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Mahāyānasūtrālaṁkāra)第13講

日期:2016年1月2日
彌勒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釋論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 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傳講



要:往昔釋尊初發菩提心,喚醒成佛種子;積聚無量福慧資糧;經一阿僧祇劫修得無分別智生起,配合大悲平等心而現見真如;入於初地。再經另一阿僧祇劫修成滅盡定,永伏俱生我執,得十自在神通,蒙燃燈佛授記為第八地菩薩。再經第三個阿僧祇劫,坐大蓮華蒙諸佛白毫灌頂,最後心入金剛喻定,永捨煩惱障和所知障習氣,顯得大涅槃,生起大菩提。總結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經驗,衪慈悲地勸勉後輩,累積相當福慧資糧後,時刻謹記「心根安法界,解念唯分別。」修行人要安住於遣除人我、法我後所顯的真如法界;並以勝解心了知一切現象都是諸識所緣,唯識所現。誠如是,修行人便能「速窮功德海」。

今堂,彌勒菩薩要求修行人時刻思惟大乘教法第二個主題:菩薩所修神通。誠如我較早前開講《寶行王正論》時常說:大乘希望所有修行人都具有神通能力,因為倘若沒有神通,怎能救度世人?怎能調彼伏彼?《瑜伽菩薩戒》第四十四條就特別提到,有神通的菩薩假使見到非法行而不去威折這些作惡有情,便違犯菩薩戒。修成神通,談何容易,首先修止不但要達致第四禪,還要有無分別智令心住於真如,在三摩地不動搖下,才可示現神通。具體來說,至低限度是初地菩薩才能顯現神通,未見道的凡夫例如魔術師,充其量只能運用幻術迷惑人心。「第四極淨禪,無分別智攝,如所立方便,依此淨諸通。」雖然修成神通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得神通後,就能隨意自在地達成自利利他菩薩事業。例如菩薩能以天眼見十方情器世界如何形成,如何壞滅;又例如菩薩能輕而易舉地將宇宙萬象展現在某個要度化的眾生面前。「世生成壞事,見彼猶如幻;種種他所欲,自在隨意成!」菩薩甚至只是以神通放光,照射到受苦的眾生身上,就可以為其解除痛苦;甚或透過神通放光來降魔伏妖。「神光照惡趣,令信生善道。威力震天宮,動殿令魔怖。」還有,高階例如三淨地菩薩們,就能在大盛宴上集體變現神通,齊心協力改變某個世界;甚至在這些世界顯示有佛出世。「遊戲諸三昧,僧中最第一,恆現三種化,以是利眾生。」菩薩最殊勝的神通炒用,莫過於變現莊嚴佛國淨土,攝引眾生往生。「智力普自在,刹土隨欲現;無佛令聞佛,懸擲有佛境。」最後,彌勒菩薩以大自在、大歡樂和大無畏來形容菩薩偉大的神通事業。菩薩能安置有情於自在自主安樂之處,是大自在;常以歡喜心運用神通利益眾生,是大歡樂;如獅子般威猛,敢於面對並折伏四魔——煩惱魔、死魔、五蘊魔和天子魔的恐嚇威脅,就是大無畏。「能安不自在,常勤於利物,行有無怖畏,勇猛如獅子。」

丁二 思惟所修六神通:〈神通品〉

世親菩薩說:「說真實義已,次顯菩薩神通相。」

戊一 神通之自性

一 起滅及言音,心行亦先住;

向彼令出離,六智自在通。

The power of the bodhisattva who has achieved bravery lies in his intuitive knowledge of lives, speech, minds, the sum of good and evil, proper destinations, and transcendence, such psychic powers being unobstructed throughout the universe regarding all varieties of beings.

具有勇猛自在力量的菩薩,能無障礙地遍知六種境界:眾生生死起滅情況;眾生一切語言音聲;眾生刹那相續的意念;眾生過去所積集善惡質量和數量的情況;為利益眾生而遊歷任何國土;了知眾生能否斷盡煩惱而出離輪迴。

一般認為,一位理想的菩薩應具備智、仁、勇三方面的超凡特質,而作為大乘修行人亦應時刻思惟,如何以無分別智證得真如,與及以無分別智現證真如之三摩地去修煉六種勇猛自在神力,俾能無礙地成熟自他有情相續;完成菩薩仁者的大願。這就是本論第七〈真實品〉、第八〈神通品〉和第九〈成熟品〉這三品的中心思想。彌勒菩薩強調如果修行人時刻繫念不忘,就會嚐到大乘教法的法味。「食膳譬,為令思惟得法味故。」(註釋108)

