beings ever perceived the suffering of samsaric existence,
at that moment both their mind (and body) will simultaneously cease.
如果凡夫亦能(如聖人一樣,)了知這個三界輪迴的痛苦;那麼在了知的一剎那,他們的身心會(因無法承受而)崩潰毀滅。
假如凡夫像聖人一樣,能看到天趣那種勝生狀態其實等同地獄受極端寒熱之苦;那麼在現見的同時,凡夫的身心一定會同瓷器一般脆弱,無法承受殘酷的事實,身心立即崩潰。可是異生並沒有意識到(天趣等同地獄)這一點;還繼續沉湎在幸福之中。
凡夫會為投生人天善趣而做很多事情,其實他們卻不明白,就算得到天趣勝生的果報亦會有墮落的痛苦本質。此外,即使在天趣也有災難,例如帝釋童子(Indrabāla)想做首領,結果賠上了性命。誠如月稱菩薩說:「如諸佛照見,諸業之果報,若凡夫亦知,剎那即昏厥。」即使你出生於最高的天趣,擁有最多的財富,擁有這些生天的所謂幸福;若然意識到輪迴之苦,你亦會厭離天界的快樂。
癸二:從樂趣至樂趣極難得
子一:正義
質疑:就算輪迴多變幻,祇要我一直保持行善積德,現世又小心籌謀,鞏固社會地位和財富受用;用這種方式延續下世,甚至永世;我們這樣做是否可以不厭離?
解惑:不然!
166 有情無慢少,有慢則無悲,
從明至明者,故說極難得。
People without pride are rare, and, the proud have no compassion, thus it
is said it’s extremely hard to go from brighter to brighter rebirth states.
凡夫鮮有不驕傲者,驕傲的人就沒有大悲心,因此據佛經(《阿含經》)說:很少人能從光明(善趣)轉生到光明(另一善趣)。
異生凡夫皆有俱生的貢高我慢,尤其是出身有財勢權位的人,其驕傲習氣特別強烈;對於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他們會瞋怒欺壓;對具相等地位的,又會生起競勝心;對地位高於自己的,又生嫉妒心。所以他們內心缺乏悲愍同情,橫行霸道,甚至無惡不作。根據《阿含經》所說:凡夫從明趣(善趣)投生至明處(另一善趣)是極難得的事。(註釋166)
情況就好像札瑪格尼(Jamadagni)的兒子一樣,他曾二十一次廢立皇族,極端驕傲自大,目空一切;自是心中全無悲愍,只會不斷作惡。所以出身權貴,未必能廣種福德,達到下世投生善趣的希望。
子二:破作惡行而愛勝生
質疑:期望生長富貴家可能身不由己,犯下惡業。但如果自己放棄五欲樂甚至出家修行,積集勝生天趣福德又可以嗎?
解惑:有點荒謬!
167 棄捨此境已,要求得境界,
如是顛倒法,何因許為正?
When you turn your mind from sense objects, because of wishing good
rebirth, it’s well known that you will still obtain sense objects in the
future. For what reason would such perverse practice be considered correct?
你現在棄捨已得的五欲境,可是你又希望透過生天再度獲得享受這五欲樂境;這種顛倒的想法,怎會是正確的行事方式?
外道一般的顛倒見是:今生捨棄貪欲,努力修行,求的只是往生天趣。他們執著生天得五欲樂,是修行終極目的,這是顛倒的想法。又如一些佛子為了解脫而出家修行,但出了家之後又冀求世間榮華富貴,這也是顛倒的做法。有智慧的人怎會承認這是正確的修行?
就好像公羊用角猛力互相牴撞一樣愚笨。牠們互鬥時先行各自跑開,然後轉過頭來又加速牴撞。不珍惜眼前擁有修行的順緣,反而先將現世的五欲樂放棄,卻又希冀藉著修行能在未來取回五欲樂,這是智者不為的事。
癸三:別破為求增上生而積業
子一:破為求受用而積業
質疑:財富能令自己安穩快樂,所以應持善行而招感豐財。
解惑:事實卻不是這樣!
168 福果為財富,常須防護他,
若常防他者,如何為我所?
Wealth, the result of merits, you must protect them from others. How can
that which must be constantly protected from others be one’s
own?
如果說世間的財富是福德善行的果報,世人卻為防止財富損失而日夜防護。如果是要終日操勞防護的東西,怎能稱是我所擁有的福報呢?
不應執著貪愛大量財富。世人通常認為以有漏善行,例如不是以解脫為目標的布施,去希求福報;而世人更顛倒地以為財富就是善行唯一的福報。但是擁有財富的人卻經常擔心自己的錢財(註釋167)蒙受損失,終日膽戰心驚地去保護。既然會招致煩惱,這些錢財怎能稱之為我的福報?
子二:破貪著世間法規而積業
質疑:如果安分守己,遵從國法,將自己所獲福德回饋社會應合理吧?
解惑:不合理!
169 世間諸規律,隨彼行名法,
是故較於法,世間力尤強。
Different social customs are termed “religious practices”, thus it seems as
if society has more influence than religious practices.
不同的社會各有傳統習慣,人們依著傳統習慣做事就稱為合法。現在你不去修持已得的佛法,反而去順從世俗例如嫁娶的傳統,這是否意味著風俗習慣比起佛法更能影響你?
