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行王正論》(Rājaparikathāratnamāla)第10講

日期:2012年3月3日
龍樹菩薩造論
陳真諦法師 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傳講



提要:上堂提到龍樹菩薩繼續破斥六大: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無自性,從而斷除修行人對「我所」的執著。在以前破斥四大種無自性的基礎上,祂指出四大種所造色例如十八界;甚至十二因緣中無明雜染、業雜染和生雜染都可依勝義觀察智慧明白到它們無自性。「色聲香味觸,簡擇義如大;眼色識無明,業生擇亦爾!」不單十八界和十二因緣,甚至作者、受者和造業、數目、三世、長短和名言都因緣起觀待而依同樣方法抉擇出皆無自相。「作者業及事,數合因果世;短長及名想,非想擇亦然。」接著,龍樹菩薩以世人能接受的言說概念,將聖人體證諸法皆自性空表達出來,所謂勝義觀察智慧(Consciousness of reality);將世俗凡夫心、心所活動所產生的虛妄分別泯滅無餘。換言之,一切世俗虛妄在聖人眼中都不曾存在!就好像視力正常的人看不到飛蚊一樣。「地水風火等,長短及大小,善惡言識智,智中滅無餘。」「如識處無形,無邊遍一切,此中地等大,一切皆滅盡。」「於此無相智,短長善惡業,名色及諸陰,如此滅無餘。」「如此等於識,由無明先有;於識若起智,此等後皆盡。」龍樹菩薩重申,虛妄的世俗諦是經不起聖人這種勝義觀察智慧分析的,世俗的虛假就好像木頭,勝義觀察智慧就好像火燄,火燄愈燒愈旺,最終木頭皆燒成灰燼。「如是等世法,是然識火薪。由實量火光,世識薪燒盡。」凡夫運用清淨的理智,再以勝義觀察智慧引領,就能逐步消除心心所活動下對虛妄分別所產生的執著。接著,龍樹菩薩繼續破斥六大中的「空」和「識」,完成破斥以六大為喻的「法我」。「由無色所成,故空但名字。離大何為色,故色亦唯名。」由於虛「空」是指去掉有形狀的物體而成,本身根本不是一件實物,很明顯只是一種名稱。此外物質身體(色蘊)是觀待四大種而有,離開四大種哪有色身?前陣子我們已破斥四大種無自性,所以色蘊只是假名而已,五蘊中其他的「受」、「想」、「行」、「識」也是一樣,通過勝義觀察智慧分析,「四大」、「五蘊」、「六界」等東西,都是「無我」!

最後,龍樹菩薩總結說:由於我們世俗人受無明障蔽,所以單憑凡夫的心識去觀察事物,便會覺得一切都是實有,當事物壞滅後又覺得全無。一旦經聖人指點,透過他們傳承下來的勝義觀察智慧漸次冷靜分析,最後在真如實相裡都找不到「實有」,亦找不到「實無」,聖人所見諸法離二邊和世人所見不是「有」、就是「無」,迥然不同!「由癡別有無,後簡擇真如;尋『有』既不得,『無』云何可得?」意思是說將芭蕉樹的樹幹一層一層地剝開,我們會發現內裡空無一物;同樣,以勝義觀察智慧來分析「我」,就會發現:「我跟芭蕉樹一樣是空架子,並沒有『我』真實存在!」「如分分拆蕉,無餘盡不有;約六界拆人,盡空亦如是。」

緣六界而假名為我,離開這些四大種、空間和精神,根本沒有一個實有的「我」;就好像離開車架、車輪沒有車一樣,車只不過是一個假名。同樣,依勝義觀察智慧就可體證諸法無「我」;「有我」尚不可得,何況無我?「是故佛正說,一切法無我;但六界名法,決判實無我。」「我、無我二義,如實撿不得;是故如來遮,我、無我二邊!」

