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56講

日期:2012年10月20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己三 破所見實有

庚一 標品名

示修《菩薩瑜伽行四百論釋》善解心要論,破見品第十二

庚二 正釋品文

辛一 世間大部分人不能受用空性教法的原因

壬一 明具足聞者的德相難得

癸一 聞者的德相

質疑:縱然佛現證無我之後又公開弘揚,而你亦將無我的道理解說得很清晰詳細;但為何世人大都未能接受這些教法呢?

解惑:雖然現證和開演此教法者都是偉大的化身;可是具足善根的聞法者,著實難求啊!有資格聽聞空性教法的起碼要具備三種功德:

276 質直、慧、求義,說為聞法器,

不變說者德,亦非於聞者。

A listener who is unprejudiced, has common sense discrimination, and takes keen interest is called a vessel. Neither the teacher’s nor the student’s good qualities will be taken as faults.

具有質直、有合理審察能力和希求真實義這三種德相的,便可稱為聞受正法之器;他們不會將說法者的美德變成錯失,說法者亦不會將聽者的美德變成錯失。

質直的人是會秉承「依法不依人」的教示;當審觀諸法真實義時,不會有先入為主的概念。聞法時要好像第三者一樣,以理性觀察事物;要遠離偏黨的情緒,否則,你所追求到的「真理」,就不過只是你想要聽的真理(註釋290)。

這裡所說的慧,是指抉擇能力;尤其是辨別是非、辨別善惡和知所取捨的抉擇能力。

最後,所謂「求義」,是指主動、積極的、認真的學法態度。聖天菩薩認為具備質直、慧和求義這三種德相的聞法器,才可接受空性教法。

賈曹杰在注疏這段教言時,認為理想的聞法者要多具備兩種德相:「對於法義和說法者必須生起恭敬意樂心,專心聽聞。」所以,理想的弟子是質直不偏黨,明辨是非,熱衷於追求正法,尊敬上師和教法,聞法時專心一意;具有這五種德相的,就能體會上師的功德,不會把功德扭曲成過失!

此外,賈曹杰提及到說法者亦要具有五種德相:正直不顛倒、說法簡明清晰、不錯亂經論義理、瞭解聞法者的增上意樂和不求名利供養。(註釋291)

癸二 觀察德相不全的過患

277 說有及有因,淨與淨方便;

世間自不了,過豈在牟尼?

Buddha explained existence and its causes, the methods to peace and peace itself. What people do not understand is seen as the Subduer’s fault.

佛陀宣說(世間因果)三有苦諦和三有苦因──集諦;(還有出世間因果)清淨涅槃的滅諦和道諦,清淨的方法。可是世人(缺乏善根)不能了達(這四聖諦的道理),難道這是能仁的過失嗎?

釋迦佛以三有和五蘊等(註釋292)說明世間的苦果、輪迴三有的苦因;這就是苦諦和苦因──集諦。又說明清淨解脫的涅槃,和獲得清淨解脫方法,例如八正道,說明出世間的因果;這是滅諦和道諦。能仁雖向追求解脫者宣說四聖諦,但那些不肯在聞思修努力的凡夫,自己不具足「質直慧希求」等德相,又不能通達四諦,卻推諉說佛解釋得不夠詳盡,把本師釋尊的德相變成是過失。就好像盲人看不到日光,過失不在太陽;不能聽懂教義,過失唯在聞者自身,不是本師有過失。

癸三 斷諍

子一 成立能仁是一切智

丑一 對於摧毀苦集的空性教義應生歡喜

質疑:釋迦能仁的教法據說有兩大目標:所謂勝生安樂和定善解脫(註釋293);勝生安樂極其明確,這是世人都樂於接受的。但佛又說定善解脫,提出諸法皆空無自性,這不是破壞我們都接受的道理嗎?所以我們對空性教義不起恭敬信解。

解惑:外道如數論、勝論等都主張捨棄世間而追求解脫涅槃;看來有信仰的人都希望得到解脫,佛陀提出的空義正是最合理和中效的教法。

278 捨諸有涅槃,邪宗所共許,

真空破一切,如何彼不欣?

These strange people (Sāmkhyas and Vaiśheshikas) all agree that by giving up everything one attains nirvāṇa. For what reason do they dislike that which puts an end to all?

(不惜)捨棄世間一切去追求並獲得解脫涅槃,這就是外道如數論、勝論都贊同的主張。(可惜他們因不知要捨棄對我、我所的執著,是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而真實的空性教義能破一切(我、我所的執著),為何他們對此卻又不生喜悅呢?

