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Mahāyānasūtrālaṁkāra)第5講

日期:2015年5月2日
彌勒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釋論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 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傳講



提要:上堂提到皈依大乘略說有四種殊勝,廣說則有十九種。第一種是「一切遍殊勝」,大乘以救度一切眾生得究竟解脫為目標;通達佛陀全部教法,能證人無我、法無我,並因不住生死和涅槃,利生妙業無盡。「眾生遍乘遍,智遍寂滅遍;是名智慧者,四種一切遍。」第二種是「誓言勇猛殊勝」,由於大乘菩薩皈依時立下明確的利他勇猛誓言,發願要化度三界內無量有情,並且令他們盡入無餘依涅槃;期間縱遇上重重困難也永不言棄。由於菩薩的「願、行、果」均殊勝勇猛,所以祂每次投生除了身份顯赫,受用不匱外;還有四種勝身相隨:具足莊嚴妙相、感染眾生的力量、如佛境的大樂和令眾生解脫的方法。「妙相成生力,大樂大方便;如此四成就,是名為勝身。」最後,菩薩達十地時得諸佛白毫光芒灌頂,受命為法王子,除了擁有遍知一切法的能力,能善巧地向佛壇城眷屬宣說神通和妙法外;更能擅以戒律來獎善治惡。「先授法自在,巧說善治攝;由此四因故,佛種則不斷。」

今堂繼續介紹皈依大乘,依菩提心、大乘經教和真實法身修行的第三個殊勝。彌勒菩薩在得果殊勝中讚歎得三淨地的高階位菩薩,說祂們有大福德;廣受三界眾生尊重;為了度生而在三界化現肉身時受用不匱;除自己能滅除大苦聚外,還有能力減輕眾生的痛苦;安住於無漏界的最上證樂。成就佛果時證得法身;斷盡二障習氣和入無住涅槃。「福德及尊重,有樂亦苦滅,證樂證法陰,習盡有滅舍。」接著彌勒菩薩提到皈依大乘產生四種善根故能比皈依二乘顯得殊勝:世間的善根福德較二乘廣大,出世間的善根較二乘更有價值,並能穩定地度化眾生,入無住涅槃,成熟神通妙用無盡。「大體及大義,無邊亦無量,由善世出世,成熟神通故。」彌勒菩薩更苦口婆心地勸導修行人,依止大乘皈依有自利利他的巨大意義,除了自己功德無限量增長外,因大乘普世利他的信念,亦可以改變社會,令人心向善。「皈依有大義,功德聚增長,意悲遍世間,廣流大聖法。」最後,彌勒菩薩從體、用、因、果、功德和品類六方面總括大乘皈依的內涵:大乘以希望證得無上菩提為體;以大悲為因;以無漏般若智為果;以無有疲厭的精神行持利他為用;以三乘共通的出離心(三出)為相應功德;以發世俗菩提心得「世俗得」,發勝義菩提心得「法性得」(二得)為品類。「希望及大悲,種智亦不退;三出及二得,差別有六種。」

彌勒菩薩已依諸法實相和個人意向指出,皈依大乘確比皈依二乘為殊勝;所有佛教徒理應只皈依大乘。但事實上,現今仍有不少佛教徒皈依小乘,依小乘教法修行。為甚麼呢?當中牽涉到每個修行人的種性,所以彌勒菩薩接著宣說〈種性品〉,承認種性的存在,並力證大乘種性如何殊勝。

無著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提及「種性」,種性一方面很重要,另一方面帶出的問題卻顯得複雜,甚至令我們這些盲無慧目的後輩十分費解。例如第三十五卷的〈菩薩地〉將種性問題放在菩薩修行十個問題中首要「持」的位置,並說:「云何名持,謂諸菩薩自乘種性、初發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是名為持。」這明顯就是將大乘的基道果都與「種性」扯上關係。接著,無著菩薩向修行人亮起警號:屬於「無種性」,縱使你發菩提心,縱使你很努力修行,亦無法圓滿無上菩提。「住無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故,雖有發心及行加行為所依止,定不堪任圓滿無上正等菩提。」不過愚見以為無著菩薩這番話,就好像母親責罵兒子「沒出息」一樣,天下間豈有父母認定自己孩兒一定沒前途,注定失敗!這句話只是用來激發修行人上進,嚴格檢討自己有沒有為世俗目的來發心,有沒有虛假地修行而已。從另一方面看,《瑜伽師地論》〈本地分〉敘述一個修行人從凡愚欲界的〈五識身相應地〉開始歷經色界無色界到〈聲聞地〉,生命質素節節勝進。為了擺脫對下下乘的執著,無著菩薩才依種子學說並以邏輯推論出說有情可分成「無種性、不定種性、聲聞種性、獨覺種性和菩薩種性」五類。鞭策修行人透過積累福慧資糧,改變價值觀,薰修無漏智種子,最後盡是菩薩種性,結果盡入佛家族。從無著菩薩以方便善巧導引其弟世親菩薩捨小乘入大乘;便可看到無著菩薩在種性問題上的價值取向。無論如何,我相信無著菩薩用意是提醒修行人慎始,一開始修行動機偏差的話,以後修行就會出現很多障礙。

