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mitā Sūtra)第20講

日期:2016年5月28日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傳講



丁八 釋無身何以說法之疑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頗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何以故?善現,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我,為非善取。何以故?善現,說法、說法者,無法可得;故名說法。」

The Lord asked: “What do you think, Subhūti, does it occur to the Tathāgata, ‘by me has Dharma been demonstrated’? Whosoever, Subhūti, would say, ‘the Tathāgata has demonstrated Dharma’, he would speak falsely, he would misrepresent me by seizing on what is not there. And why? ‘Demonstration of dharma, demonstration of dharma’, Subhūti, there is not any dharma which could be got at as a demonstration of dharma.”

佛對善現長老說:「你意下如何?如來會這樣想:『我曾經說法』嗎?善現,不要這樣想啊!為甚麼呢?如果有人說:『如來曾經說法』,這簡直是以為如來尚未證真如而橫施誹謗,這人未能好好理解如來的說話。為甚麼呢?事實上,如來所說的法是不能以言語表達;離開能取、所取,根本無法可說。為了導引眾生證悟真如勝義諦境界,佛才以能說的化身,所說有概念名言的教法而施設方便。」

執著有相的修行人認為:佛雖有五眼,但畢竟法身無形相;沒有物質身體,祂如何說法?所以他們提出:只有在鹿野苑具有色身為五比丘說法的才是佛;同時,執著有能說的佛,所說的教法。世親菩薩在《論釋》說:「如來說亦無,說二是所執;由不離法界,說亦無自性。」(註釋106)意思是說:如前文所言,所謂一切法,是指真如的離言自性,而非世間能引生增上慢的真如增語;所以,佛所說的一切只是指佛內證真如時所證之法(註釋107)。真如的特質是「無所得」、無能取和所取;現在你卻說有能說法的佛、所說的佛法;這只是增上慢人的執著。而事實上,佛為導引眾生接觸離言的真如勝義諦境界,確曾示現為化身佛,以言說說法,但這些只是權宜之法,本身不是真實;眾生了解後便應立即捨棄,如前文曾言:「是故如來密意而說筏喻法門:『諸有智者法尚應斷,何況非法!』」

無著菩薩以語具足來解釋這段經文,並說「於中安立第一義」;意思是佛所說的法,只是指向真如離言自性的教法。

丁九 釋深法恐無人信之疑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於當來世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頗有有情,聞說如是色類法已,能深信不?」佛言:「善現,彼非有情、非不有情。何以故?善現,一切有情者,如來說非有情;故名一切有情。」

Subhūti asked: “Are there, O Lord, any beings in the future, in the last time, in the last epoch, in the last 500 years, at the time of the collapse of the good doctrine who, on hearing such dharmas, will truly believe?” The Lord replied: “They, Subhūti, are neither beings nor no-beings. And why? ‘Beings, beings’, Subhūti, the Tathāgata has taught that they are all no-beings. Therefore has he spoken of ‘all beings’.”

善現問道:「世尊,未來例如五百年後,如來正法將滅時,第六百年開始的眾生聽到這樣具有特色的般若經教,他們會生起深切的信心嗎?」世尊答:「相信此經的是覺悟的有情,不相信此經的仍是普通凡夫,為甚麼呢?善現,那些能深信此經的是覺有情,他們的大乘種性種子已經甦醒;他們不是那些大乘種性未甦醒的普通有情。」

有人會問,如果佛法只是指向和扣緊法身真如的話,而法身真如又只有賢聖才能見能證;那麼末法時代的人會信受《般若經》的經義嗎?世親菩薩解釋佛這段的釋疑:「能說所說雖甚深,然亦非無敬信者;由非眾生非非生,非聖聖性相應故。」(註釋108)意思是說:雖然法身佛所「說」的般若教法甚為深奧,但仍是有人會信的。這類修行人的大乘種性種子已甦醒,他們已脫離凡夫的異生性而趨入菩薩聖眾的正性。當這類修行人聽到此經,自然會全身毛孔豎起,涕淚交加;深生淨信。(註釋109)

無著菩薩在《金剛般若論》以「心具足」(註釋110)中「為念處」解釋這段經文。「念處」是指修行人時刻都應關注及憶念不忘的地方。無著菩薩說:「此處『於諸眾生』中,顯示如世尊念處故;『彼非眾生』者,第一義故。『非不眾生』者,世諦故。『是人即為希有第一』者,顯示說第一義,是不共及相應故。」意思是說:佛時刻都是為利一切有情而說法,而說法內容無論是為了遷就普通凡夫,最終是讓他們了解真如勝義諦而說的世俗諦,又或者對成熟菩薩直接宣說勝義諦;無論佛說世俗諦或勝義諦,都是隨順法身真如的道理。

