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行王正論》(Rājaparikathāratnamāla)第3講

日期:2011年8月6日
龍樹菩薩造論
陳真諦法師 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傳講



提要:時常聽到佛教中討論一個問題:「學佛的目的是甚麼?」雖然眾說紛紜,但最多人選擇的答案不外兩個:第一是學佛最重要以戒為師,學佛的目的是圓滿持戒,戒體清淨。沒錯:「戒行為第一,往生善趣根,證悟解脫梯,離苦之良方!」現在很多修行人奢論談玄,往往都是好高鶩遠,不著重腳下修行;「以戒為師」確能針砭時弊,一些自命超凡的修行人;連自心都管不了,我不相信他們可以立地成佛。不過戒律無論怎樣都只是令身心安穩,得到勝生安樂的方法,對於世尊希望弟子完成滅諦來說,戒律甚至是間接方法,所以「以戒為師」不是學佛目的。第二類最多人選擇的答案:學佛最重要慈善救濟,讓受苦受難的眾生安享在快樂富足之地。善哉,救度眾生乃是佛的本懷,我當然贊成佛子追隨佛陀教示。但是你自己未能像佛一樣體證過進入痛苦永遠熄滅之地,你說能帶領眾生,帶他們離苦得樂,你到底最後會帶他們到哪處?你未免太不負責任。同時,我會質疑一個盲人是否有帶領眾多的盲人離開險地的能力,又或許你帶領他們到達另一個更危險的地方?所以我認為你未救度眾生前,學佛的目的應着重在先讓自己解脫,如佛一樣體證離苦得樂的經驗;確定究竟安心立命,痛苦永斷的境地!

龍樹菩薩似乎一早已知道未來眾生的根器,所以祂寄語修行人:「先藉嚴持戒律和善行召感福德安樂,得生人天。切莫忘記學佛宗旨:定善解脫。」有人會問:「我只要生生世世行善持戒,那麼生生世世得生天趣,享受快樂;何需蒲團黃卷,紅魚青磬,對佛愁眠?」我得告訴你:「生天未出六道輪迴。輪迴以無明為因,凡以無明為因的,結果一定是無常,會變壞,招感的異熟身亦是苦蘊。」像人類老死一樣,天人一樣要飽嘗樂盡之後的痛苦。眾生未經修行,很少能忍受下墮之苦而不起瞋心的;換言之,樂盡之後的天神多墮惡趣。「只合蒲團了身世,萬緣刪盡息悲哀。」的確,停息輪迴痛苦唯一的方法是修定善解脫。誠如月稱菩薩所言:「停止滾油在鍋裏沸騰最佳的方法,就是抽走鍋底下燃燒著的柴薪。輪迴是滾油;無明是燃燒的柴薪;斷除無明,方可以停止輪迴。」

釋尊初轉法輪時,因應眾生根基而說四諦法;所謂苦集和滅道。前者是世間因果;因煩惱令心失控,經身語意三門造作積集業行而招感無常、變壞的苦蘊;後者是出世間因果。例如修三十七道的道品而得滅諦解脫。到了二轉法輪時,釋尊因應弟子們的福慧都成熟了,於是說「了義」經教,指出輪迴是由無明而生;而無明的生起是執諸法自性存在。另一方面,釋尊更忠告弟子們不要執著涅槃寂靜的境界是實有,永斷「我和我所」的實執當下就是解脫。當釋尊二轉法輪說到了義的諸法皆自性空時,不少追隨釋尊林居多年,修行有素的弟子,都驚惶失措,全身顫抖害怕的問:「沒有我嗎?」就是大智的龍樹菩薩也喟嘆說:「復次解脫法,微細深難見,無耳心凡夫,聞則生驚怖。」這種高深、微細和難明,藉著以空正見對治無明而達致解脫的般若法門,那些受無明障蔽慧眼的凡夫,聽到了會感到怖畏。只有那些堅信三寶,具足福慧,具足謙卑柔順的智者聽到佛說:「實有的我現在不存在,將來也不存在;現在沒有實有的東西屬於我,將來也沒有。」明白到眾生輪迴的原因,起初只是虛構出一個「我」,後因執諸法現象為「他」而被繫縛;透過認真思惟,明白到執我、我所確是顛倒,從來沒有東西從那方面生起,因此生起勝解而生歡喜。「我無當不生,現來我所無;」「世間我見生,他事執所繫。」「凡人思此畏,智者怖永盡。」智者更會對本著大悲心而說這諸法真實義的佛陀表達感恩!「佛由至道證,依悲為他說。」

