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38講
日期:2010年6月26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子三:破為求可意境而積善
質疑:我們會因身處美好環境,例如豪宅、名車、美食等而感到快樂,既然積累功德就可招感這些令人開心的境況,所以為了獲得這些可意境我們應行善積德。
解惑:你弄錯了!
170 境由善可愛,彼境亦為惡,
舍彼成吉祥,修彼復何為?
By means of virtue there are attractive objects but such objects too are
considered bad. By giving them up, one will be happy. What need is there to
acquire them?
行善積德雖然招感可愛的受用境;但同樣的可愛受用境對追求解脫的修行人來說卻感厭惡;因為他們捨棄了這些受用反而才得到吉祥,所以(只懂得)修福求可愛受用又有何必要呢?
令人喜愛的色聲香味觸五欲境是透過樂善好施而獲得的;但是追求解脫者會蔑視這些東西,認為五欲境只是生長惡法的根源;並且「可意境」的本質只不過是無常、不淨、苦性和無我。修行人如果放棄五欲境,亦即放棄生長惡法的根源,因而獲得吉祥幸福等功德。所以修行人何必去追求惡法的源頭呢?無此必要吧!
我們不能批評一般凡夫爭取勝生,只能說他們沒有遠見,或者看事物不夠透徹。真正的智者視可意境和苦境一樣,都要捨棄。懂得捨棄「勝生」,就得到真正的吉祥。
正如月稱菩薩提到一群到柬埔寨(Cambodia)化緣的比丘的遭遇一樣。以前有一群比丘到柬埔寨化緣,路上遇上一個騙子;他對比丘們說:「你們到了柬埔寨千萬不要說話,那裏的人是不喜歡比丘說話的!」為了隨順眾生,那班比丘化緣時一直保持沉默。誰知這就陷入騙子的圈套:原來騙子和柬埔寨的人正在比試幻術,比丘們被騙子利用而不自知。柬埔寨人起初很驚訝這些比丘的眼睛可以像活人一樣開開合合,於是柬埔寨的幻師也造了一個不會說話的比丘和騙子比試。豈料騙子狡詐地對該群比丘說:「你們現在可以說話了。」比丘們開始說話了;柬埔寨人都因而十分吃驚,不得不認輸;認為這個騙子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功夫顯然勝過自己。這時比丘們才發現騙子的奸險本質,這個騙子簡直壞透了。
子四:破為求權勢而積業
質疑:五欲境只是身外之物,理應捨棄。但是為了無上權勢例如王位而積累功德,畢竟是世間至高無上快樂泉源啊!
解惑:你又弄錯了!
171 誰不用教敕,彼則不需法,
誰求得教敕,是眾中愚人。
Anyone who has no need for authority, for him, practices for that end are
meaningless, whoever strives for authority is called a fool among men.
對於一個不須要權力的人來說,他追求權力是毫無意義的。誰人追求王權,都是眾中最蠢的傻瓜。
就像有些心得自在的瑜伽師,他們毋須差遣和命令別人怎樣做,也能夠不費吹灰之力而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他們不會希求王侯高官的權勢,亦毋須為得到權勢而造作惡業。事實上,世間誰人希求得到王位,誰人希望得到控制別人的權勢,這人必定是愚人中最愚笨的人。
譬如說,一位占星家有個非常可愛的兒子,有次他占卜到自己愛子會在六天內死去,結果到了第六天兒子仍沒有死;占星家為了保住名聲地位而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子。同理,為了追求王位權勢,不顧自己的安樂善根,同樣都是最愚蠢的人。
子五:破為求後世富饒而積業
質疑:為後世積集安樂富饒而行善合乎佛法嗎?
解惑:不合!
172 由見未來果,汝貪愛法者,
見貪未來邊,豈不畏何為?
With a view to future effects, you grasp at practices out of greed. Why are
you not afraid when you see the future outcome?
你為著未來的富有安樂,基於貪婪的目的才去行善;當你見到(因貪婪而招感)無窮盡的未來(惡趣),為何你又不感畏懼?
如果為求未來能得財富,你才熱衷於樂善好施,這是聖人所呵斥的行為;因為這是出於貪婪的動機,將來必會招感墮入惡趣之果。面對自己將會經歷無數次墮入惡趣輪迴,難道你毫不害怕嗎?若然明白貪戀執著必定會生起有染污的因果報應,為何你仍未捨棄?
