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Mahāyānasūtrālaṁkāra)第4講

日期:2015年4月11日
彌勒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釋論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 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傳講



提要:上堂講解〈成宗品〉。既然《大乘莊嚴經論》是述說菩薩修學大乘的殊勝和種種經歷階段,所以在開首彌勒菩薩便先確立大乘的地位,穩住修行人對大乘經典的信心,所謂確立「大乘是佛語」;除此之外,透過與二乘的比較,更突顯出大乘的菩提心和空性教法,所謂「法」和「慧」的稀有殊勝。當在大乘修學過程中以福慧自利利他的事業一旦見到成效,修行人就好像觀賞自己親手用純金打造成的飾物器皿一樣;法喜充滿,甜在心頭。「譬如金成器,歡喜亦如是。」

今堂開始講解本論五義中的第二義,換言之是菩薩修行第二個處境。明友把第二義譯作「受教」,依梵文直譯是分別所知,包括了〈皈依品〉、〈種性品〉、〈發心品〉和〈二利品〉;意思是當修行人抉擇出大乘確比二乘殊勝後,便會對大乘充滿信心,從而皈依大乘,依菩提心和大乘教法修行。彌勒菩薩指出:皈依大乘的好處略說有四種,廣說有十九種;並且指出要下決心趣向大乘確有點難,經三大阿僧祇劫完成這漫長的大乘成佛之路亦是難事。但身為大乘佛子,當自利利他的事業初見成效時,一切便變得別具意義了。所以智者當皈依大乘。「難起亦難成,應須大志意;為成自他利,當作勝歸依。」彌勒菩薩接著略為介紹皈依大乘有四種殊勝:普及一切、誓言勇猛、證果圓滿和二乘所不能及。接著,祂先詳解前二者。所謂普及一切是指大乘修行人救度一切眾生,通曉佛陀一切教法,圓滿證得人無我、法無我,而無住涅槃更是大乘的特點,不住生死和涅槃,所以利生妙業無盡。「眾生遍乘遍,智遍寂滅遍;是名智慧者,四種一切遍」。接著,祂詳細介紹誓言勇猛殊勝:大乘修行人有承擔弘法利生的使命感;祂以歡喜心發願要成就無上菩提,縱使遇上重重困難也永不言倦;就是因為這緣故,這位善根者除生生世世種性高貴外,當成佛時,更與諸佛功德一切平等。「希望佛菩提,不退難行行,諸佛平等覺;勇猛勝有三」。為了讓修行人容易掌握大乘這三種誓言勇猛殊勝,彌勒菩薩舉世間轉輪王子為例;在出生、成長和登上王位三方面,以譬喻說明皈依大乘、依菩提心和大乘教法修行的菩薩,再經五道十地修行至成就佛果,祂們種種經歷都超越平凡,除了勝生安樂;復能定善解脫。此外,今堂我們還要留意頌文中三個精彩之處:例如頌三中「寂滅遍」所指的「無住涅槃」;頌五中提到皈依大乘初發菩提心即成為佛家族成員的問題和頌六「色勝,色成就」所帶出菩薩修行「相好光明以自嚴」、「相好光明照,願彼(二乘)難思量」的菩薩形象。

〈成宗品〉是《莊嚴經論》所述五個中首個修菩薩行的處境,稱為信向;梵文意為所安立,即確立大乘是佛語。由第三〈皈依品〉至第六〈二利品〉,是第二個修菩薩行的處境,稱為受教,梵文意為分別所知;意即說明大乘修行的種種特色。當我們讀過〈成宗品〉,抉擇出大乘確比二乘殊勝後,便會對大乘充滿信心,一往無前地繼續探討和深化具有大乘特色的修行。

丙二 分別所知

丁一 皈依

戊一 皈依的殊勝差別

己一 略說皈依四種殊勝差別

一 若人歸三寶,大乘歸第一;

一切遍勇猛,得果不及故。

One who has gone for refuge in this vehicle should be known as supreme among refuges, due to a substantial distinctiveness with four aspects: universality, commitment, attainment, and supremacy.