我們把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修行人,都稱為外道。菩薩修學的四學:菩薩藏法和聲聞藏法稱為內論,都是佛陀傳下來的法和戒律;而其他教派的哲學,我稱做外論。雖然我們發現大多數其他的宗教都致力追求人類永恆的快樂;大家試圖努力去做一個品格更好的人;但佛陀所體證的諸法真實義的知見,尤其是如何達到涅槃的方法,畢竟與其他宗教互相涇渭分明。而作為佛教徒,我們只以三寶作為終極皈依處。所以除佛法外,其他宗教哲學都稱外論,修習外論的都稱外道。例如在印度至今仍很流行的裸形外道,他們每十二年都會舉行大集會,仍會一絲不掛地出席聚會。其中有些人來自嚴寒的喜瑪拉雅山,我們不曾懷疑他們求道求解脫的決心,他們放下世間一切物質,少事少欲,赤裸身體在大雪山山洞閉關修行,煉就拙火(註釋294);但他們憑這些就可以得到解脫嗎?其實釋迦牟尼佛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批評過這些外道:「不羞恥而羞,應羞恥不羞;以彼諸邪見,墮落於惡趣。」對於裸露身體不覺羞恥,反而因懼怕吃下空氣中的細菌而以布覆缽;對這不需羞愧的行為卻大感羞愧;由於這種顛倒邪見,他們無法得到真正的涅槃快樂。(註釋295)所以外道在缺乏對諸法真實義的認知下,絕對沒法得到真正的解脫。

丑二 除佛正法外,其餘無有解脫的原因

質疑:如果你們認為外道都是追求涅槃的話,那麼佛教和外道有何分別?

解惑:依外道修持的方法,不能得到真正的涅槃。誠如《月燈三昧經》(Samādhirajasūtra, King of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s或譯作《三摩地王經》)說:「涅槃寂靜本性空,實執永離生死無,分別有無諸邪見,畢竟不能寂滅苦。」在涅槃中沒有有為法,因為此時已斷除了一切跟有為法相關例如對我、我所的執著;所以永離生死輪迴。相反,那些仍執著實有或實無的人,就算怎樣修持也不能止息痛苦。宗喀巴大師在解釋《中論》〈觀涅槃品〉頌三時曾說:「涅槃是沒有得、至、斷、常、生、滅等東西存在,故此外道誤以為『實無』就是涅槃。」(註釋296)而事實上,涅槃不是一種現象,而是修行人斷除無明下的一種狀態。數論、勝論等外道就是不懂得真正解脫入涅槃的方法,盲修瞎練;修行正法的人通達空性,由此徹斷三有輪迴之因;那麼你對修持空性教法,為何不起歡喜心呢?

279 不知捨方便,無由能棄捨;

是故牟尼說,餘定無涅槃。

How will one who does not know the methods to give it up, do so? Certainly, therefore, the Buddha said there is no peace in any other teaching.

如果不知道捨離生死的方法,這人有理由可以脫離三有(輪迴)嗎?當然不能。所以佛陀說:除我的(空性)教法外,其餘宗派不能進入涅槃。

正如龍樹菩薩在《寶行王正論》說:「僧佉、鞞世師、尼揵說人陰;約世汝問彼,若說過有無。是不可言法,以過有無故;汝應知甚深;佛正教甘露。」(註釋297)龍樹菩薩向那些主張實有的人,例如僧佉(數論)、鞞世師(勝論)和尼揵(裸形外道)質問:「你們的主張是否已超出『有』和『無』!至於佛說遠離一切戲論的教法,由於它超越了『有』、『無』所緣,所以佛陀所說的才是甚深的甘露教法。」而賈曹杰亦認為佛法遠離「有」「無」二邊,修行人藉此才可通過生死涅槃的關口。(註釋298)

質疑:如果佛是遍知者,祂一定可以知道凡夫沒法知曉的事,例如須彌山和四大部洲等宇宙奧祕,但我們究竟能如何求證祂所說的都是真實無誤呢?

280 若於佛所說,深事以生疑;

可依無相空,而生決定信。

Whoever doubts what the Buddha said about that which is hidden should rely on emptiness and gain conviction in him alone.

任何對佛陀所說奧祕深隱的事情生起疑惑的人,都應該依止佛陀所說空無自性的教法,且生起決定信解。

佛陀曾提及很多宇宙的奧祕,例如六欲天人有多高大?他們的壽命有多長?人類處身於須彌山、四大洲的情況等等。(註釋299)這對於凡夫而言,都是不可思議、高深莫測的事情;於是很自然會懷疑佛所說的是否真實?

佛法中有關宇宙奧祕、心識細微的活動情況,只是為了說明空性教義:諸法空無自相,一切因果作用皆具勝義諦和世俗諦兩層意義。你如果接受諸法空無自相,便接受佛是遍知者,從而由佛所說的奧祕得到裨益。賈曹杰強調只要接受佛陀提出緣起離戲論兩邊的道理的話,這已經領略並隨順釋尊最深隱的教義;就算我們不依經教的道理,而依陳那論師(480-540)提出四量(four types of valid cognition)(註釋300)認知的方法,其實亦可通達佛陀的深隱教義。

