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mitā Sūtra)第6講

日期:2015年3月21日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傳講




(註釋3)

辛二 明其曾值遇如來積信因

「復次善現,彼菩薩摩訶薩,非於一佛所承事供養,非於一佛所種諸善根;然復善現,彼菩薩摩訶薩,於其非一、百、千佛所承事供養,於其非一、百、千佛所種諸善根,乃能聞說如是色經典句,當得一淨信心。

And these Bodhisattvas, Subhūti, will not be such as have honored only one single Buddha, nor such as have planted their roots of merit under one single Buddha only. On the contrary, Subhūti, those Bodhisattvas who, when these words of the Sūtra are being taught, will find even one single thought of serene faith, they will be such as have honored many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Buddhas, such as have planted their roots of merit under many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Buddhas.

應當知道這些具戒、德和慧的菩薩不只曾經讚美承侍一位佛陀,亦不只在一佛處種下善根;而是曾讚美承侍過成千上萬的佛陀,在成千上萬的佛處種下善根;這些具足三學,曾值遇如來的菩薩,當聽聞這些有特色的般若經典時,是會產生清淨信心的。

「善現,如來以其佛智悉已知彼,如來以其佛眼悉已見彼。善現,如來悉已覺彼一切有情,當生無量無數福聚,當攝無量無數福聚。

Known they are, Subhūti, to the Tathāgata through his Buddha-cognition, seen they are, Subhūti, by the Tathāgata with his Buddha-eye, fully known they are, Subhūti, to the Tathāgata. And they all, Subhūti, will beget and acquire an immeasurable and incalculable heap of merit.

善現,如來用祂的佛智和佛眼以現量完全了知這些具足三學,曾值遇如來教導的有情,他們全都生起了無量無數的福德資糧,並且熏攝無量無數的福德資糧。

上堂介紹第二疑,釋無相因果俱深眾生難信之疑。世親菩薩首先解釋何謂「因果俱深」;發趣菩薩乘者因要依於菩提心,不為世俗任何目的;遠離我見,不住相、想而修六度,這就是「因深」;我們一向愛敬「諸相具足」的化身佛竟是虛妄,而凡夫不能認識的「非相具足」的法身佛才是非虛妄;這就是「果深」。善現長老憂慮末世眾生不能接受,般若經典所說無相因果這樣深奧的道理;尤其是在沒有人能成就阿羅漢果的年代,就連「人無我」這道理也體證不了,遑言以體證空性來對治煩惱的根本──無明。世尊安慰善現說:末法時代也會有具戒、具德和具慧的修行人,他們過去世曾承侍供養諸佛,並已積聚無數福德資糧;他們亦從諸佛處學習過斷除我想、法想的道理;當他們聽到般若經典,是會涕淚交加,並生起淨信的(註釋38)。事實上,經文第三功德校量時亦提到善現長老曾「聞法威力,悲泣墮淚,俛仰捫淚」。

世親菩薩在《論釋》讚歎這些「得一淨信心」的修行人,「由彼信解力,信故生實想。」(註釋39)所謂「實想」是指淨信者能隨順無漏智而趣入諸法實相。

無著菩薩在《金剛般若論》以「欲得法身」──第四個菩薩修行歷程來解釋這段和後面第三疑有關經文。這裡將法身分成言說法身和證得法身。用言說法身解釋第二疑經文,而證得法身又分為智相法身和福相法身,前者解釋第三疑,後者解釋初重功德校量經文。無著菩薩以五層修學來解釋佛密意說如何得言說法身的方法:「一顯示修行;二顯示集因;三顯示善友攝受;四顯示攝福德相應;五顯示實相中當得實想故。」(註釋40)所謂顯示修行,「具足尸羅,具德、具慧。」至於欲得言說法身,要先修學增上三學,得福慧資糧;住於三摩鉢底。顯示集因,正如經文提到承侍供養千萬諸佛,對諸佛生起淨信。顯示善友攝受,就如經文中如來以佛智、佛眼加持護念這些修行人。顯示攝福德相應,正如經文言當生、當攝無量福聚。所謂「生」,是指現世受佛智、佛眼加持護念,福德生起;所謂「攝」,指生起後,福德仍能相續薰習不斷。

辛三 明其過去曾修二無我致令福德薰習不斷,具足福慧

質疑:為甚麼這些曾經承侍供養諸佛的修行人有如此深厚的福德,能夠值遇如來,承侍供養如來呢?