龍樹菩薩依佛陀教示,以中道觀空來審視「我」和「我所」。首先聖人指出:如果「我」「我所」是真實存在的話,世尊證悟時在勝義諦中應該見得到;並且在為眾生以世俗諦說法時,應能以理智分析找得到!但這些聖人們聲稱:在勝義諦中,作為聖人們所緣的境界,找不到「我」和「我所」的存在。在世俗經驗上,我們雖然可以感受到五蘊依緣而存在;大家約定俗成假名為「我」,甚至每個我都有特殊的身份和證明,但這都是以無明為因,眾緣和合而成。伴隨這個緣五蘊而假名的我,其實只是個善變、罪苦和脆弱的生命。所以無論在究竟真實或世俗層面來說,「我」、「我所」都不能以自性成立。「『我有及我所!』此二實皆虛;由見如實理,二執不更生。」在世俗而言,我們這期生命招感的異熟果:五蘊身;它的成因是由無明我執而來,虛假之極,就好像種子是虛妄的話,怎能生起真實的苗芽呢?「諸陰我執生,我執由義虛;若種子不實,芽等云何真?」修行人若果知道五蘊並非真實,由薩迦耶所攝的虛構「我見」便不再生起。若果徹底去除「我見」,五蘊亦不會再生起。「若見陰不實,我見則不生,由我見滅盡,諸陰不更起。」

龍樹菩薩以照鏡為喻,解釋因為我們依於五蘊,才生起我執;又說明如果看破五蘊,便會放棄我執。好比我們照鏡,鏡面上出現影子,鏡子上實際是沒有真實的你。「如人依淨鏡,得見自面影;此影但可見,一向不真實。」「我見亦如是,依陰得顯現,如實撿非有,猶如鏡面影。」如果不依五蘊,我執也不會生起。五蘊是「我所有」,因為易見,亦容易為人接受是實體;所以先執五蘊有自性,自然連鎖地生起「我」也有自性。這就是佛陀習慣要修行人從觀察自身五蘊開始,作如實觀「人無我」,以「真實智」來斷除無明而得解脫的原因。所謂無明就是執我、我所有自性,輪迴的因就是眾生在無明障蔽下起惑;心不受控制下造作黑業包括染污的有覆業、惡業和雜染業例如動機不純淨的善業;因而招感苦果。所以能破除對五蘊有自性的執著,就能破除「我」有自性的執著。「如人不執鏡,不見自面影;如此若析陰,我見即不有。」

無論佛在世或入滅後;佛門許多有成就的修行人都因斷我、我所執而得解脫。例如阿難尊者就是透過聞思修專攻「人無我」的教法和義理,在止觀的輔翼下永斷我、我所而解脫,並時常與同修分享修持「人無我」的心得經驗。「因聞如是義,大淨命阿難,即得淨法眼,恆為他說此!」

龍樹菩薩剖析過眾生錯將五蘊執有自性我、實體我,因而造成輪迴的原因後;又從另一個角度;生命輪迴流轉,所謂十二因緣(支分)來說明因無明招感生死輪迴;眾生因執著「自性有」──這種無明未盡;招感輪迴,便會不停地流轉於三界火宅。眾生在生死輪迴中起惑、造業和受苦,相依而生起,就好像旋火輪一樣,反覆旋轉不息。相反來說,永斷我執,當下就得解脫。「生死輪三節,無初中後轉;譬如旋火輪,生起互相由。」「陰執乃至在,我見亦恆存。由有我見故,業及有恆有!」

戊二 說明定善解脫之因和果

己一 引經論說

庚一 畧說釋尊對定善解脫的教誡

辛一 如何教誡

二十五 復次解脫法,微細深難見;

無耳心凡夫,聞則生驚怖。

Moreover, the doctrines of liberation, which are deep, subtle and difficult to perceive, to the childish whose mind has no ears for them were he to hear Conquerors described, he would be struck with fear.

