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Mahāyānasūtrālaṁkāra)第2講

日期:2015年2月7日
彌勒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釋論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 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傳講



提要:上堂提到彌勒菩薩通曉大乘經典所述的境界和精義,為了救度眾生遠離痛苦,祂以無垢言和無垢句,透過五種譬喻結合五義,詳述菩薩修行的各種層面和經歴,貫串整部《莊嚴經論》;令已發菩提心和追求大乘教法的修行人獲得殊勝的喜悅。「譬如金成器,譬如花正敷,譬如食美膳,譬如解文字,譬如開寶篋,是各得歡喜;五義法莊嚴,歡喜亦如是。」繼而提到《莊嚴經論》具有斷障因、顯自在因和妙喜因三種功德;若修行人勝解信受這三種功德,就踏入信向大乘經的第一步。「譬如飲藥苦,病差則為樂;住文及解義,苦樂亦如是。譬如難事王,因事得威力;如是難解法,因解得法財。譬如見生寶,不別則不愛;如是聞妙法,不覺亦不喜。」

今堂講解〈成宗品〉,彌勒菩薩分八點來證明大乘教法是真實佛語,並且能饒益一切有情。「不記亦同行,不行亦成就,體非體能治,文異八因成。」為甚麼彌勒聖人一開首便要破邪顯正呢?原因是當時小乘(我用「小乘」這個名詞是中性詞,屬專有名詞,不是貶義詞;我採用世俗傳統用作對比分類的方法,聲聞乘和獨覺乘合稱小乘,菩薩乘稱大乘。)根據《南傳大藏經長部.大般涅槃經》中記載;凡契經和毗奈耶沒有的東西,就不是佛說。由於大乘無論是《般若經》的空輪,抑或《解深密經》的有輪,都提出空性學說,所謂諸法無自性;所以在龍樹菩薩(150-250)至無著菩薩(395-470)的年代,一些保守的上座大德認為阿含和佛律都沒有空性的說法,故提出「大乘非佛說」。為此,大乘先有龍樹菩薩、聖天菩薩;後而彌勒菩薩、無著菩薩都要出來澄清說:佛因應眾生根機,所以初轉法輪,說蘊界處、四諦、十二因緣這些偏重世俗現象界的教法;而這些緣起理論,其實隱含了甚深空義;後待弟子根機穩固了,佛再二轉法輪,說般若觀空法門。其實大乘只是小乘的延續,正如龍樹菩薩在《寶行王正論》所言:「於大乘無生,小乘說空滅,無生滅一體,自義莫違反!真空及佛德,若如法簡擇,大小兩乘法,於智人何諍!」雖然龍樹菩薩企圖調和意見,令僧團無諍;但一些小乘部派出家的僧人傲慢氣熖仍十分旺烈,繼續提出「大乘非佛說,不能饒益眾生!」來打擊大乘。一直持續了二百多年,直至無著菩薩公開《莊嚴經論》彌勒菩薩破邪顯正的教言,小乘人才收歛氣熖。根據多羅那他(1575-1634)《印度佛教史》記載:「龍樹(菩薩)時期僧伽大多數也是聲聞,這位(無著)阿闍梨時期大乘比丘有好幾萬人,由於這些原因,(無著菩薩)稱為一切大教法宗主。」由此可見,〈成宗品〉對調伏頑固異見的小乘人的確起了很大的作用。

成宗品第二

丁二 別說

戊一 宣說破斥邪見之諸種理論

彌勒菩薩開宗明義申述大乘經是佛為利益眾生所說;並破斥那些刻意貶低大乘教法價值的邪見。

質疑:「大乘教法根本不是佛所說;因此不會為眾生帶來裨益!」

解惑:現在我提出「八因」來證明大乘教法是真實佛語。

一 不記亦同行,不行亦成就;

體非體能治,文異八因成。

The universal vehicle is the word of the Buddha because it was not previously predicted (as a danger); because the vehicles began together; because it is beyond the scope of tārkikāṇāṁ; because it is self-evident; because it must be since it exists, and there would be no such thing if it did not; because it has medicinal power; and because it has more to it than words.

