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行王正論》(Rājaparikathāratnamāla)第16講
日期:2012年9月1日
龍樹菩薩造論
陳真諦法師 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傳講
提要:上堂我們提到菩薩瑜伽士聖天菩薩(約西元一七0至二七0年)繼承龍樹菩薩以勝生安樂和定善解脫作為學佛暫時和終極的目標;在《菩薩瑜伽行四百論》〈淨治弟子品〉提出「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後遮一切見;知此為智者。」意思是說修行人除了以修福種善,例如布施、持戒、忍辱的功德,感召暇滿人身之外;還要「遣除我」,因為以人類的凡夫身力心力,不堪徹見真相,體證真實;無論是在個人生命質素,抑或身處的器用世界,都實多缺點,毫不理想;所以中觀聖人們都提議我們強攻增上心(定學),將「我」這個心相續的質素不斷從低俗層面往上提升。先從五趣雜居地修得奢摩他成就,獲得身心輕安進入初禪;招感投生「離生喜樂地」著手;再進一步永斷苦根,進入二禪,得「定生喜樂地」;進而享受實際天人間最高的勝生安樂,得「離喜妙樂地」;最後就要追求永斷輪迴,連享受喜樂都要放捨,入第四禪「捨念清淨地」修空觀,見道登入勝義菩提心之菩薩初地。
現在我們就要爭取通過生命躍進的第一個關口:捨棄種種外表是糖衣,內裡原來是下墮惡趣之毒藥;例如因狩獵、貪酒、賭博、好色等而得到的種種欲樂;而且同時修煉三十種勝生安樂因,直至得生「離生喜樂地」。
龍樹菩薩指出:在種種欲樂之中,以「貪戀異性」令我們「上障聖道、下墮惡趣」,最是要不得;所以花了二十多頌教我們怎樣修持不淨觀。打從釋尊在道諦中教人「觀身不淨」開始,佛教的傳統似乎已認定:「遠離情慾是修行第一步」這個方案。
龍樹菩薩接著發揮《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中不能傷害眾生生命的精神,勸寶行王放棄狩獵;獵殺除了下墮惡趣、短壽外;還因殺氣太盛令人討厭、畏懼而不獲民眾愛戴。相反,要是國王行善的話,百姓自然會樂意親近,就好像農民夏天播種時見到雨雲振奮開心一樣。「是人若至彼,眾生得安樂;譬夏月大雲,田夫見欲雨。」
今堂龍樹菩薩進一步為國王詳細分析甚麼是獲得定善解脫之因。成就無上佛果有三種因:第一是堅固如須彌山王的世俗菩提心,期望自他都能證得無上正覺;第二是遍滿十方邊際的悲心,無論哪處有眾生,都興起無緣大悲;第三是不執常、斷二邊的智慧。「為自他俱得,無上菩提果,是菩提根本,心堅如山王;因十方際悲;及無二依智。」菩薩三因是成佛之道最初點,怪不得中觀瑜伽士例如月稱菩薩在《入中論》皈敬偈中一反傳統作風,先皈敬菩薩三因。「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復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這裡的菩提心,剋就初發心菩薩而言,因修行未見道,所以仍屬於世俗菩提心。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很詳細教我們以四緣、四因和四力來行持世俗菩提心,修行便可穩如須彌山王,漸臻佳境。宗大師還特別引《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菩薩地〉說:「在四力中,由自力或因力所發的菩提心,堅固不會動搖;由他力或加行力所發的菩提心,倘若遇上的善知識質素惡劣、怖畏輪迴甚或嘆眾生難度等,都會容易動搖,甚至退轉;屬不堅固的發心。」
接著,龍樹菩薩向寶行王介紹佛三身功德。就算是與佛有緣的凡夫亦只能憑微薄的福德,在二千六百多年前值遇佛的化身;至於無緣的我們,只能對佛留下的舍利發出永恆的思念。三身中最高的一層,就是佛的法身,由圓滿智慧資糧成辦;同時,法身的所有心識活動已止息,亦只有報身才能直接體驗祂的「行相」。而報身是由佛福德所成,由於沒有心識活動,所以只有十地菩薩才能以「於一現一切,一切入於一」的神力見到佛的報身。很明顯,龍樹菩薩正是那些久修梵行、廣積福慧,並且遠離所有概念建構的聖人,祂將佛由何因緣而感生報身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一告訴寶行王,並祝願老友勵力修行,他日必定如佛一樣,圓滿三十二相。「大王汝諦聽,此因我今說;感三十二相,能莊嚴汝身!」
一、由上供福田、恩田而得千輻輪相。「支提聖尊人,供養恆親侍;手足寶相輪,當成轉輪王。」
二、由以豐盛飲食來布施,因而得手足柔軟相和七處隆滿相。「手足滑柔軟,身大七處高;由施美飲食,於他等豐足。」
三、由於內心不忍傷害生命,甚至悲濟死囚,而得身廣長等相、足跟廣平相和長指相。「身圓滿端直,指足跟圓長;汝當感長壽,由悲濟死囚。」
四、由堅守正法,令法久住而感得足下安平相。「大王堅持法,令清淨久住;由此足安平,當得成菩薩。」
五、由修持四攝而感得手足指縵網相。「行布施愛語、利行及同利;由此指網密,手足八十文。」
六、由於嚴守誓戒而感得足趺高滿相和毛上向相。「腳趺高可愛,旋毛端向上;由長不棄背,本所受持法。」
七、因用心教、受五明而感得伊泥延鹿王膊相。「由恭敬施受,明處及工巧;故得鹿王膊,及聰明大智。」
辛四 駁斥狩獵
壬一 捨棄殺生
六十九 從獵感短壽,怖苦重逼惱;
未來決受此,故應堅行悲。
Hunting is the terrible cause of a shortness of lifespan, fear and
suffering, and repeated torments (in the hells). Therefore one should
refrain (firmly from killing) and practice compassion.
