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62講
日期:2013年5月25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卯三 破眼是作者
辰一 眼有見色的功能則有大過
聖天菩薩補充說:「我們認為眼能見色境也只是迷亂假相而已。」
313 眼若行至境,色遠見應遲;
何不亦分明,照極遠近色。
If the eye travels, that which is distant would take long to see. Why are
extremely close and very distant forms not clear?
(當眼見色時,)若果眼根要行到色境兩者相觸才能見色的話,那麼看遠方的色境便要花一段很長的時間。(但經驗上,我們看眼前無論遠近的東西所花時間是相同。)又如果眼根能行至色境去見色的話,(無論遠近,眼根必會到達色境!)為甚麼我們看不到極遠和極近的東西?
聖天菩薩先後破眼根、眼識有自性,能見色境;現在再進一步解釋,世俗人所謂「眼能見色」,其實只不過是心的虛妄迷亂活動。如果我們認為眼根接觸到色境才能見到外境,那麼從窗內向窗外望遠處的景像時,眼要先看到房內的傢俬,然後窗的影像才漸漸清晰;最後出現的才是窗外的景色;但經驗上並非如此。第二,如果眼根因接觸到色境才見色的話;無論有多遠的景色,眼根必會到達色境;事實上,我們根本看不到極遠的東西。這兩點正好說明,眼根因接觸到色境而見色是講不過去的。
辰二 見色後為見,行法則無用
聖天菩薩孜孜不倦再分析說:「如果你說明眼根先見色境,然後再去接觸色境,這是錯誤的想法。」
314 若見色眼行,其行則無德;
If the eye travels when the form is seen, its movement is of no benefit.
若是眼根見色後方才行至色境,(因已見色,所以)眼根的行動毫無意義。
或名所欲見,言定則成妄。
Alternatively it is false to say what it intends to view is ascertained.
又或者有人閉上眼說道:「當我睜開眼時,某人出現在我眼前!」誰都知道這句說話虛妄不實。
辰三 眼若不至境而能自性見色,眼則應見一切境
質疑:眼有能見的自性,所以毋需到達色境也能見色。
聖天菩薩搖頭道:「若然眼因有能見的自性而不需到達色境,亦能見色的話,人便應甚麼東西都可看到。」
315 若不往而觀,應見一切色,
眼既無行動,無遠亦無障。
If the eye perceives without traveling, it would see all these phenomena.
For that which does not travel there is neither distance nor obscuration.
如果眼有能見的自性,不需根境相觸亦能見色的話;那麼眼應該(無障礙地)見一切東西。眼如果無需根境相觸亦能見色的話,那麼便應無遠境亦無近境的分別;如果眼有能見的自性的話,人一眼就能飽覽無分遠近、有無阻隔的一切事物。
到此,聖天菩薩已先後破斥眼根、眼識有自性,能見色境;祂又提醒,一般人以為「眼根接觸到色境便能見色」,這亦是錯誤的想法。接著祂提出一個疑問:眼真的有「能見」的自性嗎?
卯四 眼應觀待眼自身為能見
316 一切法本性,先應自能見,
何故此眼根,不見於眼性?
If the nature of all things first appears in themselves, why would the eye
not be perceived by the eye itself?
若果眼的自性是「能見」,那麼它必定能見一切東西,包括自己在內;但為何眼根不能見到自己呢?
舉個例說,我們嗅到香味,必定是先有香味所依的花;所以香與花是互相觀待而有。如果說眼能見,經驗上應觀待能見所依的眼根,才能見色境。但你現在卻說眼能見是有自性,這樣「能見」便應該獨立於眼根之外;明顯與常理例如刀不自割、火不自燒相違。
卯五 破三緣和合是見色者
質疑:我承認眼雖然不能有自性地單獨見色,但由眼、境和識三緣和合,就能見到外境。
聖天菩薩回答:「所謂『見色』只是世俗的迷亂假象,『見色』是不能自性成立的。根、境和識各自都沒有『見色』的功能,三者聚合起來亦沒有『見色』的功能;正如一個盲者無法見到光明,一百個盲者聚集起來同樣都不能見到光明。」
317 眼中無有識,識中亦無見,
色中二俱無,彼何能見色?
The eye does not have consciousness and consciousness lacks that which
looks. Its form has neither of these, how can they see form?
眼根(是物質,)沒有(了別色境的)識;識(上文已分析過)沒有見色的功能;而色境更沒有眼根「見色」和識;那麼這三種東西聚合又怎能實有地「見色」呢?
因為眼根是物質性,所以沒有能了別色境的識;而在頌三一一和三一二亦分析過,識沒有見色的功能;最後色境中亦沒有眼根和識;這三件東西都不能見色,三者聚合起來也不可能「見色」;就像一眾盲人聚合起來亦無法看到光明一樣。很明顯,聖天菩薩就連一般小乘人會接受根境和合生起識都否定,這啟迪了以後月稱菩薩提出:「癡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現為諦;能仁說名世俗諦,所有假法唯世俗。」的說法;任何世俗事物都是虛假,無一真實。
丑二 破所聞實有
寅一 觀察聲音是否能說者而破
質疑:「我承認眼根見色不能以自性成立,但我聽到聲音總是真實吧!」
聖天菩薩說:「既然不能有自性見色,也不能有自性地聞聲!」
318 若聲說而行,何不成說者?
