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Mahāyānasūtrālaṁkāra)第20講

日期:2016年8月6日
彌勒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釋論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 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傳講



提要:具大乘種性的修行人以「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宏願發心後,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積集無量福慧資糧,於修行滿首個阿僧祇劫,無漏無分別的根本智¾¾亦即俗稱般若波羅蜜多生起,第一次遣除以無明為體的能所分別,初次把觸到真如法身¾¾一般稱為見道或見性;之後地地勝進修行,當修到第十地圓滿,祂的無漏智已修到爐火純青,到最後心盡焚第八識內所知障、煩惱障習氣;而且八識盡轉捨所有有漏種子,並轉成以無漏智為體,無上正等菩提能依的部分¾¾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四智;同時,佛亦以真如為自性身,成為報身(受用身、食身)和化身所依,形成無上正等菩提所依部分¾¾三身。報身是以自利圓滿為相,於報土恆為地上菩薩宣說大乘法教;化身是以利他圓滿為相,於現象世界隨緣示現,利益眾生。這就是說:無上正等菩提是以無漏智為因,以利樂眾生為果「一切種如智,修淨法界因;利樂化眾生,此果亦無盡」。

佛轉依後以真如為自性身,我們稱之為法身真如,其真如部分是自性身,其無漏智部分是法身¾¾一個具有無生、無我和純善二利的圓滿境界,是一切眾生解脫的泉源。清淨的菩薩依這自性身才能享用報身佛的法宴,染污的凡夫亦要依這自性身,才能得到種種方便,得享利他成熟的救贖。雖然佛的自性身對眾生那樣重要,但祂卻是凡夫甚至是二乘聖賢難以捉摸的境界。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更明言,佛的自性身只有自己的報身才能覺察它的存在!「盡焚所知如乾薪,諸佛法身最寂滅。爾時不生亦不滅,由心滅故唯(報)身證。」彌勒菩薩亦說:「平等微細身,受用身相合。」報身和化身的差異除了前者以自利成就為相,後者以利他成就為相「二身二利成」外;報身有所謂五決定,化身有所謂五不定。五決定指報身五種特點。處決定:永住於奧明等淨土;導師決定: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眷屬決定:佛的四周唯是地上菩薩圍繞;時決定:恆常無間地演說大乘正法;法決定:只說大乘經。五不定指化身五種特點。處不定:在六道中隨緣示現;時不定:隨所度有情心意成熟時才顯現;導師不定:應以何身得度便以何身度之;眷屬不定:化身有三乘弟子;法不定:化身演說三乘教法。

戊二 宣說以具彼功德之無上菩提體因果等六相

己一 真實義

庚一 無上菩提之本體

五十六 二障已永除,法如得清淨;

諸物及緣智,自在亦無盡。

Its negative nature is the suchness of all things, purified of the two obscurations, and its positive nature is the inexhaustible mastery over the intuition into reality and over the intuition into it as filled with relational objects.

由於以根本智和後得智去除煩惱障、所知障習氣,真如本自清淨的特性顯露,修行人徹底改變對「真如」的迷執,不再生起染法。此外,修行人亦藉根本智和後得智,轉捨緣依他起性上所生起的遍計所執而證得圓成實性,如是修行人自在地住於大涅槃,並以大菩提相續作用,無止息地利益眾生。

前面頌十二已具體說過佛果的成因¾¾透過轉依而得無上菩提。所謂轉依,是將無始輪迴以來隨逐著修行人的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種子捨離,顯得大涅槃和生得大菩提這兩種無漏究竟圓滿白法;成就佛果。這種轉依是透過修行人本身極清淨出世智道(亦即無漏無分別根本智)和無邊所識境界智道(亦即無漏有分別後得智)而達致圓滿。(註釋146)

頌文中「法如」指真如;「諸物」指一切有為法根本所依阿賴耶識,屬依他起性;「緣智」是見真如的無漏無分別的根本智和見現象的無漏有分別的後得智。「諸物及緣智」是指修行人透過二智將阿賴耶識內能、所的習氣種子遣除,損之又損。最後,得到「自在亦無盡」的無上正等菩提。換言之,能轉依的是根本智和後得智;所轉依有兩種:持種依是第八識,迷悟依是真如。

庚二 無上菩提之因

五十七 一切種如智,修淨法界因;

The understanding of suchness and its comprehensive meditation lead to total realization,

恆常修習無漏無分別智(般若波羅蜜多),修行人就能改變對真如的迷執,並能使真如本自清淨的特性顯露,同時亦是無上菩提之因。

庚三 無上菩提之果

利樂化眾生,此果亦無盡。

whose fruition is in exhaustibility in providing the two stores to all beings in every possible way.