世親菩薩在《論釋》說:「起滅者,謂生死智境;知諸眾生生死故。言音者,謂天耳智境,隨彼所起言語悉聞知故。心行者,謂他心智境,能知他人心行差別故。先住者,謂宿命智境,知彼先住善惡所集故。向彼者,謂如意智境,隨彼處處往教化故。出離者,謂漏盡智境,知彼眾生出離應不應故。」「出離應不應」是指漏盡通,能知眾生是否具足出離生死,進入涅槃的能力。菩薩以現證真如之三摩地,能對於世間六種境界:生死智境、天耳智境、他心智境、宿命智境、如意智境和漏盡智境都能勇猛自在,遍知無礙;這就是佛教神通的特質;跟世間未見道的外道凡夫以幻術變化,無中生有,蠱惑人心,迷人耳目的所謂法術,明顯不同。

戊二 神通之因

世親菩薩說:「已說自性,次說修習。」

二 第四極淨禪,無分別智攝;

如所立方便,依此淨諸通。

Having reached the full purity of the fourth contemplation, through maintaining nonconceptual intuition and conscious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reality revealed by the teachings, the bodhisattva attains the supreme accomplishment of power.

菩薩修止時達致第四禪境界,修觀時以無分別智為助伴,並依上述〈真實品〉教示,安住於真如,再透過不同方法觀前述六境,就可以成就六神通。

米滂仁波切在《勝乘甘露喜筵》記載了修習六神通的「所立方便」:「欲得天眼通,專注作意光明周遍十方,並無礙現見一切色法;欲得神足,專注作意身輕無礙隨意變現;欲得天耳,專注作意種種音聲差別,欲彼一切現前;欲得他心,專注作意他心種種行相,欲彼一切現前;如是欲得宿命、漏盡智通,於宿生事,後世事,於四諦、三解脫等,分別專注作意,欲其現前。」這裡所謂作意,指的是起心動念。四諦是指苦、集、滅、道之世間和出世間因果。三解脫不是三解脫門,而是指三種幻化道:所謂有色觀色之解脫、無色觀色之解脫和除障觀可愛之解脫。那為何修習六神通必先具備修止達到第四禪呢?這是根據釋尊在《中阿含經》所記錄修行的經驗:「諸賢!我已斷此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諸賢!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學如意足智通作證。……學漏盡智通作證。」(註釋109)為何稱第四禪為極清淨呢?根據《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說:「第四靜慮有四(禪)支(數目):一不苦不樂受,二行捨清淨,三念清淨,四心一境性。」(註釋110)其中捨清淨和念清淨是初禪至三禪所沒有的,只有第四禪才具有這清淨境界。菩薩寂止於第四禪,以無分別智為助伴修空觀,再加上種種方便,便修成六神通。

此外,龍樹菩薩在《寶行王正論》〈菩提資糧品〉頌九十二至九十七,亦教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積聚福慧資糧,招感六神通果報。「支提列燈行,幽闇秉火燭;布施續明油,故得淨天眼。」在支提佛塔用線串起燈鬘;在黑暗處點燈,布施燈油;這樣便得天眼通。「供養支提時,即設鼓聲樂;蠡角等妙音,故獲淨天耳。」向支提佛塔獻供時吹奏海螺、號角、鼓聲和其他美妙音樂;由此得天耳通。「於他失默然,不談人德闕;隨順護彼意,故得他心智。」對別人的過失保持緘默,不評論別人操守的缺失;隨順別人並擁護他的想法;這樣能得他心通。「由施徙舟乘,運致羸乏人,恭謹瞻尊長,故獲如意通。」為羸弱和貧窮者提供舟車運送等服務,以騎乘送迎耆老尊長;便獲得如意通。「令他憶法事,及正法句義;或淨心施法,故感宿命智。」透過引領別人謹記與正法相關的事情,包括正法經論之義理,及以清淨心說法;便能獲得宿命通。「由知真實義,謂諸法無性;故得第六通,最勝是漏盡。」透過體證諸法真實義,亦即是諸法無自性;便得第六種神通,也是最殊勝的漏盡通。

戊三 神通之果

三 三住住無比,所住善供養;

令彼得清淨,是說神通果。

The bodhisattva always lives with the incomparable and magnificent, holy, divine and sublime stations; simultaneously visiting all universes, he worships the buddhas and leads beings to perfection.

