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行王正論》(Rājaparikathāratnamāla)第4講

日期:2011年9月3日
龍樹菩薩造論
陳真諦法師 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傳講



提要:佛陀三轉法輪,應機說法;化度無數娑婆世界眾生離苦得樂。總觀歷史,能繼承佛陀家業,大轉法輪,莊嚴瞻部者,非八宗共祖第二佛龍樹菩薩莫屬!其中龍樹菩薩開演中觀正宗,說法精微,猶如秋月;與佛日同輝。而龍樹菩薩中觀著作,存世有正理聚六論:《中論》、《迴諍論》、《精研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和《寶行王正論》。其中《寶行王正論》對中觀瑜伽士修行具有不可動搖指導基礎;它首先確定學佛兩大目標:所謂勝生安樂和定善解脫;讓後學有次第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修行;論書內不但具備正理聚六論共通的深觀空見,並且包含各樣修持的廣大行;例如在第一品提醒修行人,要獲得投生較高級的色界天,除了行持十善、三法行和三應斷等善行外,還要修四無量心和四禪定。「由定梵住空,得受梵等樂。」(頌二十四)所以我認為《寶行王正論》可視為印度成佛修行導論。

上幾堂龍樹菩薩反覆叮嚀修行人要注意到成佛路上兩大課題:所謂勝生安樂和定善解脫;並明確宣佈修行當以定善解脫為目的。

今堂開始講定善解脫。所謂解脫是將自己從輪迴束縛中釋放出來。甚麼原因令你遭受不自願的束縛?我們有可能走出這森嚴羅網束縛的輪迴世界嗎?如何走出?走出輪迴後外面世界會是怎樣的?龍樹菩薩首先善巧地分析:欲得定善解脫,必須先獲得勝生安樂的暇滿人身;接著通過修行斷除輪迴的因──無明;而對治無明唯一方法就是要斷除對我、我所自性有的執著。「『我有及我所!』此二實皆虛,由見如實理,二執不更生。」上堂龍樹菩薩先從「五蘊無我」說明輪迴的起因是由於無明,所謂無明就是眾生錯將五蘊執有自性,又將依五蘊而假名為我的「我」執為實我,所以造成輪迴。「陰執乃至在,我見亦恆存。由有我見故,業及有恆有!」龍樹菩薩提出:若果修行人知道五蘊並非真實,虛構出來的「我見」便不再生起。若果徹底去除「我見」,輪迴生命的主體──作為苦聚的五蘊──亦不會再生起;「若見陰不實,我見則不生;由我見滅盡,諸陰不更起。」龍樹菩薩更強調:由釋尊開始,佛教徒便是修持「人無我」而得解脫成就。「因聞如是義,大淨命阿難,即得淨法眼,恆為他說此。」

龍樹菩薩又從輪迴生命流轉,釋尊初轉法輪時提出的十二因緣來說明「無明怎樣令人生死輪迴」。眾生因執著「自性有」──這種無明未盡,所以招感輪迴;不停地流轉於三界火宅;眾生在生死輪迴中起惑、造業和受苦,三者相依而生起,就好像旋火輪一樣,反覆旋轉不息。「生死輪三節,無初中後轉;譬如旋火輪,生起互相由。」就好像車和組成車的零件部分一樣,在十二因緣中每一種緣生法,都互相觀待而生起;不能自己生起一法,自己亦不能從某一法生起。所以諸法無自性生便成緣生法的另一種特徵。「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釋尊在初轉法輪時提到諸法在顯義上「此有故彼有」待緣而起的緣生;密意則暗示諸法無自性生才是緣起真實義啊!既然知道在現象中諸法是緣生,是無自性生;那麼無明亦是無自性生,它障蔽我們的慧眼,令我們伴隨意識生起心理作用的薩迦耶見執「依五蘊而假名為我」的「我」為實有。無明所執的我和我所亦非實有;換言之,若果我們通過長期修習菩提心,依着釋尊教我們緣此「人法皆自性空」之總義理作集總修、無相修、無功用修、熾盛修和無喜足修去完成慧觀次第成就;便可漸次斷除執自性有,到達我、我所執永斷時;依緣觀待我執而起的業和輪迴生死亦隨之而消失。「從自他及二,三世不有故;證此我見滅,次業報亦然。」「如此見因果,生起及滅盡;故不執實有,世間有及無。」事實上,修行人見諸法無自性就不會執我、我所實有;或硬說它們連世俗名言中亦無。中觀瑜伽士就是這樣離開常見和斷見。