有四種原因說明一切皈依大乘為最殊勝:一、全面普及一切;二、誓言勇猛;三、證果圓滿;四、二乘不能及。

彌勒菩薩首先標舉四種原因,說明在眾多皈依中,以皈依大乘最殊勝。另一方面,祂提醒欲想皈依大乘的佛弟子;要知道大乘佛子確實要肩負起很多艱巨的使命,只有具備無比勇氣的修行人,才能下定決心皈依大乘。

二 難起亦難成,應須大志意;

為成自他利,當作勝皈依。

The resolution is difficult in the beginning, and difficult to practice even for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eons. Yet when accomplished it has great value in promoting the welfare of beings. Therefore, it is here in the supreme vehicle that refuge has the supreme value.

最初下定決心趣向大乘確有點難,要經千萬劫完成這漫長大乘成佛之路亦是難事。但自利利他的事業一旦見到成效時,一切便變得別具意義了。所以皈依大乘具足殊勝的價值。

世親菩薩說:「難起者,所謂勝願,由弘誓故;難成者,所謂勝行,由經無量劫故。」例如大乘修行人在依止菩提心下修持自他相換,就要如此發願:眾生因作惡而感召的苦報由自身去承擔,而自己一切因善行而感召的樂果則在眾生身上成熟。對器量狹隘的凡夫和二乘人來說,這樣做當然會難以接受(註釋29)。此外,初發心的修行人原則上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然而,很多大乘修行人,卻因依菩提心而發願要等待輪迴界最後一人成佛,自己才取證菩提(註釋30);這當然是懦弱凡夫和二乘人所不能勝任的使命。

往下彌勒菩薩接續詳細解釋為何皈依大乘比其他例如皈依外道、二乘殊勝的四種原因。

己二 廣說其義

庚一 一切遍殊勝

三 眾生遍乘遍,智遍寂滅遍;

是名智慧者,四種一切遍。

One who is engaged in saving all beings, who is skilled in both vehicle and intuition as universal, who has in Nirvāṇa an equal experience of life-cycle and of peace — that one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a genius, and truly universal.

有智慧的人當然會皈依大乘;因為大乘修行人救度一切眾生,通曉佛陀一切(大乘和二乘)教法,以遍智圓滿證得二無我,大乘無住涅槃不住輪迴涅槃,利生妙業無盡。

皈依大乘有四種「一切遍」殊勝,所以較皈依諸外道或二乘為好。「一切遍」有普遍含攝、圓滿和全面的意思。「眾生一切遍」意指大乘以令三界一切眾生入無餘依涅槃為目標。「乘一切遍」,指的是大乘菩薩除善解大乘教義外,還兼通達聲聞和獨覺教法。根據世親菩薩說:「『智一切遍』者,通達二無我故。」意思是二乘人只能通達人無我,唯大乘人通達人無我、法無我。世親菩薩又說:「『寂滅一切遍』者,生死涅槃體是一味,過惡功德不分別故。」根據唯識宗的說法,真如為體,生死和涅槃為用。生死是真如所顯現的有漏用,涅槃是真如所顯現的無漏用。「體」如大海,「用」如大海所顯現之波浪。所以世親菩薩說生死和涅槃在本質上都是以真如為體;不同的只是前者是虛妄染污,後者有清淨妙用之功德。大乘菩薩了知涅槃之體為真如,亦證悟到生死和涅槃同為一味;所以在大悲心和般若智驅使下不住於輪涅任何一邊;在因緣成熟時,以救拔眾生苦而住世。

庚二 誓言勇猛殊勝

辛一 正說

四 希望佛菩提,不退難行行,

諸佛平等覺,勇猛勝有三。

That genius is to be recognized as foremost in commitment who aspires with many joys to the supreme enlightenment, who tirelessly undergoes hardships, and who, once enlightened, becomes the equal of all the Buddhas.

