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Mahāyānasūtrālaṁkāra)第6講
日期:2015年6月6日
彌勒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釋論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 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傳講
提要:上堂提到既然皈依大乘比二乘為殊勝,理應所有佛教徒皆皈依大乘;但事實是仍有不少佛教徒皈依小乘,依小乘教法修行。為甚麼呢?彌勒菩薩認為當中牽涉到每個修行人的種性。所以彌勒菩薩繼〈皈依品〉後,宣說〈種性品〉。祂首先肯定種性是有的;「由界及由信,由行及由果,由此四差別,應知有性體。」但我們要留意彌勒菩薩提到「有」這字眼,都是指「虛妄分別有」的心心所活動層面,在虛妄分別背後的真如體,仍應不存在種性實有實無的名言概念。事實上,由種性所衍生的問題,例如一切眾生是否有佛性,是否皆可成佛等,歷來都有不同的意見;箇中原因,甚深難解,甚至也許只有佛或極高階位菩薩例如彌勒菩薩才有能力去解答。彌勒菩薩在《莊嚴經論》採用的是折衷的說法:一切眾生先天性法爾本然具有無漏智的成佛種子(本性住種性),但要成佛就必須配合後天條件(習所成種性)例如遇上善知識指引和發菩提心。本性住種子是一切眾生皆有,而習所成種性則不是所有眾生皆有。「性種及習種,所依及能依,應知有非有,功德度義故。」我們還要留意一點,彌勒菩薩雖然提到有「無種性」的眾生;但並非否定他們天生沒有佛性,而是指「無種性」的眾生是無法或很艱難才得涅槃果。如果以種子作比喻,「無種性」的眾生指的是一顆處身於惡劣環境下終久不能發芽的種子。所以「無種性」的眾生,不是說他們沒有俗稱「佛性」的本性住種性,而是要喚醒他們就比較困難了。例如彌勒菩薩提到「無種性」有兩種,暫時性和永久性的無種性。前者稱時邊般涅槃法,有四種:第一、因為性格極暴惡,完全受煩惱控制;第二、受邪師蠱惑,產生邪執;雖做好事但福德微弱,無緣修善行;第三、雖做世間善行,但愚癡到不感到輪迴是苦,因而缺乏出離心,不做些少出世間善行;因而不得涅槃;第四、雖做些出世善行,但屬聲聞獨覺劣根,福德無法圓滿。彌勒菩薩語重心長地提醒眾生;那些絲毫不肯造作善業,不察覺輪迴是苦,不求出離的人因長久輪迴生死而麻木不仁,顛倒地執三界苦海尚有快樂,不肯出離,因而永斷造涅槃因;就如焦芽敗種,墮入永久性無種性,亦即畢竟無涅槃法,永遠無法涅槃。「一向行惡行,普斷諸白法,無有解脫分,善少亦無因。」
彌勒菩薩強調:雖然一切眾生都法爾本然地具有大乘種性,但這先天的大乘種性卻極需後天努力才能喚醒,就好像要適當的土壤、溫暖的陽光和充足的水分,菩提樹種子才能發芽。彌勒菩薩分析有四種因素阻礙大乘種性甦醒:一、習惑,二、惡友,三、貧窮和四、為他所制;「應知菩薩性,略說有四失;習惑及惡友,貧窮屬他故。」作為大乘修行人當務之急,就是要對治這四種過患:第一、一點一滴地長期串習善法;第二、遠離惡友,親近善知識;第三、勤修八異熟因;第四、堅信三寶,摧伏我慢。眾生若能以此四法對治煩惱,則根本不會出現永久性無種性;此外亦無有三乘,只有一乘;因為一切眾生最終決定能盡斷煩惱,究竟成佛。
最後,彌勒菩薩以菩提樹的根來譬喻大乘種性,以蔽天樹蔭遣除熱惱,令眾生身心清涼
來譬喻大乘種性成長後為自他帶來利樂果報,最後總結出大乘修行人的本性住種性和習所成種性比凡夫和聲聞二性都殊勝。「增長菩提樹,生樂及滅苦;自他利為樂,此勝如吉根。」
庚三 大乘種性之自性
四 性種及習種,所依及能依,
應知有非有,功德度義故。
Natural, developed, support, supported, existent, and nonexistent; it is to
be understood in the sense of “delivering excellences”.