菩薩神通有三果:一、恆常處於無與倫比的、偉大的、神聖莊嚴的和勝生狀態的勝住果;二、參訪諸佛刹土並承事供養諸佛的善供養果;三、引領眾生達致圓滿成就的令他清淨果。

世親菩薩在《論釋》中解釋「勝住果」說:「此住有三種:一聖住,二梵住,三天住;所得無比無上故。」意思是說,勝住果令菩薩以神通力安住於賢聖住處,例如真如法界和滅盡定境;這是聖住。菩薩安住於四無量自他平等心,是為梵住。菩薩色身常住於第四禪天,是為天住。世親菩薩又說:「菩薩能以神通往返十方諸佛國土,因供養諸佛而得『善供養果』。」菩薩復能於十方世界示現神通;眾生因景仰而供養菩薩,從而令他們獲得清淨;這便是令他清淨果。

彌勒菩薩接著提出菩薩神通的六種清淨作用,分別是天眼業、神變業、放光業、遊戲業、化身業和清淨業。

戊四 神通之業用

四 世生成壞事,見彼猶如幻;

種種他所欲,自在隨意成。

He sees all universes, along with their sentient beings, evolutions, and dissolutions, as just like a magician’s illusions; and, having his tenfold mastery, he manifests such cosmic events in various forms, according to his wish.

菩薩能以天眼業見十方情器世界,知悉它們如何形成,如何壞滅;世間就如魔術師的幻事一樣。菩薩神變業能因應眾生欲求,以十自在神力隨意將不同宇宙境象呈現在眾生面前。

前半偈是菩薩的天眼業用,後半偈是神變業用。世親菩薩在《論釋》說:「十種自在如《十地經》說。」十自在是第八地菩薩擁有的神通業用,分別指一、菩薩能加持自己壽命達無量劫,是壽自在。二、菩薩能隨意出入滅盡定,是心自在。三、菩薩能將任何物質轉化變成財富,莊嚴世間,例如點石成金,是財自在。四、菩薩能將某人的未來業果顯現在前,是業自在。五、菩薩能隨意投生在任何界度,是生自在。六、菩薩能隨著自己意願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成就佛果,並招感佛土,是願自在。七、菩薩能依眾生的祈願,示現出充滿佛的大千世界,是勝解自在。八、菩薩能於所有世界中示現神通,是神通自在。九、菩薩能示現佛的十力、四無畏等殊勝教法,展示三十二相和圓滿正覺,是智自在。十、菩薩能開演無邊、無中,例如般若中觀的教法,是法自在。(註釋111)

五 神光照惡趣,令信生善道。

威力震天宮,動殿令魔怖。

Emitting radiant light rays, he causes those who suffer violently in the hellish states to migrate to the heavens, and, causing the lofty, elegant palaces of Māra’s followers to shake, he terrifies the demons.

菩薩能放射萬道光芒,下照三惡趣;當劇苦眾生一接觸到光芒,內心即生起信心,同一時間超昇到人天善道。此外,光芒觸及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郊野的天宮,震動住於該處的天魔眷屬,威懾他們造魔業的氣焰。

世親菩薩在《論釋》說:「此偈顯示(放)光業。(放)光業(有)二種:一救苦、二怖魔。上半偈明救苦;謂下照惡道眾生,令發信心得生善道故。下半偈明怖魔;謂上照天宮,(震)動魔宮殿令魔驚怖故。」

六 遊戲諸三昧,僧中最第一,

恆現三種化,以是利眾生。

In the midst of a supreme assembly, the bodhisattva manifests the play of innumerable concentrations, while at all times carrying out beings’ purposes through artistic, incarnational, and supreme emanations.

在諸佛菩薩眾會中,菩薩示現無量三摩地,幻變種種遊戲境;又為利益一切有情,菩薩恆常示現工巧化身、隨欲化身和殊勝化身。

世親菩薩在《論釋》說:「此偈上半顯示戲業,於佛眾中遊戲諸定最得自在。」米滂仁波切舉只有第十地例如是文殊菩薩獨有的「首楞嚴三昧」為例,說明這就是菩薩神通遊戲業用的例子。「首楞嚴三昧」是梵語音譯,意譯為勇猛伏定意;意思是十地菩薩不必在形相方面用力去做某件事,例如救度工作,其功德也能彰顯,其事業亦得光耀。(註釋112)世親菩薩又說:「下半(偈)顯示化(身)業。化(身)有三種:一業化:工巧業處自在化故。」業化指工巧化身,是由工匠製作出佛像佛畫,給眾生供養禮拜,從而獲福;用來利益有情。「二隨化:隨化欲自在化故。」為了救度有情,菩薩有時化身為人、動物,甚至死物如山丘、橋樑、飲食和衣服。「三上化:住兜率天等勝上化故。」上化又稱殊勝化身,例如釋尊從兜率天下降至涅槃等八相成道的示現。