這位善根者具有承擔利生的使命感。祂以歡喜心發願要成就無上菩提,縱使遇上重重困難也永不言倦;就是因為這緣故,這位善根者(除生生世世種性高貴外,)當成佛時,與諸佛功德一切平等。

彌勒菩薩認為依大乘皈依的修行人較二乘人在皈依時所發誓言有三種殊勝勇猛。世親菩薩這樣解釋:「一、願勝勇猛:皈依佛時求大菩提多生歡喜知勝功德故。」所謂勝功德是指只有佛身才擁有的十力功德(註釋31),菩薩見佛獨有殊勝十力功德,因而發願隨佛修行,希望他日也得到十力功德。誠如《華嚴經》第十四〈須彌頂上偈讚品〉說:「此菩薩見佛世尊形貌端嚴,色相圓滿,人所樂見,難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見神足、或聞記別、或聽教誡、或見眾生受諸劇苦、或聞如來廣大佛法;發菩提心,求一切智。此菩薩緣十種難得法(指十力)而發於心(隨佛修持)。」第二是行勝勇猛:「起修行時不退不屈,難行行故。」由初發心至成就佛果,經三大阿僧祇劫,積聚無量福慧資糧,斷盡無量煩惱,無煩厭地完成艱巨的無上菩提目的,這就是「行勝勇猛」。第三是果勝勇猛:「至成佛時,與一切諸佛平等覺故。」至成佛時,與諸佛斷證功德無異無別。最後,世親菩薩強調:由於皈依大乘具有這三種殊勝勇猛功德;這位修行人「由此勇猛,彼諸佛子恆得善生。」修行人如皈依信受,依教奉行大乘;除了得定善解脫外,每期生命都能種性高貴,勝生安樂(註釋32)。

彌勒菩薩進一步舉譬喻來說明由於皈依大乘時修行動機正確,發心誓言殊勝;所以菩薩得到善生的因和種性不斷的殊勝。

辛二 喻說

壬一 轉輪王子喻

五 發心與智度,聚滿亦大悲;

種子及生母,胎藏乳母勝。

That genius is to be recognized as foremost in commitment who is wonderfully born as foremost of the Buddha-children, with the peerless spirit as seed, peerless wisdom as mother, the wealth of the stores as womb, and peerless compassion as gentle nurse.

這位善根者由大乘勇猛誓言,所以得到四種善生。得菩提心有如佛種,得般若波羅蜜有如生母,得福慧圓滿有如胎藏,得大悲心有如乳娘。

由於大乘菩薩皈依時立下明確的利他勇猛誓言,要化度三界內無量有情,並且令他們盡入無餘依涅槃;縱遇上重重困難也永不言棄。所以祂每次投生都有四種善生相隨:菩提心、般若智、福慧資糧和大悲心。而菩薩恆得善生,其尊貴命運就好像投生為轉輪聖王家,生而為承繼大統的王子般,受用資具不匱,在褓姆悉心照料下成長。這些善生菩薩每次投生,不單身份顯赫,而且相貌品性亦超乎常人般殊勝。

六 妙相成生力,大樂大方便;

如此四成就,是名為勝身。

His body is beautiful with all the various marks, he has gained the strength to develop all beings. He has found the peace and infinite great bliss of a Buddha. He knows how to manifest great liberative arts to protect all beings.