龍樹菩薩指出:無明障蔽眾生慧眼,令眾生執「有」和「無」都是自性有,誤以為世上一切東西能從自身單獨成立。例如我們確實見到某人,確實聽到某人的聲音;所以確認某人在生時實有;而某人死後便實無,因為我們再不能見到某人,不能再聽到某人的聲音。此外更堅定不移地相信某人的音容是從某人自身那處單獨生起。龍樹菩薩強調我們在經驗上找不到一個自性有的人,如果有的話,我們一定可以找到,但事實上是找不到。某人的音容只是根境相待二分的結果;「見聞覺知言,佛說無實虛;二相待成故,此二如實無。」從色、聲等六境認知到的事物,佛說並非自性成立的真,亦非自性成立的假;由於它們是根境相待二分的結果,無論「真」或「假」都不是自性有。「如實撿世間,過實亦過虛;則世間依實,故墮於有無。」若人以勝義諦來探索這世間,它既超越「真」,又超越「假」。若以勝義觀察智慧去審察世間,那麼這個世間其實都只是充滿了實有或實無的謬見。龍樹菩薩又指出,假設佛未體證宇宙最終的真理,祂又怎樣能確認到世間有邊、無邊、二俱、非俱都不可說的道理呢?「若法遍不如,云何佛得說:有邊及無邊,有二與無二?」

外道又質疑既然佛陀體證真理,獲得全知,沒有理由不回應世間有邊、無邊等十四個提問。「你們一方面說輪迴無前際,另一方面卻說眾生因證得解脫而有終結。事實上,佛陀自稱以救度眾生為己任,世上的眾生因得到解脫不再輪迴,其結果必定出現世間有邊。這一切都是佛所安排的,亦是祂意料中事,所以佛應公開說世間有邊!」(外道質疑:)「過去佛無量,現來過算數;過數眾生邊,三世由佛顯。世間無長因,此際約世顯!」龍樹菩薩箭鋒相拄回答說:「佛現見真實時,發覺諸法離二邊,祂不能同意你站在『有邊』的立場來提問,另一方面也察覺你未夠根器了解諸法實相;所以只好不回答!」「世間過有無,云何佛記邊?」「世間的真相是超越有、無;佛又怎能對『有邊』作出肯定的答案呢?為何你們仍不知情識趣,收回提問?」「由法如此深,於凡秘不說。說世如幻化,是佛甘露教。」

龍樹菩薩又以魔術師為了迷惑觀眾,用魔法變出幻象為喻;說明世間諸法,皆是眾生因不明真相,受無明障蔽,執著由心、心所活動下化現為有生滅住三相的實我、實法。「譬如幻化象,生滅尚可見;此象及生滅,實義撿非有。」「世間如幻化,生滅可見爾;世間及生滅,約實義皆虛。」但是幻象並不由母象生產而來,亦不是因老死在樹林而滅,它只是魔術師以迷惑觀眾,娛樂觀眾為目的,使出的變戲法,沒有丁點兒自性。「幻象無從來,去亦無有處;但迷眾生心,由實有不住。」

龍樹菩薩見地透徹指出;如幻的情器世間亦是如此,沒有真實的來,沒有真實的去,全因為我們的心識受無明影響,執我、我所為實而起迷惑,事實上情器世間的來去根本不是實有。同理,世間有邊(有終結)、無邊(無終結)這些依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實有」「實無」而出現的問題;只與眾生「心迷」、「心悟」有依存關係,談不上有任何自性真實。「世體過三世,若爾世何實?誰言說有無,有無實無義。」由於「有」、「無」、「二俱」、「非俱」全是世間戲論,故此佛拒絕評論四句。(關於四句和四句否定的異同、應用範圍和特點,詳見拙作《入中論講義》第五一頁。)這種對十四類錯謬的提問質疑,佛陀採取沉默作為回應,回應本身正確,兼且高明,並非錯謬,不墮入虛妄的戲論。「故佛約四句,不記說世間。由有無皆虛,此虛不虛故!」

丙二 雜品第二(更迭說明勝生安樂和定善解脫的因果)

丁一 勝生安樂的因果

戊一 破斥邊執見

己一 引另一個例子重申早前的解釋

龍樹菩薩在前一章分別解說過安樂勝生和定善解脫;相信仍然有信眾未完全明白文意;於是龍樹菩薩基於大悲心又重說一遍。

一 如分分拆蕉,無餘盡不有;

約六界拆人,盡空亦如是。

Just as when a banana tree part by part is pulled apart, there is nothing; so when a person, according to the six elements, is divided, it is found to be entirely empty.