解惑:因為祂們能遠離四種我想、四種法想,所以祂們除了現世生起無量無數福聚外,未來世這些福聚仍能相續,薰習不斷。

壬一 以斷除四種我想故得

「何以故?善現,彼菩薩摩訶薩,無我想轉,無有情想,無命者想,無士夫想,無補特伽羅想,無意生想,無摩納婆想,無作者想,無受者想轉。

And why? Because, Subhūti, in these Bodhisattvas, (1) no perception of a self takes place. (2) No perception of a being. (3) No perception of a soul. (4) No perception of a person.

為甚麼祂們有這麼廣大福德呢?因為這些菩薩遠離一切我見,所以沒有我想、有情想、命者想和補特伽羅想等生起。

無論梵本經文、無著菩薩或是世親菩薩的《論釋》,甚至其他異譯本,均只是列出四種我想;將士夫想、意生想、摩納婆想、作者想和受者想歸入外道所執之我想。釋尊在前文教修行人如何攝伏其心時,便反覆叮嚀說:「如是菩薩摩訶薩,如不住相、想應行布施。」「相」是對境相狀,「想」是起分別心;由於執著五蘊身實有,所以生起我想。(註釋41)誠如世親菩薩說:「此於別別五蘊有情,自生斷割,為『我想』故;見相續起,作『有情想』;乃至壽存,作『壽者(即命者)想』;命根既謝,轉求後有,作『更求趣(補特伽羅)想』。」(註釋42)一個具慧的修行人,必定具有斷除上述四種我想的潛能或能力,這時,我們就可以確定祂歷劫以前,必曾值遇如來,承侍供養如來;亦能肯定,祂生生世世必逢善知識,傳承空性學說。

世親菩薩不放鬆,再提到「具慧」菩薩不單只要斷除「四種我想」,還要斷除「四種法想」。「能斷於我想,及以法想故;此名為具慧,二四殊成八。」(《論釋》頌十一)。

壬二 以斷除四種法想故得

「善現,彼菩薩摩訶薩無法想轉、無非法想轉,無想轉、亦無非想轉。

Nor do these Bodhisattvas have (5) a perception of a dharma, or (6) a perception of a no-dharma. (7) No perception or (8) non-perception takes place in them.

同時,菩薩(因了解緣起的意義)不會執著任何東西都實有,亦不會執著任何東西都是實無;(因了解空性的意義而)不會執著空性可以用言語概念表達出來;亦不反對可以藉著言說概念向初基凡夫傳播空性學說。

世親菩薩在《論釋》說:「能取的東西例如六根,所取的東西例如六境都不是實有,而一些愚癡的眾生卻執為實有,這就是『法想』;不執著法想,就是『無法想轉』。另一方面,雖然諸法不是實有,但眾緣聚集時所顯現的東西卻不是實無;不過,一些更愚癡的眾生卻執這些如幻因緣和合的東西實無,這就是『非法想』;不執著非法想,就是『無非法想轉』。而諸法這種非實有非實無的現象,稱為緣起自性空,這種『空性』不能用『想』──所謂言語概念表達出來。『想轉』就是執著空性可以用言語概念完全表達出來;這不能契合空性離開相想的特性,故修行人要『無想轉』,不執著用世俗的心智言語可以完全表達出空性。相反,一些愚者聽聞空性不可說,便謂有言皆非;這便是『非想轉』。具慧修行人應『無非想轉』,不反對可藉著世間言語概念來安立法教(註釋43),向世俗凡夫傳播空性學說。」(註釋44)