註釋

  1. 誠如清辯論師(490-570)在《中觀心論》(Madhyamaka hṛdaya kārikā)中說:「一個滿懷偏見的心靈,永遠找不到涅槃寂靜。」
  2. 根據《大乘經莊嚴論》〈供養品〉第十八偈云:「調靜、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覺真、善說法;悲深、離退減。」詳細列舉了上師應有的十種德相:「若善知識具足十種功德者,應堪親近。何謂為十?一者調伏;(以具戒故,諸根調伏。)二者寂靜;(以具定故,心內住寂靜。)三者惑除;(以具智慧故,煩惱極寂滅。)四者德增;(非較學生功德小或同故,是功德增勝。)五者有勇;(於利他極精勤。)六者經富;(偈頌作阿含富,以多聞故教授富足。)七者覺真;(究竟現證真如。)八者善說;(說法具善巧。)九者悲深;(不求財貨故,是大悲之自性。)十者離退(;恆常說法,捨離退心故)。」
  3.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現前地品〉頌二0二說:「蘊自相謂苦;界性如毒蛇,佛說十二處,是眾苦生門。」宗大師在《善顯密意疏》解釋說:「五蘊之自相謂苦;諸(十八)界之自相體性,謂能令有情攝取生死,如同毒蛇捉持於他而作損害。佛說十二處能生眾苦,是苦生門。」
  4. 勝生安樂和定善解脫雖然同是學佛修行的目的,但卻有先後和輕重的分別。例如龍樹菩薩在《寶行王正論》〈安樂解脫品〉頌三說:「先說樂因法,後辯解脫法;眾生前安樂,次後得解脫。」兩者明顯有先後次序。佛因應眾生福慧淺薄,而空義甚深微妙,恐怕眾生程度追不上,所以先提出勝生安樂;到眾生根器漸臻成熟,才修定善解脫;兩者相輔相成,福慧兼得。不存在後者取代前者,非此則彼的格局。
  5. 根據達賴喇嘛傳講《四百論》資料。
  6. 見《南傳法句經》〈地獄品〉頌三一六。
  7. 英譯《Ocean of Reasoning》(《正理海》)頁五一九。
  8. 《寶行王正論》〈安樂解脫品〉頌六十一、六十二。
  9. 賈曹杰把遠離「有」「無」二邊引申為三大原則:一、拒絕接受「勝義諦實有」、「有為法自性有」;二、緣起有、自性無;三、名言有、勝義無。
  10. 佛經中的描述,都是佛和高階位菩薩與及阿羅漢以無礙智慧在定中親見口述的資料。例如《瑜伽師地論》卷四〈有尋有伺地〉,就三界六道的情況及住於該處的有情壽量,有詳細記錄。
  11. 《瑜伽師地論》〈聞所成地〉曾提及有效的認知,分別是色根現量、意受現量、世間現量和清淨現量;再經陳那論師深化,提出人類中效的認知有四種,所謂四量學說的主張都能有效認知外境,四種如下:根現量或感官知覺(direct)、意現量或意識知覺(inferential)、自證現量或自證知(through appraisal)和定心現量或瑜伽行者的直觀(through scripture)。

應用思考問題

  1. 在世間想成就一件事,得要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配合,殊不容易,更遑論要用佛法去改變凡夫莽撞、放逸的心靈。所以,巴楚仁波切提出一個人能夠學佛,起碼要具備十種圓滿。試複習《心止師教》所言,解釋學佛需具備的十圓滿和八無暇。
  2. 就算得隨佛學,但空性教義高深精微,絕非一般根器的弟子受用得到。所以月稱菩薩說:「首先於聽者,說佈施語等;了知法器後,再宣甚深法。」甚麼人可以接受空性教義?聖天菩薩提出,聞法者要具有「質直、慧、求義」三種德相;而賈曹杰再加上兩種。試依頌二七六說明。此外,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怎樣形容堪可接受空性教法的法器?
  3. 說法者和聞法者是相應互動的。試依《大乘經莊嚴論》列舉上師的十種德相。
  4. 所有學佛修行,旨在改變自己性格上缺點;多懺罪,多消孽;積累福德智慧,改變自己的習氣,從而改善自己的命運。所以聞法者不能通達佛理,不是佛的過失,而是性格上太多弱點,俗稱「障重」;試依頌二七七說明。
  5. 一般外道都樂於享受生天,所以他們不會排斥勝生安樂;但他們總是不能掌握獲得定善解脫,進入涅槃的方法,所以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釋尊很明確地指出,修行人只有藉著空性教義才可得到真正解脫,要求外道停止攻擊空性教義。試依頌二七八說明。
  6. 釋尊及追隨者滿懷自信地說:「除了佛教空性教義外,其餘宗派是不能進入涅槃的。」請依《寶行王正論》及本論頌二七九說明;再依賈曹杰所言,描述「佛正教甘露」的特點。
  7. 佛陀以二諦說法,世俗諦不是真實,只是讓信眾依靠這些方便教法來通達勝義諦;勝義諦才是唯一的真實,亦是佛陀最究竟、深隱的教法。宇宙的奧袐、三界的身量、壽量等都是世俗諦的教法;勝義諦就只有諸法空無自相。試依頌二八0說明。
  8. 賈曹杰認為陳那論師的四量亦可通達釋尊諸法空性之教法。你意下如何?試作一文述之。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五十六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