為甚麼說大乘是佛語?因為佛未授記說過大乘非佛說,會危害聖教;因為大、小乘同是佛在世時產生;因為大乘經的境界不是忖度者例如外道、知解宗徒所能思議,所以他們沒有能力偽造大乘經;因為只有佛才有功力說大乘經;因為大乘經和小乘經同為佛語,如果大乘經不是佛語,小乘經亦不是佛語;因為大乘不能成立則無佛,無佛又安能說小乘?因為大乘空性學說可對治無明;因為大乘經在字裡行間能透出佛的密意。

在早期歷史記錄中,例如第一次結集提及佛說法時,只有一些聲聞弟子出席聽法,如千二百五十人的常隨徒眾、舍利弗和目犍連;再者,上座大德在窟內結集出的佛說三藏教典,其中都沒有大乘經典,這難免惹起諍論(註釋7)。然而,我們要知道佛示現說法,除了要看講者,還得看聽眾和場所才去啟導眾生,聞法的眾生也要具備相當的戒行和福德;眾緣和合,釋尊講道才能成事。釋尊在大乘經中常提到與數千阿羅漢、數萬菩薩在靈鷲山現場說法。我們到過靈鷲山遺址看過就知道,靈鷲山面積很小,根本就容納不了成千上萬普通身材的凡夫。如果我們堅信佛語不虛的話,就可以由此推斷,佛說大乘教法的對象,並非一般的普通人,而是信願戒行比聲聞凡夫更高遠清淨、擁有變化神通、莊嚴微細天身、福慧厚重的佛弟子。說法場所亦不限於地球、太陽系,甚至欲界天的某個角落,佛選擇在甚深活現的禪定境界中說法。所以執著只有小乘經為佛說,明顯是缺乏常識;相反,如果承認慈悲的佛陀會隨眾生不同福報而說小乘,亦會說大乘;這才是智者的想法。(註釋8)

為了開導小乘人的迷執,彌勒菩薩提出八點論證(八因):

一、不記:若然大乘教法是佛滅後,外道伺機損害正法而揑造的話,為何佛不及早預言授記,著弟子警惕?事實上,十二部經中有授記體裁,用來記別某位修行人成佛時名號;可見釋尊時常在弟子面前作預言,如果大乘為天魔偽造,釋尊斷無不預告弟子之理。

二、同行:大乘明顯與聲聞乘同步開展,並不是佛滅後才出現的事。例如《解脫經》是窟外結集出的大乘經,專門收錄四阿含中未經輯錄之零散佛語,窺基大師更說此經是「大小乘通許之經。」(註釋9)所以世親菩薩反對大乘後出的言論說:「聲聞乘與大乘非先非後(而是)一時同行,汝云何知此大乘獨非佛說?」

三、不行:大乘教法例如菩提心、空性等等,甚深廣大,絶非一般外道修行人和佛門學究、知解宗徒,所謂忖度者的境界,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去偽造大乘經典。誠如龍樹菩薩說:「佛不了義說,非下人易解。」「大德舍利弗,佛戒非其境;故佛德難思,云何不可忍?」(註釋10)

四、成就:有些人認為大乘經不是釋尊所說,而是其他佛所說。世親菩薩斬釘截鐵的說:「若作此執則反成我義!」如此,反對者亦承認大乘經是佛所說。事實上,在現今地球的歷史上,除了釋尊是佛,再有甚麼佛呢?而且,不論是娑婆世界的釋尊或其他世界的佛,祂們的共通點就是都會宣說大乘例如般若法門。(註釋11)

五、體:有些人又認為只有其他佛說大乘,釋迦佛卻不說大乘。世親菩薩立即額手稱慶說:「若汝言餘佛有大乘體而此佛(釋尊)無大乘體;若作此執亦成我義。」換言之,諸佛包括釋迦佛都說大乘和小乘。要是小乘人否認大乘經典是佛說,自己亦難以確立小乘經典是佛說。誠如寂天菩薩說:「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註釋12)同時,小乘人用甚麼依據來成立並奉行小乘,大乘人亦同樣可用來成立大乘教法為佛語!「何緣信彼典,大乘亦復然!」(註釋13)

六、非體:世親菩薩不放鬆,再分析說:如果你仍堅持釋迦佛只說聲聞乘,所以聲聞乘有體;而大乘非釋迦佛所說故無體;那便犯了過失。如果只有聲聞乘可以成立,但釋尊所證得的大乘佛果,便無法成立。換言之,便沒有人能修行成佛;沒有人成佛的話,釋尊亦不可能成佛;倘若無佛,又有誰能說聲聞乘教法呢?

