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Mahāyānasūtrālaṁkāra)第17講

日期:2016年5月7日
彌勒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釋論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 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傳講



提要:上堂提到第十地菩薩透過轉依,將有漏生命捨離,轉得無漏生命;而這個轉依是以二道——極清淨出世智道(根本智)和無邊所識境界智道(後得智)——將有漏第八識中的有漏煩惱障和所知障種子斷捨;此外又證得真如的無生道理,由是生得大菩提、顯得大涅槃這兩種圓滿白法;除成就法報化三身外,更以真如為自性身,是為佛果。「二障種恆隨,彼滅極廣斷;白法圓滿故,依轉二道成。」

今堂繼續講述佛果第五種性質¾¾「周遍」情器世界。由於諸佛以真如作為自性身,而真如是眾生的共依本體;所以說「虛空遍諸色,諸佛遍眾生。」話雖如此,即使佛示現在面前,邪惡的眾生也失諸交臂;猶如在破爛的水瓶中映照不到月亮的倒影。所以眾生必須福德具足,方能值佛出世。「如是眾生過,佛像亦不現。」佛果第六種性質¾¾說法度生的事業能無間地任運成就。諸佛安住於無漏法界,雖遠離人類一切虛妄分別,但仍能無間斷地任運自然說出各種教法,完成各種利生事業。「佛化及佛說,無思亦如是。」佛果功德甚深難測,彌勒菩薩試圖從相顯體,情況就好像從有熱得知火的特性一樣。祂先從「淨」、「染」;「勝」、「劣」;「有」、「無」這三對範疇來檢視佛果相甚深的性質;除了發覺佛的自性身¾¾法身真如¾¾不能用世間四句,例如「淨」與「不淨」;「體」與「非體」;「有」與「非有」來形容外,在遣除「人我」、「法我」後,法身真如顯示出有一種「非我的大我」性質¾¾在無自性下兼具一種自性的性質。「清淨空無我,佛說第一我;諸佛我淨故,故佛名大我。」接著,彌勒菩薩告訴大家,我們在現實中好像被無窮無盡的煩惱所煩擾,根深蒂固的無明所遮蔽,沒有一日自在安寧。但事實上,我們只要好像冷却熱鐵和治療翳眼一樣對治得法,灼熱亦可變冰涼,重影皆可立時療癒。煩惱障和所知障從來就只是客塵,我們生命的本質畢竟本自清淨。「譬如鐵熱息,譬如眼翳除,心智息亦爾。」

最後,彌勒菩薩解答質疑:既然諸佛都以真如為自性身,理論上真如應該只得一個,究竟作為真如的同義詞¾¾法身真如是一或多?答案是:佛果處甚深,非一亦非多。因為諸佛共同依於真如而為自性身,所以非多;但諸佛在往昔因地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各自圓滿菩薩道地功德,轉依成佛時各有三身正報依報,所以非一。「諸佛無漏界,非一亦非多;前身隨順故,非身如空故。」

庚二 宣說彼殊勝之理

辛一 解說如來之轉依勝過二乘之理

十三 彼處如來住,不動如山王,

尚悲樂滅人,況著諸有者。

Standing there, a transcendent lord surveys the world as if he stood upon the great king of mountains. As he feels compassion for those who delight in peace, what need to speak of other persons who delight in existence?

轉依後,如來住於宛如須彌山王的真如法界處觀察這個世界,對只求自利寂滅的二乘人尚存憐憫,何況是執著世間的眾生呢?

辛二 如來轉依之十種功德

十四 他利及無上,不轉及不生,

廣大與無二,無住亦平等,

殊勝與遍授,是說如來轉;

顯示十功德,差別義應知。

The foundational transmutation of the transcendent lords is accepted as a “pro-mutation”, a “super-mutation”, a “dis-mutation”, a “de-mutation”, a “per-mutation”, a “dual mutation”, a “nondual mutation”, an “equal mutation”, a “special mutation”, and a “universal mutation”.