再說,還有高深、微細和難明的解脫法門,對於(受無明)障蔽耳目的凡夫來說,就算聽到諸佛的開示,也會感到怖畏。

何謂解脫?解脫是指從輪迴苦海中尋找到自由,通過修行從而獲證圓滿佛陀果位。為何解脫又稱為定善?前面我們提到十六種善因招感到勝生的福報;人天安樂雖然有圓滿的樂受,但在六道輪迴中無論怎樣富貴榮華,都會有衰退的一天,無法長久。因為輪迴是以無明為因,就算招感天人的生命,隨著福報耗盡,苦蘊遷流變化;最終勝生的果報亦會幻滅(註釋25)。定善解脫是要斷除無明(註釋26);所以定善解脫的樂報是無盡的,不會幻滅的。

辛二 智愚對「無我」甚深義的不同看法

二十六 我無當不生,現來我所無;

凡人思此畏,智者怖永盡。

“I am not, I will not be, I have not, I will not have.” That frightens all the childish. As for the wise, all fears are forever ended in them.

「實有的我現在不存在,將來也不存在;現在沒有實有的東西屬於我,將來也沒有。」凡人聽到很驚怖,智者(深思後)卻遠離這種恐懼。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敬禮大悲〉頌三說明眾生輪迴的原因在於執我、我有自性和執我所、法有自性;「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如水車轉無自在。」漂流生死輪迴苦海的眾生最初將「緣五蘊而假名為我」的「我」妄執為實我;並依此執著苦樂美醜友敵為實有的東西;就好像水車旋轉,永無超脫之期。

聖人龍樹提出「無我」、「無我所」的道理,愚者聽到會害怕;智者以謙卑求真的態度,透過甚深思惟,明白到執我、我所實有是顛倒,從來沒有任何東西從那方面生起;因此生起勝解而歡喜。

辛三 世尊說因我執而生起恐懼

二十七 世間我見生,他事執所繫;

佛由至道證,依悲為他說。

The world is born from the view imputing existence of an “I”, one is then bound by attachment to phenomena seen as “other”. The Buddha realizes the truth and speaks only to help beings.

世間是由虛構出一個「我」見而起,後因執實諸法現象為「他」而被繫縛。世尊證悟諸法真實義後,更說此法來利益眾生。

佛陀斷證功德圓滿,深知眾生輪迴造業,苦蘊牽纏,皆因無明執我、我所而產生。佛陀本著大悲心,為幫助眾生解除痛苦,獲得解脫,所以宣講空性的道理。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聽佛經不需太濫,但聽到一部好像《寶行王正論》這樣的善說寶藏,就要多聞薰習,如理作意思惟。聽到甚麼應斷、甚麼應修;如何分別善惡,如可取捨黑白業;明解之後不能放棄,勤修止觀瑜伽,將其他有關空性的經論教言,總集為「一團、一積、一分、一聚」總合起來作為所緣法義,加以作意思惟、審慮觀察;或思強慧弱,或慧強思弱,甚至現觀無分別;如是以修慧緣「人無我」法教入加行位修行;漸臻見道。(註釋27)出定後日常生活中,以這些聞思修的智慧,充實內心,不放逸、不懈怠,以正知正念緊栓著內心;當自己快做惡業,或取捨黑白業時,就記著以持守菩提心,面對這「無自性」誘惑多變的環境,掂記著寂天菩薩的名言:「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復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爾後我當為,宜乎佛族業,慎莫染污此,無垢尊貴種。猶如目盲人,廢聚獲至寶;生此菩提心, 如是我何幸!」(註釋28)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我們就是用這感恩心,雖知諸法皆空;仍時刻不忘行持菩提心。這就是學習佛經的應有態度。

質疑:「為甚麼智者會不畏懼『無我』,反而樂意接受?」

庚二 廣釋定善解脫

辛一 引證執我、我所是虛妄

壬一 正式引證說明

二十八 「我有及我所!」。此二實皆虛;

由見如實理,二執不更生。

“I exists, mine exists” are wrong as ultimates, for the two are not established. By a thorough perceiving of reality just as it is.