七、能治:世親菩薩振聾發聵說:「由依此(大乘教)法修行得(無漏)無分別智,由(無漏)無分別智能破諸煩惱(註釋14);由此因故不得言無大乘!」

八、文異:有人認為佛在小乘經中明明說修行人在見道修道時實能斷除煩惱,斷盡煩惱後便證涅槃;但大乘卻說能斷的修行人、所斷的煩惱均無自性;又說諸法本自清淨的自性涅槃;似乎大乘與小乘水火不容。世親菩薩從容回答說:「大乘甚深非如文義,不應一向隨文取義;言非佛語!」佛在大乘經中所言的無修、無果和無自性,它的重要性不是文字表面的意義,執著這些文字來攻擊大乘,實是淺智者。所以龍樹菩薩亦說:「無知故沉沒,上乘廣深義;

故誹謗大乘,成自他怨家。」(註釋15)事實上,大小乘同是佛語,兩者相輔相成;有智慧的人是不會爭論大小乘孰優。「於大乘無生,小乘說空滅,無生滅一體,自義莫違反!真空及佛德,若如法簡擇,大小兩乘教,於智人何諍?」(註釋16)

質疑:世尊可能一時疏忽,沒有授記;不能證明大乘是佛所說。

解惑:對這樣關乎眾生福址、大是大非的事情上,佛沒有可能不授記。

二 諸佛三因緣,現見亦護法,

如來智無礙,舍者不應爾。

The buddhas’ eyes see directly, they are the guardians of the teaching, and time does not impede their knowledge. Thus it is unreasonable that they should be indifferent.

佛眼能現量見諸法,時常守護教法;祂能超越時空,無礙地悟入過去現在未來;因此沒有可能忽視正法會受到損害的事情。

世親菩薩認為在三種情況下,如果大乘非佛說的話,佛沒理由不預先提出警告。「一無功用智恆起,是(佛)眼恆見;二恆作正勤守護正法;三如來智力無有障礙。」諸佛起心動念,毋須用力,也能任運自然地以佛智佛眼現觀一切法;祂們竭力去護持正法;祂們能無礙地用神通預知未來。所以認為佛對於祂所宣揚的正法未來會受邪說損害,不以為然的話;這說法是不合理的。

質疑:我們依聲聞乘修行亦可得大菩提,所以聲聞乘即是大乘;毋須在聲聞乘外再建立大乘。

解惑:因為聲聞乘不能提供圓滿修成佛果的方法,所以它不等於大乘;大乘有成立的必要。

三 非全非不違,非行非教授;

是故聲聞乘,非即是大乘。

This teaching of the disciple vehicle is not properly called the “teaching of the universal vehicle” because it is incomplete, would be contradictory, lacks liberative art, and does not give such instructions.

聲聞乘實際上稱不上是大乘,因為前者教法未完備,尋求自了故與大乘矛盾,修行不能證得大菩提,沒有大乘悲智的方便教授;所以聲聞乘不等於大乘。

可從以下四方面來分別出大乘異於聲聞乘:一、非全:聲聞乘教法內容不外因厭離而修行如何出離世俗的方法,沒有大乘自利利他那樣完備圓滿。二、非不違:聲聞乘為個人的出離解脫,根本不能因此證得佛果大菩提。僅僅教人修行是不能令自利而變成自利利他的。只為個人達到涅槃的理想而勤力修行;誠如世親菩薩說:「雖以自利安他;彼亦自求涅槃勤行方便,不可以此得大菩提。」三、非行者:求無上正覺的修行人,就算長期修持聲聞乘,就好像煮沙難以成飯一樣,永遠不能成就佛果。四、非教授:因為聲聞乘教法內根本沒有空性和菩提心的大乘教法。世親菩薩舉了「構角求乳」之譬喻說,無論用甚麼方法,也不能從牛角擠出牛奶來;所以世親菩薩作出結論:「如大乘教授聲聞乘無,是故聲聞乘不得即是大乘!」

質疑:看來聲聞乘與大乘在多方面來說都是互相矛盾。

解惑:不只小乘中的聲聞乘,就連小乘中獨覺乘都與大乘在發心、教授、方便、住持和時節上均矛盾相違。

四 發心與教授,方便及住持,

時節下上乘,五事一切異。

The individual vehicle is just individual in its aim, since it contradicts the universal vehicle in terms of aspiration, instruction, practice, support, and time.

(小乘中)獨覺乘只不過是(以個人解脫為目標)自了,與大乘的發心、教授、方法、根底和火候都不同。

小乘通稱二乘,包括聲聞和獨覺;兩者都是依佛語而修證成阿羅漢和辟支佛,同樣受眾人尊敬。後者福慧比聲聞優勝,證悟亦較聲聞快,雖則成就高於聲聞,但仍低於佛陀(註釋17)。在《論釋》中,世親菩薩把獨覺稱為聲聞;不知是出於世親菩薩抑或譯師明友的意思。獨覺乘只求個人自得涅槃,沒有大乘發心的廣大、最勝、至極和無顛倒(註釋18);要化度一切眾生都證入涅槃。由於膚淺狹隘的發心,獨覺乘只求自了,所以它的教法理論和加行導引方法,都極其局限和不完整;結果導致積聚福慧資糧的修行根底(頌文作住持)下劣,雖則短至修行三世就可達致其無學道究竟位(註釋19),惟因修行功德火候未夠,所以成就低於佛果,基於獨覺乘與大乘有上述五種相違;所以世親菩薩作結論說:「是故不應以小乘行而得大乘果。」

