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57講
日期:2012年11月17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子二 明外道是相似大師
聖天菩薩苦口婆心要求善信依止佛說,切莫隨順外道所言,否則必招過患。
281 觀現尚有妄,知後定為虛;
諸依彼法行,被誑終無已。
Those who find it hard to see, this world are ignorant of others. Those who
follow them will be misled for a very long time.
(外道)連事物(顯露)直接可見的部分尚且迷妄不解,何況(是要以比量推知的隱蔽部分,甚至更深的極)隱蔽的空性法義呢?那些依照外道教法而修行(的人),肯定長期處於無有停息的誑惑狀態。
我們觀察每一樣東西都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一是可以直接觀察,稱為現前分;例如我們見到檯面的一隻綠杯。第二是隱蔽分,就是不能用肉眼看到,但可以用推理去論證、去認知的;例如凡是有為法都是無常,終歸破損;這綠杯是有為法,終會破損。第三就是極細隱蔽分,這是只有佛才發現到一切東西都是無自性,不能由自己成立存在的空性教義。外道連諸法現前分,例如這器世間的生滅現象都不能辨識,更遑論是隱蔽和極細隱蔽部分呢?
如果追隨這類外道以虛妄臆測邪見誑言去修行,期望獲得解脫的話,就如空中採花,海底撈月一樣;除失去暇滿人身外,更如入寶山空手回;有真的珠寶不取回,只取一件普通石頭回來一樣。
壬二 明真實義極難通達
癸一 怖畏空性的原因
子一 諸求解脫者有隨外道行的原因
質疑:既然佛已體證真實,並開示唯一的解脫正道,為甚麼還會有人追隨外道修行呢?
解惑:問題就出現在一些秉性執實又愚魯的人身上,他們總是畏懼聽聞空性教
法。
282 智者自涅槃,是能作難作,
愚夫逢善導,而無隨趣心。
The unwise take to delight in letting their mind follow a guide who has
done that which is extremely difficult—attained nirvāṇa.
愚者總不喜歡讓自心依止已達到最難圓滿涅槃的善知識。
智者釋迦牟尼佛經三大阿僧祇劫,難作能作,難行能行地證入究竟涅槃。但是福德淺薄的異生愚夫,即使有幸值遇大師,也因根器低劣而無力接受空性教法,惟是自甘墮落,追隨邪行外道。
子二 認識怖畏空性的補特伽羅
質疑:哪些人會懼怕接受空性教法?
解惑:對「空性教義」一知半解的人。
283 不知無怖畏,遍知亦復然;
定由少分知,而生於怖畏。
When it is not seen, fear does not begin. When seen, it stops completely.
Thus one can say with certainty: those who know a little are afraid.
完全不知何謂空性的人,不會怖畏空性;完全了解空性教義的人,更加不會懼怕空性。所以好肯定說:一知半解的人才會畏懼空性。
一個無福德的牧童,不知空性教義的功德和過失,縱然聽聞過百多次的空性教義,也不會開始生起畏懼。然而,對於通過次第聞思修斷盡我執,遍知空性的智者來說,他們因遠離怖畏的因──我執,故不會恐懼空性。故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對空性教義一知半解,又不力求上進的劣根者,才會感到畏懼。情況就好像一個善於調伏狂象的馴獸師,雖騎乘醉象亦不生怖畏;那些極為愚魯,不計後果的莽夫亦不會生恐懼;只有見過狂象傷人,但又未經訓練如何調御狂象的人,才會感到害怕。
子三 愚夫怖畏空性的原因
質疑:那麼一知半解的愚夫為何會畏懼空性呢?
284 生死順流法,愚夫常習行;
未曾修逆流,是故生怖畏。
Childish beings are certainly only familiar with that which involves them.
Because of unfamiliarity they fear that which can turn them away from
saṃsāra.
愚夫只會順應(自己所)熟悉的生死流轉有漏法而行,由於(從)未接觸過從生死還滅(例如空性)的教法,所以生起恐懼。
解惑:多生多世薰習俱生我執和分別我執,重重束縛著愚夫住於生死輪迴中,如果行善積德,感生善趣,尚可稱慶;但因不解空性,常執我、我所而導致不能控制內心的煩惱,繼而造諸惡業,結果下墮三惡道,實在是何等不幸的事啊!
癸二 觀察障他通達空性的過患
285 諸有愚癡人,障他真實見;
無由生善趣,如何證涅槃?
If someone who is obscured by complete ignorance and prevent suchness will
not even attain good fortune, what need to mention liberation?
一個完全被無明障蔽,不能諦見真實的人,連安樂勝生都談不上,更遑論解脫涅槃呢?
癸三 為不失壞真性見即應謹慎
286 寧毀犯尸羅,不損壞正見;
尸羅生善趣,正見得涅槃。
Lapsing from ethical discipline is preferable to lapsing from the correct
view. Through ethical discipline one gains a higher rebirth; the supreme
state is achieved by means of the correct view.