大乘種性有四種:一、本性住種性;二、習所成種性;三、本性住種性是所依;四、習所成種性是能依,能所二依和合,才可以令大乘種性發揮作用。一切眾生都法爾地具有本性住種性,而習所成種性並非所有眾生都有,只有發菩提心的人才有;而種性(梵文果札)的意思是依具備種種(大乘修行)功德,從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
大乘種性的本質,唯識瑜伽士視之等同於種子;基本上分為本性住種性和習所成種性。但從修行人是否具足大乘種性或大乘種性是否能發揮出作用,所謂未習成果和已習成果的角度出發,再可分成「所依」種性和「能依」種性。本性住種性是指一切眾生都法爾(註釋51)本然具有能斷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無漏種子,但眾生單有本性住種性是不能成就大乘種性的,要加上習所成種性例如在後天修行環境中遇上善知識,發菩提心,修習六度,增長本有的無漏種子,這位修行人才算是具足大乘種性,或者說這人的大乘種性才發揮出作用。所以眾生皆有本性住種性,它是眾生成佛的基礎;但並不能說眾生因為具有本性住種性就具足大乘種性,更不能說未經發心修行就可以成佛;這還得看他是否遇上合適的條件和環境,例如發展出習所成種性。就好像每顆種子都有發芽的潛能,但將它放在冰寒乾燥的環境,無論將這種子放多久,也永遠不會發芽生長。世親菩薩總結大乘種性的自性說:「功德度義故。」意思是大乘種性具備種種功德,積少成多後便能從輪迴苦海中獲得解脫。
庚四 大乘種性之相狀
五 大悲及大信,大忍及大行;
若有如此相,是名菩薩性。
From the very outset of practice, compassion, faith, tolerance, and
dedication to beauty are declared the marks of the bodhisattva’s spiritual
gene.
大乘種性有四種相狀:大悲、深信、安忍和天性喜愛行善。這都是大乘種性的特徵。
具有大乘種性的修行人,天生就有悲愍眾生痛苦;信奉三寶,喜歡接近大乘教法;安忍別人對自己造成的傷害和樂善好施的性格。雖然這些修行人已具本性住的大乘種性,但如果他們擁有這四種功德,很快便會遇到善知識,攝引入大乘佛門;然後發菩提心令習所成的大乘種性成熟。
庚五 大乘種性的品類
六 決定及不定,不退或退墮;
遇緣如次第,品類有四種。
In short,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spiritual gene: the determined, the
undetermined, the conditionally unalterable, and the alterable.
大乘種性簡略可分為決定、不定、不退和退墮四種。決定者縱遇逆緣亦不退,不定者遇逆緣便會退墮。
有決定種性的大乘修行人縱遇逆緣也不退轉;相反,屬不定種性的則受外緣所轉;例如不定種性遇上大乘善知識,就可以走成佛之路;若遇上二乘善知識,最後就只能走聲聞獨覺之路。
庚六 障礙大乘種性發揮作用的過患
七 應知菩薩性,略說有四失,
習惑及惡友,貧窮屬他故。
Briefly, the dangers to the spiritual gene are to be known as four:
habituation to the mental addictions, bad companionship, deprivation, and
dependency.