當中有小乘瑜伽士站起提出異議:「你們中觀說在斷盡我、我所的執著的當下便是涅槃,當下便是解脫;似乎有點兒戲!不及我們提出四果修證進入無餘依涅槃,灰身滅智,不受後有來得那樣踏實。此外,在解脫時如果真的斷盡我、我所;誰人享受涅槃的常樂我淨?誰肯修行?」

龍樹菩薩和顏悅色地對小乘人說:「我所說的涅槃解脫,不像你們所說進入無餘依涅槃時,苦蘊和意識相續都斷除,甚麼都灰飛煙滅。我重新強調:所謂解脫,就是從輪迴中解放出來!而從輪迴中解脫,就要斷除輪迴的因──無明;這種執著我、我所自性有的障蔽。」祂繼續勸慰小乘人不要害怕證悟諸法無自性時所進入的解脫境界。「你根本不用對空性感到害怕,因為於中的『無我』會認為自己修行已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反觀你們提到所謂的『涅槃』,其實就只是個與修行人當下環境完全截然不同的境界。我可以畧畧描述一下:解脫時,你的意識相續流改變了,沒有我、我所的執著,明顯的改變只是大悲心、菩提心和無二慧這些良好品質福慧,輾轉增勝!」「由無智生怖,於無怖畏處!」「涅槃處無此,汝云何生怖?如所說實空,云何令汝怖?」龍樹菩薩不放鬆,再引用釋尊提出:「斷除我執和法(例如五蘊)執;當下便是解脫!」質疑小乘人為何不信樂釋尊遺教。「『解脫無我陰!』汝若受此法;捨我及諸陰,汝云何不樂?」

小乘人到此已欲辯無言,瞠目結舌;冷不防龍樹菩薩再一針見血,直指小乘人未斷對「自性有」的無明惑染,便未能達到佛陀所提出「滅諦涅槃」之修行目標。「小乘瑜伽士所謂進入涅槃,只是一句世俗共許的『名言』,所謂灰身滅智,亦只不過是一種斷見;名言『涅槃無自性』尚且不是真正的解脫,何況執著涅槃有自性?」「『無』尚非涅槃,何況當是『有』」?」龍樹菩薩重申佛對涅槃的定義:「修行人在意識自性空當下斷除對『自性有』和『名言無』的執著,佛稱這就是涅槃。」「『有』、『無』執淨盡,佛說名涅槃!」

被指自己努力修行不達標,曲解師長的說話意趣;小乘人惱不可遏,指斥道:「你們中觀實在是一班撥無因果的邪見者!」

龍樹菩薩不以為然,反而語重深長告誡這班佛門油條:「只有外道邪見才撥無因果;中觀除了守持『正見』勸眾生向善外,更重要的是勸勉眾生修空慧,斷無明;得到定善解脫!」「若畧說邪見;謂撥無因果;此今非福滿,惡道因最重!」「若畧說正見;謂信有因果;能令福德滿,善道因最上。」釋尊、龍樹菩薩強調,只有聞思修空性智慧,息滅由無明為因的「自性有」和「名言無」兩種邊見,才能停止以無明為因下輪迴所產生的福業和罪業,才能停止輪迴現象中的善惡二趣。「由智有無寂,超度福非福;故離善惡道,佛說名解脫。」

