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行王正論》(Rājaparikathāratnamāla)第18講

日期:2012年11月3日
龍樹菩薩造論
陳真諦法師 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傳講



提要:上堂龍樹菩薩將報身和化身佛的三十二相相好和福因詳細介紹,並循循善誘希望導引寶行王勤修安樂勝生,尤其是能招感三十二相的福因;「由如此略說,大人相及因;轉輪王菩薩,美飾汝應知。」如此再依空性教義修持;便可見道登初地。佛主張說:初地菩薩遇上眾緣具備的世界例如人人都行十善,衪便轉生成南瞻部洲的轉輪王,使世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於剡浮等洲,為大轉輪王;於世間恆轉,寶輪及法輪。」(見《寶行王正論》〈出家正行品〉)也許會有人問:「為甚麼作為政治家的轉輪王跟佛陀一樣,具備三十二相?」很明顯;佛是無學位菩薩,祂的相好是圓滿的;轉輪王是有學位初階菩薩,祂的相好因修行未臻圓滿,例如金色相就算跟一般色界天天子的金色身比起來,光環還會闇淡些。那麼修一一相要多少才是圓滿?據《優婆塞戒經》云:「菩薩摩訶薩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為圍繞。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則名為百種福德。」所謂修心(cultivating bodhicitta),是修持世俗菩提心的初階菩薩瑜伽士;大概相當於資糧位至加行位的菩薩;祂期間要修五十次(這裡的五十次是形容詞,解作半數。)一一相的福因―很明顯,到見道位的初階菩薩例如轉輪王便已具足三十二相雛形。到具心(perfecting bodhicitta)菩薩在十地依次修勝義菩提心,臻成佛時,完善另一半數,這時便是佛陀圓滿的三十二相好。

今堂我們先介紹八十隨好。龍樹菩薩為了避免行文冗繁,所以沒有詳細說明隨好的相狀和招福的原因。雖然沒有將招感八十隨好各各不共因說明,但龍樹菩薩說八十隨好有一個共因,就是來自慈心「隨相有八十,從慈悲流生」。但是為了方便善信修奢摩他時,以佛身為無分別所緣;我不避冗繁,為大家提供完整資料,遂依解釋《大般若經》的《現觀莊嚴論》詳細說明八十隨好的相狀和招福原因。這裡會有人問,當菩薩修行種福時,應先成就隨好?抑或相好?抑或兩者同時成辦?答案是:成就佛果時,相好和隨好是同時呈現的;但一般而言,成就隨好應較相好容易。例如,以佛額相好莊觀為例,額間第七十二種隨好額廣平正,是由於菩薩往昔摧壞一切邪說;而額間的三十二相則是眉間白毫,菩薩便要達到「事事依真實,以樂如實語」的境界;兩者相比,當然是前者易行,後者難行。

接著龍樹菩薩再解說,轉輪王跟佛一樣,雖略具三十二相,但從明亮、清淨和美妙三種程度來比較,轉輪王則遠遜於佛。「雖諸轉輪王,同有此相好;淨明及可愛,終不逮如來。」就好像在沒有陽光例如晚上的時候,螢火蟲的光芒可以被看得到;可是當日光漸漸昇起,螢火蟲的光芒雖未消失,卻已被強烈的日光映蔽了,再也看不到。轉輪王的福德儼如螢火蟲的光芒,而佛的福德正如烈日。「諸佛與輪王,相中一分等;譬如螢與日,於光微有似。」龍樹菩薩繼續勸喻老友寶行王:「雖然你的福慧很不錯;但與佛比較之下,就像螢火蟲遇上日光一樣,難以顯示自己的光芒;見賢思齊,你應加把勁,勵力精進修行招感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福因啊!」

戊三 隨好之因果於此不廣說之理由

九十五 隨相有八十,從慈悲流生;

大王我不說,為避多文辭。

The secondary signs are eighty in number. Their development flows forth from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But concerned that this treatise will be too long, Great King, I refrain from explaining them here.