若不說而行,何緣生彼解?
If sound makes a noise as it travels, why should it not be a speaker? Yet
if it travels noiselessly, how could awareness arise in relation to it?
如果音聲是由說話而行至耳根,音聲為何不成為說話的人呢?如果音聲不由說話而行至耳根,(耳)識為何對這音聲生起了解呢?
當我對你說:「走近一點!」,這說話就成為一些音聲到達你的耳根;如果音聲是有自性的話,聽進你耳根的永遠就是「走近一點!」這一句,所有的音聲例如音樂的音聲亦只會是「走近一點!」相反,如果說話不是這音聲,為何你聽到這音聲後立刻知道我要求你走近一點呢?所以說話包括聲音都不能自性成立!
寅二 觀察與聲相合是否取境而破
聖天菩薩再進一步推理說:
319 若至耳取聲,聲初由何取?
聲非單獨至,如何能單取?
If sound is apprehended through contact, what apprehends the beginning of
sound? If sound does not come alone, how can it be apprehended in
isolation?
如果聲音到達耳根才能耳聞成聲音的話,那麼在此之前,這些聲音是由甚麼緣取呢?而且聲(必須由耳根緣取,)不能單獨行至耳根,那麼耳識又怎麼能單獨取聲呢?
如果要與耳根接觸才算是聲音的話,在某物發聲之初,到傳達到耳根這段時間內,這些聲音是由甚麼東西去緣取呢?此外,聲要靠耳互相接觸,不能單獨行走;如果聲能單獨行走的話,那麼世界每個角落所發出的聲音,都可單獨走進你的耳朵內;可是這與事實相違。
寅三 明不取聲初分的違害
質疑:根據一般常識,當某種聲音傳入耳根,然後耳識認識這種所聞境,聲音不同,所聞境亦有不同;所以我們肯定,耳根接觸聲音能夠聞聲是客觀存在。
聖天菩薩:讓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吧。
320 聲乃至未聞,應非是聲性;
無聲後成聲,此定不應理。
While sound is not heard, it is not sound. It is impossible for that which
is not sound finally to turn into sound.
如果接觸到耳根時才是聲音的話,當發聲到未傳到耳根這段時間內,便不算是聲音了。當發時不是聲音,到達耳根時才變成聲音,這是多荒謬的道理!
由初發聲到耳聞聲期間,因為未聞,所以「聲」便是「非聲」;最初是「非聲」,但到了耳朵內聞聲後又變成「聲」;「非聲」變「聲」──這是多荒謬的道理!
應用思考問題
-
一般人認為當眼根接觸色境便能見色;殊不知經聖天菩薩分析後,根境相觸能見色,其實只是世俗的迷亂現象而已;試依頌三一三說明。
-
現代人利用光學原理,發現外境經眼球(扶根塵)折射到視覺神經系統(眼根);於是我們見到外境的影像,而不是色。這個說法雖然較精細,但仍不能說服人接受眼根是自性見色境。古人還以為眼根能走出身體,到外境處見色,但聖天菩薩就認為眼根到達色境之前或之後到達色境見色;眼根能見色等說法都不成立;試依頌三一四說明。
-
頌三一三和三一四都分析結論出眼根與色境相觸不能見色;聖天菩薩再進一步在頌三一五分析,眼根與色境不接觸亦不可能見色;試依頌三一五說明。
-
聖天菩薩指出眼根見色非自性成立,它必須觀待自身和眾緣而成立;試依頌三一六說明。
-
佛教一般會說根、境、識三緣和合,便能見色。聖天菩薩認為當時小乘執這些假名為實,以為真的有「見色」存在,曲解了佛陀的原旨。聖天菩薩為了糾正小乘的法執,於是就根、境、識三方面進行個別分析,證明了三者及三者和合皆不可能見色;試依頌三一七說明。
-
為甚麼聲音不能自性成立?如果承認聲音是常的話,會有甚麼謬誤產生?試依頌三一八說明。
-
如果「耳聞聲」這個現象是實有的話,金石草木等無聲之物皆可成聲;又或者你亦可在一剎那間聽到世界每個角落所發生的聲音;但這卻與事實相違;試依頌三一九說明。
-
所謂耳聞聲,只是凡愚一種迷亂假象,甚至可以用「無中生有」來形容,誠如佛經說:「譬如有木及絲弦,琴師手動三和合,能出琵琶箜篌聲,彼等美音從何出?是故智者應觀察,彼從何來往何去,一一方隅遍尋求,聲音來去不可得。」試依頌三二〇說明。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六十二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