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Mahāyānasūtrālaṁkāra)第18講

日期:2016年6月4日
彌勒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釋論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 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傳講



提要:轉依成佛後,佛果的境界功德難測;例如我們只能知道諸佛皆以真如為自性身,在無漏法界裏,以各種佛智起現神通,幻化種種遊戲境;利益眾生。又例如阿彌陀佛的佛智可以同時與釋尊的佛智融為一體,聯同大悲觀音與大力勢至敎導和協助人類往生極樂淨土。現在問題是:既然諸佛無量平等大悲,神通又廣大,為甚麼仍有這麼多眾生不獲救度?不受加持?世親菩薩就提出由於有「眾生障」——五濁令眾生作繭自縛,障礙佛力加持。五濁其實是人類的下墮共業,例如人類濫殺濫捕,造成壽濁;例如不節約能源以致全球暖化,形成劫濁;例如人際疏離,自私自利,競勝貪取,於是煩惱濁、見濁生成;不重個人修養、扭曲生命價值,盲目減肥、整容;長時間低頭迷玩智能電話;自毀念智、色力,就是有情濁。這五濁都不是政治家、經濟家,甚至科學家有專業知識或技能能夠解決的問題。五濁世道愈烈,距劫末愈近;但願聖教昌隆,有大力菩薩出世,挽回狂瀾於既倒;否則人類必會面臨一次嚴苛的考驗。

眾生之所以有五濁,原因不外迷於真如理;加以眾生業障重,所以甚易下墮惡道。另一方面,則有不少眾生,以大悲、大信、大忍和大行歷劫修行,斷除煩惱、所知二障,對真如理轉迷成悟,顯得自性清淨涅槃,成就法身功德。眾生業力不可思議,極具矛盾性;一方面煩惱性強,容易下墮;另一方面卻秘藏著對真如理轉迷成悟,成就法身如來的功德,「故說諸眾生,名為如來藏。」這就叫眾生業力不可思議。故此,對所有眾生包括人類的前途,不能看得太樂觀,也不能看得太悲觀。無論怎樣,佛法仍然是眾生離苦得樂的明智出路。

庚三 業甚深

辛一 佛果如寶源能成熟眾生業

二十七 譬如大寶藏,眾寶之所依;

淨界亦如是,佛法之依止。

Enlightenment is thought to resemble a jewel mine of the buddha qualities such as the powers.

法身真如就好像蘊涵眾多寶石的大寶藏一樣,代表佛十力等功德。

辛二 成熟眾生業

譬如密雲布,洒雨成百谷;

淨界亦如是,流善熟眾生。

And to resemble a great raincloud that nourishes the crops of virtues of being.

亦好像密雲成雨一樣,成熟眾生修持六度善行。

辛三 入究竟業

二十八 譬如日月盈,皎淨輪圓滿;

淨界亦如是,善根聚圓滿。

It is thought to resemble the full moon, full of merit and intuition, and to resemble a giant sun, radiating the light of intuition.

法身真如有如滿月,充滿福德和智慧;亦如偌大的太陽,放射出智慧之光。

辛四 說正法業

二十九 譬如日輪出,流光照一切;

淨界亦如是,流說化群生。

Countless rays of light merge together in the disc of the sun and always perform a common function and illuminate the world.

如日輪發射無數光芒,恆常發揮普照的功用,照亮整個世界,法身真如亦同樣恆常不斷為眾生說法。

誠如《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說,如來為眾生所說的法,都是指向和隨順法身真如之法。所以佛所有的言教都是佛內證真如時所證之法;(註釋130)而轉依後,佛以真如為自性身,透過三身以不同形式恆常不斷地向眾生說法;只因眾生被無明障蔽,才會聽而不聞;對法身如來視而不見。

辛五 幻化等事業

三十 譬如日光合,同事照世間;

淨界亦如是,佛合同業化。

Just so, it is considered that innumerable buddhas merge together in the uncontaminated realm and work together in their deeds and radiate the sunlight of intuitive wisdom.