《大乘莊嚴經論》〈種性品〉並沒有出現類似《瑜伽師地論》〈種性品〉出現過的這些問題。這可印證我在第一講所說,《莊嚴經論》是無著菩薩在兜率天從彌勒菩薩處學到並寫出的原始性資料,而《瑜伽師地論》是無著菩薩在消化彌勒學說後,於那爛陀寺為眾講學而撰寫了架構宏大,思路縝密的鉅著。由於本論旨在闡述大乘的殊勝,鼓勵修行人都應以成佛為目標,所以不需處理由種性引發例如是否有些眾生不能成佛等其他的問題。本論〈種性品〉承認種性是存在,但我們要留意彌勒菩薩提到「有」、「存在」的字眼,都是指「虛妄分別有」的心心所活動層面,在虛妄分別背後的真如體,仍應不存在種性實有實無的名言概念;而且強調修行期間三乘種性中大乘種性是最殊勝的。「由界及由信,由行及由果,由此四差別,應知有性體。」「明淨及普攝,大義亦無盡,由善有四勝,種性得第一。」

上文已分別說明皈依大乘的四種殊勝中一切遍殊勝和誓言勇猛殊勝,以下述說其餘兩種殊勝。

庚三 得果殊勝

九 福德及尊重,有樂亦苦滅,

證樂證法陰,習盡有滅舍。

He attains a great mass of merit, preeminence in the three world, mundane happiness, alleviation of a great mass of suffering, the bless of highest insight, a body of many teachings, supreme and eternal, a store of virtues, the elimination of the instincts, and deliverance both from worldly pressure and from peace.

菩薩(在八、九、十地三淨地時)有大福德;廣受三界眾生尊重;為成辦自他兩利,在三界化現時,受用世間無量安樂;(由於菩薩見道時斷除遍計薩迦耶見,悟入自他平等,到了第八地)自己滅除大苦聚,還有減輕眾生痛苦的能力;(在第八地證無生法忍,不再投生有漏界)安住於無漏界的最上證樂;(獲佛地時有三種得果殊勝:)證得法身;斷盡煩惱障、所知障習氣;得入無住涅槃。

大乘皈依者修持自利利他事業漸近圓滿或圓滿時,有八種功德。這八種功德可分成二類。第一類包括福德、尊重、有樂、苦滅和證樂;是菩薩得三淨地果時的功德。一、福德:當菩薩信解諸法無生;祂本可入涅槃,但卻受往昔發菩提心時許下的大願驅使,於三界中示現受生,饒益有情;這時祂由體證諸法無生,進行無相無分別修行,所以所積聚的福德無量無邊(註釋41)。二、尊重:當菩薩進入第八地,因為祂離貪的淨智不能與煩惱習氣共存,所以在自相續中已再無三界的貪欲,堪為三界導師,受人天尊重(註釋42)。三、有樂:菩薩為了成辦自他二利,在三界中示現受生,享用天人圓滿受用。四、苦滅:世親菩薩說:「解自他平等時得大苦聚滅,亦得滅一切眾生苦力。」第八地菩薩證悟諸法空相,通達自他平等的道理,除了自己能滅除大苦聚,還有減輕眾生痛苦的能力。五、證樂:世親菩薩說:「入無生忍時覺證最上樂。」無生指真如本來就不生不滅;忍指印證;第八地菩薩由於能通達及安住於諸法實相不生不滅的境界,所以得不退轉的無上樂。第二類包括證法陰、習盡和有(捨)滅捨;是佛地三種的功德。六、證法陰:世親菩薩說:「法陰者所謂法身。」又說法身有四種功德:大、勝、常和善聚。無為法身雖不可取,不可說;但卻是無邊經藏的來源(註釋43);所以稱為「大」。佛法身的斷證功德最究竟,較聲聞半佛殊勝,故稱為「勝」。為了利益眾生,生死未空,虛空未盡,諸佛恆以法身的狀態安住世間,故稱為「常」(註釋44)。十力、四無畏是構成法身的「善聚」。四無畏是指佛說法時四種充滿自信的態度,十力如前已述。七、習盡:證佛地時,所知障和煩惱障習氣徹底斷盡無餘。八、有(捨)滅捨:佛入於無住涅槃,所謂「有捨」指的是由智不住三有輪迴;所謂「滅捨」是由悲而不住涅槃。