質疑:根據經教,界定某些教法是否佛說有三個標準,所謂佛語有三相:第一出於契經,但《阿含經》沒有大乘的空性學說;第二出於律藏,但也沒有記錄大乘的諸法無自性;第三釋尊強調修行必能證果,功德不唐捐;但大乘說諸法無自性,包括修行無自性,修行人亦無自性。所以大乘不可能是佛說。

解惑:小乘將佛語編入《阿含經》,大乘亦將佛語編入《般若經》等大乘經典;大乘也將佛有關律儀編入如寶積部的《大方廣三戒經》;而大乘的空性學說正好道出諸法實相的廣大甚深特性;事實上,很多大乘修行人也依空性學說修行,例如彌勒菩薩將圓滿體證佛果。

五 入自大乘經,現自煩惱滅,

廣大甚深義,不違自法空。

It too arises in its own discourses, is evident also in its own discipline, and it does not run counter to actual reality, due to its magnificence and profundity.

大乘亦結集佛語入大乘經典,大乘戒律中亦記錄了佛如何斷除煩惱及煩惱根本無明的方法;大乘空性學說廣大甚深,跟諸法實相沒有牴觸相違。

根據《南傳長部.大般涅槃經》〈第四誦品〉記載,佛將入滅前,曾在負彌城教導比丘,無論在何處聽何人領受佛法時,不要讚歎,不要排斥;應先理解其內容,然後對照經、律是否相合一致。若確認非世尊教言,便拒絕接受;若確認是世尊教言,便要接受。(註釋20)

聲聞乘就是依據這段經文,說《阿含經》、戒律沒有大乘空性教法,從而確認大乘非佛說。世親菩薩在《論釋》中說:大乘沒有違反佛在《大般涅槃經》的遺訓;大乘經結集很多佛語,大乘戒律除了教人斷除煩惱障外,更重視斷除所知障;而大乘深廣法義,就是人空、法空的空性學說;依空性修行,就可得大菩提。(註釋21)而寂天菩薩(650-700)更進一步發揮彌勒菩薩偈頌精神說:「如果語言一旦被編入經藏,就承認它們是佛說;那麼大乘經典(例如方廣)一樣也被編入經藏,何以你們又不承認它們是佛說的呢?如果只是因為宣說諸法空性不屬於聲聞乘之經典這一個原因,就認為整套大乘經典也非佛說;同樣道理,我們也可以主張只有一項與小乘經典(例如諸行無常,有漏皆苦)相同,一切大乘教法都是佛說。」(註釋22)

註釋:

  1. 例如一些小乘人會這樣說:「聲聞乘的三藏是佛所說的經典;但大乘經並非佛說。所謂大乘經是天魔在佛入滅後,伺機損害正法,於是加持忖度者(佛門學究、知解宗徒)或外道論師偽造大乘經。」
  2. 見拙作《入菩薩行講義下卷》頁七十四。
  3. 見《成唯識論述記》卷十。
  4. 《寶行王正論》〈正教王品〉頌八十五和八十八。
  5.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說:「善現,如來所說最勝波羅蜜多,無量諸佛世尊所共宣說,故名最勝波羅蜜多。」
  6. 《入菩薩行》〈智慧品〉頌四十一。
  7. 《入菩薩行》〈智慧品〉頌四十二。
  8. 修行人必須以無漏無分別智體證空性,而斷除煩惱的根本──無明唯一的方法就是體證空性。
  9. 《寶行王正論》〈正教王品〉頌七十九。
  10. 《寶行王正論》〈正教王品〉頌八十六至八十七。
  11. 如《入中論》頌一云:「聲聞中佛(辟支佛)能王生,諸佛復從菩薩生。」從成就功德分三乘高下,月稱菩薩認為大乘最高,獨覺次之,聲聞又次之。但對世俗眾人而言,三乘聖人都堪作福田,應依止而廣修供養。
  12. 任何佛教修行,總要依於發心;大乘菩薩發心,誠如釋尊在《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親說:「善現,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常發起如是之心;所有諸有情,有情攝所攝,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乃至有情界施設所施設(廣大心),我當皆令於無餘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最勝心)。雖度如是無量有情令滅度已,而無有情得滅度者。何以故?善現,若諸菩薩摩訶薩有情想轉,不應說名菩薩摩訶薩(至極心)。所以者何?善現,若諸菩薩摩訶薩,不應說言有情想轉。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生想、摩納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轉,當知亦爾。何以故?善現,無有少法名為發趣菩薩乘者(無顛倒心)。」
  13. 《論釋》說:獨覺乘「乃至三生得解脫故。」而大乘修行要經「三大阿僧祇劫」。曾有人換算成今人的時間單位,一個阿僧祇劫相當於十的一百零四次方乘以四十三億二千萬年。由此觀之,佛果比起辟支佛果的功德成就遠超於想像。
  14. 見元亨寺版《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頁七十五。
  15. 世親菩薩在《論釋》云:「今此大乘亦不違三相,入自大乘修多羅故;現自煩惱毗尼故;由菩薩以分別為煩惱故;廣大甚深即菩薩法空,不違此空得大菩提故。」
  16. 《入菩薩行》〈智慧品〉頌四十九至五十說:「若語入經藏,即許為佛說,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許?若因一不攝,一切皆有過;則當以一同,一切成佛說。」