龍樹菩薩更強調:只有空性智慧才可對治無明;因為只有空性學說才能隨順諸法真實義,才是善說寶藏。

接著龍樹菩薩為了替修行人開啟智慧眼,便逐步開演諸法真實義。祂說任何現象的生起,只不過是眾緣和合的暫時性世俗存在而已,所以智者要遠離虛無斷見;相反來說,一件東西只要其中一個因或一個緣壞滅,就足以導致那樣東西也毀掉,所以智者亦遠離實有常見。「若見生有因,智人捨無執;由見滅共因,是故捨有執。」

龍樹菩薩繼而強調現象界中任何東西,無論『因』、『果』或『生』都不能自性有。外道會質疑佛子,既然釋尊說諸法是因緣生,那麼緣起法是否自性有?我們如果以理性審察,緣起法自性有是不可能的,例如一件東西的生因不外乎前因、俱因和後因三種。我們先審察前因;如果一樣東西和形成它的因都實有自性的話,前生因因為一早已形成,它怎能再次作為那種東西的生因呢?第二再有審察俱生因;俱生因亦不可能,因為常識上因果是有次第的,因先果後;不可能因果同時。再審察第三種情況後因;一件東西由因已成果,該東西的因都已變成果了,因還會存在嗎?米已煮成熟飯,飯仍是米嗎?不可能吧!所以我們可以推斷:「因」不可能自性成立!同樣,我們可仿效月稱菩薩七相無車的推論方式,推知「果」亦不可能自性生起,無論在「假名」的世俗諦和真實的勝義諦,都不可能實有「因」與實有「果」去和合,實有地生起緣起法。我們稱這是因,這是果就只不過是凡夫概念建構,在世俗共許下,以假名成立。「先俱生二因,實義則非因;假名無依故;及生非實故!」

壬二 斷除輪迴之次第

三十七 從自他及二,三世不有故;

證此我見滅,次業報亦然。

Because the wheel is not obtained from self, other, nor from both, in the past, the present, or the future. Once this is realized, the conception of “I” is overcome, and thereby action and rebirth.

(在十二因緣中每一種)緣生法都(與其他支分互相觀待而成)不從自生、他生或共生;在三時中亦非自性而有。一旦體證(緣生法都無自性生)這種道理,(為薩迦耶見所攝之)我執便會斷除,業報和生死亦隨之而息滅。

因為諸法緣起(註釋37),緣生法就好像車和組成零件一樣,互相觀待而生起;所以諸法從另一角度來看是無自性生。我們得知諸法無法從自己生起任何東西,任何東西亦無法從諸法中某一法來生起;自生、他生都不能生起東西,何況共生?「二」就是指共生。此外,就時間來說,在過去現在未來都找不到實有的「我」法。如此在止觀修持中反覆熟習這人無我、法無我的道理,明白到人和法皆自性空;就是這樣,為薩迦耶見所攝之我執漸被斷除;我執永斷,依我執而有的業和生死亦會消失。

三十八 如此見因果,生起及滅盡;

故不執實有,世間有及無。

One who sees how cause and effect are produced and destroyed, does not regard the world, it’s really existence or really non-existence.

上面說明了因和果的生起與及完全的息滅。我們不再執著真實性在於世間的有和無(,因而遠離二邊)。

凡夫為無明障蔽慧眼,面對緣起世界卻以主觀「自性有」的概念例如「實有」、「實無」

來觀察。但事物是緣起無自性的;一方面具「非有」的特性,例如不能是實有、自性有;但另一方面又具「非無」的性格,例如由眾緣和合所產生的事物,一定有時間上的始終,有作用;不能實無。所以龍樹菩薩便認為緣起世界應以「非有非無」的遮遣方式,來表詮緣起真相。就像《中論》〈觀有無品〉頌七,龍樹菩薩說:「佛能滅有無,於化迦旃延,經中之所說,離有亦離無。」意思是佛陀教導迦旃延說:要以緣起正見去觀察現實世界;決不能依主觀概念,執著「自性有」而說世間有、或者世間無。(註釋38)

壬三 體證空性的利益

三十九 愚人聞此法,能盡一切苦;

由無智生怖,於無怖畏處。

When the foolish hear this Dharma, so able to end all suffering. Because they have no knowledge of it, they become fearful, of that states in which one has nothing to fear.