就好像我們將蕉樹逐層剝開,蕉樹便不再存在,亦看不到它實有樹心;當我們依六界將「人我」層層分析剖白時,便會發覺這個「人我」也毫無實體。

賈曹杰引《三摩地王經》:「猶如芭蕉濕莖幹,信者縱然逐剝拆,內外無有實心般,應知諸法亦如是。」(註釋71)例如有人相信所有植物必實有樹心,於是將芭蕉樹逐層剝脫,最後發覺芭蕉樹根本無樹心。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也是舉芭蕉為喻,說明無我:「猶如芭蕉樹,剝析無所有,如是以慧觀,覓我見非實。」(註釋72)

己二 正式破邊見

庚一 我與無我非自性有

二 是故佛正說,一切法無我;

但六界名法,決判實無我。

Therefore Buddha said, “All phenomena are selfless.” There is only a dharma of naming referencing the six elements. One may judge with certainty that in reality, there is no “self”.

所以佛正確聲稱:「一切法無我。」一切法只依緣六界名言而存在。(我們)如以勝義觀察智慧判斷,在真實中根本無「我」!

三 我、無我二義,如實撿不得;

是故如來遮,我、無我二邊!

As for the two concepts of “self” and “non-self”, if analyzed in accord with reality, they cannot be apprehended. Therefore the Tathāgata excluded the two extremes of “self” and of “non-self”.

如果以勝義觀察智慧審察「我」和「非我」這兩個概念,都不能成立。所以佛說勝義諦是離開「有我」和「無我」二邊的。

正如佛在《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說勝義諦具有五種特點,分別是離言;不二和超過一切尋思所行相。(第四是勝義諦與世俗現象非一非異;第五是遍一切味相。)(註釋73)這三點跟龍樹菩薩所說諸法離二邊互相呼應;老拙在此更大膽假設,龍樹菩薩不但讀通佛二轉法輪的般若經,更會通了佛三轉法輪所說的《解深密經》、《楞伽經》和《法華經》。確實點說,龍樹菩薩及其追隨者,可能就是將上述大乘經典由口傳結集成文字的功臣之一。

庚二 有、無非自性有

辛一 正說

四 見聞覺知言,佛說無實虛;

二相待成故,此二如實無。

As for statements based on knowing via seeing, hearing and so forth, the Buddha stated that they are not in reality either true or false. Because they are products of interdependent duality, such dual concepts have no reality-based intrinsic existence.

從色、聲等(六境)認知的事物,佛說並非自性成立的真,亦非自性成立的假。由於它們是根境相待二分的結果,這種二分概念(例如真和假)都不是自性有。

通過見聞等六根所認知色聲等境,這些都是因緣所生法;既然是因緣相待,一方面是自性無,一方面是名言有;說它是「真實」或「虛假」都不能成立。我們亦注意到在世俗諦中,諸法若以勝義觀察智慧來審察,說它是「常法」或「無常法」、「事物」或「非事物」都不能成立。

五 如實撿世間,過實亦過虛;

則世間依實,故墮於有無。

When one contemplates the world in terms of ultimate reality, it transcends the “true” even while transcending the “false”. Hence, from a consciousness of reality, the world’s perspective falls into the fallacy of reifying both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若人以勝義諦去探索這個世間,便會發覺它既超越「真」,又超越「虛假」。如果以勝義觀察智慧去審察世間,這個世間充滿了實有或實無的謬見。

世俗執「有」和「無」都是真實有;例如某人在生時實有,某人死後便實無。但事實上這個說法不能成立。首先我們在經驗上找不到一個自性有,所謂真實有的人;如果有人是自性有的話,我們一定可以找到,但事實上卻找不到。此外,要找到一個自性有的人,才能成立有人是自性無;因為「無」是觀待「有」而成立;所以自性有不能成立的話,自性無亦不能成立。例如在歷史上我們找不到永恆不死的秦始皇,就算是死後,亦無法確信他真的灰飛煙滅。同樣,聖人締見真如時,看不到任何有自性的真實,亦看不到任何有自性的虛假。