獵殺招致短壽、(死時感到)恐懼、(下墮惡趣的)痛苦和(在地獄中)不斷受折磨;因此要堅持慈善(不殺生)。
七十 何人若他見,生彼極驚怖!
譬糞穢污身,流出毒惡蛇。
What sort of person is it that, when seen by others, produces in them
extreme alarm or terror, like a snake all smeared with filth, poison
dripping from its fangs.
殘暴成性,(以狩獵為樂的人,好殺令他)面目猙獰,使人看到都毛骨悚然。誰人看到他就想逃離。情況就好像碰到一個滿身糞穢的人,或者張大口
想噬向你的毒蛇一樣。
龍樹菩薩告誡寶行王:如果一個國王以狩獵為樂,其實百姓見了會心感討厭、畏懼而逃跑;這絕不是出於敬畏,而是嫌棄;不滿他恃強凌弱,濫用暴力。相反,要是國王愛護生命,勤做善行,個個百姓都會心生歡喜而敬重王權。並舉農夫見雨雲歡喜這例子說明:見到行善的國王,老百姓都會感到安穩快樂。
壬二 修習令生歡喜
七十一 是人若至彼,眾生得安樂;
譬夏月大雲,田夫見欲雨。
A person of this sort, when he leaves to go off somewhere else, produces
such gladness in beings is comparable to when the huge summer clouds come.
And, seeing them, the farmers all look forward to the rains.
當這類人(指行善的國王)到達某個地方,那處的人見到便心生歡喜。情況就好像農夫在夏季看到厚厚的雨雲,盼望著天降甘霖一樣。
己三 總括捨棄非法以成就正法之要義
最後龍樹菩薩言近旨遠地勸勉朋友說:「我說了很多勝生安樂的說話,希望你能夠捨棄對自他造成傷害的非法;依著對自他有利的正法而精進行事。」
七十二 故汝捨惡法,決心修善行。
Therefore, refrain from the dharmas of evil. And, with decisive mind,
cultivate good actions.
因此,你必須捨棄惡法,更要下定決心去行持善法。
丁三 再論定善解脫的因果
戊一 總攝菩薩三因而修學
國王謙卑地請教龍樹菩薩:「修定善解脫,目的在於成佛;那究竟甚麼是成佛之因?」
龍樹菩薩語重心長解釋說:「佛由菩薩而來,而菩薩則由大悲心、無二慧和期望自他獲得無上正覺的世俗菩提心而來。」(註釋102)
為自他俱得,無上菩提果,
七十三 是菩提根本,心堅如山王;
因十方際悲;及無二依智。
This for the sake of bringing to both self and others realization, of the
unsurpassed fruits of bodhi; its roots are (conventional) bodhicitta that
is as firm as king of mountains; compassion as expansive as the ten
directions, and the wisdom that relies not on duality.