諸佛雖同依真如為自性身,但諸佛各自依因地修行時所發不同的願力,度化世間具不同根器、有不同需要的眾生,就好像太陽雖發出無數不同的光綫,但同樣都是照亮世間。

世親菩薩在《論釋》說:「譬如多日多光一時和合同作一事,謂乾熟等;如是多佛多智一時和合同作一業,謂變化等。」意思是說:很多星體發出無量光芒,照射大地;令泥沼乾涸,莊稼成熟。諸佛法身真如以各種佛智起現首楞嚴三昧,以神通顯示化身業,幻化種種遊戲境,利益一切有情。(註釋131)

辛六 入智慧業

三十一 譬如日光照,無限亦一時,

When a single ray of sunlight is emitted all the sun’s rays are emitted; and so should one recognize the emission of the intuitive wisdom of the buddhas.

就如釋尊在娑婆世界示現利益眾生時,其餘諸佛例如阿彌陀佛的佛智亦同時與釋尊的佛智融為一體,利益娑婆世界眾生。

辛七 無分別業

三十二 淨界佛光照。

As there is no possessiveness in the operation of sun’s rays, so there is no possessivenes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buddhas’ intuitions.

佛智就好像日光普照十方大地一樣,無分彼此地饒益一切眾生。

辛八 諸相並照業

三十三 二事亦如是。

As the world is illumined by the rays from the sun’s single emission of light, so the buddhas’ intuitions simultaneously illumine all objects.

正如日光照臨大地,大地上萬物都呈現在眼前一樣;佛智亦能於一剎那間遍知十方三世一切法。

「二事」指的是太陽照耀大地和佛遍知一切法,兩者都是同一剎那間遍照和遍知。佛於《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說:「善現,乃至爾所諸世界中所有有情,彼諸有情各有種種,其心流注我悉能知。」意思是說:在恆河沙數這麼多的世界中,每一個眾生均以各自不同的虛妄心識來發動種種不同心思,造作種種業而流轉生死的種種情況,佛都能夠一清二楚知悉。所以傳統上我們稱佛智為遍知。

辛九 不入智慧業

三十四 譬如諸日光,說有雲等翳;

淨界諸佛智,說有眾生障。

Just as clouds and so forth are thought to obscure the rays of sunlight, so the deficiencies of beings obscure the buddhas’ intuitions.

眾生的罪障就好像厚雲障蔽日光的照射般,障蔽了佛智感化自心。

世親菩薩在《論釋》認為:由於眾生有大量五濁,所以障蔽佛力的加持。所謂五濁,根據世親菩薩在《俱舍論》的解釋:「言五濁者,一壽濁,二劫濁,三煩惱濁,四見濁,五有情濁。劫減將末,壽等鄙下如滓穢故,說名為濁。由前二濁,如其次第,壽命資具極被衰損。由次二濁,善品衰損,以耽欲樂自苦行故;或損在家出家善故。由後一濁衰損自身,謂壞自身身量、色力、念智、勤勇及無病故。」(註釋132)

辛十 佛果較二乘之解脫事業殊勝

三十五 譬如滋灰力,染衣種種色;

淨界行願力,解脫種種智。

Just as it is on account of knotting that coloring is brilliant or faint on variegated cloth, so it is on account of evolutionary momentum that intuition is brilliant or faint in liberation.

就好像白布染色時,打結的地方色彩圖案便會更加斑駁鮮艷;雖然二乘果與佛果同樣得大涅槃,但由於佛果有福慧圓滿和斷盡所知障習氣轉依成大菩提的功德;所以佛果解脫事業較阿羅漢果殊勝。

唐代染僧袍的方法是在白布上塗上一層泥灰作染料,而不像印度用打結的方式;所以唐譯本用「滋灰」。由於佛果除了斷盡二障,改變對真如的迷執而證得大涅槃外,還將第八識中有漏種子轉捨,轉得純善的無漏種子;這些純善無漏種子生起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窮未來世利樂有情;這佛果四智是阿羅漢果欠奉的,所以佛果解脫事業功德較二乘殊勝。

庚四 總結上述三種甚深

三十六 無漏界甚深,相處業三種;

諸佛如是說,譬如染畫空。

The profundity of buddhas in the immaculate realm has been expressed in terms of characteristic, place, and actions; yet it is like painting the sky with colors.