他擁有莊嚴妙相和感染眾生的力量,還有和佛一樣享有大樂和令眾生解脫的方法。

菩薩每次投生都有四種殊勝福業相隨,所謂色、力、樂、智。第一色勝:菩薩具有見者悅意的莊嚴妙相。據說由於菩薩持戒清淨,福慧圓滿;所以祂的莊嚴妙相比世間王室貴族更令見者悅意。龍樹菩薩曾以世間的轉輪王與佛陀相比較:「雖諸轉輪王,同有此相好;淨明與可愛,終不逮如來。」(註釋33)二者雖同具三十二相,但轉輪王終比不上佛的勝相莊嚴。大乘菩薩修行比二乘人較殊勝,可在「相好光明以自嚴」上得見端倪。正如前文所述,大乘修行長期積集福慧資糧自利利他,所以初基大乘人每次投生所感召之善趣七德(註釋34)必較二乘人殊勝,而在十地修行的菩薩的相好,更令二乘人難以思議呢(註釋35)!第二力勝:內心有一種強大感染別人的魅力,能令眾生自然而然因之而信仰佛法。第三樂勝:世親菩薩說:「得寂滅上品佛地無邊樂故。」菩薩由於夙習止觀,所以每次投生,都不雜染世間欲樂,而是享受禪悅之樂。第四智勝:有智慧懂得怎樣救拔眾生離苦得樂。這些皈依大乘、依菩提心和大乘教法修行的善生菩薩,每期生命體都伴隨有這四種身勝,並以之修持到成就,到第十地時由四種身勝取得四種成就。「此四成就是名佛子善生,所謂色成就、力成就、樂成就和智成就。復次由此勇猛得與王子相似。」(註釋36)

前面由頌五開始,述說一位依大乘教法皈依的菩薩,祂的菩提心、般若、福慧和大悲心,就好像轉輪王的初生兒,這嬰孩天生是王室血統,經尊貴生母十月懷胎安然生產,出生後有乳娘善育。而菩薩皈依後,經三大阿僧祇劫積聚無量福慧資糧,自利利他;每期生命都因而得到勝進;後一期生命比前一期生命在色、力、樂和智四種身勝下節節增勝,最後到第十地得色、力、樂和智四種成就;並得諸佛灌頂,履行「大智職」。就如轉輪王的小王子成長般,受用資具超越平民,經過多年修文習武,心領神會地懂得令萬民如影鳥依王樹般得以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的仁王術(註釋37);通過轉輪王考驗後,確立為王儲。

彌勒菩薩接著以新王登位為例,介紹菩薩由發心修行,最後成就佛果;墮在佛數,紹隆佛種的情形。

七 先授法自在,巧說善治攝;

由此四因故,佛種則不斷。

Coronated by all Buddhas with great rays of light, he truly possesses all authority over the teaching, he knows how to manifest maṇd.ala of a Buddha’s retinue, and, applying the precepts, he strives to administer punishment and reward.

菩薩(在十地時)得諸佛白毫光芒灌頂,(授權履行大智職;)祂擁有遍知一切法的能力;並能善巧地向佛壇城眷屬宣說神通和妙法;能擅以戒律來獎善治惡。(法王子)因擁有這四種因緣,所以令佛種不斷。

如同王儲登位時得轉輪王以四大海水灌頂,受王職位;通曉十善教法;以仁政教化臣民;有權頒下法令,獎善罰惡。菩薩登十地時,坐於寶王蓮華,在無數初地至九地菩薩見證下,十方諸佛如雲海聚集,皆以眉間白毫放大光明,為十地菩薩作「一切智勝職位三昧與遍知之智無分別灌頂」。由於得到諸佛灌頂,法王子智波羅蜜增勝,任運自在地遍知現象界的盡所有性和真如界的如所有性。這時法王子更能向佛一切眷屬和眾生善說妙法,就如法雨任意遍灑大地,滋養眾生心田,長出善根(註釋38)。最後,法王子能提供能治過惡,能攝功德的戒律,制定殊勝的菩薩學處。

壬二 大臣喻

彌勒菩薩先舉出作為世俗轉輪王的王子因出生在帝王家而在出生、成長和登位這三個人生階段都表現出類拔萃;來譬喻大乘修行人因皈依大乘,在佛家族出生(註釋39);所以祂從資糧位開始發心修行,經三大阿僧祇劫積聚無量福慧資糧;每次投生,每期生命都能勝生安樂,得善趣七德;見道後在修習十地時,十種波羅蜜都輾轉增勝;到十地時更獲十方諸佛白毫灌頂,授權行大智職,紹隆佛種。誠如龍樹菩薩所說:「由信受大乘,及行大乘教;故成無上道,中間種種樂。」(註釋40)彌勒菩薩再以大臣喻來說明,佛如明君、菩薩如重臣;君臣相知如魚得水;菩薩亦因盡知佛密意,故恆得佛眼佛智護念加持,生起攝植無量福聚。

八 入度見覺分,持密利眾生;

由此四因故,得似於大臣。

Like a prime minister, the bodhisattva enters among the transcendence, always watches over the far-flung accessories of enlightenment, always properly guards the three secrets, and always ceaselessly accomplishes the welfare of many beings.