無上菩提能為眾生於輪迴未空期間,無止息地有效提供暫時性和永久性的利樂。

佛能提供暫時和永久兩種利益給眾生。所謂暫時的利樂是勝生安樂,永久的利樂是定善解脫。誠如聖天菩薩說:「如來所說法,略言唯二種:不害生人天,觀空證涅槃。」(註釋147)不害生人天就是修十善法得生人天善趣,這是暫時性的利益;修空觀得般若波羅蜜多證無上菩提,這是定善解脫;是佛帶給眾生的永久利益。

庚四 無上菩提之業

五十八 發起身口心,三業恆時化;

The ultimate realm has the action of technique in deployment of the buddha magical emanations of body, speech, and mind,

住於真如界的自性身,以善巧的方法展現出身、語、意三業,恆時教化眾生;

庚五 無上菩提之用

二門及二聚,方便悉圓滿;

and is endowed with the doors of concentration and retention, and of the two immeasurable stores.

發揮三昧門和陀羅尼門,與及無量的福德聚和智慧聚能力,佛具足力量化度眾生。

轉依後,佛以真如為自性身,雖住真如法界,但仍能透過二門,所謂定力和咒力;與及以二聚,所謂無漏的福慧資糧來化度眾生;若眾生應可成熟,法身就以善巧方法,透過身語意三業如「月映百川」般化度眾生。米滂仁波切舉例說明,無上菩提之身化現方便:如應以如來身得度,乃至示現天龍等種種身相;皆以何等身相示現。語傳授正法:如以化身金口親宣,或從虛空、牆壁、樹木等發出聲音。又透過心意來加持弟子,如佛加持舍利弗尊者、善現長老,令其宣說《大般若經》。這些都是化身佛透過三業成熟眾生的例子。

庚六 無上菩提之分類

五十九 自性及法食,變化位差別;

此由法界淨,諸佛之所說。

Its function differs in terms of the bodies of intrinsic reality, spiritual beatitude, and magical emanation. It is celebrated as the perfection of the ultimate realm of the buddhas.

從自性角度而言為法身;從顯現而言,為讓菩薩眾受用妙法是圓滿受用身;從種種化現利益眾生而言,為變化身。這是由於真如法界本自清淨,而諸佛轉依後才能以真如為自性身。

頌文中的「法食」,是指為讓廣大菩薩眾享用法宴而顯現的受用身,是報身的同義詞。「此由法界淨,諸佛之所說。」意思是佛的法報化三身的建立,都是依止諸佛以真如為自性身(註釋148);而自性身極為清淨,如果真如不是本自清淨的話,當修行人客塵清淨之後,諸佛便不能以真如為自性身,三身亦無所依止。

己二 別說分類

庚一 宣說所依三身

辛一 略說

六十 性身及食身,化身合三身;

應知第一身,餘二之依止。

The varieties of the body of buddhas are the intrinsic reality body, the beatific body, and the emanation body; and the first is the ground of the other two.

佛三身分別是自性身、受用身和變化身;自性身是受用身和變化身所依。

世親菩薩在《論釋》說:「一切諸佛有三種身;一者自性身,由轉依相故。二者食身,由於大集眾中作法食故。三者化身,由作所化眾生利益故。此中應知:自性身為食身、化身依止;由是本故。」意思是佛有自性身、受用身(食身)和變化身(化身)三種存在狀態。諸佛轉依後,以真如為自性身,其真如部份為自性身,其智部份為法身;受用身是為了讓眾多地上菩薩,於聚會中享用圓滿佛法而顯現的狀態;變化身是為了實現弘法利生的目的而顯現在世界各地各處。而三身中自性身是根本,受用身和變化身依止於自性身。

辛二 廣說

壬一 各別宣說三身

六十一 食身於諸界,受用有差別;

眾生名身業,一切皆異故。

In all universes, the beatific body is distinguished by its gathering of hosts, its buddhas-lands, its names, its bodies, its spiritual beatitudes, and its activities.