譬如說:一個人買了一塊土地,但這地方每天帶給他的只是與日俱增的苦難。一位愚人買下一塊名叫剛波的受咒詛的土地,結果令自己飽受折磨。
壬二:破積集非福業
173 如傭人修福,全同為工資,
若尚不樂善,何能作不善?
Accumulate merit for a reward is in all way just like a wage for a wage
earner. How could those who do not want even virtue do what is non-
virtuous?
為來生安樂來積習福德,就完全跟傭人為得到工資而工作一樣;智者尚且不樂意於作善業,更何況是作不善業呢?
世人希求勝生和來世福樂而積累功德,就好像工人辛勤工作來賺取工資一樣。智者明白執著身外之物例如來世的福報是輪迴的根本,祂們尚且不願去做招感善趣的有漏業,更何況是造作招感惡趣的不善業呢?
就好像一個名叫「讓戞打」(Raṅgkaṭa)的乞丐,自己的食物被狗偷了來吃;他卻誣衊是身旁正在修斷食苦行的王子所為。王子證清說:「連皇宮的豐盛美酒佳餚我尚不願食用,更何況是乞丐的剩飯殘羮呢!」
庚三:明永斷業的必要
辛一:通達真如的智者永斷愛染,趣入解脫
質惑:我承認要杜絕對可意境的渴求,但如何永斷愛欲呢?
174 若誰見眾生,如機械幻人,
彼等極明顯,能趣於勝位。
Whoever sees phenomena as like a collection of mechanical devices, and like
illusory beings, most clearly reaches the excellent state.
如果能看出(現象界的)眾生,就好像機械人般如幻如化地運轉;這人明顯地已得到解脫勝位。
誠如宗大師在《三主要道》第十頌解釋空正見時說:「凡於有寂一切法,觀見因果絕無欺,所緣意向全壞滅,即入佛陀歡喜道。」凡夫無論看到悅意境或不悅意境,都會覺得對境是真實,並生起瞋恨或貪愛。當我們聞思聖人空正見時,我們會反思:「咦!真的會是這樣嗎?」這時雖除去對真實的執著,但修行人如果仍繼續不斷多聞薰習,如理思惟得出結論:「諸法應該是無自性才對!」這便是比量證得空性。當透過禪觀不斷串習,慢慢消除空性的二相,對空性的現象(所緣境)越來越清楚,就能現證空性。剛開始現證空性時,根本定和後得道是有次第的,之後反覆薰習,根本定和後得道在同一時間一起成辦,這就進入諸佛所稱讚的解脫和一切智的勝位(The
excellent states of liberation and
omniscience)同理,如見到六道眾生就如機械幻人般如幻如化地運轉,便獲致上述的解脫勝位了。
以前有位巧手工匠請了一位畫家朋友到家中作客。這位工匠跟畫家開了個玩笑,做了個機械美女,為畫家添茶遞煙。畫家不知眼前這位婀娜多姿的女傭是機器,趁晚上情不自禁去擁抱美女,可是當他握著女傭的手時,才發現握著的是一隻堅硬的木頭手,羞愧地發覺上了當。他決定向木匠報復,於是在牆上畫了一幅自己上吊的畫。當巧手木匠看到牆上栩栩如生的畫,以為畫家不堪受辱憤而自盡,於是立刻跑去解開吊繩,豈料用力過猛撞向牆壁而受傷。
辛二:諸智者對世間無有喜愛之處
175 若誰於生死,諸境皆不喜,
則彼於此間,都無可愛樂。
For those who do not enjoy any objects in recurring saṃsāra, it is
altogether impossible to take pleasure in this world.
對於那些根本不眷戀生死輪迴中欲樂境的人,絕不會覺得這世間是可愛!
當智者明了世間五欲境的真相,例如它的虛幻和痛苦本質,則不會欣賞和貪戀這些感覺對境,甚至產生厭離。既然對於善趣樂境都不欣賞和貪戀,在這充滿痛苦的世間,又怎會產生愛樂之念呢?