若愚者聽聞這(空性)教法,他便能止息痛苦;就是因為對此(空性教法)不了知才生怖畏;實不應在沒有怖畏處生起怖畏。

壬四 宣說解脫自性

癸一 證入無餘依涅槃時怕失去了「我」是不當

四十 涅槃處無此,汝云何生怖?

如所說實空,云何令汝怖?

That all these will not exist in nirvāṇa, does not frighten you. Why does their non-existence explained here cause you fright?

我們所說的涅槃解脫(,不像有部般說無餘涅槃時,苦蘊和意識相續都斷除,甚麼都灰飛煙滅;而只是說諸法無自性,)不是甚麼都沒有;為甚麼你會害怕?事實上我們所說的是「無自性空」,為甚麼這會令你感到怖畏?

小乘人執著涅槃實有,修行人進入無餘依涅槃時,灰身泯智,除了捨棄這期五蘊異熟身外,連意識續流(consciousness continuum心相續)亦中斷。小乘人灰身泯智也不怕,但對中觀說解脫時「永斷對我、我所的執著」就怕起來。中觀強調:無明、煩惱必定是在意識的空性上去除;當我、我所有自性的執著都去除時,無明亦隨之斷除;當下便是解脫。這時你仍然會說「我真的沒有嗎?」這句充滿怖畏的說話嗎?你根本不用對中觀所謂的空性感到害怕,認為自己會修行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以為那裡「無我」。只有小乘人才會說涅槃是個與修行人當下環境完全截然不同的境界,中觀則會說:解脫時,你的意識續流改變了,沒有我、我所的執著,明顯的改變是:大悲心、菩提心和無二慧三者之福慧輾轉增勝。記得一個修唯識宗的老師亦曾對我說:「佛果大菩提時,八識仍是八識,但阿賴耶識的大圓鏡智,末那識的平等性智,第六意識的妙觀察智,前五識的成所作智遇緣成熟生起,幫助甚至全面取代八識處理佛的活動行相。」(註釋39)

癸二 斷滅執著「自性有」當下便是解脫

子一 「無」實法不是解脫

四十一「解脫無我陰!」汝若受此法;

捨我及諸陰,汝云何不樂?

“In liberation there is no self and no aggregates”. If you accept this assortment, why is the removal here of the self and of the aggregates not like by you?

(釋尊提出:)「斷除我執和法(例如對五蘊)執;當下便是解脫!」你若認同這句話,為何對斷除我執和五蘊法執會感到不快?

釋尊提出當修行人體證心識自性空時,一切玷染著心識的煩惱客塵便被斷除;這時當下便是解脫!

子二 「有」實法更不是解脫

四十二 「無」尚非涅槃,何況當是「有」?

If nirvāṇa is not “non-existence”, just how could it have “existence”?

名言「涅槃無自性」尚且不是真正的解脫,何況是執著涅槃有自性呢?

子三 正說何謂解脫

「有」、「無」執淨盡,佛說名涅槃!

The extinction of the misconception of “non-existence” and “existence”, Buddha scribed this as essential to nirvāṇa.

(修行人)在意識自性空當下斷除對「自性有」和「名言無」(常邊與斷邊)的執著,佛稱這就是涅槃。

中觀認為煩惱不外從兩種途徑發生:不是執著諸法皆有自性的常見,就是執著一切法都沒有的斷見。龍樹菩薩強調說修行人在止觀時,從意識上斷除邊見產生的煩惱,並在自性空當中,斷除對「自性有」和「名言無」的執著,當下就是解脫。

癸三 邪見與正見的差別

質疑:你們中觀說涅槃無自性,分明是撥無因果的邪見!

解疑:事實並非如此。只有外道邪見才撥無因果,中觀除了持「正見」勸眾生向善外,更重要的是勸眾生修空慧,得到定善解脫。

四十三 若略說邪見:謂撥無因果;

此今非福滿,惡道因最重。

In brief the wrong view is that: “Effect and cause do not exist.” This causes one to become without merit, and leading to a bad state.