庚四 二乘不及殊勝

十 大體及大義,無邊亦無量,

由善世出世,成熟神通故。

The genius triumphs over the host of disciples through his virtue, which is magnificent, great in value, immeasurable, eternal, constant, and inexhaustible, his virtue is mundane, transmundane, evolutionary, and lordly, it is inexhaustible through ceasing the life systems.

皈依大乘在四種善根方面比皈依二乘殊勝:由於世間善根福德廣大;由於出世間善根具有珍貴意義;由於成熟善根,故能穩定地成熟無量眾生;由於神通善根,就算達致無餘涅槃亦因願力而利生妙用無盡。

世親菩薩說:「大乘歸依者,所有善根由四因故,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又說:「大體者,謂世間善根,已得超過二乘故;大義者,謂出生善根,二乘出世但自利故;無邊者,謂成熟善根,能成熟無邊眾生故。無盡者,謂神通善根,至無餘涅槃亦無盡故。」(註釋45)皈依大乘的福德比二乘在大體、大義、無邊和無盡這四方面都殊勝。大乘人的福德在初地時已超過阿羅漢(註釋46);二乘只求自出離,在修行意義上不及大乘積極祟高。誠如世親菩薩在《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譯》說:「所有一切眾生悉皆攝同菩薩己身,由斯但是寂滅己身,無別有情也。」對菩薩而言,真正的解脫是自己與所有眾生成為一體,一起得到解脫。(註釋47)大乘修行人在三大阿僧祇劫內穩定地積聚無量福德資糧,所要成熟的眾生亦無量無邊;最後,菩薩雖證得無餘依涅槃,卻不住涅槃;因為祂們視三有輪迴與涅槃無有分別;事實上,祂們擁有神通善根,就算住於世間,也不受煩惱邪惡損害。誠如聖天菩薩說:「大勢心意者,此間亦無損,故彼視三有,涅槃無差別(註釋48)。」這裡所謂具大勢心意,是指神通善根。

戊二 總結大乘皈依之體相差別

十一 希望及大悲,種智亦不退;

三出及二得,差別有六種。

As he makes the commitment out of a will to enlightened reality, he is recognized through his compassionate love. Thereby he becomes all-knowing, and tireless in helping, bringing happiness, and undergoing hardships, he has all excellences cultivated by all vehicles in pursuit of transcendence. Attained conventionally and actually, such a genius’ taking refuge is the best.

菩薩以希求佛果為自性。祂因為要救度眾生離苦而成佛,(為此祂選擇了皈依大乘,經五位十地修行,)結果獲得(大菩提)一切相智。修行期間縱使面對種種困難逆境,祂也無疲厭地為自他帶來勝生安樂和定善解脫,這就是皈依大乘的業用。菩薩行亦具足令三乘修行人俱能出離的功德。在資糧位發世俗菩提心時,祂得粗品皈依;在見道位發勝義菩提心時,祂得細品皈依。

彌勒菩薩在這一頌總結出大乘皈依的體(自性)、因、果、業用、功德(相應)和品類。世親菩薩解釋說:「希望為自性,至心求佛體故。」大乘皈依以成就佛三身為體性,換言之,皈依大乘是希望證得無上菩提。「大悲為因,為一切眾生故。」而成就佛果是以大悲心為因,大悲心與佛果的關係,最初就好像種子,中段就好像水潤令佛果增長,最後佛果成熟,供眾生常時享用(註釋49)。「種智為果,得無上菩提故。」種智指佛的一切相智;皈依大乘的修行人經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積聚無量福慧資糧;最終得佛的一切相智而證無上菩提。「不退為業,行利他難行行不退不屈故。」菩薩無有疲厭地行持種種難行,利樂有情,到了成佛所謂「眾生未空常利世」,盡未來際利樂一切有情。「三出為相應,具足三乘出離行故。」「三出」是指大乘、聲聞乘和獨覺乘所修的功德都同樣是出離生死輪迴;而出離就是三乘共同的結果。「二得為品類。」初基修行人所謂地前菩薩在皈依大乘時,發世俗菩提心,這是粗淺的皈依大乘,稱「世俗得」;入初地的菩薩在現證真如時發勝義菩提心,這種深細和進入大乘聖賢行列的大乘皈依,稱為「法性得」。

戊三 攝義

十二 皈依有大義,功德聚增長,

意悲遍世間,廣流大聖法。

One who goes to this refuge of great import increases the host of excellence beyond measure, fill the world with compassionate thoughts, and spreads the teaching of the peerless noble ones.

