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40講

日期:2010年9月25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庚二:廣明斷煩惱的軌則

辛一:教誨必須現證空性的意義

壬一:教誨應當敬重實際之理

質疑:為什麼我們要敬信佛的空性言教?

181 能仁說何法,增長至解脫,

若誰不重彼,顯然非智者。

Buddha said of this teaching (emptiness), there will be increase (in your positive force) up to liberation. Anyone who does no respect for it, clearly has no sense.

佛陀說(空性)這個教義,一直會扶持你(正面能量)上升直至你解脫。不尊重這個教法的人,明顯無知無覺。

佛陀說從見道位第一剎那開始,那些對空性肯動腦筋深思,甚至質疑空性是否真的能幫助解脫的人,都會不退轉地(註釋173)撕碎三有輪迴,直到解脫。在這過程中,我們的生命質素不會下降,只有上升。對這妙法不感興趣的人,明顯是無知無覺,只能說是個愚笨的人。

例如往昔某人通達兩個密咒(mantra),一個是透過望著湯匙唸咒就可替人治病的咒;一個是結手印即能治病的咒。他要求好友跟自己學曉這兩個密咒,以防不測;但朋友始終沒有學。當這人死去,好友亦因得到不治之症而去世。

智者對冥思空性應感興趣。世間事物一旦結出果實(異熟果報),正意味著要結束壞滅了;但由於冥思空性,就能引領著我們由布施等修行功德一直趣入一切種種智城(city of omniscience全知佛果)(註釋174)。

情況就好像來到了甘蔗山,便應遍嚐甘蔗的甜美,倘若什麼都不品嚐,空過其山,只會徒歎可惜!

壬二:示得解脫必須理證空性

質疑:如果事物根本不是空,但是透過觀想事物是空,是否便可斷除貪欲,得到涅槃?

解惑:絕非如此!

182 非不空觀空,謂我得涅槃;

如來說邪見,不能得涅槃。

One does not regard that which is not empty as empty, thinking thereby to gain nirvāṇa; will not be attained through wrong views.

不能將「不空」的東西觀想為空,就聲稱自己已進入涅槃。如來說這只是邪見,這是不能證得涅槃的。

有些人將不具空性內涵的東西認為是空,並聲稱因證空而獲得涅槃什麼是具有空內涵。例如它是緣起法,是實物,好像我枱面上的綠杯。說它是空,因它不具自性,但呈現出來就好像獨立,實在的東西;我們如見到這緣起法是空,這就合乎佛說的。若果你說因證悟了孫悟空、龜毛、兔角這些根本是無的東西是空,因而說自己已證涅槃,這是不可靠的妄語。所以對緣起法說它是空,這是「非遮」,就好像說這不是寶瓶,但沒有說它不是瓦罐。對虛妄概念例如龜毛、兔角說它空,是用「無遮」因它們不是緣起法,不是實物,它是無,不存在的。又例如有部論師否認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並說假必依實,卻又承認由無分剎那和無分極微組成的細微我。他們稱聲因透過禪修,觀常一主宰的粗分「我」無自性,所以得到解脫。但這明顯是一種邪見;因為他們沒有真正了解人空法空,並執著法我是真實存在。誠如釋尊所說:「一個錯誤理解事物本質存在的人不可能得到涅槃。」佛在《大般若經》更說一切法空:「若有為法,若無為法,名一切法。此中一切法由一切法空,非常非壞;所以者何?本性爾故。是為一切法空。」(註釋175)諸法因各自含有空性的內涵;並非因他力例如修行人認為該東西是空,所以便成為空。無論修行人要進入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抑或無住涅槃;都要通達空性。

譬如說從前有一位比丘晚上飲非時漿(prohibited drink);身邊的小沙彌問他:「師父,你怎麼會違犯戒律飲用非時漿呢?」「我沒有犯戒啊!徒弟,因為我已將這些飲料觀為清水。」其後有一天,師父又叫小沙彌去取一杯蔗汁,小沙彌端來一杯清水給師父。比丘就問他為什麼拿清水來代替蔗汁;小沙彌天真地回答:「師父,你不是說自己可以觀想蔗汁變成清水嗎?我端來的清水你亦可以透過觀想變成蔗汁啊!」

壬三:示從流轉趣入還滅的方便

質疑:如果一切法空,那麼佛陀應該只說真如空性,為何還要說情器世界的緣起法呢?