甚麼是邪見?一言蔽之就是否定因果報應的存在。這導致眾生充滿不善業,亦是下墮入惡道其中重要的原因。

四十四 若略說正見:謂信有因果;

能令福德滿,善道因最上。

In brief the right view is that: “Believing in the existence of cause-and-effect”. This causes one to gain a full measure of merit, and leading to happy transmigrations.

所謂正見,一言以蔽之就是相信因果業報;這會導引人去做善行,從而得到安樂勝生。

賈曹杰認為邪見因撥無真諦、三寶、業果;便是「斷見」。在因位為非福,故果報是下墮惡趣。此外,正見雖主張有業果,在因位為福澤,果報投生善趣;但凡夫若執實,便是「常見」。相對「邪見」來說的「正見」,仍屬有漏法,仍處於無明煩惱未斷的輪迴狀態,煩惱甚至可在這裡增上,使人下墮。而修行人證入涅槃,一定要遠離斷見和常見。

癸四 智慧遠離二邊,能生解脫

四十五 由智有無寂,超度福非福;

故離善惡道,佛說名解脫。

Through wisdom, “existence” versus “non-existence” is still one step beyond ideas about “merit” versus “non-merit”, and one transcends concern over “happy” versus “bad” transmigration. The Excellent described this as tantamount to gaining liberation.

透過智慧,「有見」與「無見」皆寂止;修行人更超越福業和非福業為我們帶來的限制;因而脫離惡趣、善趣的概念分別;佛稱這便是(隨順)解脫(行)。

由於證悟緣起無自性的智慧,修行人隨順緣起真實義而息滅對「有見」和「無見」的執著;同時這空性智慧對治無明,因而停止由無明為因下,輪迴所產生的福業和罪業;亦停止輪迴現象中的善趣和惡趣。賈曹杰更聲稱:「這時修行人就算仍有苦蘊,但由於盡斷自性有的執著,所以亦斷除來世入胎的可能,經中即稱解脫。」

辛三 宣說一切法遠離常斷邊

壬一 廣說

癸一 破斥因果為自性有

子一 因果離有無二邊

四十六 若見生有因,智人捨無執;

由見滅共因,是故捨有執。

Seeing production as cause, the wise passed beyond non-existence. Seeing cessation as cause, one also does not assert existence.

了知(諸法)皆由因緣生起,智者捨棄虛無斷見;由於了知(諸法的)壞滅皆由眾多因緣(缺其一)所致,因而捨棄「自性有」的常見。

任何現象的生起,只不過是眾緣和合的暫時性的世俗存在而已,所以智者遠離虛無斷見。相反來說,一件東西只要其中一個因或緣壞滅,就足以導致那樣東西也毀掉,所以智者亦遠離實有常見。

子二 破斥自性有

四十七 先俱生二因,實義則非因;

假名無依故,及生非實故。

Previously produced and simultaneously produced cause, according to the view of reality, are non-causes; on the other hand, (effect) is because artificial designations are devoid of any bases, and is also because “production” itself does not qualify as real.

(因緣所生的東西亦無自性,緣生法中)無論前生因或俱生因,依勝義審察都不是實有因;此外,(果和)生起都是(世俗共許下)以假名來施設,(無論在世俗或勝義都)不能以「自性」來成立。

既然諸法是因緣所生;那麼緣起法是否自性有?我們如果以理性審察,一件東西的生因不外乎前生因和俱生因。如果一件東西和形成它的因都實有自性的,前生因因為一早已形成果,它怎能再次形成作為果的那樣東西呢?俱生因亦不可能,因為常識上因果是有次第的,因先果後,不可能因果同時。所以我們可以推斷;「因」不可能自性成立。此外,無論在「假名」的世俗諦和「真實」的勝義諦,都不可能實有「因」實有「果」的生起,亦不能有自性的生起。我們稱這是因,這是果;只不過是在凡夫概念建構,在世俗下共許,以假名成立;不可能「自性有」!