從真實看「我與我所都真實存在」,這是錯謬的。若依真實去審視我和我所,對兩者便再不會生起執著。

智者依聖人教導的空正見多聞薰習,如理作意,止觀修持;慢慢發覺自己可以斷煩惱、破無明;深信自己必能離輪迴、證解脫。

甚麼是「我」?梵文「我」(Ātman)中語根at,指的是呼吸;另一語根āp,指的是遍及於;無始以來的習氣,使我們深信這個能呼吸、能認知周遍環境的生命主體就是「我」;雖然在一般情況下,「我」是看不到,但在憤怒、驚恐、興奮、激動時才稍稍覺得「我」存在;低俗些來說,我們甚至可用手來抓到「自己」,用指頭指出「自己」的位置,我們甚至深信「我」是可以單方面靠自性成立。但根據佛陀、龍樹菩薩仔細分析:「『真實的自我』在過去未曾出現,現在未曾出現,將來亦不會出現。」同時聖人們強烈指出:如果「我」「我所」是真實的存在,那麼聖人在勝義諦應該見得到,而且世間的智者依勝義分析和在真實層面亦應該找得到!但這些聖人們卻聲稱:在勝義諦中,作為聖人們所緣的境界都找不到「我」和「我所」的存在。在世俗經驗上,我們雖然可以感受到苦蘊──痛苦的五蘊依緣而存在,而且約定俗成假名為「我」,甚至認為每個我都有特殊的身份和證明,但這都是以無明為因,眾緣和合而成。伴隨著「我」的只是善變、罪苦和脆弱;在究竟真實來說:「我」、「我所」都不能以自性成立。同時,聖人忠告我們說:執著自我和我所最終招感罪惡痛苦,它就像宇宙黑洞般吞噬人類的善良品格,例如慈悲、寛恕、包容、知足和自律。

龍樹菩薩認為「我」和「我所」皆虛妄,並應以中道觀空的方法斷除之。清辯仿效唯識節外生枝的方法,以「人無我」斷「煩惱障」,以「法無我」斷「所知障」;前者得涅槃,後者得佛果。但月稱菩薩認為無論「人無我」「法無我」所對治的行相──「自性有」都是一樣,不須繁瑣地另立涅槃和佛果果位;換言之,修中道觀空斷除「自性執著」是定善解脫最殊勝的法門。「即住最初菩提心,較佛語生及獨覺,由福力勝極增長;彼至遠行慧亦勝。」月稱菩薩在《入中論》〈極喜地〉頌八,揭示修行人應以「空正見」對治「自性有」,並不應分先涅槃,後得解脫。因為「人無我」「法無我」都是執「自性有」,所緣不同,所以不能說「無我」有兩種,證果也有兩種;清辯中觀自續派的思惟、修行方式實在是拖泥帶水,節外生枝。我們應緊隨月稱菩薩循著佛陀堅持「一佛乘」、「空正見」的教示一棒到底的修行;同樣是龍樹菩薩的追隨者,月稱菩薩比清辯論師要高明得多。

壬二 說明由斷我執得解脫

二十九 諸陰我執生,我執由義虛;

若種子不實,芽等云何真?

The aggregates arise from the conception of “I” which is false in fact. If the seed itself is false, how could the sprout and such be grown in truth?

五蘊依待「我執」(造業招感果報)而生,站在真實而言,(所)執著的「我」是不成立的。若種子本身不真實,所生起的芽苗豈能真實!

中觀一貫的宗旨:我執永盡即是解脫(註釋29)。令我們輪迴的,是煩惱和習氣,但這都源於我們虛構出有一個常我、實我、自性我;於是內心起薩迦耶見來執著,從而開展我們虛妄的生命。所以永斷一切「我」與「我所」,便即解脫。誠如聖天菩薩說:「諸脫離苦人,定非由他有,是故應稱說,我一切永盡。」(註釋30)那些脫離輪迴痛苦的人,決定不會從執實五蘊為我(無論即蘊我、離蘊我等(註釋31))中解脫出來。所以確切地可以這樣說:在解脫時,一切人我的執著都會永盡無餘。

我們這期生命招感的異熟果:五蘊身;它的成因是由無明我執而來,虛假之極;就好像如果種子是虛妄的話,怎能生起真實的苗芽呢?