佛的隨形相好有八十種;它們都是隨著(佛往昔無量)慈悲心等流而生起(的功德)。由於(這是短篇書信,)太冗長恐怕會令你失去閱讀樂趣;所以不向大王詳細解說(其相好及招福因緣)。

宗喀巴大師認為,修奢摩他時如以佛身相為所緣境,對修行人會生起莫大功德(註釋119),所以老拙不緯繁瑣,詳細解說八十隨好。

根據獅子賢的《現嚴莊嚴論明義釋》及賈曹杰的《心要莊嚴疏》,佛的八十隨好大略相狀及招福因緣如下:

第一之十隨好(註釋120)。

一、由於修行到達究竟遠離貪愛,故指甲為赤銅色,光澤紅潤。

二、由於徹底利益有情,故指甲薄潤光澤。

三、由於從上等種姓出生,故指甲高起。

四、由於修行行徑無罪過,故指甲圓弧。

五、由於眾善奉行,故手指豐滿。

六、由於漸次趣入三種智德(一切智、道相智和一切相智),故指漸細長。

七、由於時常護正知,不犯十惡及不邪命謀生,故筋脈隱而不現。

八、由於已解煩惱結,故筋脈無結。

九、由於能了知極隱密法(例如空性),故踝骨俱隱。

十、從一切危難處救度眾生,故足無不平。

第二之十隨好:

一、能善巧地威攝大眾,故行步威容嚴肅如獅子。

二、能善巧制伏毒龍(註釋121),故行步直進,威儀如象王。

三、能善巧騰空(示現神通),故行步進上,儀雅如雁王。

四、能善引有情至安樂處,故行步安平如牛王。

五、能隨順旋繞之路而行,故迴顧必皆右旋。

六、由於端莊妙善,故行步莊嚴。

七、由於恆常不存狡詐,故行不搖晃。

八、由於如實稱讚別人功德,故身盤緊密(四肢合乎比例)。

九、由於不染著諸惡法,故身體光潔。

十、由於應機說法,故身高合宜。

第三之十隨好:

一、由於行持清淨,故身清淨純潔。

二、心具大悲,故身柔軟。

三、由於意清淨,故身皮清淨無垢,常無臭穢。

四、由於法、毘奈耶圓滿,故眾相圓滿。

五、為他說廣妙功德(例如方廣大乘義理)圓滿,故身廣大魁梧。

六、於一切有情心皆平等,故步伐平均。

七、由於宣說清淨法,故雙目清澈。

八、由於宣說易解法,故身極細嫩。

九、由於雖處困境但心不畏縮,故身無縮曲。

十、由於修善根勝出一切世間,故身軀豐實。

第四之十隨好:

一、由於盡後有(不再輪迴三有),故肌肉結實。

二、由於善分別(十二因緣)順(觀)逆(觀),故支節均勻圓妙。

三、由於篤實講說勝生安樂、定善解脫,故顧視清淨無翳。

四、由於令弟子戒行圓滿,故腹形方正、莊嚴。(註釋122)

五、不染生死過,故腹腰細長。

六、摧毀我慢驕傲,故臀無凹陷。

七、由於宣說無盡法(註釋123),故平腹下垂。

八、證悟甚深法,故臍深。

九、由於弟子遵從教授,故臍紋右旋。

十、由於徒眾行善,故身相莊嚴。

第五之十隨好:

一、由於意淨,故三門舉止清淨。

二、由於非時不說法、毘奈耶,身無疣贅及諸黶點。

三、由於宣說獲得身(語意)等形色安樂教法,故手如兜羅綿般柔軟。

四、由於證得具光澤之大沙門(註釋124),故手紋光鮮。

五、由於住甚深法,故手紋甚深(就算遠處都能看得清楚)。

六、由於宣說往後清淨(勝生安樂)極清淨(定善解脫)教法,故手紋長。

七、由於應機為不同根器眾生宣說眾多學處,故面不太長。

八、由於通達一切世間猶如影像,故唇如頻婆果(註釋125)般紅潤。

九、由於以柔和語調隨順眾生,故舌極柔軟。

十、由於宣說許多功德正理,故舌極微薄。

第六之十隨好:

一、由於宣說能斷凡夫難測貪執的法、毘奈耶,故舌赤紅色。

二、不存任何怖畏(註釋126),故音聲如雷。

三、言說悅耳,故音韻美妙。

四、斷除輪迴結縛,故牙齒完整。

五、調伏難調眾生,故牙齒堅利。

六、由於修習斷除煩惱之戒律極清淨,故牙齒潔白。

七、安住平等地,故牙齒平正。

八、漸次如實宣說現證(註釋127),故牙齒漸細。

九、由於安住於證悟空性的殊勝慧中,故鼻相高修。

十、由於得信徒的圓滿信服,故鼻清淨。

第七之十隨好:

