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Mahāyānasūtrālaṁkāra)第31講

日期:2017年7月8日
彌勒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釋論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 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傳講



提要:上堂提到進入實修正法前,要知道佛所說法和佛所證法重點是甚麼。這個步驟猶如沙中尋金,在浩瀚的佛法中:真如、如幻、四種能知智、染淨、唯有內識、體相、解脫、無自體、無生法忍、一乘和五明這十一種佛所證法,是尤為重要的課題。接著修行人要訓練自己在行住坐卧中恆常以大悲心修持六度。在勝解行地的修行人,因為般若無漏智未起,所以嚴格來說,所修的六度不具圓滿的意義,此時只能以世俗菩提心之四力來修六度;例如以善知識力、內心潛藏著的無漏種子力、行持福慧資糧的善根力和往昔聖賢營造出修行菩提的氣氛。「友力及因力,根力亦聞力,四力總二發,不堅及以堅。」此時的力量例如神通力很有限,所以最好以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中教我們簡易地以「六度依心」的心態來修波羅蜜多。「所謂布施是內心樂意將身體、一切財物和果位功德作為禮物,賜給每一眾生;這就能圓滿布施;所以布施是完全依心而圓滿。」「心樂與眾生,身財及果德,依此施度圓;故施唯依心。」「需要將魚兒等有情安置到哪個地方,才令它們不受傷害呢?決意不傷害他們,完全捨棄殺盜等惡念時;就是持戒圓滿。」「逐魚至何方,始得不遭傷?斷盡惡心時,說為戒度圓,」「頑劣的有情多得如同虛空,何時才能完全降伏呢?如果能息滅內心的瞋心的話,則等同消除了外在的一切怨敵。」「頑者如虛空,豈能盡制彼?若息此瞋心,則同滅眾敵。」「精進就是要生起一份清淨堅定行善的心意;身口縱然精勤,但內心行善之心萎弱,就不能招感勝生梵天的樂果。」「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業縱善,心弱難成就。」「雖然長時期修習經論及苦行,但內心卻依然散亂,佛陀說這是毫無意義的修行。」「雖久習念誦,及餘眾苦行,然心散他處,佛說彼無益。」「若不知此心,奧秘法中尊,求樂或避苦,無義終飄泊!」「對心的本性缺乏認知,又不深入了解般若的精要;縱使努力追求快樂,避免痛苦,仍免不了無意義的輪迴。」

彌勒菩薩將六度修行的重點,放在起心動念上,若在起心動念時已能如理作意,那樣透過心識活動時種子的熏習力,就能令心相續內的六度善根不斷增長,最後達臻福慧資糧圓滿,無漏善根成熟,自然便能見道和成佛。例如修行人依知恩、念依、共果和信解作意,數數喜歡熏習,便能輾轉熏生更多甚至無量的六度善根種子。「知因及念依,共果與信解;四意隨次第,修習諸善根。」又例如修行人要弘揚般若法門,便要數數修習淨信、領受和樂說作意,而實踐波羅蜜多時便要多修披甲、起願和希望作意。「淨信及領受,樂說與披甲,起願亦希望,方便復七種。」此外,修行人要以正知正念隨順六度,例如布施度就能得豐裕資財,反之就得貧窮的過患,隨順持戒就感召人天之身,反之則下墮三惡道。「過惡及功德,此二亦應知!」最後,修持六度有四種稀有功德,只要肯用心去修,證得這些功德並非稀奇難事。前者是稀有想作意,後者是非稀有想作意。稀有想包括難行能行,難捨能捨的大想;要經漫長三大阿僧祇劫始能成佛的廣想;不求自利唯求利他的不求報恩想;以無所得的心態修行,不求來世異熟果是不期果報想。如果能做到稀有想作意,那麼斷除我執達到自他平等、得到無上菩提一點都不稀奇;不用別人供養也能得人天樂果,一點都不稀奇;獲得超過帝釋、梵天的出世間福業亦一點都不稀奇。「四種希有想,翻此非希有,此想亦有四。」

六十三 淨信及領受,樂說與披甲,

起願亦希望,方便復七種。

Further conscientious attitudes that nourish the transcendences are faith, receptivity, eagerness to share, armor, devotion, delight, and artful effort.