解惑:說情器世界的緣起屬流轉法門,這是讓你藉此悟入緣起還滅法門。

183 何經說世間,彼即說流轉;

何經說勝義,彼即說還滅。

Whatever contains teaching about the world speaks of engagement (on the samsaric world); whatever contains teaching about the ultimate speaks of disengagement (from it).

任何經典宣說世間法,它是解說流轉次第;任何經典宣說勝義法,它是解說還滅法門。

經典教導了無明緣行,述說了凡夫流轉生死的原因,與及情器世間起現的狀況。這類宣說世俗諦的經典,由於說及諸法現象,內裏便包含善惡、取捨的相狀,所以是記述了現象的增廣性,這是流轉。但當我們認知勝義諦時,諸法在最究竟的狀況時是處於同一階位的;諸法都處於一個平等、自性空的狀態,這就是還滅。

就好像當一個人要通過一條又深又窄的洞穴時,身上帶的所有裝備都要扔掉;因為它們什麼用處都沒有了。同樣,智者要拋棄世間無用紛雜的俗事,才能進入甚深的空性。

壬四:示於空性遠離怖畏

質疑:如果一切法空,換言之,此時因果作用亦不能存在;沒有了因果,修行人又怎能享用解脫果呢?

184 若汝生怖畏,皆非有何為,

若實有所作,此法非能滅。

Thinking, “Nothing exists, what is the use?” You may be afraid but if actions did exist, this teaching would not be a prevention.

如果你想到:「最終都是空,任何東西都不實在,那會有解脫這東西嗎?」因而感到害怕。(但我想反問你,)如果一切法都是實有的話,空性能滅得了嗎?(換言之,一切法都非實有。)

那些劣慧者會問:「既然一切皆空,我修行得怎樣精進最終也不能得到解脫,我又何必要勤修聖道呢?」這明顯是對中觀空性存誤解,有部份外道一聽到諸法皆空,就錯解為諸法最終都沒有。中觀瑜伽師解惑說:「在自性空當中,輪迴和涅槃都是同一階位,當下諸法皆平等。輪迴和涅槃雖無自性,也亦不代表它們是沒有;如果沒有的話,我們為何為了獲得解脫而去修學空性呢?同時,如果諸法例如煩惱是實有的話,佛陀提出的道諦包括觀空也無法斷除煩惱,我們更永遠無法出離輪迴痛苦,這會是你願意見到的情況嗎?」

譬如說沙漠出現陽熖,就好像大江河淹沉而來。但它究竟不實,正常人亦不會想到去飲用。可是,如果它是實有的話,我們便會遭滅頂之災。

壬五:示應斷除特別貪著自宗

質疑:如果中觀空宗能斷除生死輪迴,而其他宗派都是顛倒,那麼我們便應只學空宗,而反對其餘宗派。

解惑:貪執自宗而誹謗他宗,不是中觀修行人應有的態度。

185 若汝貪自品,不喜他品者;

不能趣涅槃,二行不寂滅。

While attached to your own position, and disliking others’ position, you will not approach nirvāṇa, neither kind of conduct will bring peace.

執迷於自己的立場,排斥別人的立場;即是有取和捨二行,(因這種邊執)你將不會達到涅槃,此舉亦難以帶來心頭的寧靜。

正如月稱菩薩在《入中論》第一一九頌說:「若於自見起愛者,及瞋他見即分別。是故若能除貪瞋,觀察速當得解脫。」執著己見,敵視別人的見解,便是分別概念。如果能捨棄執著和瞋恚,透過觀察諸法空相,才能得到解脫。龍樹菩薩在所有《六十正理論》和《六十頌如理論》其中的第五十頌亦提出中觀學派修行人對「宗見」抱持開放態度,祂說:「彼諸聖者等,無宗無諍論;諸聖既無宗,他宗云何有?」月稱菩薩在《自釋論》引《三摩地王經》說:「若聞此法起貪愛,聞說非法動瞋心;被憍慢摧成顛倒,由憍慢力受眾苦。」

聖天菩薩認為修行人若果執著只有自宗至高無上,而其他理論都是錯誤;便會墮入邊執戲論;不能放棄貪瞋取捨,又怎可能寂滅三有,趣於涅槃?