前文辛二明菩薩曾值遇如來積集信因中,提到無著菩薩說得言說法身有五種方法,而最後一種方法是顯示實相中當得實想;所指的就是具慧修行人要遠離四種我想、四種法想,庶幾得到言說法身。所謂言說法身,就只是詮顯法身之理,只是證得法身之因。若要進一步欲求證得法身,就不能執著名相,有「法」、「非法」的分別。

「所以者何?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有法想轉,彼即應有我執、有情執、命者執、補特伽羅等執;若有非法想轉,彼亦應有我執、有情執、命者執、補特伽羅等執。

And why? If, Subhūti, these Bodhisattvas should have a perception of either a dharma, or a no-dharma, they would thereby seize on a self, a being, a soul, or a person.

(若要無漏智生起,這時修行人便不能執著任何名相,所謂法與非法分別。)因為無論有「法想」生起或有「非法想」生起,都會連帶著有我執、有情執、命者執和補特伽羅等執。

當具戒、具德和具慧的修行人依著夙世值遇如來的教授,經久修行斷除四種我想、四種法想的空觀;當經歷到欲求言說法身的最後階段時,除了要斷除內心染上煩惱的「非法想」,看破它們的無自性外,還要斷除認為空觀是絶對完美的「法想」,所謂「空性」都是約定俗成的名言而已;如此一方面釋放在「對境」框架內綑縛的東西,一方面警惕自己如果在任何「法相」上起分別想,或在任何「非法相」上起分別想,都會帶出一個問題:誰在對境上起分別心?這個「誰」就是四種我想了。所以佛在此特別強調:「如有法相想、非法相想,都必連帶有四種我相想生起。有我相想生起,見道、證得法身、無漏智現起就成空話了。」(註釋45)要過渡這個樽頸位,作為過來人的寂天菩薩提供了一個善巧方便:「若久修空性,必斷實有習;由修無所有,後亦斷空執。當云皆無實,不得所觀法。無實離所依,彼豈依心前?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餘相,無緣最寂滅。摩尼如意樹,無心能滿願;因福與宿願,諸佛亦現身。」事實上,如前文所說,具戒、具德和具慧的佛弟子,無論在甚麼時候和地點,只要憑著「一淨信心」;無心能滿願的佛眼、佛智,便會像如意寶珠一樣(註釋46),加持護念著佛弟子,由「言說法身」過渡到「證得法身」哩!

「何以故?善現,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故如來密意而說筏喻法門:『諸有智者法尚應斷,何況非法!』」

“And why? Because a Bodhisattva should not seize on either a dharma or a no-dharma, therefore this saying has been taught by the Tathāgata with a hidden meaning: “Those who know the discourse on dharma as like unto a raft, should forsake dharmas, still more so no-dharma.”

為甚麼(執著法想就有我想呢?因為微細的我執不顯現時,是會躲藏在內心深處待緣例如有法想、非法想時出現。)呢?善現!由於這緣故,如來教修行人以般若體證空性時,要捨棄修福慧的有關言教。就像船筏之喻一樣,既然到達彼岸,便應捨去船筏。佛說:「隨順定善解脫的言教『法』尚要捨去,何況未能隨順空性的勝生安樂言教『非法』呢!」

這裡所謂的「法」是指積聚智慧資糧的教法,所謂「非法」是指積聚福德資糧的教法。前者依之能達定善解脫,後者依之能達勝生安樂。前者能契合空性,藉著後者能令我們順緣增上獲證菩提。而作為大乘到彼岸的這艘船筏,船筏只荷負福慧二資糧,當船抵岸時,修行人就必須抽身捨筏才能上岸。而所謂的「密意」是指佛囑咐修行人要以智慧為重,喻之為「法」;福德為輕,喻之為「非法」。再上一層的密意是「證得法身」為真實,「言說法身」為虛妄;所以佛緊接經文在第三疑和初重至四重功德校量再深入分析這兩重密意。「證不住於法,為是隨順故;猶如捨其筏,是密意應知。」(註釋47)