對六度法義生起清淨信解;然後尋求和接受六度法義,不生誹謗;歡喜地向別人宣說六度法義;發弘誓願修持無量六度法義;發願生生世世值遇師、財、身和侶四種圓滿六度之因緣;對成就圓滿無上菩提之正因¾¾六度,歡喜行持;以隨喜功德的方法,巧妙地令自他均能圓滿六波羅蜜多。

八、淨信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今應於諸波羅蜜法義起深信力持,是名淨信作意。」對六度法義生起清淨信解,就是淨信作意。

九、領受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諸波羅蜜法義,應一向起求,不生誹謗,是名領受作意。」尋求和接受六度法義,就是領受作意。

十、樂說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以諸波羅蜜法義開示他人,是名樂說作意。」以歡喜心向他人宣揚六度法義,就是樂說作意。

十一、披甲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令諸波羅蜜滿足起大勇猛,是名披甲作意。」滿足,即圓滿,諸波羅蜜滿足即修六度圓滿,亦即得無上菩提。為得無上菩提發弘誓願而修六度法門,就是披甲作意。

十二、起願作意:「次作是念,我今為滿足諸波羅蜜,願值滿足諸緣,是名起願作意。」「願值滿足諸緣」的意思是希望生生世世具備修行六度,圓滿無上菩提的條件。這些條件主要包括¾¾善知識、眷屬、暇滿人身和資用不匱。發願生生世世值遇師、財、身、侶四種圓滿六度的因緣,就是起願作意。

十三、希望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求正成就緣,是名希望作意。」求正成就,就是成就無上菩提。緣,指成就無上菩提的因¾¾六度;對成就圓滿無上菩提之因¾¾六度,內心歡喜行持。

十四、方便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思惟諸波羅蜜業伴方便;是名方便作意。」業伴方便,指隨喜別人行持六度,成就佛果,以隨喜功德巧妙地令自他圓滿六度,成就無上菩提。

這七種作意中,淨信、領受和樂說作意是講法時的作意;而披甲、起願和希望作意,是依波羅蜜多法門行持和教授的方法。

六十四 勇猛及憐愍,如是二作意;

應知二差別,一一有四種。

A further conscientious attitude is the persistent, high enthusiasm for the six fold generosity and so on, fourfold in gaining power, developing living another is sensitivity.

勇猛作意可分四類:牢固六度之力的勇猛作意、以六度成熟有情的勇猛作意、供養諸佛的勇猛作意、依止宣說六度善知識的勇猛作意。憐愍作意亦分四類:願置一切有情於六度安樂因的慈無量憐愍作意;願慳吝者遠離痛苦的悲無量憐愍作意;隨喜有情修習六度的喜無量憐愍作意和處眾宣說六度起無染心的捨無量憐愍作意。

十五、勇猛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起四種勇猛為堅牢故,為成熟故,為供養故,為親近故。」「為堅牢者六,所謂六施乃至六智;六施謂施施乃至施智。」四種勇猛作意分別是:牢牢穩得六度的力量,在修每一度時又與其餘五度息息相關(註釋197),如是穩得三十六種行持六度之力。「為成熟者,以諸波羅蜜為攝物方便,成熟眾生。」以六度作為攝引成熟有情的方法。「為供養者以檀為利益供養,以戒等為修行供養。」向諸佛布施以物質財為供養,以持戒至智慧為心意供養。「為親近者,親近不倒教授諸波羅蜜人。」一心一意地依止教授自己六度法義的善知識。

十六、憐愍作意:可分成慈悲喜捨四類。「次作是念,我今應起四無量心,諸波羅蜜現前應起慈心,慳等現前應起悲心,他人諸波羅蜜現前應起喜心,他人信諸波羅蜜時應起無染心,是名憐愍作意。」安置一切有情於無上菩提安樂因¾¾六度,是慈無量憐愍作意,希望慳吝者遠離痛苦是悲無量憐愍作意,隨喜有情修習六度叫喜無量憐愍作意,和處眾宣說六度法義時生起無染著心,叫捨無量憐愍作意。

六十五 有羞亦有樂,及以無屈心,

修治與稱說,此復為五種。

Further conscientious attitudes are shame at the undone or badly done, guilt, delight in one’s objectives, the consideration of fatigue as an energy, and the intention to compose and to publish.