菩薩承侍佛就如大臣侍奉國王般,能善入諸波羅蜜多;恆常在大乘經中得見佛的妙法,能恰當地看護守持佛身語意三密,並無間地恆常利樂眾生。

如同國王信任大臣授命大臣辦理經國政務一樣,菩薩接受佛眼佛智加持護念時亦具有類似大臣四種功德。如大臣能出入王禁宮;菩薩能善入諸波羅蜜。大臣管理國庫,清楚知悉寶庫中珍藏財物帳目;菩薩亦能在大乘中聞思修佛陀種種能令人勝生安樂、定善解脫的珍貴教法,念記不忘。大臣和國王常相談普通臣民盡不能知的軍政機密;菩薩在修行期間,能總持一切天人皆不解不知的佛身語意三密。大臣輔助國王推行仁政,得到國王賞賜,福祿永昌;而菩薩亦能常利益無量眾生,履行發菩提心的意樂。

註釋

  1. 如《寶行王正論》〈出家正行品〉頌九十七云:「願彼所作惡,於我果報熟;是我所行善,於彼果報熟。」
  2. 如《寶行王正論》〈出家正行品〉頌九十八云:「一人未解脫,於有隨生道,願我為彼住,不先取菩提。」
  3. 如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自釋》說:「佛地是由十力所顯!」十力是佛身功德的來源。甚麼是十力?如《入中論》〈究竟佛地〉頌二十八至三十云:「處非處智力,如是業報智,知種種勝解,種種界智力;知根勝劣智,及知遍趣行,靜處解脫定、等至等智力,宿住隨念智,如是死生智,諸漏盡智力;是謂十種力。」詳細解釋請參閱拙作《入中論講義》頁六六四至六七七。
  4. 如《寶行王正論》〈正教王品〉頌九十八說:「由信受大乘,及行大乘教;故成無上道,中間種種樂。」
  5. 見《寶行王正論》〈雜品〉頌九十七。
  6. 3善趣七德指大乘修行人在修勝生安樂時,所獲的「勝形貌、威德,好色、他愛見,無病、力辦具、長壽願彼然!」見《寶行王正論》〈出家正行品〉頌七十三。
  7. 如《寶行王正論》〈出家正行品〉頌八十八所云:「圓滿福慧行,相好光明照,願彼(二乘人)難思量,行十地無礙!」
  8. 見《論釋》。
  9. 如《寶行王正論》〈正教王品〉頌四十云:「將接為饒花,賞施為大果;王樹忍辱影,民鳥遍依事。」這是龍樹聖人期望引正王能達到的仁王的政治理想。
  10. 如《入中論》〈法雲地〉云:「十地從於十方佛,得妙灌頂智增上;佛子任運澍法雨,生長眾善如大雲。」
  11. 菩薩何時正式成為佛家族成員,投生在佛的行列,有二種說法。一說在修行人初發菩提心時,已算是佛家族成員;例如寂天菩薩《入菩薩行》〈持守菩提心品〉頌二十五、二十六說:「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復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爾後我當為,宜乎佛族業,慎莫染污此,無垢尊貴種。」另一說大乘修行人要登地後,正性離生;決定自己是大乘材料,始列入佛家族成員。如龍樹菩薩《寶行王正論》〈出家正行品〉頌四十六云:「初地名歡喜,於中喜希有;由三結滅盡,及生在佛家。」
  12. 見前註32。