如來轉依有十種功德:一、他利轉:以利益有情而轉依;二、無上轉:超勝過世間和二乘的轉依;三、不轉轉:永不再趨入煩惱之因的轉依;四、不生轉:如來轉依後永不再入生死界。五、廣大轉:如來轉依能顯得大涅槃和生得大菩提;功德至為廣大。六、無二轉:如來轉依能證入輪迴與涅槃平等無二的境界。七、無住轉:如來轉依以真如為自性身;而真如為有為法、無為法之所依,故此於有為無為俱不住。八、平等轉:如來轉依與二乘人解脫有相同之處¾¾斷除煩惱障種子,證大涅槃。九、殊勝轉:如來除了得大涅槃外,還斷滅所知障得大菩提,具足十力、四無畏等唯佛獨有之功德。十、遍授轉:如來轉依後具足二乘一切智、菩薩的道相智和佛的一切相智,能傳授三乘法門。

己五 周遍之功德

庚一 正說

十五 如空遍一切,佛亦一切遍,

虛空遍諸色,諸佛遍眾生。

As space is considered always omnipresent, so this transmutation is considered always omnipresent: as space is omnipresent in the multitude of forms, so this transmutation is omnipresent in the multitude of beings.

就好像虛空充滿物質世界,佛亦遍滿一切有情世界;虛空周遍一切物質,佛亦周遍一切眾生。

世親菩薩說:「佛體亦爾遍一切眾生聚;若以眾生現非佛故,言佛體不遍者,是義不然;未成就故。」意思是說:如果認為眾生與佛各有自性,佛有佛的形相,眾生有眾生的形相;怎能說佛身遍一切眾生呢?這個想法是不恰當的。因為佛證無上菩提後,是以真如¾¾眾生共依的本體¾¾作為自性身,所以佛確是遍一切眾生聚。

庚二 釋除疑惑

十六 譬如水器壞,月像不現前;

如是眾生過,佛像亦不現。

Just as the reflection of the moon cannot be seen in a broken water pot, so the buddha’s reflection is not seen in evil beings.

就好像在破爛的水瓶映照不到月亮的倒影一樣,邪惡的眾生是看不到佛的化現。

十七 譬如火聚性,或然或滅盡;

如是諸佛化,或出或涅槃。

Like a fire which blazes in one place but goes out elsewhere, so should appearance and disappearance be understood in the case of buddhas.

猶如火焰能在某處點燃而不是其他的地方,所以我們應明白到諸佛顯示出世或示現涅槃也屬同一道理。

世親菩薩解說頌十六顯示佛體雖遍滿大地虛空而眾生卻視而不見,猶如在破爛的水瓶映照不到月影。因眾生皆是虛妄顛倒,所以佛雖無處不在,但眾生卻失之交臂(註釋127),視而不見。在特殊的條件下,例如是具足福業的眾生才能見到佛出世,就好像柴薪要到達燃點,火才能生起一樣。

己六 事業無分別任運成就之功德

彌勒菩薩再從四點論述佛陀事業任運自成和無間斷的特徵。由於唐譯本以意譯,頌十八和十九,頌二十和二十一要連結一起來讀,才可全面了解整體的文意。

十八 意珠及天鼓,自然成自事;

Like the emergence of sounds from unstruck drums, so, for a victor, the emergence of teaching is free of conscious effort.

就好像如意寶珠沒有動作,仍能令眾人滿願;天鼓雖無人敲擊,但能發出妙音。

十九 佛化及佛說,無思亦如是。

Just as a jewel effortlessly radiates its luminosity, so the buddhas manifest their deeds without any conscious effort.

諸佛安住在無漏法界,不會生起任何的分別念頭,也能自然地說出各種教法,完成利生事業。

傳說中如意寶珠能神奇地令誠心向它祈願的人滿願;佛經以此比喻佛陀的事業。而帝釋因福德而感召有天鼓,當帝釋想聽鼓樂時,天鼓自然發出妙音;佛經往往以天鼓比喻為佛陀說法。佛經中用如意寶珠來形容佛雖入滅,其寂靜法身雖然離開思慮,但仍能無私地把世間財富賜給眾生。誠如月稱菩薩說:「此寂滅身無分別,如如意樹摩尼珠,眾生未空常利世,離戲論者始能見。」(註釋128)

二十 依空業無間,而業有增減;

Just as the activities of people appear uninterruptedly in space, so the activities of the victors appear uninterruptedly in the uncontaminated realm.