達賴喇嘛這樣解釋這句頌文:「我們確實常犯這個問題。這麼好,這麼殊勝的解脫之法,我們不好好重視它,行持它,反而世間傳統的一些祈福法會,加持等等,我們卻去重視它。很多人來到我這裏,就是祈求我加持,祈求願他身體健康,或者一切順利、或者家人和睦等,所以這是不是代表世間傳統力量強過出世間法的力量呢?好險,這樣加持力不能如願以償;否則的話,真的天天到晚都在加持了,時間完全放在世間的加持上!」
世間習俗大多是隨順世人邪念惡習而形成所謂法規,但內容卻毫不合理;求解脫者不應隨順;如耶娃國(Yawana)人娶自己女兒是合法一樣。以前耶娃國的當地男人,常修習一種邪法;對著火念咒時,火熖就會說話:「你可以娶自己的女兒。」於是當地很多男人娶自己的女兒便變成合法了。有一遊客遊歷耶娃國時也學習這種邪法,回到家鄉便對著一堆火念咒。但有趣的是火熖說:「耶娃國的傳統習俗與你們不同,你應遵守自己本土的習俗。」
註釋
-
見《四百論》〈破見品〉第二九八頌:「佛陀所說法,略言唯二種:不害生人天,觀空證涅槃。」
-
事實上,依據龍樹菩薩《中觀寶鬘論》,十地菩薩往往因福德而感召天身的異熟果。例如第三地菩薩得帝釋天身,第四地菩薩得夜摩天王身;第五地菩薩得兜率天王身;第六地菩薩得樂變化天王身;第七地菩薩得掌控欲界之他化自在天王身;第八地菩薩得千世界梵王身;第九地菩薩得二千大千世界梵王身;第十地菩薩得淨居天王身。而初地菩薩及二地菩薩分別成南瞻部洲統治者和四大洲轉輪王。所以不積集十善人天福果,不能成就佛果。
-
根據釋尊在《阿含經》和《根本說一切有部律藏》所說,從三惡趣轉生善趣例如得暇滿人身,就好像從大地上以手取一撮泥土一樣難得;亦像盲龜千年一遇,從海底浮上海面,其頸剛穿過飃浮著的木軛孔一樣。所以修行人應珍惜暇滿人身的機會,尋求解脫。
-
佛經常說「財為五家共有」,一、水火,洪水沖走,火災燒毀;二、戰亂而毀失;三、遭官府罰沒充公;四、為盜賊偷竊;五、冤親債主,例如為敗家子揮霍一空。
應用思考問題
-
「智者畏天趣,亦等同地獄。」這句偈頌是站在天趣與地獄同屬三界輪迴範圍來說的,聖人要求修行人終極要出離輪迴,所以對人天樂果都不會欣悅。但這話並不代表要放棄由行十善業而積集福德資糧。故此,我們要放棄的只是對追求人天樂果的執著;換言之,修行者要以觀空證涅槃為目的,不害生人天為手段。試依己見解釋。
-
如果有人跟你說:無論怎樣超時加班工作,都沒有額外的工資、奬金;你會甘心工作嗎?一般人都不會這樣做,這就是改革前大陸「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的心態。但這是否適用於修行人?如果你視生天的享樂福報跟工資一樣,為你人生最高的目的,我同意你乾脆袖手不幹。但如果你認為勝生的福德資糧可以幫助你解脫的話;正如三十六塊的人工可維持你基本生活開支,達到你為人民服務的目的的話,聖天菩薩建議你採用「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態度來行善修行。雖然站在真實義來說;生天和下地獄一樣都招感輪迴束縛的痛苦,但我們一天未離世俗,佔著有利位置例如有足夠資財享用助道,這仍是有意義的事。試依所學暢論對未見道的修行人來說:勝生和定善仍是釋尊為他們訂下的修行目標。
-
依龍樹菩薩對菩薩瑜伽士所制定的學處,第一條就是不能向根器未成熟的人宣說空性,例如對他們說在聖人眼中行持十善而上生天趣,等同於做十惡而下墮地獄,這些有情因未成法器,心靈就如同瓷器般脆弱;立即身心崩潰。所以因材施教,「道次第」十分重要;任何教法都不能一刀切。試依頌一六五說明此義。
-
有人以為自己安份守己,轉生名門望族,又復能廣種福德;因此世世生而為上流人,每期輪迴都過著勝生的優渥生活,就不必要解脫。聖天菩薩指出:一個人既然出生名門望族,可能受外緣影響,仍不由自主,引發心相續俱生的驕傲自大,摧壞內心悲愍,廣行惡業,最後也難免下墮三惡趣。事實上,釋尊早已指出「從善趣」再次投生到另一善趣,是一件極其難得的事。試依頌一六六說明。
-
修行人不珍惜現世充裕物質助道,甚至放棄它,反而冀望現世藉著苦行或行善,來世可得上生天趣,得回五欲樂享受「棄捨此境已,要求得境界。」一些人出了家,反希求世俗享受;這是智者所唾棄的愚昧修行方法。試依頌一六七說明。
-
佛教本質是教人解脫;但流傳至各地,混合了各地不同社會倫理、人文風俗,因而出現很多不是修持解脫,而是世間傳統風俗等法規,例如法會等等。當然我們要認清求解脫者不應太執求貪著這些自己佛教徒共許的法規。請你從藏傳佛教、漢傳佛教的儀典法會中,指出那些只是傳統風俗,而不是解脫修持;並以頌一六九說明正法者應怎樣看待才是合理。
-
顛倒見充斥香港。例如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為佛誕假期;該日所有佛教徒理應浴佛,紀念釋尊誕辰。但香港人不去浴佛,反而重視民間習俗如太平清醮搶包山、飄色會景巡遊。有些佛教團體不嚴正交涉,喚起正信佛子、社會人仕關注,而反將浴佛大典押後一日舉行,此舉是否正中聖天菩薩批評一些附佛外道「是故較於法,世間力尤強」的顛倒行?你試寫文章,呼籲親友利用佛誕假期務必到道場誠心浴佛,清淨心靈。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三十七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