佛果是由堅定如須彌山般期望自他都俱能獲得無上正覺的(世俗)菩提心,廣大遍佈十方的大悲心,和離開常斷二邊的智慧而來。
成就無上佛果的根本因有三:第一是堅固如須彌山王的菩提心,期望自他有情都能成就佛果;第二是遍滿十方邊際的悲心,無論哪處有眾生,都興起無緣大悲;第三是不墮常、斷二邊執的智慧。具備了菩薩三因,其他的善行就好像流水受地心吸力影響般由高往低處流一樣,自然而然就能聚集起來。
賈曹杰在《顯明要義釋》說:「若國王自己與處於輪迴世間之眾生,希望獲得無上菩提;無上菩提之根本乃是為了所有眾生,而期望獲得無上菩提之世俗菩提心(saṃvṛticittotpāda世俗發心),是以四緣、四因、四力證成之,有如須彌山王般堅穩(註釋103);以及第二要因──觀緣遍佈各方之眾生而期望彼等離苦之悲心;與第三要因,不依二邊之證悟智慧。」
戊二 修學成就佛陀三十二相之因
己一 勸勉聽聞
龍樹菩薩和顏愛語向國王介紹佛的功德說:「我們先談招感佛的色身功德,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因。」(註釋104)
七十四 大王汝諦聽,此因我今說;
感三十二相,能莊嚴汝身!
Great king, may you truly listen, as I now explain these causes. Evoking
the appearance of the thirty-two major marks, which may come to adorn your
body.
偉大的王啊!願你真誠諦聽,我將闡說感生三十二相的因緣,這樣將會莊嚴你來生的身相。
一談到佛果,通常都會提及三身和十力。佛的三身中法身是由圓滿智慧資糧成辦,色身由福德資糧成辦(註釋105)。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報身的特徵,只有十地菩薩才有條件足以去到報土,得見報身;亦間接說明龍樹菩薩是十地菩薩,擁有「於一現一切,一切入於一」的清淨地菩薩神力。(註釋106)
己二 正說
庚一 由上供福田得千輻輪相
七十五 支提聖尊人,供養恒親侍;
手足寶相輪,當成轉輪王。
Due to offerings and serves caitya, venerable persons and also the elders,
your glorious hands and feet will be preciously wheel-marked, and becomes
destined to rule as a wheel-turning monarch.
由於(發菩提心後)向(代表佛身語意的)佛塔、聖人(組成的僧伽)、尊長(父母、師長和長輩)恆時作出供養和侍奉;這樣便種下(成就佛果三十二相中)千輻輪相,當來登轉輪王位。
強調佛身相好莊嚴,除了鼓勵修行人精勤地積聚勝生安樂之因外;在弘法利生時更增強追隨者的信心。每當一見到千輻輪相時,就算佛未說法,信徒也知道祂大有來頭。傳說作為帝釋首席建築師、雕刻家,可以用神通變出種種工巧物的毗首羯磨天(Viśvakarman妙業天子),無論怎樣用力發功,也變化不出佛的千輻輪相。由此我們可確信佛的功德超乎天人;從而堅信佛是唯一真正的皈依處。
庚二 由施飲食得手足柔軟及七處隆滿相
七十六 手足滑柔軟,身大七處高;
由施美飲食,於他等豐足。
Through abundantly giving exquisite food and drink, your glorious hands and
feet will be soft, and of a body that is tall and prominent in seven
places.
因為以非常多和豐盛的飲食來布施,所以招感手足柔軟相和七處隆滿相。
所謂七處隆滿是指兩手、兩足、兩肩、項中這七處皆隆滿端正。
庚三 由悲濟死囚而招感身廣長等、足跟廣平和長指相
七十七 身圓滿端直,指足跟圓長;
汝當感長壽,由悲濟死囚。
Through (renouncing violence and) compassionate rescue of prisoners bound
for execution, your body will be well-rounded, full and handsomely formed.
You will have a long life. Your digits will be long.
由於你(內心不忍傷害眾生生命甚至)透過悲憫來救度和釋放死囚,你招感身廣長等相、足跟廣平相和長指相。
《大智度論》這樣描述身廣長等相:「如尼拘盧陀樹(Nyagrodha),菩薩身齊為中,四邊量等。」(註釋107)尼拘盧陀樹,即現今榕樹(Banyan
tree)。
庚四 由堅守正法,令法久住而感得足下安平相
七十八 大王堅持法,令清淨久住,
由此足安平,當得成菩薩。
Great King, solidly supporting the Dharma, thus causing it to remain pure
and abide for a long time; the result, you shall become a bodhisattva whose
feet will be stable and level.
大王由於堅定不移地奉行正法,令正法久住保持清淨;因此招感足下安平之相,並且成為一位菩薩。
《大智度論》卷四描述「足下安平之相」說:「足下一切著地,間無所受,不容一針。」這是因為佛在過去世為了正法久住,所以身體力行,積極追求證得菩提;所以佛的足底扁平,可以完全貼地,走路時很穩固。
庚五 由修持四攝而感得手足指縵網相
七十九 行布施愛語、利行及同利;
由此指網密,手足八十文。
One practices giving, pleasing words, beneficial actions, and salutary
joint endeavors. Because of this, the fingers, at their base, are joined
close by webs while hands and feet are graced with eighty (wheel-spoke)
line.