三十 若見陰不實,我見則不生,

由我見滅盡,諸陰不更起。

Having seen thus the aggregates are not real, the conception of I is abandoned. And due to abandoning the conception of I, the aggregates no longer arise.

若果知道五蘊並非真實,虛構的「我見」便不再生起。若果徹底去除「我見」,五蘊也不再生起。

壬三 引影像為例說明

癸一 由體證人和五蘊無我,斷除苦及苦因

三十一 如人依淨鏡,得見自面影;

此影但可見,一向不真實。

Just as it is said that an image of one’s face is seen depending on a mirror, but it has never been something real.

好比我們用鏡子照自己的臉,雖然可看到影子,但鏡上不可能是一件真實的東西(臉孔)!

三十二 我見亦如是,依陰得顯現,

如實撿非有,猶如鏡面影。

So the conception of I exists dependent upon the aggregates, but like the image of one’s face, “I” does not really exist at all.

五蘊猶如照鏡,我見猶如鏡上臉影;經審察後,便發覺(執著有我之)我見猶如臉影一樣不真實。

癸二 相反的例證

三十三 如人不執鏡,不見自面影;

如此若析陰,我見即不有。

Just as without depending on a mirror, the image of one’s face is not seen, so too, when one analytically contemplates the aggregates, then the view imputing a self straightaway ceases to exist.

若果不照鏡子,就不會出現鏡影;同理我們(以勝義)審察五蘊(無我)時,我執亦不會生起。

中觀瑜伽師必依「五蘊」來破我執。龍樹菩薩在《寶行王正論》用一種比喻方法要我們不可執五蘊為我。就好比我們照鏡,在鏡面雖然可以看到自己的面型樣子,但這只是鏡影,不是真實的面臉。如果不照鏡,就不會出現影子;同理,如果不依五蘊(無論即蘊我、離蘊我等),我執亦不會生起。龍樹菩薩為了讓老友引正王對破斥「我執」容易理解,所以在本論只形象地以照鏡為喻,但在《中論》則從多方面分析不應執五蘊為我。例如祂在〈觀法品〉、〈觀如來品〉和〈觀邪見品〉中就以八頌說明「我無自性」(註釋32)。而聖天菩薩在《菩薩瑜伽行四百論》就有一專章〈破我品〉其中頌二二九破離蘊我和即蘊我!「我即同於身,生生有變易;故離身有我,常住理不然。」月稱菩薩在《入中論》就以七相無車為喻,在七種情況下(分別是一、我與五蘊是異;二、我與五蘊是一;三、五蘊堆聚為我;四、五蘊唯聚成我的形相始生實我;五、我依於五蘊;六、五蘊依於我;七、我有五蘊;)檢視五蘊現象,畢竟找不到任何「自性我」。(註釋33)最後得出所謂我的現象只是:「依緣五蘊而假名為『我』」。最後誠如賈曹杰總結龍樹菩薩以鏡影為喻立量(以因明論式表達)說明五蘊無我:「補特伽羅與蘊自性空,緣起故,如影像。」釋尊教導弟子修五蘊無我;便可得解脫真實智:「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註釋34)

壬四 說明證悟空性為解脫之因

三十四 因聞如是義,大淨命阿難,

即得淨法眼,恒為他說此。

When the great ārya Ānanda heard what this means, immediately attained the eye of doctrine. And then repeatedly explained this for the sake of others.

聖者阿難就是因聽聞這個(證悟空性)教法,隨即獲得法眼清淨,並屢次向其他人宣講(證悟空性是獲得解脫最好的教法)。

辛二 破輪迴繫縛和解脫皆有自性

壬一 進入生死輪迴的過程

癸一 認識生死輪迴之根源

三十五 陰執乃至在,我見亦恒存,

由有我見故,業及有恒有。

As long as the aggregates are conceived, so long thereby does the conception of I exist. Further, when the conception of I exists, there is action, and from it there also is birth.