就好像眾生在天空下無間斷地繁衍生息,佛陀雖住於無漏法界,但利生事業亦未曾間斷。

二十一 依界事不斷,而事有生滅。

Just as activities of people continually arise and cease in space, so also the activities of buddhas arise and cease in the uncontaminated realm.

就好像眾生在世間生死流轉,佛雖身處無漏的涅槃界,但亦能在世間顯現出世或示現入滅。

世親菩薩指出:頌十八和十九顯示了佛事無功用,但在無功用之中仍可展開利生事業。頌二十和二十一顯示了佛事無間,佛雖然身處無漏界,但仍能無間斷地在有漏世間顯示佛出世說法或示現涅槃。

己七 甚深難測之功德

庚一 相甚深

辛一 清淨相

二十二 如前後亦爾,及離一切障;

非淨非不淨,佛說名為如。

Although not different before and after, it is unspoiled by any obscuration. Suchness is accepted as buddhahood, neither pure nor impure.

(轉依後,佛以真如為自性身,)真如本自清淨,亦遠離一切客塵障礙,所以前際和後際不能以「淨」和「不淨」來形容法身真如的行相。

彌勒菩薩先從「淨」、「染」;「勝」、「劣」;「有」、「無」這三對範疇來檢視佛果甚深難得的相狀;在《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說:「言如來者,即是真實真如增語;言如來者,即是無生法性增語。」明顯說明了佛的法身即是真如;法身真如亦因為是無生法,既然無生,何來染污?所以頌文說:「佛說名為如」的意思是,轉依後,佛以真如為自性身,真如本自清淨,佛果轉依後即遠離二障客塵;故佛果恆為清淨。

辛二 勝我相

二十三 清淨空無我,佛說第一我;

諸佛我淨故,故佛名大我。

In pure voidness buddhas achieve the supreme self of selflessness, and realize the spiritual greatness of the self by discovering the pure self.

由於諸佛轉依時遣除人我、法我,以真如為自性身;此自性身偉大殊勝,故暱稱為「大我」。

辛三 無記相

二十四 非體非非體,如是說佛體,

是故作是論,定是無記法。

That is why buddhahood is said neither to exist nor not to exist. When such inquiries are made about a buddha, the way of impredicability is preferred.

法身真如(佛自性身)是否有實體呢?因為法身真如不是名言所行境界,所以只能以無記來解答。

世親菩薩說:「非體者,人法二相不可說故;非非體者,如相實有故。」意思是說:法身真如是遣除一切人相法相後,在沒有心識活動下的境界;換言之,因為遠離一切概念名言,所以不能說法身真如有實體或無實體。另一方面,法身真如是宇宙實體,眾生本來面目;所以它是離言的實體。法身真如本質既是非體非非體,這樣的存在狀態確實超乎世間凡夫的思惟模式,所以不是凡夫名言能捉,耳目能見的境界;佛陀對弟子提問到這些不可思議境界的時候,慣以無記¾¾不置可否、無可奉告的態度作回應(註釋129)。

辛四 解脫相

二十五 譬如鐵熱息,譬如眼翳除;

心智息亦爾,不說有無體。

Like the fading of heat in iron and of shadows in vision is the fading of delusions in the buddha’s mind and intuition; it cannot be declared as either existent or nonexistent.

就像冷却鐵熱、治除眼翳一樣;佛的心解脫和智慧解脫,不能說是有、是無。

熱鐵的熱力和眼翳的重影是不存在的;但正因為有熱息翳除的現象才顯出它們的存在;所以鐵熱和眼翳是非體非非體,不可以說它存在、非不存在。同理,貪瞋癡就好像鐵熱,無明就好像眼翳;在真如中沒有貪瞋癡和無明,所以它們非體;但從修行人息除貪瞋癡得心解脫,驅散無明得智慧解脫的過程中,又不能說息除貪瞋癡和驅散無明所得到的心解脫和智慧解脫不存在。所以世親菩薩說:「非體者,由貪及無明息故;非非體者,由心慧解脫有故。」米滂仁波切引安慧論師這麼說:「遠離了見修道的所斷二障,即為心解脫;真實認識解脫之自性,即為智慧之解脫。」這說法類似〈成熟品〉頌四中,世親菩薩以加行、無間、解脫、勝進四道來解釋斷二障之過程。心解脫類似無間道,智慧解脫類似解脫道。

庚二 處甚深

二十六 諸佛無漏界,非一亦非多,

前身隨順故,非身如空故。

For buddhas, in the immaculate realm there is neither unity nor plurality, because they are incorporeal like space and yet still accord with their previous bodies.

