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45講
日期:2011年5月28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壬二 別破虛空遍常
質疑:虛空是常,因它是遍滿的。任何的無常法如瓶都不是遍滿的。
解惑:我們透過指出遍滿(Omnipresence)和無方分(partless)是矛盾而破斥常。
206 非唯一有分,遍諸一切分,
故知一一分,各別有有分。
A single direction is not present, wherever there is that which has
directions, that with directions therefore clearly, also has other
directional parts.
非是唯一有方位(例如東方)的虛空,就能遍滿所有一切有方位的虛空。所以應知虛空由各個部份空間相待而有。
外道認為虛空是恆常和單一;但他們忽略了東方的虛空不能遍滿全方位;各處的虛空由它們的組成部份(有分)依緣相待,假名而有。如虛空是常、一的話,切爾諾貝爾或福島核爆時便可立刻毀滅香港,甚至全世界。而我這個綠杯內的虛空,亦可遍滿南京;我只消向綠杯吹一口氣,便足以令南京上空刮起狂風。
勝論冷不防受到尖銳的破斥,於是轉念又說:「沒錯,遍滿東方的虛空,不能住於西方,但東方有遍滿東方的虛空,西方有遍滿西方的虛空。」中觀瑜伽師謙虛請教說:「你的意思是否說虛空並非是『一』體,而『虛空』實質只是依十方一一分的空間依緣相待,假名而有?既然並非『一體』,又要待緣而生,虛空便沒有『常』的內涵。」勝論啞口無言!
中觀瑜伽師強調:我們不能接受有為法是恆常!同樣亦不能接受勝義諦中有恆常的有為法。正如佛說:「復次迦葉;有常是一邊,無常為二邊;此二中間無色,不可見亦不可得,是謂中道真實法。」又云:「有者是一邊,無者是二邊;此二中間,無所有亦不可得;是謂中道真實觀法。」(註釋198)凡夫為無明障蔽慧眼,顛倒地執著邊執,例如常、無常這些無益戲論。所以聖人要我們遠離相對二邊,安住於無二離戲之道,是謂中道真實觀。(註釋199)
聖天菩薩破斥勝論執「自我」、「虛空」是常提要:勝論提出六句義,強調「用必依體」。例如我們日常感到有快樂這回事,這是因有「自我」這實體在感受快樂。同時又宣稱:我們日常看到很多東西被製造、合成出來,這些東西都是有為法,確是無常。但我們看不到「自我」被創造,所以「自我」屬恆常無為法。
聖天菩薩借力打力,輕描淡寫說:「正如你所說看到被製造、合成出來的東西都是有為法,都是無常。而我們看到所謂『自我』是所作,依五蘊而假名為我,所以是無常。」「見所作無常,謂非作常住,既見無常有,應言常性無。」
勝論反駁說:「事實上,我們從經驗看到的東西,例如虛空,便是不被創造出來的,所以是常法。就算佛門中人世親,都說虛空無為。」
聖天菩薩指出佛教聖人眼中一切世間的東西包括虛空都是無常。祂言簡意深說:「所謂虛空,是依緣於沒有障礙,變化不大的物質空間,世俗假名安立為虛空。而你們卻執之為常,其實這是荒謬的。例如我枱面上的綠杯,中間本是無障礙空間,但注入茶水後,該空間便充滿水份。可見空間是隨緣變化,並無恆常實體。」「愚夫妄分別,謂空等為常,智者依世間,亦不見此義。」
勝論不服氣反駁說:「無常法如瓶,綠杯等都不是遍滿,但虛空卻是遍滿的。」
聖天菩薩破斥說:「你所指的虛空不能遍滿全方位,例如東方的虛空不能遍滿全方位。」勝論想挽回敗局,便說:「無錯,遍滿東方的虛空,不能住於西方,但東方有遍滿東方的虛空,西方有遍滿西方的虛空。」聖天菩薩不放鬆,再破斥:「你的意思是否虛空並非是『一』體,而虛空實質只是依十方一一分的空間相待,假名而有?既非『一體』,又待緣而生,虛空哪能具有『常』的內涵?」
辛三 破時是常
壬一 若許時常為因,亦定許時常是果
吠檀多派(Vedānta)認為:「四時變化,植物榮長凋零有序的現象,必依於實有恆常的時間。」
207 若「法體實有,卷舒用可得」;
Since time exists, functional things are seen to start and stop.
(吠檀多派說:因為)時間是實有的,所以(現象上)有為法有生有滅。
外道吠檀多派聲稱:由於時間實有,所以我們可以見到植物的抽芽和長苗;但到了冬季,因為時間的特性,縱然其他植物成長的因緣例如泥土、陽光和水份具備,植物卻停止生長;由此可見,作為「時間」不受它緣而實有,故推論到時間是恆常的。
中觀瑜伽師反駁:「依照你所說時間是恆常的話,植物的發育應該無論在春夏或秋冬都同樣不會停下來!」
吠檀多外道脫口而出說:「因為植物是依緣而生長,所以到了秋冬天;生長便因眾緣轉變而緩慢下來。」
聖天菩薩把握要點提醒他說:「時間亦成為植物發育的緣;而另方面亦可以這樣看;如果沒有萬物枯榮,時間怎樣能成立呢?例如萬物滋榮時,我們稱為春夏;萬物枯槁時,我們稱為秋冬。」
此定從他生,故成所生果。
It is (time) governed by other factors, thus it is also an effect.