譬如往昔古夏城(Kuśīnagar)有大善見王(Mahāsudarśana)因了悟五欲世間的虛幻和痛苦本質,所以捨棄了他八萬四千位後宮佳麗和一切豐盛圓滿的五欲受用,隻身前往森林禪修,生起四靜慮定(Four
concentrations),遠離輪迴世間。所以修行人應如前所說,思惟色聲等五欲境的害處後,生起出離心來修證世間真實義,方可進入無上菩提的修行大道。
總攝頌曰:
若善思惟無常苦,苦海無邊無底因,
永斷愛著色等境,精修無上菩提道。
Thinking thoroughly about impermanence and suffering, give up craving for
objects such as visual form, the cause for this bottomless boundless ocean
of suffering, and strive to attain unsurpassable enlightenment.
仔細思考世間無常和痛苦的本質,放棄欣賞貪戀可見之境,這個無邊苦海深淵的根源,努力體證無上覺悟。
全章提要:
第七章說明人應摒棄貪著色聲香味觸五欲境(sense objects),因為五欲境正是我們紛亂煩惱所依。
聖天菩薩先要求修行人明白輪迴是苦的道理,無論投生在善趣或惡趣,都要知道一日還未解脫,痛苦仍然存在。接著開示如何從輪迴苦海解脫的要訣;先要放棄悅意的五欲境,只要不貪戀悅意五欲境,就不會貪戀世間的一切,專心出離修行。
首先聖天菩薩提到我們為何不願意輪迴,原因是身在生死輪迴中實在是很苦哩!生死輪迴有三種苦:苦苦、壞苦和行苦。苦苦就是一般痛苦的感受;壞苦是因貪戀世間有漏樂受,好像吃了糖衣毒藥,最後飽嚐痛苦。行苦是指我們身語意為煩惱和業力所控制,不能自在;而這行苦更可以把一個小小因緣轉為無窮禍害,例如人往往一念轉向惡心,可能令你萬劫不復。同時行苦和苦苦、壞苦是互相觀待的;行苦不止息,你便終日活在苦受、壞苦裡。聖天菩薩提醒我們:我們不想生死輪迴,但得先要放棄輪迴的因:有漏和煩惱。而放棄有漏業和煩惱,又先要放棄貪著作為它們所依待的五欲境。「於此大苦海,畢竟無邊際,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聖天菩薩先勸勉修行人儘早出離輪迴,對世間不應留戀。
接著提醒戀棧青春的人;聖天菩薩說:「韶華適落後,復又現於前,雖住此世間,現見如賽跑。」青春曾經在我身後;我老了、死了;再展開下次輪迴生命,青春又再一次行至我身前;青春不能常駐,因青春韶華而不思出離是顛倒的。此外,輪迴是不能自主的,自己何時結束今生?將會投生何處?會有甚麼的遭遇?都是自己控制不了的。「汝於三有中,非能隨願往,隨他轉無畏,豈成有慧者?」在三界中輪迴,你是沒有自由選擇自己在何處例如三善道投生,而完全是依隨所作有漏業和煩惱而流轉。對自己完全受他操控而不生怖畏,難道就是智者嗎?又有人持顛倒見說:「眾生皆有如來德性,遲早成佛;我不急於出離輪迴!」但聖天菩薩語重心長說:「未來無有際,常時為異生,如汝過去世,理應勿復爾。」若果你未斷生死,未來無窮無盡,你就像無始以來過去世一樣;將仍依舊不能自主命運,投生六道異生,所以不應重蹈覆轍!相反你現在立志出離,精進修行,就算來世未能解脫,也必定有信佛學佛的機會。
聖天菩薩卒之說服反對者認同輪迴是苦,應該出離。但反對者又推搪說古往今來,有無量佛出世弘法利生,我又何須急於一時,立即修行追求解脫?聖天菩薩說:「正是古往今來已有無量佛度化無量眾生,你卻仍未受教,到今天還是凡夫,所以今天的你應換個方法,認真的去聞思修佛法,你的輪迴才會有盡頭。」「聞者所聞教,說者皆難得,以是說生死,非有非無邊。」再者,人下墮的動力大於上昇的動力,「由於諸人類,名持不善品,以是諸異生,多墮於惡趣。」世俗人大多傾向於作惡行,因此大多數的凡夫必然投生三惡道,現在既得人身,正是發心修行的機會。