只要執著五蘊實有,(薩迦耶見所攝的)我執亦會恆常存在;由於執我,(十二因緣中)「行」和「有」便繼續不斷地進行。

剖析過現前五蘊無我,不應依五蘊而執實我後,龍樹菩薩依生命輪迴流轉,佛所說的十二因緣(十二支分)討論輪迴的成因,亦源於無明。換言之,輪迴之起因是執我是自性有。

由於無智凡愚為無明所障蔽,造作種種虛妄如陽熖般的身、語、意三業,發動善、不善、不定等思心所生起;並結生相續,進入諸趣(註釋35),輪迴由是開始。如《入中論》引《十地經》云:「菩薩如是,隨順行相觀察緣起,彼作是念:於勝義中不知諸諦(例如人無我、法無我)謂無明;無明所作業果,謂諸行;依行之初心,謂識;與識俱生餘四取蘊,謂名色;名色增長,謂之處;根、境、識三和合,謂有漏觸;與觸俱生,謂受;於受貪著,謂愛;愛增長,謂取;從取起有漏業,謂有;業等流起諸蘊,謂生;蘊熟,謂老;蘊壞,謂死;由死離時,愚昧貪戀,令心熱惱,謂愁;從愁發語,謂嘆;五根衰損,謂苦;意識衰損,謂憂;苦憂轉多,謂惱。如是,但生純大苦蘊、純大苦樹,其中都無作者、受者。」

癸二 依彼而輪迴之譬喻

三十六 生死輪三節,無初中後轉;

譬如旋火輪,生起互相由。

With these three pathways mutually causing each other, without a beginning, a middle, nor an end, this wheel of cyclic existence, turns like the wheel of a fireband.

(生死輪迴是一個相續不斷的循環,)無所謂「前」、「中」、「後」轉,猶如旋轉的火輪一樣,它們是彼此相互為因所致。

生死輪三節是指十二緣起中煩惱雜染:指無明、愛和取三支;業雜染:指行、有二支;生雜染:指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等七支。簡言之為起惑、造業、受苦。由無明造業,業種子種在意識田上,意識一直連續到生死(註釋36)。因此無明未斷;所造的業亦是無盡;意識續流不斷,輪迴亦無盡!起惑、造業和受苦的「無中斷」;就好像旋火輪不停轉動。

註釋:

  1. 我的祖師巴楚仁波切這樣描述天人勝生樂報幻滅時的痛苦:「當死相相繼出現時,天人自知將要死亡,內心感到十分痛苦。天界的眷屬和愛侶知道他快將死亡,無法再見,便從遠處向他拋花,祝願他說:『願你死後,轉生為人;願你行持善業,再生天界。』祝福過後就全部離開了,留下來的就只有自己孤獨地墮入痛苦中。他以天眼觀察自己轉生之處,並且知道該道的痛苦,死亡的痛苦還未去除,墮落的痛苦隨即湧現,痛苦加強兩、三倍;他被迫要留在天界悲啼哀嚎七日,在忉利天的七日,相等於人間七百年。在這期間,他回想過往在天界所享受的一切富貴和快樂,如今卻無力再逗留,方感到輪迴之苦;再向前望,被將來投生之處的境象嚇怕,受著將要下墮痛苦的折磨。心靈上雙重打擊,痛徹心脾,已超過地獄之苦了。」見拙作《心止師教》第一冊第一三三至一三四頁。
  2. 何謂無明?內心不明諸法無自性,顛倒地執我、我所自性有。月稱菩薩乾脆說「執自性有」之邊見正是輪迴的根本;而對治的方法是空正見。
  3. 見《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中依不依法止觀門有關緣總法奢摩他、毘鉢舍那部分。
  4. 見拙作《入菩薩行講義》上卷〈持守菩提心品〉第五十四頁。
  5. 修行人歷劫修行並非要進入一個恆常實有的涅槃境界。釋尊提出的滅諦是相待於道諦而有,並非離世間因果苦諦集諦和出世間因的道諦;而另有一實有的涅槃境界。
  6. 《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破常品〉頌二二四。
  7. 這個「等」是指除離蘊我、即蘊我外;五蘊積聚生實我、五蘊積聚及形成人形生實我、我依於五蘊、五蘊依於我及我能有五蘊五種情況。上述七種執我,都不可能解脫。詳見拙作《入菩薩行講義》下卷第四五三頁。
  8. 見拙作《入中論講義》第四九一至四九三頁。
  9. 月稱菩薩講「人無我」道理最徹底,請參考拙作《入中論講義》第二十九講至三十七講。
  10. 見《雜阿含經》第九經。
  11. 由於諸法無自性,亦沒有實質的剎那生滅;所以結生相續沒有時間限制,譬如我於地球公元二千年去世,如眾緣成熟,我下期生命可以在盤古初開原始人類社會出現。而十二因緣各項,例如過去世之「行」,現世之「有」,未來之「生」亦只在待緣下有意義。
  12. 龍樹菩薩不以三世兩重因果來說十二因緣,因為中觀一向主張時間不是實有,只是緣心識而有時輪轉動。不單時間非實,連世俗時間基本單位:實有的「剎那」;龍樹菩薩都要破斥。如本論〈安樂解脫品〉頌六十九說:「如剎那後際,前中際亦有;由剎那三分,故世念無住。」