註釋:

  1. 月稱菩薩在註釋《中論》時,將「因緣所生法」(Pratītyasamutpāda)分析出三種含義:一、prāptī有會合,到達之義;二、apekṣā有依待之義;三、samut-pāda,有生起,出現的含義。月稱菩薩進一步把這些依於眾緣而生起的東西描述為緣生法(例如十二支分),就好像車和組成車的零件部分一樣;以自性不生為特徵。
  2. 執世間為實有或世間為實無,會引起我們錯誤地以為緣起事物是可以分割,從而犯上倫理上的謬誤;例如處理我的正報依報的問題,如果我們錯認自己是獨立實有體,能從這器世界中割裂出來,於是不惜破壞環境、殘殺動物,畧取資源;這便成「執實有」邊見所衍生出來的現代文明病。
  3. 在此我得承認我對唯識「轉識成智」的說法完全是外行人。我只是轉述一位唯識前輩與我聊天的說話。當然我也弄不清這位老師所說的是安慧系統,抑或是護法系統。

應用思考問題

  1. 中觀修空觀,唯識亦修空觀;兩者皆云以「中道」證空;但兩宗所云「中道」卻不相同,所云之空性亦各異。試根據龍樹菩薩《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與彌勒菩薩《辯中邊論》:「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是故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比較兩宗對修空觀的方法,所緣境的不同。(提示:中觀的空性是無自性,唯識眼中的空性是有自性(以空為手段證唯識性。)因為中觀的空性是因假施設(prajñaptiḥ,以語言假名施設)而取;(upādāya;取緣起法而假名施設為空性,猶如取車的組合部分,假名為車。)而唯識是透過分析現象:能所見諸法皆空,最後連空智亦空,以空作手段顯露出的真實體,稱為「空性」,這空性是實有自性。龍樹菩薩和彌勒菩薩都講空性和中道;但前者是「中道觀空」,後者是「中道入空」。前者「中道」的「空」都不可得;後者的空被視為「最後實體」。
  2. 為何說從緣起可見法空、從法空可知諸法無生,三世非實?
  3. 龍樹菩薩提供甚麼方法,讓我們多聞薰習,如理作意地斷我執,從而止息輪迴?試依頌三十七說明。
  4. 小乘人「庸人自擾」,中觀提出「空無自性」不是否認涅槃時這個「我」人間蒸發了,失去享用妙果的涅槃。所以龍樹菩薩批評他們是「愚人」,於「無怖畏處」生「怖」。試引頌三十九及頌四十說明之。
  5. 佛在《阿含經》常說:因為五蘊是以無明為因,與苦是依存的。所以進入涅槃後五蘊不再存在。就好像聖天菩薩在《菩薩瑜伽行四百論》頌二二一說:「究竟涅槃時,無蘊亦無我。」連五蘊都沒有,何況是依五蘊而假名的「我」!試引述頌四十及頌四十一,說明佛教所謂解脫,只是永斷我和我所的執著,而不是叫你把歷劫修來的意識毀滅。
  6. 何謂邪見?為何邪見又稱斷見?何謂正見?為何執實正見便墮入常見?
  7. 為何與邪見相對的正見仍是有漏法?何謂有漏法?有漏法和有為法有何分別?
  8. 為何智者要遠離常斷二邊,才得解脫?試依頌四十二至四十五說明。
  9. 為何賈曹杰說修行人若證悟緣起無自性的空性智慧,遠離所有二分對待,縱仍有苦蘊,未入無餘涅槃,但仍是解脫?
  10. 智慧遠離二分,例如福業與罪業,惡趣與勝生,常見與斷見。試言修行人欲得解脫,亦要遠離罪與福、善與惡。(提示:雖然生善趣是依福業,但這福業仍是有漏,生善趣仍是在輪迴。)
  11. 頌四十五說有「智」就能遠離有與無、福與非福,脫離惡與善的輪迴,有人指這種智是指空觀的智慧,有人則說由於「對頌三十五至四十四的內容」生起勝解,這便是「智」,你認為哪種說法合理?
  12. 「因」、「果」和「生」為何不能以自性成立?試依頌四十七分析之!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寶行王正論》第四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