在一切清淨世界中,受用身攝受不同的菩薩眷屬,不同的受用土,不同的佛號,不同的身形,宣說不同的大乘教法,不同的事業;一切悉皆不同。

受用身的意思是:在五種決定下,圓滿受用清淨的資財,又稱報身。五決定是處決定、導師決定、眷屬決定、時決定和法決定。五決定是佛以報身狀態,在不同的剎土例如色究竟土、妙喜淨土、具德淨土、極樂淨土和勝業淨土中顯現;這就是處決定。導師決定是指諸佛名號眾多,如大日如來、不動佛、寶生佛、阿彌陀佛和不空成就佛。眷屬決定是指攝受在這些淨土中的有情,全是文殊、普賢、觀音和地藏等大菩薩。時決定是指恆常無間斷地演說正法。法決定是指所說全是大乘經教。

六十二 平等微細身,受用身相合,

應知受用身,復是化身因。

The reality body is considered equal, subtle, and integrated with that beatific body; it is also considered the cause of the mastery of beatitude, when buddhas manifest beatitudes at their pleasure.

自性身是平等清淨,微細得難以捉摸;而受用身是為了讓菩薩眾受用佛所說圓滿正法,由自性身等流而生;為了完整地令菩薩眾受用法樂,亦生起清淨受用土。

接著,彌勒菩薩介紹自性身。世親菩薩《論釋》說:「平等謂自性身,一切諸佛等無別故;微細者,由此身難知故!」意思是說:諸佛轉依後,皆以真如為自性身,諸佛在這真如內,沒有任何勝劣高下,一切平等;而真如的清淨性,亦平等地不增不減(註釋149)。自性身微細,是指法身真如不是心識所行境界,凡夫固然把捉不到,就連聲聞、緣覺亦不能想像佛自性身的偉大境界。「受用身相合」,當佛轉依後,由於心、心所已停止;作為真如部分的自性身和無漏無分別智的法身,如水注水,無可分別。這時從世俗名言角度,安立受用身證彼佛果。(註釋150)所以受用身被視為由自性身等流而出,法身和報身關係極為密切。「應知受用身,復是化身因」,經對勘梵文英譯本後發覺,「化身」應是「報身」傳寫之誤。「應知受用身」的「身」字,不是解身體,而是用作量詞,解作眾多的,即眾多受用資財條件。世親菩薩解釋這句說:「由所欲受用一切示現故。」意思是佛為了令菩薩眾能受用圓滿的法財,所以不單示現能說法的受用身,更變現出清淨的受用土和資財。

六十三 化身無量化,是故名化身;

二身二利成,一切種建立。

The emanation body is considered to consist of the innumerable emanations of buddhas; the fulfillment of the two aims of self and other is grounded in all forms on these two beatific and emanation bodies.

佛能化作無量身,於世間利益不清淨的凡夫,令他們成熟,這就是化身。事實上,當佛智成辦,佛便以報身住於剎土為菩薩說法,又以化身成熟世間凡夫;以報身成辦自利圓滿,以化身成就利他圓滿。

世親菩薩《論釋》云:「二身者謂食身、化身;二利者謂自利、他利。食身以自利成就為相,化身以他利成就為相。如此二利,一切種成就故。」一切種指佛智;當佛轉依得到佛智,成就法身後;再以報身(食身、受用身)為清淨的菩薩例如修道位菩薩在報土說法,這就是自利圓滿;並以無數化身成熟利益世間凡夫,這就是利他圓滿。

六十四 工巧及出生,得道般涅槃;

示此大方便,令他得解脫。

Through its constant manifestation of art, incarnation, great enlightenment and Nirvāṇa, the emanation body of a buddha is the great art for the deliverance of beings.

化身是透過工巧佛像,讓弟子供養積聚福業;又或出生為不同階層職業的人,甚至示現獸畜之身;又透過如釋尊於菩提樹下成道,於娑羅雙樹間示現涅槃;透過這些利他成熟的大方便,令眾生得到解脫。

跟報身五決定不同,化身有五不定。化身在六道中隨緣示現,是處不定;化身隨著有情成熟時機不同而示現,是時不定;化身隨所化度有情根性不同,有時示現為僧人、官員、獵人、妓女,甚至獸畜;又或示現為佛像、山丘、橋樑,甚至食物,是導師不定;化身的眷屬弟子可以是二乘或大乘修行人,是眷屬不定;化身所說的教法可以是三乘各類的教法,是法不定。

壬二 三身的三平等及三恆常

六十五 應知佛三身,是佛身皆攝,

自他利依止,示現悉三身。

The body of the buddhas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consisting of these three bodies; these three bodies make manifest the ground of reality and fulfill the aims of self and other.