一、由於說廣大(大乘)法,故眼目寬廣。

二、由於度眾生出生死,故眼睫毛濃密。

三、(能令)所有極難相與的年輕女眾歡欣,故目黑白分明,如蓮花之美麗花瓣。

四、由於常時回顧諸有情,故雙眉修長。

五、善巧溫和戒律法,故眉毛細輭。

六、心相續為善業所滋潤,故眉毛潤澤。

七、觀見(貪等煩惱)所有過患,故眉毛平齊。

八、由於遮遣有情(最大的)過患(皆因無明和三毒令生死輪迴及下墮惡趣),故手長圓滿。

九、由於戰勝貪等,故兩耳平齊。

十、由於不衰損一切有情之心相續,而且將其置於安樂之地,故耳根不衰退。

第八之十隨好:

一、不由邊執見等擾動內心,故額部與髮際極善分展。

二、由於摧壞一切邪說,故額廣平正。

三、由於圓滿勝願,故頭極寬敞。

四、由於拋捨貪愛色聲等外境的喜樂,故髮紺青色如黑蜂。

五、由於斷盡見、修所斷之隨眠(註釋128),故頭髮稠密。

六、由於以調柔心且不以偏黨觀點遍知法教,故髮柔軟。

七、心不被貪等所亂,故頭髮不亂。

八、恆時修持柔順不惡口,故髮不粗澀。

九、由於時常在三寶前散布妙花,故髮出妙香,奪眾生意。

十、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右旋卍(德)相。

戊四 佛陀與轉輪王相好之差別

己一 果差別

九十六 雖諸轉輪王,同有此相好;

淨明及可愛,終不逮如來。

Although the wheel-turning kings are the same having these marks and physical signs, their purity, radiance and pleasing appearance can never compare with those of the Tathāgata.

雖然轉輪王也一樣具足這些相好;可是從清淨、光芒和悅意(三方面)來看,轉輪王遠不及佛陀。

己二 因差別

九十七 從菩薩善心,一念中一分;

輪王相好因,尚不能等此。

If from a bodhisattva’s mind of goodness, there were to come a single measure of course for each instant, the causes for a wheel-turning king’s mark and physical signs, could not equal even one of these.

轉輪王集齊所有三十二相和八十隨好的功德,亦不能與佛一分善心相等(,轉輪王的功德遠不及佛千萬分之一)。

作為初地菩薩的轉輪王,祂的功德與佛的功德相比,就好像螢火蟲光與太陽光相比。根據月稱菩薩《入中論》〈究竟佛地〉明十地功德這樣說:「如極喜地諸功德,如是住於無垢地,當得功德各千種。餘五菩薩得百千;得百俱胝千俱胝,次得百千俱胝量,後得俱胝那由他,百轉千轉諸功德。」(註釋129)初地菩薩設得一百功德,第二地便得一千功德,第三地便得一億功德;再逐漸倍增,四地得百億功德,五地得萬億功德,六地得千萬億功德;到第七地便得一千萬萬億(百千俱胝那由他)。到第八地因為「住不動地無分別」,所以用世俗的數字思惟根本不能量度,只能說第八地菩薩的功德「證得量等百千轉,三千大千佛世界,極微塵數諸功德。」第八地菩薩的功德數目就等同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塵數目,再乘以百千倍。而第九、第十地菩薩的功德:「且說於此第十地,所得一切諸功德,量等超過言說境,非言說境微塵數。」十地菩薩的功德實在超出言說,由這些數字,我們便可感受到轉輪王的功德與佛不可同日而語。要思量佛的功德,正如馬鳴菩薩說:「無量無數無邊境,難思難見難證理;唯佛聖智獨了知,豈是凡愚所能讚!」「聖德神功無有盡,我今智劣喻微塵,欲讚如來功德山,望崖怯退由斯止。」(註釋130)

九十八 一人萬億劫,修善根生長;

於佛一毛相,此因亦不感。

When a single person (wheel-turning king) courses through a myriad koṭīs of kalpas, cultivating the generation and growth of roots of goodness, considering the requisites for just one hair of a buddha’s body, this man’s causal practices still could not bring that about.

儘管(轉輪王)這人再花無數億(俱胝)劫積聚同一善行,也無法招感如佛一毛孔的功德。

己三 舉例說明

九十九 諸佛與輪王,相中一分等;

譬如螢與日,於光微有似。

The brilliance of the sun has some slight similarity to a firefly; likewise, the physical signs of the Buddhas, are slightly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wheel-turning king’s practice.