皈依大乘具有自利、利他的巨大意義。自利方面能使自己功德無量地增長;利他方面能使世間普遍地充滿關懷同情的善意,而世人亦廣泛地信奉大乘正法。

以上講畢〈皈依品〉。任何人想脫離輪迴的痛苦,必須皈依三寶。雖然修行人可以選擇皈依小乘或者皈依大乘;但彌勒菩薩已指出,皈依大乘確比皈依二乘殊勝。話雖如此,事實是現今仍有不少人皈依小乘,依小乘教法修行。為甚麼呢?這牽涉到每個修行人的種性。彌勒菩薩繼〈皈依品〉後,宣說〈種性品〉。

丁二 種性品

戊一 宣說眾生有種性

己一 總標略說

一 有勝性相類,過惡及功德;

金譬與寶譬,九種各四種。

Existence, superiority, nature, marks, genetic types, dangers, benefits, and a double comparison, all fourfold.

我們列舉九點來說明有關種性,尤其是大乘種性問題。種性是有,眾生是有不同的種性;大乘種性最殊勝;大乘種性的體性;大乘種性的相狀;大乘種性的種類;障礙大乘種性發揮作用的過失;大乘種性的功德;以黃金譬喻大乘種性和以珍寶譬喻大乘種性。上述每個問題再可以各自從四方面來理解。

己二 其義廣說

庚一 成立眾生有不同種性

二 由界及由信,由行及由果,

由此四差別,應知有性體。

The existence of the spiritual gene is demonstrated by the difference in beings, elements, faith, achievement, and the acquisition of different results.

由於眾生有不同個性,不同的信解,高低不同程度的修行,證悟深淺不同程度的解脫果;由這四點來看,證明有「種性」的存在。

世親菩薩在《論釋》說:「種性有體由四種差別,由界差別者眾生有種種界無量差別;如《多界修多羅》說。」我們可以從四方面分析,說明眾生有不同種性。第一是「由界」,這可理解為眾生有千差萬別的個性。世親菩薩引《中阿含》一八一經《多界經》(註釋50)說芸芸眾生種性互異,佛在經中就列出眾生界有六十二種之多,各有種種差別;有些貪欲熾盛,有些瞋心猛烈,有些愚癡深重;同一愚癡中,就其嚴重性亦有極多差別。「由界差別故,應知三乘種性有差別。」由此世親菩薩推斷出佛弟子中亦應有大乘種性、獨覺種性和聲聞種性。第二是「由信」,有些人從一開始便對大乘充滿信心;或者遇上的善知識都是大乘修行人;亦有人信二乘不信大乘。若果不是有種性的話,這種情況不可能出現。「由信差別者,眾生有種種信可得;或有因力起,或有緣力起;能於三乘隨信一乘非信一切;若無(種)性差別則亦無信差別。」第三是「由行」,有些人能修六波羅蜜,有些人修不了六波羅蜜;如果沒有種性的話,這種情況不可能出現。「由行差別者,眾生行(菩薩)行或有能進或有不能進;若無(種)性差別則亦無行差別。」第四是「由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甚麼種子就有甚麼果實;聲聞得下等菩提,獨覺得中等菩提,菩薩得上等菩提;如果沒有種性的話,這種情況不會出現。「由果差別者,眾生菩提有下中上;(種)子、果相似故,若無(種)性差別則亦無果差別。」經過詳細分析,彌勒菩薩肯定種性是存在,在佛教修行中基本上可確立有大乘種性、獨覺種性和聲聞種性。

庚二 成立大乘種性為殊勝

三 明淨及普攝,大義亦無盡,

由善有四勝,種性得第一。

The spiritual gene of the bodhisattva is reckoned the superior because it is the cause of his excellence, completeness, universal value, and the inexhaustibility of his virtue.