由於自利圓滿的報身和利他圓滿的化身均依於自性身;所以說佛身已圓滿盡攝三身。

世親菩薩《論釋》說:「應知此三身攝一切諸佛身;示現一切自利、利他、依止故」。意思是說:諸佛轉依後以真如為自性身;並且作為自利圓滿的報身和利他圓滿的化身(註釋151)的依止;無量報身盡攝入報身,無量化身盡攝入化身。所以作為佛自性身的法身真如,就圓滿盡攝三身。誠如佛在《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再強調:由於法身真如是眾生得到解脫唯一的源頭,所以,一切佛法是指佛內證真如時的教法。(註釋152)

六十六 由依、心、業故,三佛俱平等;

自性、無間、續,三佛俱常住。

These three bodies are considered equal in ground, intention, and action; they have permanence by nature, by constancy, and by continuity.

自性身處平等,報身心平等,化身事業平等;所以佛之三身都為平等。自性身自性常住,報身無間說法故常住,化身恆常示現而相續常住;所以佛之三身都為恆常。

世親菩薩說:「由依故,一切諸佛自性身平等,法界無別故。由心故,一切諸佛食身平等,佛心無別故。由業故,一切諸佛化身平等,同一所作故。」意思是說:諸佛自性身皆住於真如法界,所以平等無別。一切報身於報土向大乘菩薩說大乘教法,其內心意趣平等無別。一切化身隨眾生福報而平等利他成熟;所以佛的三身皆是平等。又說:「由自性常故,一切諸佛自性身常住,畢竟無漏故。由無間常故,一切諸佛食身常住,說法無斷絕故。由相續常故,一切諸佛化身常住,雖於此滅復彼現故。」意思是說:諸佛自性身住於真如,真如無有生滅,所以自性常住。報身亦恆常在報土為地上菩薩說法,是為無間常住。化身在輪迴界中此處殁,彼處現;恆常不斷顯現,利益眾生,為相續常住。

註釋

  1. 「二障種恆隨,彼滅極廣斷;白法圓滿故,依轉二道成。」詳見拙著《大乘莊嚴經論講義》第十六講。
  2. 《菩薩瑜伽行四百論》頌二九八。
  3. 佛轉依時,以無分別無漏智盡焚第八識內一切有漏種子;除斷除客障覆障,令「自性清淨法界」顯露,證大涅槃外;佛八識及其相應心所轉成大圓鏡智相應心品、平等性智相應心品、妙觀察智相應心品和成所作智相應心品,證大菩提。諸佛並以真如為自性身,習慣上稱真如部分為自性身,智慧部分為法身;但事實上,兩者是不可分割的。
  4. 誠如《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云:「復次善現,是法平等,於其中間無不平等;故名無上正等菩提。」
  5. 宗喀巴在《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云:「如是佛地妙智所緣真實義中,分別心心所畢竟息滅不轉。無分別智與真實義,如水注水無可分別。故世俗安立,唯由報身證彼佛果也。」見法爾出版社頁415。
  6. 1如前頌六十三,世親菩薩《論釋》說:「食身以自利成就為相,化身以他利成就為相。」
  7. 如云:「善現,如來現前等所證法,或所說法,或所思法,即於其中非諦非妄。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應用思考問題

  1. 彌勒菩薩分析無上菩提的組成不外斷除所知障和煩惱障;改變對真如的迷執,不因此而再生客塵障垢;再捨棄依他起(諸物)上的遍計所執;例如將阿賴耶識內能、所的習氣種子遣除而證得圓成實(緣智),並且自在地自利成熟,利他成熟。試依頌十二和五十六解釋無上菩提的本性。
  2. 試依頌五十七說明般若波羅蜜多是得無上菩提之因,輪迴未空亦利樂眾生是無上菩提之果的道理。
  3. 試依頌五十八說明無上菩提的功德和事業。
  4. 無上菩提就所依可分為三身,於能依可分為四智。試簡略解釋三身、四智。
  5. 試依頌六十二說明佛自性身。此外,自性身與法身、法身真如有何異同?
  6. 為何報身又名受用身或食身?試依頌六十一說明。
  7. 何謂化身?為何說報身是以自利為相,化身是以利他為相?試依頌六十三說明。
  8. 報身有五決定,化身有五不定。試依頌六十一及頌六十四說明。
  9. 報身、化身均依自性身而建立,而佛轉依後以真如為自性身,所以法身真如就總攝三身。諸佛共說的般若法門,就是緊扣和隨順法身真如的教法。試依頌六十五詳述。
  10. 為何說三身俱平等,三身俱常住?試依頌六十六說明。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大乘莊嚴經論》第二十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