將轉輪王的修行所招感的一分相好與佛同一的相好相比,就好像螢火蟲的光與太陽光相比一樣微弱。

註釋

  1. 見《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五。
  2. 所謂隨形相好是指由於內心具有如此功德,所以表現於身外有如此相好。
  3. 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佛曾在那揭羅喝國(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的燈光城降伏孽龍,並留下身影,玄奘亦親身見到佛的身影。
  4. 獅子賢《明義釋》本作「腹部圓好」,但與下一隨好:「不染生死過,故腹腰細長。」「由於宣說無盡法,故平腹下垂」於形相上似有矛盾,故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八一〈初分諸功德相品〉改為「腹形方正、莊嚴」。
  5. 無盡法:蘊含著無窮無盡義理的教法。
  6. 賈曹杰在疏文中說:「由於修自他平等,故證得具大光澤之大沙門。」
  7. 亦名蘋婆果,相傳由求那跋陀羅三藏法師於西元四二0年攜到中國,與訶梨勒(訶子)、菩提樹種於虞翻苑(即今廣州光孝寺)中;果皮鮮紅,果莢成熟後裂開如嘴唇。
  8. 賈曹杰於疏中指出:「由於沒有隱藏過錯,故無疑慮與恐懼。」
  9. 賈曹杰說:「由於漸次依序如實宣說三乘之現觀,故牙齒漸細。」佛有四十齒,並且排列整齊有序,所以說牙齒漸細。
  10. 見道所斷,是指菩薩在見道位時,斷除三界中障礙體證四諦真實的分別煩惱;修道所斷,是指菩薩見道後由初地至十地間,將極微細的俱生煩惱斷除。詳見拙作《菩薩瑜伽行四百論》講義注釋173,又或參考《瑜伽師地論》卷八中提出煩惱有一百二十八種的部分細目。所謂隨眠,指未現行的煩惱習氣。
  11. 見《入中論講義》頁六二三至六二五。
  12. 《一百五十讚佛偈》,義淨法師題為摩咥里制吒尊者所造,傳統上我們認為尊者曾以外道身分與聖天菩薩辯論,比試神通,後經聖天菩薩折服遂皈入佛門,改名馬鳴菩薩;兩者實是同一人。唯印順法師認為,摩咥里制吒與馬鳴是各有著作的別人。

應用思考問題

  1. 菩薩成就三十二相中每一相,原則上需要積聚多少次招福業因?試依《優婆塞戒經》說明。
  2. 何謂八十隨形相好?有人說三十二相是顯明的莊嚴相狀,而八十隨好是比較隱細的相狀,你同意這個說法嗎?
  3. 為何說八十隨好是隨著佛往昔無量慈悲心等流而生起?你同意這說法嗎?
  4. 獅子賢這樣演繹第三十四種隨好:「弟子戒得圓滿,故腹部圓好。」為何老拙要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八一改成「由令弟子戒行圓滿,故腹形方正、莊嚴。」?你認為這個改動合理嗎?
  5. 賈曹杰把第五十八隨好:「漸次如實宣說現證」解釋為「漸次依序如實宣說三乘之現觀。」所謂「現觀」是甚麼意思?何謂三乘現觀?這和《現觀莊嚴論》所指八事、七十義、千二細目及《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三士道有關係嗎?試深入探討之。
  6. 有人將佛八十隨好依佛咽下有六十,咽上有二十來區分;你同意這個分類方法嗎?又或你會依手足、行進舉止、關節、下身、腹部、皮膚、放光、上身、口齒、唇、面、味、舌、聲、眼、眉、鼻、耳、頂、髮、額、說法及功德這二十三類來劃分八十隨好嗎?
  7. 從初地修行至七地;再由七地修至十地,當中的功德修行數目是怎樣累進的?試依《入中論》十地功德說明。
  8. 依《一百五十讚佛偈》,當大成就者摩咥里制吒嘗試禮讚佛功德這座巍巍大山時,才發覺自己站立的地方,竟要往下潛行萬丈懸崖,對面才是佛功德巍巍大山的山腳。禮讚佛德,感覺就如從萬仞懸崖邊往下望,「望崖怯退由斯止!」佛德莊嚴而令自己站也站不穩,你想到甚麼方法來讚歎佛的功德呢?
  9. 依頌九十七及九十八分析轉輪王和佛招福業因在數量上的差異,這和《優婆塞戒經》所說「以百福德而為圍繞。」這個「百」字用作數量詞抑或形容詞?兩種說法究竟有無矛盾?試抉擇其中密意。
  10. 真諦法師在《寶行王正論》〈雜品〉所譯有一百頌,仁光法師及其他大德的異譯本《中觀寶鬘論》第二品偈頌數目亦盡不同。試依幾個版本對讀,說明當中的情況及原因。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寶行王正論》第十八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