反對者又這樣質疑:「六道輪迴,有善有惡;投生惡趣,固然痛苦;但投生善趣,則會相當幸福。所以我考慮後都是希望永遠在善趣輪迴。」聖天菩薩有恆耐煩地解釋說:「三界就如火宅,無論你在善趣抑或惡趣,最終都逃不了百般痛苦。」「地上惡異熟,故意為損惱,聖者觀三有,等同備宰處。」「若識不正住,世說為顛狂;則住三有者,智誰說非狂?」三界有如屠房,在三界迷亂生活的人,哪個不是顛狂者?相反,有智慧的人因看到無論生於善趣或惡趣,生死輪迴總皆是苦,所以立即斷除愛執而出離。
反對者不能推翻「輪迴是苦,應要出離」這事實,於是又說:「正如你們說過,我們生死輪迴,不由自己控制;如要出離生死,談何容易!況且應由何處著手呢?」聖天菩薩見地透徹,言簡意深地說:「輪迴是被染污的業行控制的,修行人只要透過停止造作染污的行為,便可從輪迴中解脫出來。正如你累了會坐下休息!厭離生死便應停止造有漏業。」「現見行等苦,違時則消失,以是具慧者,發心盡諸業。」聖天菩薩再細加分析說:「生命越來越短,每日透過檢視自己動機和行為,有助我們停止造作導致輪迴的業因。事實上,因果報應很微妙,我們又被無明障蔽;只有透過不斷地檢視內心,反省自己的動機,才能避免作有漏業。因為一旦造作業因,便導致輪迴受苦。例如我們眼前這綠杯,誰也不能說出它最初的生因。事實上,任何一件東西,背後總有眾多因緣觀待;所以誰能對不可思議的因果業報不感恐懼呢?」「若時隨一果,初因不可見,一果見多因,誰能不生畏?」在人類歷史中多少王圖霸業,豐功偉績,連長城現在也沒用了,亦自然瓦解毀滅。「業由功所造,作已無功滅;雖如是而汝,於業不離染。」即使現在你能運籌帷握,機關算盡,謀事願求是否一定成功呢?為何你仍孜孜不倦造業,耗盡自己!「既非一切果,決定能成辦,所辦一定滅,為彼何自害?」反對者轉念又說:「我做事從來不問收穫,只顧耕耘。我只求過程中的快樂和滿足感!」「過去則無樂,未來亦非有,現在亦行性,汝勞竟何為?」聖天菩薩的意思是說:已過去的心識樂受已壞滅;未來的心識樂受亦未生起;現在亦只是剎那遷流無常變壞;為何你還要折騰自己;辛勞造作來追求不存在的「快樂」呢?
反對者被問得冷汗直流,不能回答;只好承認自己無數暇滿人身已被浪費了,並承諾趁這期生命尚未完結,要努力修行,打破輪迴。「而且我修行要求不高,首先希望透過福業能生人天,先完成佛陀人天乘基本教法要求。佛陀亦教導我們修持十善來獲得人天勝生的安樂,行持十善是積累福德資糧業因。」反對者似明非明的說。聖天菩薩見地透徹,不認同地說:「行持十善,積集福德資糧是佛陀對弟子最基本的要求;這只算是修行解脫的準備功夫;嚴格來說,極其量只算是造作『有漏善業』。修行人應以求解脫;出離輪迴為目標,不宜妄自菲薄,只求人天福報。」事實上,無論來生是上生天趣抑或下墮地獄,站在聖人的立場都同感恐懼,因為二者都仍在輪迴苦海之中。未解脫的凡夫為何不畏懼呢?「智者畏天趣,亦等同地獄,彼等於三有,難得不生畏。」反對者有罅可乘,厲聲說道:「如果天堂和人間都等同地獄,為何天神和人類都不感到可怕,仍然在尋歡作樂?」「因為異生顛倒,不見真實;正如小孩在高速公路嬉戲,父母見到會驚怕;可是小孩仍不知禍之將至,依舊嬉戲。假使此刻小孩開竅懂性,知道自己身犯險境,他亦嚇得雙腿發軟,不能走動。」「若凡夫亦知,一切生死苦,則於彼剎那,身心同毀滅。」聖天菩薩語重心長指出:學佛解脫,最好的環境是得人身;因為生而為人,苦樂參半;如果修行人現世為人,卻不思長進,只求人天樂果,不期望涅槃解脫,那時再得人身的機會便微乎其微了。「有情無慢少,有慢則無悲;從明至明者,故說極難得!」此外,聖天菩薩又批評一些佛子為了解脫而出家修行,出了家之後反而冀求世間榮華富貴,這同樣是顛倒的做法。「棄捨此境已,要求得境界,如是顛倒法,何因許為正?」