接著,有人質疑:既然佛所說法全是指向真如勝義諦,而真如的特性是離開能取所取,甚麼都應是「無所得」;那麼修行人包括菩薩和佛理應沒辦法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佛除了釋除這個疑團外,接著還正面地介紹修行人離開增上慢後,如何正確理解無上正等菩提三種特性。

丁十 釋於無上菩提所生之疑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頗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現證無上正等菩提耶?」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無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現證無上正等菩提。」

“What do you think, Subhūti, is there any dharma by which the Tathāgata has fully known the utmost, right and perfect enlightenment?” Subhūti replied: “No indeed, O Lord, there is not any dharma by which the Tathāgata has fully known the utmost, right and perfect enlightenment.”

佛對善現長老說:「善現,你意下如何?如來是否曾經獲得一些實有的東西來現前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呢?」善現長老回答說:「沒有,以我聽過世尊的開示,從沒有提到如來現前曾證得任何無上正等菩提。」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於中少法無有、無得,故名無上正等菩提。

The Lord said: “So it is, Subhūti, so it is. Not even the least dharma is there found or got at. Therefore is it called ‘utmost, right and prefect enlightenment’.

佛說:「對了,善現,對了;當我現證真如時,發覺在這個殊勝境界內沒有任何名言所捉,耳目所見的東西存在;到達這境界便真正圓滿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於中少法無有、無得」的「中」,是指「真如之中」。增上慢人以名言所捉,耳目所見這種「有所得」的方法,在第四禪見到一個類似真如的東西,這是假的無上正等菩提,不是見真如。正如《三十頌》頌二十七云:「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相反,如《入菩薩行》〈智慧品〉頌三十四言:「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餘相,無緣最寂滅。」修行人在第四禪中所見法身真如;於中無有無得,這就是真正修到無上正等菩提,見到法身真如。(註釋111)

事實上,修行人由見道開始,於每個地道都是修持無上正等菩提內證真如,到成佛時,才圓滿無上正等菩提。佛再就於真如中無有無得的特性,提醒修行人要證真如,所修持的無上正等菩提要具備「諸佛皆以真如為自性身,故佛與佛之間在真如中無不平等」、「無我相法相故無有差別」和「純善自他二利圓滿」這三點條件,並強調佛所說的善法不是有所得地能招感世間勝生安樂的有漏善法,而是以無所得而圓滿行持自利利他的無漏善法,例如無上正等菩提。

註釋

  1. 《論釋》頌五十六。
  2. 如前文「善現,一切法、一切法者,如來說非一切法;是故如來說名一切法、一切法。」
  3. 《論釋》頌五十七。
  4. 如月稱菩薩《入中論》〈現前地〉頌四和五云:「若異生位聞空性,內心數數發歡喜,由喜引生淚流注,周身毛孔自動豎。彼身已有佛慧種,是可宣說真性器,當為彼說勝義諦。」又如前文所說,當善現長老聽聞般若法門時喜極而泣,亦說明具根器者是會深信《般若經》。
  5. 「心具足」分六點說明,這些都是無著菩薩提出上求佛地的修行德目;包括為念處、為正覺、為施設大利法、為攝取法身、為不住生死涅槃和為行住淨。
  6. 相傳禪宗五祖弘忍就是以這個於真如中無所得而判別慧能已真正達致見道的境界。如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應用思考問題

  1. 真佛例如法身佛是無法可說,因為法身根本是遠離語言概念,怎能說法?但佛有三身,佛可以藉著眾生福業具備時,以化身來說法。但佛常提醒世人兩點,第一是化身佛說法目的,只是為導引智慧淺薄的凡夫從世俗諦走入勝義諦。第二是化身佛所說儘是權宜之說法,本身並不真實,眾生了解後便應如筏喻般立即捨棄。試引經文解釋:我們應視三藏十二部經非諦非妄的原因。
  2. 後世會有哪類眾生不懷疑般若經教,並深生敬信,依教奉行?試依經文及《論釋》說明。
  3. 無著菩薩認為菩薩應時刻關注及憶持「第一義」,並將這修行稱為「心具足,為念處」,為上求佛地必要的修行德目;何謂「第一義」?為何菩薩應時刻憶持第一義?
  4. 如何判別一位菩薩真正的達到「無上正等菩提」的修行境界?試引《入菩薩行》及本經經文說明。
  5. 以白話解釋下列句子:「說法、說法者,無法可得;故名說法。」「彼非有情、非不有情。」「於中少法無有、無得,故名無上正等菩提。」
  6. 試以本經提及無上正等菩提的特性,論述《六祖壇經》中為何五祖弘忍不傳祖衣給上座神秀,反傳衣鉢給目不識丁的慧能呢?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十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