就好像一個叫聖僧軍(Exalted saṅghasena)的比丘教化一個勤修戒律的居士出家;居士說:「我雖深信佛教,但見婆羅門就憎惡,因為我不想出家後戒律不淨,所以目前不願意出家。」

註釋

  1. 我們打從發心修習大乘開始,直到成佛解脫,傳統來說,必定經歷資糧、加行、見道、修道和究竟五個階段。當我們肯反省和深入觀修空性,這時已進入資糧位;以聞所成慧來思惟空性,之後再以思所成慧去生起修所成慧。這時的修所成慧就是緣空止觀雙運,亦即是進入加行位。這種緣空止觀雙運必須反覆串習,因為這時修行人畢竟仍是以比量來證空。經反覆串習,緣空止觀雙運便由比量轉為現量,這時候就是見道位。見道位時斷除見道所斷(dṛṣṭi-heya)即八十八種結使。然後再反覆透過現證空性的智慧,加上廣大資糧去斷除修道所斷(bhāvanā-heya)即八十一品煩惱,便是住入修道位。另外,就斷證功德來說,不但不退轉,還會與日進步。
  2. 凡夫被無明障蔽慧眼,就好像瞎子一樣;全知的佛陀,只有衪才能現見一切,慈悲地引領我們遠離火宅,通達涅槃。
  3. 見《大般若經》卷第四百八十八。

應用思考問題

  1. 我們依佛二轉法輪所說的《大般若經》,以中觀般若次第修行。由凡夫直到成佛;這條修行道路是最寬坦亦少障礙,而佛亦樂意看到修行人走這條道路。因為從開始到終結,其中無論斷、證功德都永不退轉;只要具足信心福德,就可以穩步前進。釋尊對菩薩修行期間斷證功德亦多有說明,試詳述之。
  2. 有些修行人不重視積聚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只相信單憑意識例如觀想自己是某本尊,某財神;甚至認為以意識參話頭,就可以改變因果緣起而得成就。佛說如果認為實際的狀況是可以被意識控制,若一切法僅是憑意識便能安立的話,這只不過是邪說而已!其實是變相的他空;把自己認為實有的「他物」空掉,然後說自己證空,純粹是掩耳盗鈴的修行謬見。試依頌一八二說明。
  3. 很多人以為中觀提出一切法空,便斷言諸法皆空即是任何東西都是沒有的,於是把中觀打成無因無果的斷滅論,卻說明了眾生福薄亦缺乏智慧。聖天菩薩對這類人有更高明的回應,就是反問他們:如果一切法實有的話,例如沙漠上出現浩瀚大海的陽熖,假使這陽熖是實有,你立即便會遭沒頂之災;若地球上人類是實有的話,那麼人人都長生不死,古往今來的人這麼多,我們可吃甚麼?經此一問,實有論者理應慶幸一切法空。試依頌一八四說明。
  4. 說世俗諦的經典全是不了義;因為世俗諦本身是癡障性的,雖然這些經典如法相唯識、真常如來藏,都有龐大的思想架構、豐富的內涵,但畢竟都是從癡障性的「慧眼」開展出來的。雖然聖天菩薩很客氣地將世間和勝義經典並排,但我們應能抉擇出:說還滅空性的勝義經典是合乎矢志解脫的修行人的利益。試依頌一八三說明。
  5. 我們對其他宗教的看法是:雖然它們不能提供人類解脫的方法,但卻可為眾生帶來極大利益,所以我們還是尊重的。試在日常例子找出「貪自宗,憎他宗」的人,論述他們內心得不到安寧的原因。
  6. 達賴喇嘛在解釋《六十頌如理論》第五十頌,對中觀聖人「無宗無諍論」有特別解釋。例如:「諸大德本性,無宗無所諍,彼尚無自宗,豈更有他宗?」試根據他所說重新解釋。
  7. 大小乘斷證功德雖大同小異;但招感的異熟果報卻大有不同。就好像月稱菩薩《入中論》第八頌已說明:因為大乘菩薩發菩提心;所以登地菩薩的福力功德已遠超阿羅漢,第七地的智慧亦遠超阿羅漢。「即住最初菩提心,較佛語生(聲聞)及獨覺,由福力勝極增長。彼至遠行慧亦勝。」我們從註一七三中亦可看到由第三地菩薩已招感欲界天天王的異熟果報;所以我說佛是贊成及欣賞修行人走大乘菩薩修行之路。同時走菩薩之路充滿豐盛喜悅,活出精彩,亦不會退轉,何須急於即身成佛。試依表列比較十地、四果如何透過斷證功德招感天身善趣果報。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四十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