(由萬物枯榮而反觀,時間)它是從他緣相待而有,故時間應是(眾緣所生的)果法。
聖天菩薩從容地總結說:「可見萬物枯榮依待眾緣,其中例如有溫度、濕度;當然也包括時間。我們並不否定時間存在,正如佛陀在《大寶積經》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為因果相待而有,提出時間是『因』的吠檀多派,理應認同時間亦是一個果。既然時間是果,自然是依緣而有;所以時間不是常。」
壬二 示彼理由
吠檀多輸打贏要,恬不知恥質疑說:「我們堅持時間是常,是萬物枯榮的因,它不是果。」
208 若離所生果,無有能生因;
是故能生因,皆成所生果。
Any cause that does not have an effect cannot exist as a cause. Because of
that, you have to conclude that causes must be effect.
一個不能生「果」的不能成立它是一個因;因此推知因必定能生果。
因和果之間有直接關聯,是不能分離的;兩者此起彼承,不可能各有獨立的自性。換言之,因必須有果才能成為因,果必須有因才能成為果。正如龍樹菩薩說:「『因不生果者,則無有因相(註釋200)。』我們稱一樣東西為因,是基於它能生果;倘若該東西生不出果,我們就不能說它是因。」
聖天菩薩毫不放鬆,再舉證說:「如你所說時間是能生因,而萬物枯榮是所生果的話;兩者便互相觀待才可成立。這時候『時間』便不可能是恆常實有法。相反,如果萬物枯榮為能生因,因而萬物遷流變化。而時間成為所生果,那麼能生因之諸法萬象無常無實,而作為所生果的時間亦非常非實。」
壬三 變異與常相違
209 諸法必變異,方作餘生因;
如是變異因,豈得名常住?
When a cause undergoes change it becomes the cause of something else.
Anything that undergoes change should not be called permanent.
一件東西必須有變化,才能成為其他東西的生因(例如種子要轉變才能成苗芽)。那麼有變異生滅的因,會是常住不變的嗎?
世間所謂因果是指事物有一種變化的規律,在原因驅動下,經過某些變異累積,就會產生結果。因對果來說有一種干涉進入的進程,果對因來說是承接著從因而來的作用。例如由種子產生芽苗,作為因的種子自身要變異成芽胚,芽胚推動生長苗芽過程。種子不變異,根本不會長出苗芽。如果吠檀多認為時間是萬物枯榮的生因;那麼時間必要有所變異,才能使萬物枯榮。如果時間有變異,那便不能稱作常住之法。
壬四 自生與待因生相違
210 若「本無今有;自然常為因,」
既許有自然,因則為妄立。
“A thing with a permanent cause is produce, by that which has not come into
being.” Whatever happens by itself, cannot have a cause.
「(你們又堅稱:時間是一種自然造化永恆自生的力量,)雖然是恆常,但毋須觀待其他因緣,亦不須按照因果變異成熟規律,就可令萬物枯榮。」你們這樣一意孤行,硬說時間靠自力毋須變異而成為諸法的生因,這便是妄立。
吠檀多派拗不過中觀瑜伽師,唯有胡扯八溜說:「時間能靠自力令萬物枯榮,這是一種自然而然地產生的力量,不需觀待其他因緣,所以我們說時間是諸法生因,並且恆常不變。」聖天菩薩對這種無理強辯只好記之曰:「妄立!」
壬五 從常生無常相違
211 云何依常性,而起於無常?
因果相不同,世所未曾見!
After all, how can impermanent thing arise from permanent thing? A cause
and effect that have dissimilar characteristics can never be seen.
為甚麼(你們堅持說)依於恆常的東西能生起無常的東西呢?(日常經驗告訴我們)因與果的相狀截然不同,這是不可能的事!