註釋:

  1. 誠如月稱菩薩在《入中論》〈現前地〉頌四和五說:「若異生位聞空性,內心數數發歡喜;由喜引生淚流注,周身毛孔自動豎。彼身已有佛慧種,是可宣說真性器,當為彼說勝義諦。」
  2. 《論釋》頌十四。
  3. 《金剛般若論》〈欲得法身〉。
  4. 誠如龍樹菩薩《寶行王正論》〈安樂解脫品第一〉頌二十九、三十提到對某東西例如五蘊有分別執著時,心念說:「這就是我了。」便是起「我想」;但如果了知五蘊不實,「我想」便不生起。「諸陰(五蘊)我執生,我執由義虛;若種子不實,芽等云何真?若見陰不實,我見則不生;由我見滅盡,諸陰不更起。」
  5. 《論釋》頌十二。頌文說:「別體相續起,至壽盡而住,更求於餘趣,我想有四種。」此外,蓮花戒菩薩(740-796)將這「四種我想」簡單地演繹:「心念:『此是我也!』執有我者,即是『我想』;執有我所者,即是『有情想』;執我乃至住壽之間,即是『命想』;執輪迴數數趣者,即是『補特伽羅想』。」
  6. 《解深密經》謂「法假安立」,《唯識三十頌》謂「由假說我法」,都是這個意思。
  7. 《論釋》頌十三云:「皆無故非有,有故不可說,是言說因故,法想有四種。」
  8. 修行人如何突破由欲得言說法身而進入證得法身,如何由文字般若轉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如何確實斷除四種法相想、四種我相想,可參考寂天菩薩《入菩薩行》〈智慧品〉頌三十二至三十五或拙作《入菩薩行講義下卷》頁五十六至五十九。
  9. 根據月稱菩薩《入中論》〈究竟佛地〉頌十八解釋佛報身時說:「此寂滅身無分別,如如意樹摩尼珠,眾生未空常利世,離戲論者始能見。」
  10. 《論釋》頌十六。

應用思考問題

  1. 經文的第二疑是「斷無相因果俱深眾生難信之疑」。何謂「因果俱深」?試依世親菩薩所言而解釋。為何說第二疑是樽頸位,能釋此疑,可知全經大概?
  2. 無著菩薩以「欲得法身」來解釋第二和第三疑;並將法身分為言說法身,以之解釋第二疑,證得法身解釋第三疑;而證得法身分為智相法身和福相法身;前者解釋第三疑,後者解釋初重功德校量。何謂言說法身、證得法身、智相法身和福相法身?這和「如來密意而說筏喻法門:『諸有智者,法尚應斷,何況非法!』」的佛「密意」有何關係?
  3. 無著菩薩在《金剛般若論》提到欲得言說法身的五種方法,試分別詳述之。
  4. 何謂四種我想、四種法想?又為何菩薩有法想或非法想生起,就必會連帶生起我想?有「我想」生起有何過患呢?
  5. 為何佛說只有「一淨信心」的修行人才能對般若經生起實想,更獲得如來以其佛眼見彼,佛智知彼,令到這修行人當生、當攝無量福聚?試解釋何謂一淨信心、佛眼、佛智、生、攝和福聚。
  6. 經云:「如來密意而說筏喻法門:『諸有智者,法尚應斷,何況非法!』」何謂法?何謂非法?何謂密意?為何說明白這句說話,就能啟迪我們領悟《金剛經》全經的要旨,是證入法身的竅門?試詳解釋。
  7. 唯有具戒、具德為前行基礎,復曾值遇承侍如來;復能具慧斷四種我想、四種法想的修行人能對般若經生「一淨信心」;不會發生因無相因果俱深而難信疑惑。試以白話簡介佛如何斷善現長老第二疑的教言。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六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