由於行持布施、愛語、利行和同事四攝,團結和利益眾生,所以手指足指之間都有呈網狀連結的肉蹼;同時這些肉蹼都有八十條如輻輪的指紋。
庚六 由於嚴守誓戒而感得足趺高滿相和毛上向相
八十 腳趺高可愛,旋毛端向上;
由長不棄背,本所受持法。
The insteps are elevated and pleasing to behold, and the tips of the bodily
hairs are turned, facing upwards. These stem from long avoiding rejecting
or contravening the Dharma which one originally accepted and upheld.
(佛陀)雙腳趺跟高挑,可愛宜人;全身毛髮尾端皆向上旋。這是因(佛陀)打從開始對要受持的戒律,長期以來也沒有背棄或抗拒過。
庚七 因用心教和學五明而感召到伊泥延膊相
八十一 由恭敬施受,明處及工巧;
故得鹿王膊,及聰明大智。
By paying homage in fearing and imparting people resourceful in
intelligence and craftsmanship, you will have the calves of an antelope,
and be quick witted with great wisdom.
由於對學習和教授人類知識和技能(例如五明)都能禮敬和尊重,所以招感如(伊泥延)鹿王膊之相,無論記憶、心思和智慧都出類拔萃,敏銳高超。
根據《瑜伽師地論》〈菩薩地〉菩薩應求學四法:「諸菩薩以要言之,當求一切菩薩藏法、聲聞藏法、外論和一切世間工業處論。」(註釋108)菩薩藏指十二分教之方廣,聲聞藏指其餘十一種;這二種法歸類為內明。外論分別是因明、聲明和醫方明。一切世間工業處論則是工業明;如金師、鐵師和末尼師。菩薩不僅自己以禮敬態度去學,還以嚴肅態度去教,最後薪火相傳,菩薩們常隨佛學,就好像鹿群望著鹿王的膊頭,相隨奔馳。
註釋
-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開宗明義就指出:「聲聞中佛能仁生;諸佛復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聲聞、緣覺因佛的教法說話而來;佛因菩薩而生;菩薩則依大悲心(compassion)、不墮邊執的無二慧(wisdom
of non-duality)和期望自他上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世俗菩提心(bodhicitta)而來。詳見拙作《入中論講義》頁六。
-
以四緣、四因和四力發世俗菩提心是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中的教授方法。四緣是依於外境而發心:第一緣發心:見聞佛陀稀有神變,以此為緣,心中常念,願我當來獲得如是菩提;第二緣發心:從法師處聽聞佛陀功德,先是生起了清淨信解,然後對此佛功德發起欲證之心;第三緣發心:不忍大乘聖教滅亡,為了正法久住,於如來妙智發起欲證之心;第四緣發心:見到菩提心具大利益,極為稀有珍貴,由此因緣激發,便對佛果發起希求證得之心。發世俗菩提心時,四緣具一即可。四因是因應修行人有沒有大乘種性內涵,所以發世俗菩提心時要四因全具;第一因「種性圓滿」:具足佛子種性;第二因「善友攝受」:修行人因宿業得蒙諸佛菩薩、善知識的慈悲攝受;第三因「悲憫有情」:修行人是否能對自他的痛苦常起慈悲憫念;第四因「為利他故、不厭患生死難行」:修行人是否有足夠勇氣承擔「虛空未盡,輪迴未斷,願留世間,度盡苦厄」之諾言。四力是指第一「自力」:菩薩由自身用功的力量,對無上菩提深生希求;第二「他力」:菩薩因善知識、殊勝友的鼓勵助伴,對無上菩提深生愛樂;第三「因力」:菩薩宿世曾修大乘,今生一見諸佛菩薩形貌,或聽到空性教義,便會「內心數數發歡喜,由喜引生淚流注,周身毛孔自動豎。」第四「加行力」:菩薩此生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奉持善行,由加功用力而發起菩提心,稱加行力。其中「因力」和「自力」發心較「他力」和「加行力」殊勝穩固。
-
誠如佛在長部經典《三十二相經》中對比丘們說:「諸比丘!大人(指菩薩)在此等三十二之大人相,外道之諸賢亦善憶持此;然彼等不知:『此乃依業所成而獲得此相』也。」
-
佛的色身由歷劫修行福德聚招感而成。可再分為報身和化身;報身又稱受用身,由於證獲法身時佛的心識已止息(心滅),同時亦處於不生不滅的境界中;所以要分出報身來契證法身及攝持佛歷劫修行所積聚的功德;又由於報身是寂滅身,特質就是「一多無礙」;所以要十地菩薩擁有「於一現一切,一切入於一」的能耐才可以見得到佛的報身。我們凡夫所見,是佛的化身;明顯是一個凡夫的物質身體,是佛因應眾生根器成熟,好像在明鏡中出現影像般,顯示重現出很久以前發生過的本生事蹟;佛這種神通示現,對凡夫來說,不可思議。(三身的說法可詳見拙作《入中論講義》第四十五講。)
-
又根據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三十二相經》有另一種的說法:菩薩修種善因,當身壞命終時,再生於「善趣天界」,這處比起諸天在壽命、美貌、安樂、名聲、威力、姿態、音聲、薰香、好味、天觸十方面更殊勝;菩薩在這天處命終再投生人間,就招感此等相好。這二說沒有衝突,因化身由報身而來,佛報身有三十二相,當如水印月,月具備甚麼特質,自然水中月亦復如是。
-
《大智度論》卷四。
-
見《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
應用思考問題
-
根據頌六十九所說,狩獵會招感甚麼苦果?