諸佛住於無漏真如法界;由於諸佛共同依於真如而為自性身,所以非多;但諸佛在往昔因地圓滿菩薩道地功德,轉依成佛時各有三身正報依報,所以非一。

世親菩薩在《論釋》說:「此偈顯示法界處甚深。」所謂「無漏界」或「法界」,都是「真如」的同義詞。由於遣除人我、法我而顯現出恆常如此、唯一真實的境界,故稱為真如。真如是一切法的實體,故名法界;界者實體義。

註釋

  1. 為何眾生皆是虛妄顛倒?世親菩薩在《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頌五十三解釋眾生心流注(心相續)是虛妄顛倒時說:「種種心流轉,離於念處故;彼無持常轉,故說為虛妄。」意思是說:凡夫不黯真如理,故執身為淨,執苦為樂,執心是常,執法有我;又不能止息妄念,以三摩地修行;所以佛體雖周遍,卻不能見法身如來。
  2. 《入中論》〈究竟佛地〉頌十八。
  3. 如《寶行王正論》〈雜品〉頌十三、十四說:「世體過三世,若爾世何實?誰言說有無,有無實無義。故佛約四句,不記說世間。由有無皆虛,此虛不虛故。」諸法實相(法身真如)超越三世,那麼世間又何來真實?除了名言上安立「有」「無」外,在真實中「有」「無」根本是無自性。故此佛拒絕評論四句,對世間法不加任何了義說;所謂四句,分別是肯定、否定、綜合和超越。由於「有」與「無」二邊全皆錯謬,這種對錯謬採取沉默的回應,本身並不是錯謬。

應用思考問題

  1. 二乘人追求無餘涅槃成阿羅漢,永斷輪迴得解脫。其功德雖大;但比起菩薩圓滿地道功德轉依成佛卻微不足道,試依頌十三說明。
  2. 試依頌十四略說如來轉依的十種功德。
  3. 我們常聽到一句籠統的話:「佛在心中」。意思是說: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佛。但為何我們看不見心中的佛呢?十惡不赧的殺人犯心中有佛嗎?如果有,為何他們如斯暴力殘害他人呢?試依頌十五和十六解釋「諸佛遍眾生」,但眾生絶不就是佛,邪惡眾生甚至怎也見不到佛的道理。
  4. 為何說眾生心相續皆是虛妄?這種虛妄具體表現在甚麼地方?試依世親菩薩所說解釋之。
  5.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當宇宙某處的眾生福業成熟,佛就在該處示現出世說法,就好像柴薪到達燃點就會自然地燃燒起來一樣。試依頌十七說明。
  6. 很多人懷疑佛入滅後如何可以在沒有肉身的情況下為眾生說法救度眾生;幫忙眾生脫離苦難。但事實上,佛自從入滅後,一直保持著度化眾生的事業和對眾生說法的工作,並且更是持續不斷,無遠弗屆。只要眾生具足信心和福業,一定蒙佛加持庇佑。試依頌十八至頌二十一說明。
  7. 佛果甚深難測。彌勒菩薩先從法身真如的相狀特徵,抉擇出法身真如遠離人類「淨染」、「勝劣」和「有無」這些概念範疇。試依頌二十二至二十五略說法身真如四種相甚深。
  8. 法身即真如的說法,不單見於《大般若經》〈能斷金剛分〉;亦見於本論頌二十二「佛說名為如」和其他世親菩薩的論釋;到了密宗則將法身真如總名為佛之自性身;其空分為真如,其明分為法身。試作一文並旁引諸經論,說明「法身即真如」之理。
  9. 如《般若經》所云:真佛例如法身具足非相,假佛例如化身具足諸相。本論頌二十三則說要捨棄虛假的、有相的人我、法我,才是無相的、真實的「第一我」和「大我」;你能以白話譯出頌二十三嗎?
  10. 試依世親菩薩《論釋》及《俱舍論》解釋「心智息亦爾」中的心解脫和智慧解脫。
  11. 為何說諸佛所住的真如法界,非一亦非多?試依頌二十六說明。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大乘莊嚴經論》第十七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