應用思考問題

  1. 〈成宗品〉是首個菩薩行的處境;而〈皈依品〉至〈二利品〉是第二個菩薩行的處境。《大乘莊嚴經論》一共有多少個菩薩行的處境?〈成宗品〉為何稱為所安立?〈皈依品〉至〈二利品〉為何稱為分別所知?試分別說明之。
  2. 彌勒菩薩一方面承認皈依大乘,依大乘教法修行是「難起」「難成」,一方面又勸人皈依大乘;表面看似矛盾。試依頌一和頌二解釋其原因。
  3. 皈依大乘有四種殊勝:一切遍殊勝、勇猛殊勝、得果殊勝、(二乘)不及殊勝;試依頌一略言之。
  4. 皈依大乘有四種殊勝,所謂一切遍殊勝、勇猛殊勝、得果殊勝和(二乘)不及殊勝。而這四種殊勝各有不同因果種類。一切遍有眾生一切遍、乘一切遍、智一切遍和寂滅一切遍四種。勇猛殊勝有願勝勇猛、行勝勇猛和果勝勇猛三種。得果殊勝有八種功德:得大福聚、三有尊重、三有中安樂、滅一切苦厄、在第八地證無生法忍得無上樂、證無上菩提時得法身、斷盡煩惱習氣、證入無住涅槃。而(二乘)不及殊勝亦有大體、大義、無邊、無盡四種功德。如此細緻分析,皈依大乘共有十九種殊勝功德。試以白話翻譯有關頌文三、四、九和十;俾使修行人先了解為何皈依大乘比皈依外道、二乘殊勝的大概。
  5. 彌勒菩薩以四點來說明皈依大乘有一切遍殊勝,所謂眾生一切遍、乘一切遍、智一切遍和寂滅一切遍;試依世親菩薩在頌三的論釋說明。
  6. 彌勒菩薩又說明皈依大乘有三種勇猛殊勝;分別是願勝勇猛、行勝勇猛和果勝勇猛。試依世親菩薩在頌四的論釋分別說明。
  7. 為了讓佛子容易掌握皈依大乘的三種誓言勇猛殊勝,彌勒菩薩舉世間王子在出生、學習成長和登王位的三個人生階段為例,以譬喻手法說明皈依大乘、依菩提心和大乘教法修行的菩薩,再經五道十地修行到成佛;祂們的種種經歷都超越平凡,除能勝生安樂,復能定善解脫。試依頌五至頌七內容說明。
  8. 皈依大乘的菩薩由於誓言勇猛,因為成佛之路很漫長,在漫長成佛路中每次投生,由於福慧增勝,祂的莊嚴妙相例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亦漸次圓滿;這就是所謂「相好光明以自嚴」的意思。此外,由於菩薩能持戒,祂的相好比王室貴族更令見者悅意。試依頌六說明佛的「勝相莊嚴」是大乘修行殊勝的原因。
  9. 彌勒菩薩在頌五列出成佛四因:菩提心、般若波羅蜜、福德智慧資糧和大悲。而月稱菩薩在《入中論》〈敬禮大悲〉頌一則以大悲心、無二慧和菩提心共說為成佛三因。二者大同小異,你能引原文比較說明嗎?
  10. 頌三中提到寂滅一切遍就是指「無住涅槃」;世親菩薩於《論釋》中云:「生死涅槃是一味,過惡功德不分別故。」又在《攝大乘論釋》卷九云:「無住涅槃,以捨雜染不捨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為相。」又云:「何者生死,謂依他起性雜染分;何者涅槃,謂依他起性清淨分;何者轉依,謂即此性對治起時,轉捨雜染分,轉得清淨分。」試綜合世親菩薩所言,寫作題為「大乘菩薩的無住涅槃略解」的文章。
  11. 彌勒菩薩舉君臣為喻,說明皈依大乘者獲佛智佛眼護念加持故有四種殊勝功德。試依頌八說明。
  12. 對大乘修行人何時方列入「佛家族」有二種說法;一說是當修行人皈依大乘發菩提心時,已經成為佛家族的成員。另一說法是修行人要見道,斷除三結,登極喜初地時,才算是佛家族成員。前者以寂天菩薩為代表,後者以龍樹菩薩為代表;而本論彌勒菩薩傾向前者。試依本論頌五及有關論典說明。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大乘莊嚴經論》第四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