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行王正論》(Rājaparikathāratnamāla)第11講
日期:2012年4月14日
龍樹菩薩造論
陳真諦法師 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傳講
提要:上堂提到外人質疑佛未就世間有邊等十四個提問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應,是不合理的做法。「過去佛無量,現來過算數;過數眾生邊,三世由佛顯。世間無長因,此際約世顯!」「我覺得佛沒有理由不回應世間有邊、無邊。事實上三世諸佛度化眾生的數目盡在掌握之中,明顯地眾生因得到救拔而脫離輪迴;因而數目正在日益減少,所以世間必定有終結。另一方面,世間的眾生愈來愈少,沒有絲毫增長,而世間有邊的現象卻愈來愈明顯。為何佛不坦白地宣佈:『世間有邊。』?」龍樹菩薩箭鋒相拄破解說:「佛現見真實時,親證諸法離二邊,祂不同意你站在『有邊』的立場來提問,另一方面也察覺你未夠根器了解作為諸法實相的空性;只好不回答!為何你們仍不知情識趣,收回提問?」「世間過有無,云何佛記邊?」「由法如此深,於凡秘不說。」龍樹菩薩再進一步以魔術師為了迷惑觀眾,用魔法變出幻象為喻;說明世間諸法皆是眾生因不明真理,受無明障蔽而執著心、心所活動產生的虛妄分別,以為有生滅住三相是實我、實法。「世間如幻化,生滅可見爾;世間及生滅,約實義皆虛。」「幻象無從來,去亦無有處;但迷眾生心,由實有不住。」同理,世間有邊、無邊這些依於三世「實有」「實無」而出現的問題,全是世間戲論,全無任何真實自性;故此佛拒絕評論,只採取沉默作回應。「世體過三世,若爾世何實?誰言說有無,有無實無義。」「故佛約四句,不記說世間。由有無皆虛,此虛不虛故。」
今堂龍樹菩薩繼續回應別人的質疑:「既然緣起性空是諸法真實義,同時這種真實與世俗現象界的關係非一非異;那麼凡夫為甚麼對空性學說難以理解及接受?換言之,諸法皆自性空是世間真理的話,世人為何不知道?」龍樹菩薩循循善誘解惑說:「我們說世俗人智慧的眼睛被障蔽,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總覺得離開自己的外面世界有種種實物存在,例如金錢和名譽,往往急於求成,以為儘快把實物弄到手,這就是成功。如果一個企業家聘請得到愛恩斯坦,他是絕不會謙卑地、耐心的聆聽鑽研相對論,只會要求愛恩斯坦為他製造一個不用電源也能長期運作的電動玩具,就心滿意足。凡夫亦是如此難於啟導,例如佛為使信徒遵行貞潔不邪淫,教他們最容易的觀修法,觀自身和異性身皆不淨,試問有幾多個修行人因修不淨觀而證果?再者,世上有哪個比『不淨觀』更容易明瞭的佛理呢?」「是身不淨相,麁證智境界;恆數數所見,尚不入心住。」
有信心,肯謙卑修學,凡夫只須用肉眼觀察就可得到「自他身的確不淨啊!」這結論。反之,甚深微細的空性,由散亂的心障蔽了慧眼的凡夫是不可能觀察得到。「況正法微細,甚深無依底;難證於散心,云何可易入?」當然凡夫的散心是可以改良的;例如修奢摩他,經九住心達致等持階段;可使身心輕安(passaddhi)、身心輕快(lahutā反應靈活)、柔軟(mudutā不緊張而放鬆)、適業(kamannatā適合工作)、練達(pagunna熟悉對境)和正直(ujjuka沒有矯詐虛偽);修行人修煉自心後,脫胎換骨,再循聖人遺教,次第以勝義觀察智慧觀諸法皆空,趨入空性之門。這相當於《楞伽經》〈羅婆那王勸請品〉所描述:「寂滅者,所謂一緣(心一境性);一緣者是最勝三昧。從此能生自證聖智,以如來藏而為境界。」
為甚麼空性學說值得我們花大量氣力去修煉呢?依佛的解說,空性學說所表達的除了可令眾生達致離苦得樂的解脫境界外,亦是「惟有諸佛乃能知之」的甚深境界。為此,佛也曾經想過不把空性學說公諸於世,但後來發覺眾生具有「信」這份美德,並經大梵天及帝釋獻上法輪及白海螺;所以才在人間三轉法輪。「故佛初成道,捨說欲涅槃;由見此正法,甚深故難解。」
龍樹菩薩語重心長告誡修行人,縱然佛已說法,修持空性亦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祂立即舉出修行人容易誤解空性教法的例子;「若法非正了,即害不聰人;由不如執此,墮邪見穢坑。」第一類失壞空性的人會把空性解作甚麼都沒有;屬於我們稱為斷見的愚者,他們因斷見而遮無因果,造諸惡業,下墮三惡道。第二類人更糟糕:「人識法不明,由自高輕法;起謗壞自身;下首墮地獄。」這類人「大愚若智」;還以為自己了解空性,內心時刻誹謗那些真正說空性教法的人。這些人一定招感以頭下腳上方式墮入無間地獄之果報。
龍樹菩薩舉人享用飲食為例,說明正確了解空性的重要性。我們若能適時合量地進食,就可得到延壽、無病、強健和安樂。同理,如果正確了解空性的話,當下便可以獲得安樂,最終獲證無上菩提。「譬如勝飲食,偏用遭危害;若如理量食,得壽力強樂。」「若偏解正法,遭苦亦如此,若能如理解,感樂及菩提。」「智人於正法,捨謗及邪執。於正智起用,故成如意事。」