最後聖天菩薩總括了求生天人善趣的修行人,其目的不外乎為求財富、受宗教儀式、繁文縟節制肘、追求可愛受用境、追求權勢和為求未來世富饒。聖天菩薩逐一的啟導他們放棄邪見,接受正法。「福果為財富,常須防護他;若常防他者,如何為我所?」如果世間的財富是福德善行的果報,世人卻為防止財富損失而日夜防護,如果是要終日操勞防護的東西,怎能說是我所擁有的福報呢?「世間諸規律,隨彼行名法,是故較於法,世間力尤強。」有些出家人整日祈福,超度亡靈;弄到自己沒法修持已得的佛法,這是否意味著風俗儀式比起佛法更能影響你?「境由善可愛,彼境亦為惡,舍彼成吉祥,修彼復何為?」行善積德雖然能招感可愛的受用境,但同樣的可愛受用境對追求解脫的修行人來說卻感到厭惡,這些修行人亦因捨棄五欲境而過著吉祥的生活。所以只懂得修福求可愛五欲境有何必要呢!「誰不用教敕,彼則不需法,誰求得教敕,是眾中愚人。」對於不需要權力的修行人來說,他追求權力是毫無意義的。政治和宗教就如水火般不相容;對修行人來說,無論哪個人追求王權,他都是眾人中最蠢的傻瓜。「由見未來果,汝貪愛法者,見貪未來邊,豈不畏何為?」如果為求未來能得財富,你才熱衷於樂善好施,這是聖人所呵斥的行為,因為這是出於貪婪的動機,將來也必會招感墮入惡趣。「如傭人修福,全同為工資;若尚不樂善,何能作不善?」若然為了來生安樂才去積習福德,就完全跟世間的工人為賺取工資而工作一樣,所以聖人對招感善趣的有漏業尚且不願做,更何況會造作招感惡趣的不善業呢?
最後,聖天菩薩抓住重點,一針見血;提出兩點讓修行人遵隨奉行,永斷貪欲。第一:如果有人見到現象界的一切活動,就好像機械人般如幻如化地運轉;那麼這人便接近聖道。「若誰見眾生,如機械幻人,彼等極明顯,能趣於勝位。」第二:修行人只要不欣賞,並且放棄貪戀可愛的感官對境(sense
object);他自然對輪迴世間的一切都不感興趣,專心修持正法,一心出離,很快便能得到解脫。「若誰於生死,諸境皆不喜,則彼於此間,都無可愛樂。」
應用思考問題
-
五欲可意境跟騙子一樣,利用人的單純和信任,達到利益自己的目的。試依頌一七○說明。
-
古往今來,多少人死在爭奪王位權力當中,整部中國歷史就是一朝一朝的爭奪王權者的殺人事件。試依頌一七一說明為何聖人認為爭奪王位的人是愚人中最蠢的人。
-
佛陀主張修行人做任何事都要具足清淨發心;無論你表現出的態度是如何熱衷造作善行,內心離不開希冀來世安樂富有,最後招感的一定與你所希望得到的相反,到時候你只能輕嘆「事與願違」、「好心造壞事」。試依頌一七二說明。
-
執著修善行只為了明天會更好;而這個「好」只是指身外的享用例如福報,不是為了內心的涅槃解脫;這簡直如工人為了三餐飽暖而做工,賺取工資一樣,談不上高尚可貴,更遑論是發心修行。試依頌一七三說明。
-
誠如寂天菩薩說:「是故聰智者,誰貪如夢身?如是身若無,豈貪男女相?」「眾生如夢幻,究時同芭蕉。」中觀菩薩瑜伽士提醒修行人見現象界的眾生就好像機械幻人一樣,才能從迷亂生死中趣入證悟解脫。試依頌一七四說明。
-
修行人只要放棄貪戀五欲境,自然對輪迴世間的一切都不感興趣而一心出離,才能無障礙地修證解脫。試依頌一七五說明。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三十八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