我們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和果之間必有密切、直接的關聯,果必定承接因而來。蘋果種出蜜瓜;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吠檀多派主張作為生起無常變化萬物枯榮的因是真常的時間,這是不合世間常理的說法。
聖天菩薩對吠檀多派提出「時間是常」的破斥總結:
聖天菩薩在〈破常品〉中首先破勝論執虛空是常,接著破吠檀多派執時間是常。吠檀多派提出:「從萬物枯榮,四時有序的現象,由於『假(果)必依實(因)』,故此所依因的時間是常。」「若『法體實有,卷舒用可得!』」聖天菩薩剋就因果關係破吠檀多外道執「時間為常」之謬見。
聖天菩薩先指出因和果之間有直接關聯;所以因與果不能不離,亦不可能各自有獨立的自性。吠檀多提出萬物變化的果,是依因於恆常的時間,這剛好違犯了因果關係。而聖天菩薩從時間與萬物枯榮之間的關聯,分四點破斥。首先如果因是恆常的話,果亦應恆常。如果時間是恆常的話,萬物一是不停生長;一是永不生長,但日常經驗告訴我們,這兩種情況都沒有出現;所以反證時間不是恆常。「若離所生果,無有能生因,是故能生因,皆成所生果。」第二:因是恆常,果是變異,這便矛盾。能令萬物變異枯榮的能生因,若時間是恆常的話,便是矛盾。「諸法必變異,方作餘生因,如是變異因,豈得名常住。」第三:所謂時間,其實是觀待萬物枯榮而有。例如萬物滋榮,我們稱為春夏;萬物枯槁,我們稱為秋冬。時間無常變異,絕不能說是恆常。「若『本無今有;自然常為因,』既許有自然,因則為妄立。」最後,所謂種瓜得瓜;若常的時間應生起常的萬物枯榮;但事實並非如此,推見到無常的萬物枯榮,便推知時間是無常。「云何依常性,而起於無常?因果相不同,世所未曾見!」
註釋
-
見《佛說摩訶衍寶嚴經》。
-
中國三論宗祖師吉藏提出「五句三中」的觀法,幫助修行人進行「中道真實觀」。五句中第一句執實有的生滅,是虛謬的世俗諦,只是偏執,故為「單俗」;第二句生滅不是我們看得那麼表面;如科學家認為「質能互換」;如宗教徒認為「輪迴投生」,是真實的世俗諦;但仍未看清現象,故為「單真」。第三句如小乘修行人見諸法緣起,唯於諸緣起法執為實有,故為「世諦中道」。第四句如法相唯識,離二取相,於「所取」及「能取」都無所得,唯執於究竟,故為「真諦中道」。第五句二諦合明中道;勝義諦為諸法無生之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聖人以大悲心建立世俗諦向眾生說法,故仍可以心識概念表詮緣起真實義。這就是第三次中道;簡稱五句三中。
-
見龍樹菩薩《中論》〈觀因果品〉第二十二頌。
應用思考問題
-
中觀破勝論「虛空是常」的方法,是先指出虛空不能遍滿,而是由各別部分相待而成,烏克蘭上空的虛空,日本東北上空的虛空,不能住於香港上空;否則爆發核災難時,全球於一頃刻便可盡毀。各地的上空由十方各各虛空相待組成。綠杯的空間亦不等同花瓶的空間。既然虛空不是遍滿一體,地球每個角落的上空亦常因組成部份的變異而改變,例如暖化,空氣污染等。虛空既非「一」,亦會「變異」,何來是常?試依頌二0六解釋。
-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是佛向大弟子迦葉尊者說,菩薩尤其是出家學道者的修行心要,並由後世高僧結集成法數,易於記憶。例如中道真實觀、三十二種成就菩薩名稱法等。請找出原文,並以白話翻譯。
-
吠檀多派執時間是常,又執時間是萬物枯榮的因。聖天菩薩就將外道這種顛倒反過來思考:假如沒有萬物枯榮,世人怎能成立時間?例如我們視萬物欣榮的時間為春夏,萬物凋零時我們稱為秋冬。而承認時間是常並且是因的話,亦迫於要承認時間必須是果。將對方的「宗陳」撬鬆後,聖天菩薩就深化一點:凡是果法都要待眾緣而生,不可能是常,從而破斥外道吠檀多「時間是常」之執見。試依頌二0七說明聖天菩薩如何依因果關係破時間是常。
-
試分析龍樹菩薩《中論》〈觀因果品〉頌二十二:「因不生果者,則無有因相」;與本論頌二0八;說明佛教對「因」的定義。
-
吠檀多認為時間是生出萬物枯榮的因。這個命題產生了兩難;例如時間是常住不變的話,根據「若離所生果,無有能生因」,它不能生起萬物枯榮的結果,在這情況下,時間跟萬物枯榮根本沒有關係。但如果時間是變異,則吠檀多便不能說時間是常了。試依聖天菩薩二0八、二0九偈頌,以兩難方式破時間是恆常不變。
-
吠檀多被聖天菩薩駁得無法招架,於是硬說時間既是恆常,且靠自然而然、不可思議的力量招感萬物枯榮的結果。聖天菩薩只好評價他們提出「令萬物枯榮的原因是時間,而且時間是常」這說法是妄立。試依頌二一一詳述。
-
聖天菩薩先後破斥勝論提出自我、虛空是恆常的說法。試依頌二0三至二0六說明。
-
聖天菩薩吸收上師龍樹菩薩在《中論》〈觀因果品〉,考察因與果存在兩者關係的模式,用以破斥吠檀多派提出「令萬物枯榮的原因是恆常的時間」;並以一、若許時常為因亦要許時常是果;二、變異與常相違;三、自生與待因生相違和四、從常生無常相違。試依這四點和頌二0七至二一一,分別破斥吠檀多的謬思。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四十五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