最後,龍樹菩薩對凡夫為何受業力推迫而生死輪迴解惑說:不明空義,無法斷除無明;在無明障蔽下,生起我、我所之執見;再透過身、語、意三門造諸善惡業;以致不停地浮沉六道輪迴。「由不了此法,人起長我見;因此造三業,次生善惡道。」龍樹菩薩再寄語我們,由於我們現時仍無力超凡入聖,離諸苦難,但諸法無自性如夢幻泡影;就算虛幻人生如南柯一夢也好,在夢未醒前,智者仍應努力,營造享用一個安樂甜美的夢;透過大悲心和菩提行,讓自他安睡在這無自性、不實在,但由純善心心所變現出來的甜夢人生吧!「乃至未證法,能除滅我見;恆敬起正勤,於戒施忍等。」
戊二 甚深教法難證之情形
己一 甚深教法難證的原因
國王質疑:「如果諸法皆自性空是世間的真理,為甚麼它這樣難知難了?」
十五 是身不淨相,麁證智境界;
恒數數所見,尚不入心住。
This body’s characteristic of being unclean is a mind state known even at
coarse levels of realization. Though constantly and repeatedly observed, it
may yet fail to enter and abide in the mind.
凡夫的修證智慧太過膚淺;就算最明顯的自身不淨的道理,如果不恆常反覆修習,也不能聽入與及在內心安住。
十六 況正法微細,甚深無依底;
難證於散心,云何可易入?
Then how could this doctrine which is extremely recondite and free of
dependent bases given they are difficult to realize with a scattered mind,
be easily entered?
更何況這個深奧難懂,離於觀待的(空性)教法的微細層面,以(凡夫)散亂的心,實在是難知難解,它們又怎能輕易進入呢?
凡夫受無明障蔽慧眼,對事物真相確實難知難了;因為真相就隱藏在凡夫心、心所變現的虛妄分別背後。就以最顯眼「身是不淨」這道理為例,凡夫都顛倒地以享受女色為人生樂事之一。雖然大家都很清楚,我們跟心儀的伴侶一樣,都是由父精母血不淨為因,結合心識而形成;這個不淨的因所招感的當然是不淨的果,而這個不淨的東西實際上剎那生滅(註釋79),朝向衰老、死亡和壞滅。以世俗凡夫的能力而言,「觀身不淨」已經是最容易觀察體認的道理(註釋80),可是大多數凡夫內心尚且不存留「身是不浄」的想法;更何況是甚深稀有的教法。
己二 佛陀最初也不想轉法輪宣說甚深教法之因
十七 故佛初成道,捨說欲涅槃;
由見此正法,甚深故難解。
Therefore the Buddha at first having become enlightened, turned away from
prolaiming it and was about to enter nirvāṇa. This was because he perceived
that this doctrine, due to its extreme profundity, is difficult for beings
to understand.
所以釋尊(在菩提樹下)最初得道時,察覺到諸法(無自性)真相何其甚深,(凡夫)實難以領悟,於是曾考慮不轉法輪,直入涅槃。
釋尊在菩提樹下成道,獨坐多演林中一角;經四十九日未曾說法,原因是諸法真實義甚深,凡夫難以接受,更遑論依此修行。誠如《方廣大莊嚴經》說:「我得甘露無為法,甚深寂靜離塵垢,一切眾生無能了,是故靜處默然住。」在經文中祂這樣描述所證得諸法真實義:「我證甚深微妙之法,最極寂靜難見難悟;非分別思量之所能解,惟有諸佛乃能知之。所謂超過五蘊入第一義,無處無行體性清淨,不取不捨不可了知;非所顯示,無為無作,遠離六境,非心所計;非言能說,不可聽聞,非可觀見,無所罣礙,離諸攀緣,至究竟處,空無所得,寂靜涅槃。」(註釋81)大意是說自己所證得諸法實相道理,不是靠五蘊身中例如任何心識活動所能理解,並且遠離十二處中六境甚至法處的活動範圍,唯佛與諸佛才能知曉這諸法真實義。
己三 解說原因
庚一 誤解甚深法義之過患
十八 若法非正了,即害不聰人;
由不如執此,墮邪見穢坑。
In case this doctrine is incorrectly understood, it may bring the unwise
immediate harm. Thus by seizing on it in a manner not according with its
intent, they may fall into a pit of defilement by wrong view.