辛二 未授記四邊之理由

小乘正量部向龍樹菩薩提出異議:「我就是不習慣中觀要斷除我和我所。我承認其中有些是真理,但是修行人如果沒有重心,例如佛教很多宗派包括你們的勁敵唯識瑜伽士,都千方百計要確立一個『生命輪迴主體』,這樣修行便有著力點,就是釋尊在世時也說過:『苾芻當知,一切沙門婆羅門等所有執我,一切唯見此五取蘊。』(註釋74)很明顯,佛認為『我』與五蘊有關。換言之,佛採取『即蘊我』說法!」龍樹菩薩面對這些連佛經都讀不通的同門啼笑皆非,祂有恆耐煩向正量部瑜伽士解釋說:「佛在這句經文是說:『你們這些執持離蘊我的外道要知道:離開五蘊外,根本找不到一個我的存在!』這段經文是佛破離蘊我,不代表贊同即蘊我。如果釋尊認同我即五蘊的話,五蘊生滅無常,佛應承認世間無常,為何佛對世間有常、世間無常、世間有常無常、世間非有常非無常等問題不答呢?同樣,佛入涅槃後五蘊灰飛煙滅,佛亦應承認世間有邊;如是亦應承認如來寂滅後非有;為何釋尊對此全部不作回答?(註釋75)」

龍樹菩薩重申:我、有情、器世間和時間均無自性,但外道認為我、我所有的情器世界是實有,並常以「自性有」的立場向佛提問:「或謂世間有常、或謂世間無常、世間有常無常、世間非有常非無常;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有邊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是命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註釋76)佛對這十四條論議採取不答的方法回應,這就是「十四無記」;並要求弟子「莫作如是論議。」佛所持的理由是:「如此論者,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非正向涅槃。」(註釋77)所謂非智,就是外道不明佛教反對我、我所(情器世間)有自性;在這些問題上彼此沒有「極成共許」(溝通平台)。非正覺是指外道不明勝義諦諸法離二邊的道理,他們以為真實是由二邊或四句可以窮盡表達。所謂非正向涅槃,是指外道執我、我所是實,若不先糾正這修行出發點的錯誤,差以毫釐,謬以千里,外道縱經艱苦修行,終不可能抵達解脫目標。(註釋78)

六 若法遍不如,云何佛得說:

有邊及無邊,有二與無二?

Where all dharmas at issue universally fail to accord with reality, how could the Buddha have been able to affirm boundedness, unboundedness, both, or neither?

真如遍於宇宙,(若果佛未知曉其無自性的特質,)佛怎知道出世間有邊、無邊、二俱、非俱離言的道理?

庚三 破斥未授記輪迴後際不合理之爭議

辛一 爭議

質疑:你們一方面說輪迴無前際,但又說因證得解脫輪迴便有終結。另一方面在十四無記中對輪迴有邊無邊,又不作出確實的回應,我覺得有欠妥當。

解惑:十四無記是佛針對那些認定我與世間都是實有的異見者所採取的回應方式。相反對一些能理解我和世間都無自性的人,佛就可以對他說:當解脫時,我及這個輪迴世界是有終結的。

質疑:我覺得佛沒有理由不回應世間有邊、無邊。事實上佛陀自稱以救度眾生為己任,未來的眾生數目會因此而大減,這一切都是佛所安排的,亦是他預知的,所以佛應公開說世間有邊。

七 「過去佛無量,現來過算數;

過數眾生邊,三世由佛顯。」

“Past Buddhas have been incalculably many. Those of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surpass enumeration. That they would surpass the limited number of beings, across the three times was made obvious by the Buddha.”

過去佛(度化眾生)的數量多得不可計算;現在和未來也超出計算之數。三世諸佛度化眾生的數量盡在諸佛掌握之中,(明顯地)眾生(因得到救拔而脫離輪迴,因而)數目正在減少。(所以世間必定有終結。)

外人質疑佛陀明知諸佛度化眾生,世上的眾生因得到解脫而不再輪迴,其結果必定出現世間有邊(終結)。又為何佛陀不開心見誠向問難者說「世間有邊」?

八 「世間無長因,此際約世顯!」

“The world is free of any causes for increase in beings. The limits to this become apparent as a stricture imposed by time!”

這世間(的眾生愈來愈少,但)沒有絲毫增長,而世間有邊的現象卻愈來愈明顯。(為何佛不坦白地宣佈:世間有邊。)

解惑:佛現見真實時,發覺諸法離二邊,祂不能同意你的提問;另一方面也察覺你未夠根器了解諸法實相;只好選擇不回答。為何你仍不知情識趣,收回提問?