應用思考問題

  1. 何謂解脫?與無明有何關係?為甚麼勝生安樂不是究竟的快樂;而只是有限的快樂,只有解脫才是究竟的快樂?
  2. 為甚麼解脫稱為定善?為何解脫就能獲得無盡的、永不幻滅的快樂?
  3. 很多人起初積極求法,可是得到法教後;往往又棄之如敝屣。你認為真正的修行人應如何聞思修佛經?
  4. 佛初轉法輪時,為遷就眾生根基說輪迴之因是由煩惱作惡業而起,例如四諦中所謂世間因果之苦諦和集諦。在二轉法輪時,深入研究認為輪迴是由無明而生。所謂無明是不明白執著自性是顛倒,缺乏明了人無我和法無我兩種真理的能力。認為諸法皆有自性;無明生起對自性的執著。在日常經驗上,我們因無明蠢動而執有自性的「我」和「我所」。龍樹、聖天、月稱和寂天菩薩所言甚詳。試依四位聖人所言,暢論我們生死流轉的因為無明,與及如何斷除無明,令我們解脫還滅的方法。
  5. 佛說出世間因果:由修道諦例如三十七道品而得滅諦涅槃寂靜。然而,這個涅槃不是離開世間因果和道諦有另一個真實清淨境界。大乘中觀更確切的說永斷「我和我所」的實執,當下就是解脫。試依聖天菩薩《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破常品〉頌二二四及《寶行王正論》頌二十九說明。
  6. 龍樹菩薩以何為喻,說明五蘊無我,勸引正王不要執我?試依頌三十至三十三說明。
  7. 根據《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說菩薩依經論總結出義理,緣此總義理作五重修,所謂集總修、無相修、無功用修、熾盛修和無喜足修,便可見道登極喜地;甚至依此可修至十地!你能依《中論》、《菩薩瑜伽行四百論》、《入中論》和《阿含經》總結出「人無我」法義作修止觀的所緣境嗎?
  8. 據說阿難尊者就是證悟「五蘊無我」,放棄執著「我」與「我所」;因而得到正法眼藏,並數數向別人介紹「人無我」殊勝教法。試在《阿含經》找出阿難如何證入「人無我」及向別人介紹「人無我」的經文。
  9. 何謂無明?何謂「行」?何謂「有」?「行」、「有」與「業」有何關係?執「我」、「我所」如何引起生命流轉?
  10. 中觀主張諸法無自性,甚至說諸法無生,它又如何解釋眾生的結生相續;生死輪迴的活動狀況?
  11. 何謂生死輪三節?這三節「無中斷」的性質與旋火輪又有何關係?
  12. 龍樹菩薩為何不以傳統三世兩重因果說十二緣起,依之解釋輪迴「無中斷流轉」的原因?卻改以生死輪,起惑、造業、受苦三節來說明呢?又《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七真如中流轉真如云「一切行無先後性」,與龍樹菩薩「旋火輪」喻有何異同?試詳述之。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寶行王正論》第三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