以上雖從相、處、業三點來描述法身真如之佛果境界,但猶如在虛空塗色彩一樣,這甚深無染的境界實是難以盡言的。

世親菩薩感慨說:「此無漏界無有戲論,譬如虛空是故甚深;如是甚深差別說者,譬如染於虛空、畫於虛空;是義應知。」

己八 法界清淨本性不變之功德

三十七 一切無別故,得如清淨故;

故說諸眾生,名為如來藏。

Although suchness is in all beings without distinction, when it has become pure it is transcendent buddhahood: therefore all beings have its embryonic essence.

(由於真如為一切眾生所共依之本體,同時菩薩在轉依過程中將客塵煩惱消除,顯露出法身真如本自清淨的自性,所以)無論已覺悟或未覺悟的一切有情,皆平等具有成就清淨法身的特質,稱為如來藏。

真如法界除了是宇宙實體之外,更是眾生本來面目,由於它是無生法,所以其性本自清淨(註釋133),凡夫為二障所蔽,所以自性不顯;但自性不顯並非否定凡夫沒有法身真如的清淨性。當凡夫發心修行,斷除二障的障蔽,就可回復本來面目。所以如來藏在梵文原意是指成就法身,秘密地藏有法身的胚胎。而世親菩薩對「眾生名為如來藏」這一句,在《攝大乘論釋》卷五有這樣的解釋:「『自性清淨』者,謂此自性本來清淨,即是真如自性,實有一切有情平等共相,由有此故說:『一切法有如來藏。』」(註釋134)「如來藏」梵文原意:眾生皆是法身的胎藏,世親菩薩在《攝大乘論釋》卷十則對如來藏有進一步的詮釋:「『真如無間解脫垢故』者,謂真如理無間,解脫一切障垢,顯成法身,是故如來其身常住。」(註釋135)一般來說,佛經中「如來」一詞,是指佛的法身。佛在《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說:「當圓滿地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時,我發覺真如平等清淨(無解脫垢),沒有任何增減;所以諸佛轉依時皆以真如為自性身,亦平等地毫不增減真如清淨性。」(註釋136)

己九 無量圓滿之功德

庚一 圓滿之差別

三十八、九 聲聞及緣覺,菩薩與如來,

初化退世間,至佛退菩薩。

The mastery of disciples surpasses that of ordinary persons, and that of the hermit buddha stage surpasses that of the disciples; but that does not approach even a fraction of the mastery of bodhisattvas, and that does not approach even a fraction of the mastery of transcendent lords.

若論功德圓滿程度,世間凡夫比不上聲聞弟子,而辟支佛則勝過聲聞弟子。可是辟支佛的功德圓滿程度又不及菩薩百分之一;而佛的圓滿功德超過菩薩何止百倍!

四十 如是佛變化,無量不思議,

隨人隨世界,隨時種種現。

The buddhas’ mastery is accepted as immeasurable and inconceivable, in terms of for whom, where, how, to what extent, and for what length of time it is exercised.

無論是為了誰人,在何處,在何時,救度的力度大小;圓滿的佛力功德變化是無量和不可思議。

凡夫世間有限的善報與聖賢出世間無限的功德相比,確實相去很遠。就算二乘聖人跟大乘菩薩相比,菩薩在初地的福力和在七地的智慧已勝過阿羅漢(註釋137);即使大乘地上菩薩,例如初地菩薩功德單位是一千,到第七地已穩獲一千萬萬億功德,到第九地的功德更是十的五十九次方再乘十倍;到第十地「量等超過言說境,非言說境微塵數」(註釋138)。十地菩薩功德變化尚且無量、不可思議,何況斷證圓滿的佛果!

註釋

  1. 如云:「善現,如來現前所證法,或所說法,或所思法,即於其中非諦非妄。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2. 如〈神通品〉頌六云:「遊戲諸三昧,僧中最第一,恆現三種化,以是利眾生。」就好像當一綫陽光照臨,其餘所有陽光也同一時間照臨大地;同理,當某一佛的佛智利益眾生時,其餘諸佛的佛智也同一時間到臨利益眾生。
  3. 《俱舍論》第十二卷分別世品第三之五。
  4. 如《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說:「言如來者,即是畢竟不生增語。何以故?善現,若實無生,即最勝義。」
  5. T31-1597_0344a03(00)
  6. T31-1597_P0376b19(00)
  7. 如經云:「復次善現,是法平等,於其中間無不平等;故名無上正等菩提。」
  8. 如《入中論》〈極喜地〉頌八說:「即住最初菩提心,較佛語生及獨覺,由福力勝極增長,彼至遠行慧亦勝。」
  9. 見拙作《入中論講義》頁623至626。