辛二 答覆

壬一 輪迴中生滅無自性之例證

世間過有無,云何佛記邊?

As the world transcends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how could Buddha make definitive assertions on boundedness?

世間(的真相)是超越有、無,佛又怎能對「有邊」作出肯定的答案呢?

癸一 對非法器守宣甚深之密

九 由法如此深,於凡秘不說。

說世如幻化,是佛甘露教。

Because the doctrine is so profound which is kept secret for a common person. The world is like an illusion, is the ambrosia of the Buddha’s teaching.

對於這種甚深的教法,必定要保密;不要對非根器者說這些教法。標籤世俗是虛假,這是佛陀的甘露教法。

世俗唯假,這是所有聖賢都贊同的說法。佛弟子因世俗唯假,所以先要出離,不戀棧世俗。進一步又因了知無我,輪涅無實,所以誓願普度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次第修證安樂勝生和定善解脫。

癸二 正說

龍樹菩薩接著以魔術師幻化出的大象為喻,說明現象界所見到的生滅情境,全是虛幻。

十 譬如幻化象,生滅尚可見;

此象及生滅,實義撿非有。

Just as the production and disintegration of an illusory elephant are seen; but the production and disintegration do not really exist.

就好像(由魔術師)幻化出來的大象,雖可見到它的生滅;但從勝義觀察智慧分析,這大象和它的生滅都非實有。

緣起性空不能分開來講;因為諸法雖如幻化,但諸法本身是有作用的。因為緣起有作用,我們稱假名有。正如宗喀巴大師說:「欲了解性空的最主要道理,必須講性空時能聯想起緣起。」

十一 世間如幻化,生滅可見爾;

世間及生滅,約實義皆虛。

So the production and disintegration of the illusion-like world are seen, but the production and disintegration do not ultimately exist.

同樣,世間諸法都是如幻似化的;見到它有生滅亦都只是幻化。以勝義觀察智慧來審察,就知道它是虛假。

壬二 來去無自性之例證

十二 幻象無從來,去亦無有處;

但迷眾生心,由實有不住。

Just as an illusory elephant, being only to delude the minds of beings does not come from anywhere, nor go anywhere, nor continued residing anywhere.

就好像(魔術師變化出來的)幻象,它既不從何處(例如母象生產)而來;也不到何處(例如老死在樹林)而滅;亦沒有連續停留;它只是迷惑眾生心靈,毫無實自性。

龍樹菩薩指出:「同理,世間現象亦與幻象一樣。」

如幻之世間,無有來去處;

只因心迷惑,故無實性住。

Even so, the world is like a magical conjuration, which comes from nowhere

and goes to nowhere. It merely serves to delude the mind, for its “existence” involves no abiding at all.

如幻的情器世間亦是如此,沒有真實的來,沒有真實的去;只是我們的心識(受無明影響,執我、我所為實)生起迷惑;事實上情器世間的來去根本不是實有。

第十二頌後四句在真諦譯本是沒有的,但梵文和藏文本都有,老拙依意國學者Tucci梵本加上。

壬三 僅是假名安立

十三 世體過三世,若爾世何實?

誰言說有無,有無實無義。

The essential nature of the world transcends even the three times. If so, what reality could there be to the world? Apart from the imputation of a convention about existence or not, in reality, “existent” and “non-existent” have no intrinsic meaning.

世間究竟的本質(諸法實相)超越三世,那麼世間又何來真實?除了名言上安立「有」「無」外,在真實中「有」「無」根本無自性。

同理,世間有終結、無終結等此類依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無」而出現的問題;只與眾生心迷、心悟有關係,談不上有任何真實。

己三 是故佛未記說四邊

十四 故佛約四句,不記說世間。

由有無皆虛,此虛不虛故。

Hence Buddha, when compelled to speak in terms of the tetralemma, declined to make definitive statements regarding the world. Since “existence” versus “non-existence” polarities are all false, this silence as a response to fallaciousness was not itself fallacious.