若果誤解這甚深妙法教義,就會為不聰敏的人帶來直接的傷害。所以不如法(例如頑空)地執著它,就會因邪見(例如斷見)而墮入雜染的穢坑裡。
所謂「不聰人」是指那些不能承受空性甘露教法的人,所謂「非法器」者(註釋82),他們會把「無自性」誤解為「甚麼都沒有」。所謂「不如(法)執」是指那些以為勝義諦和世俗諦互為分開;或者否定世俗名言有;我們稱這些人為斷見者,現代稱為虛無主義(nihilistic
views)。一般來說,斷見比常見更壞;因為持斷見的人認為甚麼都沒有而不信因果,故此古德常說:「寧起有見如須彌,莫執無見如芥子。」斷見令人造惡業,最終在穢坑三惡道中流轉。
十九 人識法不明,由自高輕法;
起謗壞自身,下首墮地獄。
If a person’s awareness of doctrine lacks clear comprehension, through
elevating himself and taking emptiness lightly, he may initiate slanders,
bring ruin on himself, and plummet headfirst down into the hells.
(再者,有些愚蠢的)人們對空性教法的認知欠缺清晰的理解,並以為自己(膚淺見識)還高過佛法;這些人不但犯上謗法,更為自己帶來傷害,以倒栽方式下墮地獄。
又有一類人,自以為已通達空性教法,將真正的空性捨棄斷除,更甚的是還毀謗那些真正說空性教法的人。這些人將會招致災難臨頭,以頭下腳上的倒栽方式投生地獄。
庚二 舉例說明善持空性學說的利益及曲解空性的過患
二十 譬如勝飲食,偏用遭危害;
若如理量食,得壽力強樂。
Just as one gains access to superior drink and food, if he is extreme in
consuming it, he encounters perilous harm. He gains long life, health,
strength and happiness through reasonably measured in eating.
就好像人們享用美味的飲食,無節制過度食用,就會招來禍害;但適量地飲食,可得長壽、力量、健康和快樂。
二十一 若偏解正法,遭苦亦如此;
若能如理解,感樂及菩提。
So one comes to ruin through wrong understanding of this doctrine but
obtains bliss and highest enlightenment through right understanding.
同樣地,若人顛倒執著空性教法,會招致類似的痛苦。然而,若能正確受持空性教法,便會種下快樂和菩提的善果。
能夠適量地進食,可以得享長壽、健康、力量和快樂;同理,如果正確受持空性教義的話,在此世當可獲得安樂,最終更可獲證菩提。在《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中,佛對彌勒菩薩叮囑修行人切勿曲解空性,說:「善男子!若諸菩薩於空性相有失壞者,便為失壞一切大乘。」並說明修行人在加行位中,若以十六種空對治十種相,除遣三摩地所行影像相;便可除遣雜染相縛,得以見道(註釋83)。
庚三 教誡應精進去通達空性
二十二 智人於正法,捨謗及邪執;
於正智起用,故成如意事。
With respect to doctrine of emptiness, the wise avoids both nihilistic
views and slander, be supremely intent on correct knowledge for the sake of
achieving all aims.
智者對空性教法不會流入斷見,亦不會誹謗真正的空性教法(例如應成中觀)。同時(國王你)應勤奮地(聞思修空性,從而)得到正確的(勝義觀察)智慧,才能按自己目標(例如定善解脫)成功滿願。
龍樹菩薩再三勸勉國王:空智空見難知難了,為能證悟空性需要勤集福慧資糧,所以要精進學佛,尤其是學到聖人的勝義觀察智慧很重要。此外又提醒國王,不能理解空性,不知如何斷除我、我所;無明一日未消除,生死輪迴總也不能終止。
丁二 安樂勝生的因果
戊一 進入述說
己一 因不證空性故輪迴生死
二十三 由不了此法,人起長我見;
因此造三業,次生善惡道。
On account of failing to completely understand the doctrine of emptiness,
the conception of “self” prevails. On account of this, people create three
types of karmic actions which give rise to good and bad rebirths.