對懈怠行持、邪行行持六度生起慚愧心;對專注行持六度生起歡喜心;對於行持六度時若生起退轉心視為怨敵;指導別人閱讀有關修持六度的經論;隨順眾生根器而讚揚六度的法義。

十七、有羞作意:「次作是念,若我於諸波羅蜜懈怠不作及以邪作,應起深慚愧等,應轉檀等不轉是名有羞作意。」應該修布施等時卻未修,或顛倒修;心生慚愧,就是有羞作意。

十八、有樂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所緣波羅蜜境界,應持心不亂,是名有樂作意。」恆常不散亂地修持六度,因而內心歡喜,稱為有樂作意。

十九、無屈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退諸波羅蜜方便作怨家想,是名無屈作意。」行持六度時若心生疲厭,便視這種退心為怨敵,叫無屈作意。

二十、修治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諸波羅蜜相應諸論,應善集修治;是名修治作意。」將為眾人宣講六度法義時,指導他們聞思相應的經論,叫修治作意。

二十一、稱說作意:「次作是念,我今為生他解,應如其根器應讚揚諸波羅蜜法義。」因應眾生不同的根器而向他隨宜讚揚介紹某類波羅蜜多法義,叫稱說作意。

六十六 依度得菩提,非隨自在等;

過惡及功德,此二亦應知!

In the aim of perfect enlightenment, there is the conscientious attitude of self-reliance upon such virtues of one’s own as generosity, and not upon such virtues of one’s own as generosity, and not upon such deities as God Īśvara. Another conscientious attitude is the intellectual insight into the faults and excellences of both resistances and remedies.

得證無上菩提是依靠自力修行六度,而非依靠他力如侍奉大自在天;這是依度作意。了知隨順六度的功德和毀犯六度的過患,這是應知作意!

二十二、依度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依止諸波羅蜜得大菩提,非依自在天等,是名依度作意。」在印度不少認為自在天是人類的創造者。在這裏用作他力的萬物創造神。修證無上菩提是依靠自力行持六度,而非藉他力如自在天給你賞賜。這叫依度作意。

二十三、應知作意:「我今應知障諸波羅蜜過惡及諸波羅蜜功德!是名應知作意。」知道隨順六度例如布施度就能得受用不匱的功德,反之就得貧窮的過失;這就是應知作意。

六十七 喜集及見義,樂求求四種;

平等無分別,現持當緣故。

Further conscientious attitudes are joy in remembrance of accumulation, awareness of great purposefulness, and the willingness for practice, for nondiscrimination, for steadfastness, and for rising to occasions.

想到修六度就可積習無量福慧資糧因而歡喜,這是喜集作意;了解到修六度就能成就無上菩提,因而知道修持六度具有大意義,這就是見義作意;而樂求作意則可分四種:求平等、求無分別、求現持和求未來值遇圓滿波羅蜜多之緣。

二十四、喜集作意:「次作是念:我應歡喜聚集福智二聚,是名喜集作意。」透過修持六度,可積集無量福德智慧資糧,因而內心歡喜;這叫喜集作意。

二十五、見義作意:「次作是念,我今見諸波羅蜜自性,能得無上菩提利益,是名見義作意。」若能圓滿六度修行,就可以成就無上菩提,所以修六度很有意義。

二十六 樂求作意:「次作是念,今見是利應以四求:一求平等,止觀雙修故;二求無分別,三輪清淨故;三求現持,求持能成諸度法義故;四求當緣,求未來成就諸度緣故,是名樂求作意。」有四種樂求作意;第一種求平等作意,又名瑜伽作意,為了求取六度圓滿,而修止觀雙運。第二是求無分別作意,要見道就要生起無分別無漏智,這種無分別智又名般若波羅蜜多。第三是求現持作意,希望藉著陀羅尼的力量,能憶持六度法義而不忘失;就是求現持作意。第四是求當緣作意,希望無論投生何處,皆能值遇教授波羅蜜多的善知識,這就是求當緣作意。

六十八 七非有取見,四種希有想,

翻此非希有,此想亦有四。

Further conscientious attitudes are the awareness of ability to rise above the seven kinds of false habits; four kinds of surprising ideas; and four kinds of unsurprising ideas.