能障礙大乘種性發揮作用略說有四點:慣受煩惱惡習支配,受惡友邪師的影響,因貧苦而造作惡緣,被別人主宰不得自在。
前文提到,眾生法爾本然地就具有大乘本性住種性,換言之,天生就具備成佛無漏智,問題是我們要靠後天的條件配合,例如有大乘習所成種性出現,才能把大乘本性住種性喚醒。彌勒菩薩提出有四種因素,令眾生內心的大乘本性住種子沉睡,不能發揮大乘種性功德作用。世親菩薩這樣說:「菩薩種性過失,略說有四種:一者習惑,功德不行煩惱多行故;二者惡友,離善知識狎弊人故;三者貧窮,所須眾具皆乏少故;四者屬他,繫屬於人不自在故。」意思是說,有四種因素令大乘種性不能發揮作用,障礙本性住種子甦醒:第一是習惑,些微好事都欠奉;煩惱熾盛,難以抑制。第二、依附外道邪師,結交損友,增長惡行。第三、貧苦所逼,疲於謀生,無暇修法。第四、受他人主宰,不得自主;例如生於王賊家。作為大乘修行人,應以如下方法對治:第一、以串習善法對治習惑;不要懈怠,不要急進,一點一滴地令內心遠離長久習慣受煩惱控制的狀態。第二、依止善知識(註釋52),結交善友。第三、依彌勒菩薩所教,勤修菩薩八異熟因(註釋53)。第四、於師長等摧伏慢心,殷勤禮拜;猶如僕人般侍奉師長。
大乘修行人應避免上述四種過患,並且努力圓滿各種習所成種性生起的條件。
庚七 大乘種性之殊勝
八 功德亦四種,雖墮於惡趣;
遲入復速出,苦薄及悲深。
He only visits the bad migrations once in a long while, and he is liberated
from them quickly. While there, his suffering is slight, and his anguish
spurs the evolution of the beings there.
具有大乘種性的修行人即使墮入三惡道,亦有四種功德:善業推遲他下墮
惡道;就算投生後亦很快便從三惡道中走出來;就算生於三惡道,痛苦也是輕微;在惡道受苦時,反激發起大悲心,令自他善根成熟。
就如無著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說:「菩薩雖生諸惡趣中,由(大乘)種性力,應知與餘(例如凡夫、二乘人)生惡趣者有大差別。謂彼菩薩久處生死,或時時間生諸惡趣,雖暫生彼速能解脫;雖在惡趣,而不受於猛利苦受;如餘有情生惡趣者(相比,不遭受惡趣如此劇苦),雖觸微苦,而能發生增上厭離;於生惡趣受苦有情,深起悲心。如是等事皆由(大乘)種性佛大悲因之所熏發。」
庚八 以黃金譬喻大乘種性
九 譬如勝金性,出生有四種,
諸善及諸智,諸淨諸通故。
The bodhisattva’s gene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like a mine of gold, the
source of immeasurable beauty, of brilliant intuition, of immaculate
purity, and of the bodhisattva’s powers.
應知大乘種性就如同金礦,無量善行就如金礦能生產極多黃金;無量智慧亦如黃金色澤晃耀;大乘種性不為煩惱障、所知障雜染,亦如黃金純淨無垢不為雜質所染;大乘種性能以神通調柔自他,就如黃金一樣可塑性高,縱經火段燒錘打亦不會損減。
庚九 以珍寶譬喻大乘種性
十 譬如妙寶性,四種成就因,
大果及大智,大定大義故。
The bodhisattva’s gene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like a mine of great jewels,
since it causes the great enlightenment and is the source of great
intuitive wisdom, the concentrations of noble beings, and the great
fulfillment of all beings.
應知大乘種性如同寶石一樣;寶石淨度完美無瑕,就如大乘種性只為無上菩提因。寶石成色清澈妙好,就好像大乘種性證大菩提後有大圓鏡智等四智光明嚴飾。寶石經工匠精心切割,形象美妙,外觀吸引;大乘種性修行人修持甚深止觀,有殊勝三摩地莊嚴。寶石價值不菲,能養活多人;大乘種性亦能自利利他,為眾生利樂泉源。
世親菩薩在《論釋》說:「(上文)已廣分別(有種)性位,次分別無(種)性位。」(註釋54)意思是說,雖然所有眾生都有本性住種性,但有些眾生暫時無法得涅槃果,甚至有些永久不得涅槃果;這些眾生被視為「無種性」。
戊二 宣說眾生無種性
十一 一向行惡行,普斷諸白法,
無有解脫分,善少亦無因。
Temporarily lacking the gene, some are exclusively given over to
misconduct; some have destroyed their good qualities; some lack the virtues
conducive to liberation; some have slight virtues; and there are others who
forever lack the cause.