應用思考問題

  1.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說:「諸賢聖補特伽羅皆是無為之所顯。」意思是一切修行高低階位,取決於修行人斷除多少障蔽真如的二障,證得多少法身真如功德而言;而彌勒菩薩繼承《般若經》的說法,所有佛法都是扣緊和指向佛內證真如的教法,而這種教法對眾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試依頌二十七說明。
  2. 佛經三大阿僧衹劫積聚無量的福德智慧資糧,所以作為佛果的法身真如,究竟圓滿。「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堪可作為佛果入究竟業最佳說明。試依頌二十八說明。
  3. 所謂佛法,都是指向和扣緊佛內證真如時一切有關真如勝義境界的教法;所以法身真如具有恆常為眾生說法的「說正法業」,眾生只要心懷謙卑,並盡量斷除二障的障蔽,就可以無時無刻聽到佛的聲音。試依頌二十九說明。
  4. 諸佛轉依時各以真如為自性身,而諸佛各有在因地修行時不同的因緣,例如阿彌陀佛的法身真如,就是為眾生提供往生極樂的幻化事業;金剛薩埵的法身真如,就是為破誓毀戒的修行人提供淨罪的幻化事業。我們何期有幸能有機會,可選擇形形種種的幻化事業作為我們的修行法門。試依頌三十和世親菩薩的《論釋》說明。
  5. 成就佛果後,諸佛皆以佛智利益眾生,亦會有不同的佛結合起來一同行持在某地作利生佛行,例如釋尊在娑婆世界開示淨土法門,這叫佛果「入智慧業」和「無分別業」。試依頌三十一和三十二說明。
  6. 成就佛果後,諸佛皆能於一剎那間遍知、遍見世間一切眾生的活動狀況。如《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云:「如來以其佛智悉已知彼,如來以其佛眼悉已見彼。」「善現,乃至爾所諸世界中所有有情,彼諸有情各有種種,其心流注我悉能知。」這就是佛果不可思議之「諸相並照業」,試依頌三十三說明。
  7. 世親菩薩解釋為何諸佛那麼慈悲,那麼神通廣大,為何仍有眾生不獲佛力加持?這是因「眾生障」的緣故。世親菩薩還具體地說明眾生障即是眾生有大量的五濁。試依頌三十四及世親菩薩對本論及《俱舍論》的論釋說明。
  8. 試依頌三十五說明佛果解脫事業較二乘殊勝的原因。
  9. 真如法界是宇宙實體,眾生本來面目,據佛在《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所說,真如是無生法;既然無生,所以未曾染污,從來本自清淨。即使它亦是雜染有為法,例如真如法界亦是凡夫所共依,但畢竟若這些有情的大乘成佛種子甦醒,發心修行,最終都會轉依成佛,畢竟清淨。由雜染而返回清淨,亦只是凡夫的問題,不會影響真如法界的本自清淨本質。試依頌三十七說明真如法界清淨本性從未改變的功德。
  10. 作為唯識瑜伽師,世親菩薩從不諱言眾生皆具如來藏,雖然梵藏二本的頌文未有如來藏的專有名詞出現,但唐譯本頌文和世親菩薩《攝大乘論釋》都明確有「如來藏」的說法;所謂如來藏,是指眾生秘藏著對真如理轉迷成悟的能力,在修行除二障習氣後,顯得大涅槃,成就法身功德。試比較漢譯梵藏頌三十七及從梵文字義,及世親菩薩有關的論釋,解釋「如來藏」一詞,並說明為何唐譯「故說諸眾生,名為如來藏」雖採取意譯,卻未乖離彌勒菩薩頌文原旨,反顯得譯文簡潔直接的可貴。
  11. 凡夫善業雖引樂果,但缺乏無漏智攝持;最終樂果會變易為苦。佛門四聖有無漏智攝持所行善法,所以招感無限功德。但四聖功德亦各有差別,菩薩較二乘殊勝;三淨地菩薩又較初基菩薩殊勝;而佛果功德更無量不可思議。試根據《入中論》〈極喜地〉頌八、〈究竟佛地〉頌一至頌九及本論頌三十八至四十說明。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大乘莊嚴經論》第十八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