分別以三解脫門和四法印斷除七種顛倒見,令波羅蜜多增長,這是見非有取作意。稀有想作意有四種:大想、廣想、不求報恩想和不期果報想。只要修持六度,就不稀奇地得四種非稀有想作意。

二十七、見非有取作意:「次作是念,七種非有取,我今應見;一非有為有非有取,二過失非失非有取,三功德非德非有取;四非常為常非有取,五非樂為樂非有取,六非我為我非有取,七寂滅非滅非有取。如來為對治此七非有故,次第說空等三三昧,及說四種法優陀耶。」非有取,即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卻執為實有的顛倒邪見;空等三三昧指空、無相和無願三解脫門;佛以空來對治執非有為有的邪見,以無相對治執有過失的輪迴為無過失樂事,以無願對治執功德如涅槃為非德,例如認為入涅槃是大毀滅之邪執。四種法優陀耶即四法印,佛以諸行無常對治執非常為常之邪見,以有漏皆苦對治執非樂為樂,以諸法無我對治執非我為我,以涅槃寂靜對治執寂滅非滅四種邪見。這七種對治的作意均能令波羅蜜多增長。

二十八、稀有想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於諸波羅蜜,應以四種稀有想;所謂大想、廣想、不求報恩想、不期果報想。」四種稀有想分別是一、大想:修行六度要難行能行,難捨能捨。二、廣想:修六度要經三大阿僧祇劫始能成佛。三、不求報恩想,修六度不求自利,唯求利他,四、不期果報想;修般若度深明無所得的道理,不求來世的好報。

二十九、非稀有想作意:「次作是念,翻此稀有於諸波羅蜜亦有四種非稀有想。所謂由諸波羅蜜廣大故,能得無上菩提、能住自他平等、能不求一切世間供養、能不求過諸世間勝身勝財,是名非稀有想作意。」意思是說:如果能成就上述稀有想作意,就能得廣大波羅蜜多功德,那麼得到無上菩提一點都不稀奇,能斷我執而修自他平等一點也不稀奇,不須世人供養亦能得勝生安樂一點也不稀奇,獲得超過帝釋、梵天出世間福業亦不稀奇。

註釋

  1. 例如布施給乞丐,當施與、施者和受施者眾緣和合,並實踐了布施的行為,就是布施度。以自己會吃的布施,不是以劣質或變壞的食物作布施,是為持戒度。就算乞丐再三索求也不瞋不惱的,就是安忍度。只管布施,從沒感覺到疲累的就是精進。布施時沒有被其他念頭分散,就是靜慮度。了知主體、客體和布施行為三者皆無自性,就是智慧度。同樣,持戒等其他波羅蜜多皆能依此細分。

應用思考問題

  1. 試比較淨信、領受、樂說和披甲四種作意,在修習六度時程度上的深淺高低。
  2. 何謂起願作意?試述能圓滿六度的四種緣。
  3. 何謂勇猛作意?並詳述四種勇猛作意。
  4. 詳釋堅牢勇猛作意。
  5. 憐愍作意可分為慈悲喜捨四種,試詳述之。
  6. 解釋名相:一、有羞作意;二、有樂作意;三、無屈作意;四、修治作意;五、稱說作意。
  7. 知道修六度的功德和毀犯六度的過患是為應知作意。試列表說明隨順六度有何功德,毀犯六度有何過患。
  8. 何謂喜集作意?何謂見義作意?
  9. 詳細解析四種樂求作意。
  10. 以三解脫門和四法印來對治七種顛倒見,從而令六度功德增長,就是非有取見作意。試詳述之。
  11. 修持六度有四種稀有功德;但肯用心修六度,獲得這些功德卻非稀奇難事。試分別詳述稀有想作意和非稀有想作意。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大乘莊嚴經論》第三十一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