七 智力普自在,剎土隨欲現;

無佛令聞佛,懸擲有佛境。

Through his mastery of intuitions he realizes a pure land so that he may manifest whatever he wishes to benefit beings. For those who have never heard the name “buddha”, he makes the name “buddha” known and thereby sends them on to other realms not lacking buddhas.

具足(十自在中)智自在的菩薩,能隨眾生願求而變現淨土,向他們展示佛十力和三十二相。而智自在亦能向未聞「佛」名的眾生,令得聞佛名,使之生起淨信;最後安置他們投生在有佛出世的世界。

這偈顯示神通第六種清淨業。世親菩薩解釋說:「(清)淨業(有)二種:一淨刹土,二淨眾生。上半偈明淨刹土;由智自在隨彼所欲,能現水精琉璃等清淨世界故。下半偈明淨眾生;於無佛世界,能令聞佛起淨信心;生有佛處故。」

戊五 神通之相應

八 成熟眾生力,諸佛所稱譽;

發語無不信,如是說相應。

The bodhisattva’s ability to develop living beings is like the power to fly of a bird whose wings are fully grown. He receives exceptional praise from the buddhas, and his speech is authoritative for beings.

菩薩化度眾生的能力有如大鵬翱翔虛空,顯示祂們神通成熟。菩薩常得諸佛特別讚賞,顯示衪們具足堪受稱譽的功德;一切眾生無不信受菩薩教誡,顯示衪們有調御眾生的能力。

這裡所謂「相應」,是指菩薩修行所獲的功德,是否因果對稱,名實相符。而菩薩歷三大阿僧祇劫積累無量福慧資糧,其功德實應不可思議,所以世親菩薩說菩薩由神通成就所得的功德極大。誠如世親菩薩在《論釋》說:「神通相應有三種:一成生相應:譬如鳥翅初得成就。二稱譽相應:常得諸佛之所讚歎。三信受相應:凡所言說人皆信受。」

戊六 神通之分類

九 六智及三明,八解八勝處;

十遍諸三昧;勇猛資神通。

The power of the brave one consists of six superknowledges, three knowledges, eight liberations, eight sovereignties, ten totalities, and innumerable concentrations.

菩薩勇猛神通,依運作模式不同而分成六類:六神通、三明、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和無數(例如首楞嚴)三昧。

菩薩神通依運作情況不同而分六類。一、六神通:如前述的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通。二、三明:指宿命明、天眼明和漏盡明。「通」和「明」不同,宿命通指的是清楚了知過去世所做的所有事,而宿命明是知過去世所做所有事的原因;所以宿命明稱為前際明,天眼明稱為後際明,與漏盡明三者和合作用,就能了知過去、現在、未來發生的事及發生的原因。三、八解脫、八勝處和十遍處:這三種由心學發展出神通,都是以勝解作意為中心,展開修煉。這三種神通是由低至高分別獲得三種色心自在變化的不同階段。八解脫是指修行人透過觀色境而背捨色境上的煩惱而得解脫;這裡的解脫不是指涅槃,而是指以勝解作意,下定決心專注於在從三界九地各地煩惱中脫離其繫縛。(註釋113)最後的第八(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則視作滅盡定。四、八勝處:是從前述八解脫的勝解作意上生起勝知勝見;勝處有制伏所緣境的意思。換言之,八勝處有制伏外境色相所生起的貪欲,並能於色法上生起神通變化;所以八勝處唯觀色境。(註釋114)修行人由淺入深,最初先於所緣境事思惟勝解,能背捨解脫貪欲,是名八解脫;其次是能制伏超越外境色相,起神通變化,是名八勝處。為了更進一步將神通變化的成就伸展到遍一切處,例如色究竟天;便要修十遍處。五、十遍處:指依勝解作意觀察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識這十種東西,無二無量地周遍十方一切處;據云,修成十遍處除了於彈指間能到色究竟天外;還可轉變物質形相,如一變多,多合為一等神通妙用。六、諸三昧:三昧簡稱為「定」。三昧是音譯,亦作三摩地;意譯等持,是別境心所之一;於所觀境,產生平等持心,令心專注不散為自性,又能引發抉擇智慧為業用。諸三昧是十地菩薩以勝解作意和定心所變現諸種遊戲境界,在世間展開度化工作;其中以文殊菩薩的入首楞嚴三昧,在世間示現變化遊戲境最為人津津樂道。