寧可毀壞戒律,也不能損壞(空性)正見;因為守持戒律能生人天善趣,但通達空見則能達致涅槃。
尸羅(Śīla)是梵語戒律的音譯,指清涼內心的煩惱熱毒。毀壞戒律者,上品罪業是墮入地獄,中品者則墮餓鬼,下品者就下墮傍生;但即使毀壞很微小的空性正見者,導致「無明」力量在此消彼長下,便決定終會墮入地獄。此外,守持戒律是生善趣的因;但若無空性正見的話,是不可能到達最高的領域──涅槃解脫。
老拙認為這頌只是聖天菩薩行文誇張的技巧,用意在於突顯空性見的重要。但事實上,無論佛或中觀聖人都主張:「先說樂因法,後辯解脫法;眾生前安樂,次後得解脫。」(註釋301)先修好戒律福德與及心一境性;在未見道登地以前,修持勝生安樂種種福因仍應享有優先性;聖天菩薩亦多次申明修道次第:「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後遮一切見;知此為智者。」(註釋302)「如來所說法,略言唯二種;不害生人天,觀空證涅槃。」(註釋303)又如月稱菩薩以前註釋本論第一一0頌時亦說過:「首先於聽者,說布施語等;了知法器後,再宣甚深法。」所以戒行精嚴,福生善趣是所有修行人起碼必備的條件,而空性見則是在眾緣條件,例如信眾具備五種德相,又遇上善知識啟發,在多聞薰習、如理作意下才能成熟生起的。
癸四 導入真性的次第
聖天菩薩重申:「弘揚空性教法時,要因應善信根器,應機說法!對愚者寧說『有我』,讓這『我』漸積福慧;暫不能說空無我的道理!」誠如佛在《寶積經》卷一一二曾說:「寧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
287 愚寧起我執,非說無我理!
一者向惡趣,勝者趣涅槃。
For the unreceptive, conceptions of a self are best; to teach them
selflessness is not. They would go to bad rebirths, while the extraordinary
attain peace.
對於非法器者,最好向他們說「有我」,不能教他們性空無我的道理。如果你硬要說無我,他們會(因誤解空性,否定因果而)下墮惡趣;另一方面,向非法器說「有我」的話,他們反而會珍愛這個「我」而行善積福德,才能逐漸接近涅槃。
對那些無知識和非法器者,最好便是依他們心目中的所謂「我」的形象概念,教他們「有我」。因為他們那種對「我」的執著反而會令自己捨棄具害的行為,從而較容易投生於快樂的世界。相反,對非法器者說空性教法,就會如經所說:「若對愚者說空性,當成顛倒不涅槃;如飲金翅龍王乳,反令毒害更增長。」因為他們會拒絕或誤解空性,因而會損害他們。
此外,指導信眾修空觀時要留意利弊;弊點是他們很容易一不小心就誤以為「空」即是「無」,因而變成虛無主義者,否定因果,下墮惡趣;這是要慎防的。至於利益方面,修行人若為利根,透過空觀,很容易便能正確地走入涅槃之門。
註釋
-
龍樹菩薩《寶行王正論》〈安樂解脫品〉頌三。
-
聖天菩薩《菩薩瑜伽行四百論》〈淨治弟子品〉頌一九0。
-
聖天菩薩《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破見品〉頌二九八。
應用思考問題
-
《瑜伽師地論》卷六總結出十六種外道異見,無論這十六種異見有何不同,外道瑜伽士總皆不能如理作意,認知真理時必生障礙;這樣便影響到他們處世修行,容易偏差。所以聖人總是苦口婆心,勸我們不要依止外道邪見,否則過患無窮。試依頌二八一說明。
-
聖天菩薩提出,大多數凡夫不肯追隨佛門大德,反而去追隨淺薄外道,原因不外是空性學說太深奧,而且空性見與被無明障蔽慧眼的凡夫的顛倒見恰恰相反,所以他們絕對不是接受空性教法的根器;試依頌二八二、二八四說明。
-
外道和佛教內部某些宗派對中觀的空性學說,都採取排斥甚至誹謗的態度。而事實上,這些人對空性學說都不甚了解;試依頌二八三說明。
-
空性學說是對治無明唯一的方法,而斷除無明才可以真正證悟涅槃。反觀外道及一些小乘修行人,自己不但不接受空性,甚至更以誹謗的態度來障礙別人接受空性教法;賈曹杰認為這類人的罪過極重;試以頌二八五說明。
-
聖天菩薩為了突顯空性教法的重要性;所以誇大地說:「寧毀犯尸羅,不損壞正見。」事實上,他和其他中觀聖人一樣,主張持戒為第一;先勝生安樂,然後依空性學說修行得解脫。請你在中觀著作中找出論據來證明。
-
根據頌二八七所指,對愚夫和非空性法器者要說些甚麼教法才算妥當?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五十七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