大乘種性是(比二乘)殊勝的。因為祂是(遠離二障)光明清淨;祂是(佛十力)圓滿之因;祂具(自利利他的)普世價值;輪迴未空,祂的善根永無止盡地饒益眾生。

甚麼是善根明淨?這是指眾生心本性清淨,只因受到以我執為中心的煩惱障和有法執不能通達真如的所知障所障蔽,不得顯露。聲聞種性和獨覺種性沒有能力令這本性清淨的心顯露,只有大乘種性依修行力量才可令這明淨善根顯露。「非諸聲聞等善根如是明淨故。」由於大乘的善根有明淨、普攝、大義和無盡這四種因素,所以彌勒菩薩認為大乘種性最殊勝。

註釋

  1. 4誠如月稱菩薩《入中論》〈三淨地〉頌六云:「住不動地無分別,證得量等百千轉,三千大千佛世界,極微塵數諸功德。」
  2. 如前〈三淨地〉頌二云:「淨慧諸過不共故,八地滅垢及根本,已盡煩惱三界師。」
  3. 如《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三疑云:「如來、應、正等覺所證、所說、所思惟法皆不可取,不可宣說;非法,非非法。」但為了令眾生能藉世間名言逐步聞思修佛所證所思惟的殊勝境界,所以當眾生善緣具備,化身佛便安立名言說法,而聖人們將之記錄成文字,結集成經藏。如月稱菩薩《入中論》〈現前地〉頌八十云:「由名言諦為方便,勝義諦是方便生。」
  4. 如月稱菩薩《入中論》〈究竟佛地〉頌十八云:「此寂滅身無分別,如如意樹摩尼珠,眾生未空常利世。」
  5. 見《論釋》。
  6. 如月稱菩薩《入中論》〈極喜地〉頌八云:「即住最初菩提心,較佛語生(聲聞)及獨覺,由福力勝極增長。」
  7. 見拙作《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講義》第三講。
  8. 見《菩薩瑜伽行四百論》〈明菩薩行品〉頌二十二。
  9. 如《入中論》〈敬禮大悲〉頌二說:「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
  10. 相當於南傳大藏經《中部經典》第一一五經。(MN115 Bahudhātukasuttam)

應用思考問題

  1. 大乘人依菩提心、經教和無為真如修到漸近圓滿例如菩薩第八、九、十這三淨地和佛地時,有八種比依二乘修行殊勝的功德。三淨地菩薩有福德、尊重、有樂、苦滅和證樂五種功德;佛地有證法陰、習盡和滅捨三種功德。試依頌九詳細說明。
  2. 彌勒菩薩列舉四點說明皈依二乘的功德比不上皈依大乘。試依頌十說明。
  3. 大乘菩薩為了利益眾生,所以很重視具備神通能力。例如阿羅漢要入定才能顯現神通,而大乘菩薩尤其是大乘密咒瑜伽士在日常生活中亦可顯現神通。此外,大乘菩薩有氣魄入無住涅槃,能入世間不為惡人所損、煩惱所染;全因為祂們擁有神通善根。試依前註釋5、本品頌十和聖天菩薩《菩薩瑜伽行四百論》〈明菩薩行品〉頌二十二,說明大乘菩薩擁有神通善根,所以有能力履行菩薩救世的原因和情況。
  4. 彌勒菩薩在頌十一以體、因、果、業用、功德相應和品類這六點來說明大乘皈依的內涵,試詳細解釋。
  5. 彌勒菩薩以「三出」和「二得」形容大乘皈依的功德和品類,何謂「三出」?何謂「二得」?請依世親菩薩《論釋》解釋。
  6. 彌勒菩薩苦口婆心地勸信佛者皈依大乘,事關皈依大乘具有自利利他兩方面偉大祟高意義。試依頌十二說明。
  7. 為甚麼彌勒菩薩繼〈皈依品〉後宣說〈種性品〉,兩者有何關連呢?
  8. 何謂種性?無著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依無漏智種子是否具備這一點,將眾生分成菩薩種性、獨覺種性、聲聞種性、不定種性和無種性。但在本論〈種性品〉中,你可以找到五種性的說法嗎?為甚麼?
  9. 彌勒菩薩以九方面和每方面各有四個不同層次來闡述種性是存在和大乘種性的殊勝。試依〈種性品〉頌一說明。
  10. 彌勒菩薩從修行人有不同界性、信解、修行高低、證果深淺這四點來肯定「種性」的存在。世親菩薩詮釋此頌時,以三乘來概括種性差別,例如「應知三乘種性有差別」、「能於三乘隨信一乘、非信一切」、「(眾生修菩薩)行或有能進或有不能進」、「眾生菩提有下中上」。試分別依頌二頌文及《論釋》解釋修行人在修行期間確有三乘種性的差別。
  11. 試依頌三說明大乘種性較二乘種性殊勝的原因。
  12. 你覺得自己是大乘種性抑或二乘種性?你認為修行到甚麼程度,自己屬甚麼種性的答案,才可正式揭曉。你認為在離言真如中會有種性的差異嗎?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大乘莊嚴經論》第五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