故此佛拒絕評論四句,對世間法不加任何了義說。由於「有」與「無」二邊全皆錯謬,這種對錯謬(採取)的沉默(的回應)本身並不是錯謬。

賈曹杰在《顯明要義釋》列舉出外道和部派犢子部執世間有邊、無邊,二俱或非俱的事例。例如順世外道執人死如燈滅,此生結束後沒有來世。如數論執神我為常,神我會生生世世永恆流轉,主張世間無邊。耆那派執二俱,認為大我廣大如虛空,小我則囿於意識;站在小我而言是有邊,站在大我而言是無邊。而部派中犢子部執實有勝義不可說人我,在實有「人我」的前提下,執世間非有邊、非無邊。

註釋:

  1. 《三摩地王經》相當於高齊時代那連提耶舍所譯的《月燈三昧經》。該偈頌見於經中卷二;佛常用來譬喻諸法無自性。「如濕芭蕉樹,人拆求其堅;內外不得實,諸法亦復然。」
  2. 見拙作《入菩薩行講義下卷》〈智慧品〉頁一五頌七十四。
  3. 見新文豐版《解深密經疏》〈卷六至卷十〉頁六十五至頁一三六。
  4. 見宗喀巴大師《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法爾出版社出版頁三二八。
  5. 宗喀巴大師在《入中論善顯密意疏》頁三三二說:「若『世間』言自諸蘊者,自宗許諸蘊生滅,則應記世間無常。般涅槃後諸蘊皆無,汝亦應記世間有邊,如來死後非有。」
  6. 見《雜阿含經》第四八經。
  7. 見《中阿含經》〈箭喻品〉。
  8. 教內若有人堅持確立並執實「生命輪迴主體」,無論窮生死蘊、勝義補特迦羅、阿賴耶識、如來藏、如來藏藏識;縱使佛力加持修行人都容易走冤枉路。老拙大膽認為:學佛修行不應執著知道「我是誰」開始,應以「我怎樣做才可使自他得益,例如離苦得樂」為起步。

應用思考問題

  1. 龍樹菩薩在第一章已宣說過勝生安樂和定善解脫的方法和目的;為甚麼還要在第二章反覆說勝生和定善呢?
  2. 佛教一向有多種例證說明諸法無自性,譬如芭蕉樹,我們遠看以為真的有一棵芭蕉樹;內有真實的樹心;但層層剝去芭蕉的樹莖,最後發覺內裡甚麼都沒有。又如前章頌五十六的鹿渴;又如《金剛經》中說「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但最全面的是龍欽心髓法本的「諸所知境(現象)有十喻;應於諸法如是知!」試在各大乘經論找出用來形容諸法無自性的譬喻。
  3. 對聖人所證見的勝義諦,描述它的特質最全面的自然是報身佛在《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提到的五點特質;其中解釋最好的首推唐代圓測法師的《解深密經疏》。試依該經疏卷六至卷十作底本,比較與龍樹菩薩在其著述中對勝義諦的表述有何異同。
  4. 聖人親證的勝義諦和用以教導我們的勝義觀察智慧有何不同?
  5. 何謂「十四無記」?這和佛所說空性學說有沒有必然關係?
  6. 印順法師在《大乘三系的商榷》中說:龍樹中觀主要是說明「畢竟空中不礙生死」、「不壞假名而說實相」。這與本品頌五:「如實撿世間,過實亦過虛;則世間依實,故墮於有無。」聖人在勝義諦中看不到任何由名言成立的東西;用勝義觀察智慧來評審世俗,就發覺世俗不是墮入實有,便是實無。你認為兩者對勝義諦的看法是一致嗎?
  7. 《法華經》曾提到釋尊久遠成佛,同時佛陀不止一個,有所謂三世諸佛,祂們都以度化眾生出離輪迴為己任。照理來說,眾生始終有一天完全盡被佛所化度。換言之,「世間有邊」是正確。為何佛不乾脆對外道說「世間有邊」,而採取「聖默言」?(提示:如果佛認為提問者可以了解空性,佛就會對他說「世間是有邊。」)
  8. 外人質疑佛早已掌控度化眾生數量,世間終有一日完全「眾生度盡」,為何不乾脆說「世間有邊」!龍樹菩薩怎樣回應?試依頌七及八說明。
  9. 不能向未具根器者說空性教法,似乎是中觀派一向恪守的原則。試依你讀過的《入中論》、《入菩薩行》、《菩薩瑜伽行四百論》、《寶行王正論》舉證說明。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寶行王正論》第十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