由於不瞭解空性學說,人們的「我見」與日俱增,更因此以身語意三門作業,其後果是招感輪迴善道或惡道。
庚二 未證悟空性前應致力於安樂勝生
二十四 乃至未證法,能除滅我見;
恆敬起正勤,於戒施忍等。
So long as one has not realized the doctrine of emptiness, and unable to
remove the conception of “self”, one should be constantly reverential and
generate right effort in the practice of moral virtue, giving, ethics and
patience and the rest.
一日未體證這(空性)教法,以致未能斷除「我」見;我們仍然要恆常生起虔敬心,以正精進去修戒、施、忍等。
戒、施、忍指六度中的福德資糧,但亦應包涵其餘精進、禪定和智慧。事實上,龍樹菩薩多次提到,理想的佛教徒要先做到安樂勝生,然後進而修定善解脫。而安樂勝生的因是十善、三應斷和三法行。十善是:慈善不殺生,高行不偷盜、貞潔不邪淫、正直不妄語、柔順不惡口、誠信不兩舌、尊重不綺語、知足不貪欲、忍辱不瞋恚和正智離邪見。三應斷是:不飲酒、不以邪命方式謀生和不損惱別人。三法行:以慈心對待一切眾生、布施和供養受人尊敬的大德。
註釋
-
中觀學派認為人生所謂存活,只在心的剎那間,亦即是七十五份之一秒間,如聖天菩薩在《菩薩瑜伽行四百論》〈明破常執方便品〉頌十說:「任誰所謂活,唯心剎那頃;眾生不了彼,故自知極少。」
-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靜慮品〉頌二十八至頌八十三都是教修「觀身不淨」。而以「觀身不淨」為首的四念處,歷來都被視為道諦修行的核心。
-
見《方廣大莊嚴經》卷十之〈大梵天王勸請品第二十五〉。
-
一般「非法器」的特性有三種,所謂「法器三過」。首先是沒興趣聽聞佛法,如容器倒轉過來。第二是不能牢記所聽過的教法,就好像一個破漏穿孔的容器。第三是把煩惱混入所聽過的教法中,就好像將甘露教法倒進一個盛滿毒藥的容器一樣。詳見拙作《心止師教》上冊第二十五頁。
-
見《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知法知義差別門」。
應用思考問題
-
既然勝義諦例如諸法無生與世俗諦不一不異,為何世間眾生對於空性教法難知難明?試以頌十五、十六說明。
-
佛初成正覺時,感到這個宇宙實相──空性──太深奧了,凡夫根本沒有能力來理解,所以在菩提樹下坐了四十九天不說法。傳說大梵天及帝釋分別獻上法輪及白海螺請佛轉法輪;佛乃念眾生有「信」心美德,所以答應初轉法輪。試在經典中找出相關資料以對。
-
試依《方廣大莊嚴經》〈大梵天王勸請品〉,佛是如何描述諸佛自證聖智所行境界。
-
甚麼是「非法器」者?那些非法器者怎樣曲解空性學說?
-
為甚麼說「寧起有見如須彌,莫執無見如芥子」?以頌十八、十九說明。
-
在《顯明要義釋》中,賈曹杰將錯誤理解空性智見的人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不智者」,將諸法空無自性解讀為世界上甚麼都沒有,淪為斷見者。第二類是「自詡為智者」,對空性中的二諦、了義、不了義等義理混淆;例如認為勝義諦和世俗諦各自獨立為二,世俗諦有真實;又認為唯識觀不屬空觀等等;這都是失壞空性。試依頌十八、十九說明。
-
龍樹菩薩以享用美食為喻,分別說明善持空性學說的利益和曲解它的過患。試依頌二十及二十一說明。
-
依《解深密經》所述佛說曲解空性有何過患?但是修行人如果在加行位能依十六種空修觀,便可消除相縛,得入見道位。試依〈分別瑜伽品〉說明。
-
龍樹菩薩怎樣勸勉國王學習空性教法?依頌二十二說明。
-
龍樹菩薩向國王直接指出:輪迴的唯一原因是無明障蔽慧眼而執我、我所實有;體證空性是斷除無明的唯一法門。試依頌二十三說明。
-
龍樹菩薩再勉勵國王,提點他修解脫是依次第階段的。在未體證空性,達到定善解脫前,最好勤修勝生安樂的十六種因,與及煉心修止。修止除了可以生天之外,還可以在四禪內修好加行位四種止,所謂明得定、明增定、印順定和無間定,進而配合四尋思和四如實智修觀;最後證得能所俱空而證入見道。試詳細解釋「勝生安樂十六因」、「九住心」和「四善根」中「四止」、「四尋思」、「四如實智」,具體擘劃出修行人由初發心至登入初地的修行德目。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寶行王正論》第十一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