-
領袖行為要有威儀,令下屬因尊敬而敬畏。雖然人們見到嗜殺的暴君也會掉頭走,但這不是出於尊敬,而是討厭;試依頌七十說明。
-
龍樹菩薩強調修善行的人令人樂意親近,就如農夫播種灌溉時見到雨雲一樣。傳說佛在經行時,影子碰到鴿群,鴿群並不害怕,不會飛走;可是一見到其他弟子,就算是舍利弗的影子搖動,也會令鴿群騷亂。你如何解釋這個現象?依頌七十及七十一說明。
-
龍樹菩薩最後勸勉朋友「捨惡法,修善行。」試複習內容,詳述捨棄下墮惡趣四種原因與及如何奉行勝生安樂的三十種善行。
-
龍樹菩薩曉喻寶行王,定善解脫成就佛果由菩薩三因而來,所謂大悲心、無二慧和世俗菩提心。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亦開宗明義向這成就佛果的三因躬身敬禮。試引兩位聖人所言,詳述菩薩三因內容。
-
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中以四緣、四因和四力教人發世俗菩提心;並言其要。又根據《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所言,四力中以何者為殊勝,以何種「力」發心會如須彌山王般堅固不動?
-
根據中觀學派佛果三身理論:報身佛就好像如意寶珠一樣,雖不會說話,但一直庇佑守護著菩薩瑜伽士;可惜地前菩薩瑜伽士因無明障蔽,福德未夠,未能得見。而能描述報身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自然是登地或更高階例如不動地以上的菩薩。你認為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功德,是否能夠提升你對學佛的信心?試詳說應用。
-
佛教內部無論南傳、北傳;無論空、有二宗;對佛的相好莊嚴,均十分重視,例如彌勒《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現觀莊嚴論》〈法身品〉及獅子賢之《論釋》;南傳長部經典《三十二相經》;龍樹菩薩《寶行王正論》卷二及《大智度論》卷四,對三十二相均有大同小異的論述,試作一論文詳述比較。
-
根據《大毘婆沙論》這本有部瑜伽士修行百科全書記載:佛的千輻輪相極為殊勝稀有,甚至連諸天首席雕刻家建築師毘首羯磨天,也不能複製此相;並列出三大原因,說明佛這妙相是因歷劫修持而得,天人無可比擬。試翻查該論卷一七七以白話說明。
-
獅子賢(約西元八百年)在《現觀莊嚴論釋》〈法身品〉對三十二相的因果有與本論大同小異的說法,試比較之。
-
試述招感千輻輪相的原因,依頌七十五說明。
-
試述菩薩瑜伽士以豐足美饌布施飲食,可招感何等相?
-
由於菩薩不害眾生,提倡非暴力,甚至主張廢除死刑救度死囚,這樣可招感何種功德相?
-
頌七十八提到「堅持法」和頌八十「受持法」雖然同指佛法;但前者是指如大乘教法,後者是指菩薩戒律誓言;兩者都是菩薩學處,但所感的相好各有不同,試詳述之。
-
菩薩由於修四攝,於是招感指縵網相,一般人解作如水禽動物的指蹼,但近人有主張應解作指紋;你抉擇哪個主張較合理?
-
何謂菩薩當於四法及五明求學?為何菩薩恭敬施授,能招感鹿王相?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寶行王正論》第十六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