戊七 結讚大乘神通之殊勝

十 能安不自在,常勤於利物,

行有無怖畏,勇猛如獅子。

He whose intelligence has attained the highest mastery always establishes powerless beings in independence, and always single-mindedly enjoys himself in benefiting others. The good, brave bodhisattva roams through his lives just like a lion.

菩薩的神通有三種殊勝:能以智慧安置無力的眾生於能獨立自主之處,為大自在;常懷歡喜心於利生事業上專注一味,為大歡樂;為了利益眾生,猶如獅王般勇猛,不畏懼煩惱邪魔損害而住於三界,為大無畏。

如世親菩薩在《論釋》說:「菩薩神通有三種大:一自在大,眾生由煩惱故不得自在,菩薩智力能自在安置故。二歡樂大,由常勤利益眾生一向樂故。三無畏大,行三有中得極勇猛如獅子故。」

註釋

  1. 見前文〈緣起品〉頌二,世親菩薩有關釋文。
  2. 見《中阿含經》〈長壽王品〉〈迦絺那經〉。
  3. 見《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八十〈十門納息〉。
  4. 詳見拙作《入中論講義》頁六○八。
  5. 見鳩摩羅什譯《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上:「菩薩住首楞嚴三昧,發大精進得諸善法;……菩薩悉知一切諸法,常住法性不來不去;如是遠離身口意行,而能示現發行精進,亦不見法有成就者;現於世間發行精進,而於內外無所作為。常能往來無量佛國,而於身相平等不動……。」
  6. 八解脫是一、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想受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在《現觀莊嚴論略釋》頁七一提到八解脫屬隨順菩薩所有道相智,而前三種屬變化道類,能成就種種變化作用;後五種屬現法樂住道類,能於現法中成就三摩地安樂住之作用。
  7. 有關八勝處的觀法,見《中阿含經》卷五十九〈例品第一得經〉。八勝處是: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內無色想觀外色青,內無色想觀外色黃,內無色想觀外色赤,內無色想觀外色白。所謂內有色想是指自己心中所起的物質相貎,其他人都可以看到;內無色想是其他人都看不到。觀色少是指先觀自身或身邊簡單的境事;觀色多是再進而觀身外較繁複例如房舍、園林、國土等境事。

應用思考問題

  1. 六神通是菩薩現證真如後,以無分別智和第四禪的定力,對世間六種境界都遍知無礙,遍行無阻;甚至為利益眾生而示現種種變化。試以頌一和頌二說明菩薩如何修煉六神通和六神通所行的六種境界。
  2. 除了修成無分別智和第四禪定境能成就神通外,龍樹菩薩在《寶行王正論》亦提到在日常生活中積聚福德智慧資糧亦可成就六神通,試引頌文說明。
  3. 菩薩大顯神通,為自己和眾生帶來甚麼的效能結果?試依頌三說明。
  4. 神通有六種清淨業用,試依頌四至頌七以白話翻譯說明。
  5. 高階位如第八地菩薩的神變業,能隨意將不同的宇宙萬象呈現在眾生面前,這就是十自在。試依《入中論講義》頁六○八詳述之。
  6. 菩薩藉著放光來達致救苦和降魔二種功效,試依頌五及你讀過的經論引證。
  7. 高階位菩薩的化身與佛一樣,有業化、隨化和上化三種變化身;不單有化身,還有化土,例如觀世音菩薩有普陀洛伽淨土。請依頌六和頌七說明。
  8. 菩薩有三種名實相符的功德,所謂成生相應、稱譽相應和信受相應,試依頌八說明。
  9. 無論大乘或小乘,要達到神通成就,便要勤修增上心學和慧學;尤其與意識相應的勝解作意,隨著修行人不斷強化鍛鍊,就得到令色心自在變化,甚至達到轉變物質形相等效果。試依八解脫、八勝處和十遍處這三種不同程度的心學鍛鍊來說明。
  10. 菩薩修大乘神通變化有何殊勝?試依頌十說明。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大乘莊嚴經論》第十三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