應用思考問題

  1. 〈成宗品〉是彌勒菩薩反駁小乘人提出「大乘非佛說」這謬誤,從當中十六首頌中,除了點出小乘人狹隘和偏頗的心靈外,還顯露出佛說大乘經那份出於大悲而關愛眾生,戀戀不捨之情。你能略依頌一說明這一品的大意,並以白話翻譯彌勒菩薩認為大乘是佛語的八點理由嗎?
  2. 佛滅後第一次遺教結集,根據《大唐西域記》卷第九記載,有所謂窟外和窟內之結集,又有上座大眾結集之說,你能否略加闡釋,並解釋「同行」的意思嗎?
  3. 小乘人認為大乘不是釋尊所說,而是十方世界其他諸佛所說。這正好說明大乘是佛說的理由;至於是否釋尊所說,地球上除了釋尊是佛外,還有其他的佛嗎?同時,在《金剛經》或《法華經》中亦多次說明,只有佛才能通曉和善說諸法真實義。你能舉例並以「成就」義來說明大乘是佛說嗎?
  4. 彌勒菩薩以八因成立大乘是佛說,其中「體」和「非體」是就諸佛同時說大小乘和釋迦佛只說小乘,來證明成立大乘是佛說。試分別說明。
  5. 世親菩薩和寂天菩薩都分別指明大、小乘同為佛語。若大乘不能成立,小乘亦勢難成立為佛語,依引《論釋》和《入菩薩行》說明。
  6. 小乘人常犯隨文取義、斷章取義的毛病,單憑文字表面意義例如「無生」、「無自性」、「自性涅槃」來攻擊大乘,認為在《阿含經》都未曾出現過這些名詞字眼,所以佛不說空性學說。龍樹菩薩和世親菩薩先後指出,佛在小乘和大乘經典所說義理是相輔相成,大乘是繼承發揮佛在小乘經中未曾宣講的教義。試引龍樹菩薩《寶行王正論》和世親菩薩《論釋》說明。
  7. 小乘人回應彌勒菩薩提出:「如果大乘非佛說,為何佛在世時不作預言授記?」認為是佛一時疏忽所致。彌勒菩薩提出三點說明佛一時疏忽未作授記之說法不能成立,試依頌二說明。
  8. 小乘人認為有些阿羅漢若經持久修行,亦能成就佛果。所以單獨修聲聞乘就可滿足修行人成就大菩提願望;聲聞乘就是大乘,毋須另外立大乘。彌勒菩薩以四點說明聲聞不能取代大乘,試依頌三說明。
  9. 小乘包括聲聞和獨覺兩乘。除了聲聞乘無法取代大乘的地位,成就比聲聞乘高一級的獨覺乘也比不上大乘;試依頌四說明彌勒菩薩就發心、教授、方法、根底和火候這五點來比較獨覺乘與大乘的高下。
  10. 小乘人引《長部大般涅槃經》說明佛語有三相;指出阿含、律藏都沒有大乘空性學說,同時,佛很清楚說明斷甚麼煩惱便證甚麼果;但大乘卻強調三輪體空;所以大乘非佛說。世親菩薩則列舉了種種事實說明大乘沒有違反《大般涅槃經》所說佛語三相;而年代稍後的寂天菩薩也論證說:「何緣信彼(小乘)典,大乘亦復然!」試引《論釋》和《入菩薩行》〈智慧品〉頌四十二說明。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大乘莊嚴經論》第二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