(猶如種子不能發芽,無法令大乘種性甦醒所謂的無種性有兩種:暫時性無種性和永久性無種性。)暫時無法甦醒而「無法得涅槃果」的大乘種性有四種:第一、一向唯造作無間罪等罪行;第二、只做微量好事,但整體而言被罪苦壓住;沒有善根;第三、只做世間有漏善,沒有出離三界意願。第四、例如僅有聲聞獨覺下劣善根,沒有圓滿福報的人。另外還有永久無法甦醒大乘種性的眾生。
彌勒菩薩一方面在頌四宣佈眾生法爾本然地具有俗稱「佛性」的本性住種性,認為一切眾生本皆可以成佛;但今頌卻又不無遺憾地宣怖:有些眾生雖本具有佛性,卻因得不到涅槃果而被視為「無種性」。世親菩薩在《論釋》中將這類被視為「無種性」的眾生分成兩類:時邊般涅槃法和畢竟無涅槃法,前者指暫時性無種性,後者指永久性無種性。《論釋》說:「時邊般涅槃法者有四種人,一者一向行惡行,二者普斷諸善法,三者無解脫分善根,四者善根不具足。」暫時無種性又有四類人:有些人稟性邪惡,慣造惡行;特意干犯五無間等極重惡行,因而長時期墮入惡趣,故不得涅槃果。第二類是終其一生只做一兩件輕微好事;大體而言,這類人都被煩惱罪苦大山壓住,不能翻身。第三類感受不到輪迴痛苦,甚至執苦為樂(註釋55);這類人雖做世間有漏善,但無論甚麼時候,他們都處於生死輪迴中,不肯出離;無緣制造涅槃因。第四類是指前面頌六所說不定種性中的修行人只遇到二乘善知識,雖肯出離,修出世間善法,但欠缺大乘圓滿福德,故亦列入暫時性無種性。這四類人雖具佛性,但因違緣障礙,不具大乘修行條件,暫時無法修學大乘佛法;猶如地球植物種子在月球泥土播種,根本無法發芽;故稱無種性。世親菩薩認為有類人屬「畢竟無涅槃法」,亦即永久性無種性;對這些人來說,無論甚麼時候,他們因被深重煩惱所牽引而處於生死輪迴中,無緣制造任何涅槃的因。但作為世親菩薩傳承者,那爛陀寺十七班智達之一的法稱論師,在《釋量論》卷四提出對有永久性無種性(即世親菩薩所指的畢竟無涅槃法)的質疑:「常故、無便故、或便無知故,為何遍計說,諸過失無盡?」「有因故、由修,因對治盡故,由了知因性,知彼亦成立。」祂認為既然眾生皆有本性住種性,而障礙這些大乘種性發揮作用的煩惱又不是恆常,所以一定有方法去斷除;而諸佛已經有方法斷盡三界煩惱,證得涅槃果;同時祂們又以普度眾生為懷,而另一方面,眾生亦有希望離苦得樂的本性,由於這五種原因,眾生遇上合適環境的話,一定會修行大乘佛法。所以畢竟無涅槃法的永久無種性不能成立,而一切眾生有佛性卻可成立。再進一步來說,阿羅漢、辟支佛最終亦會迴小向大,斷盡餘下的煩惱習氣,成就無上菩提。
戊三 以讚歎大乘種性作結
十二 廣演深大法,令信令極忍,
究竟大菩提,二知二性勝。
Although ignorant of the far-reaching teaching taught to bring help to
others by showing the profound and the magnificent truths, if one has
all-embracing faith and is persevering in practice, finally one attains
perfections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worldlings and disciples. One can
know that this results from the bodhisattva’s spiritual genes, one natural
and one developed in excellent
qualities.
雖然對於大乘的廣大戒行和甚深智慧尚未能完全掌握,但在大乘種性的驅動下,修行人僅聞思大乘,已生起廣大信心和能安忍三大阿僧祇劫長時間去積集無量福慧資糧的艱苦修行過程;最後得證無上菩提。應知大乘的本性住種性和習所成種性,比起凡夫和聲聞的本性住種性和習所成種性,都較殊勝。
世親菩薩在《論釋》說:「二知者,謂諸凡夫及諸聲聞。」二性,指兩種大乘種性,先天的本性住種性和後天的習所成種性。大乘修行人的二性比凡夫和聲聞的二性都殊勝。
質疑:大乘種性如何殊勝?
十三 增長菩提樹,生樂及滅苦;
自他利為樂,此勝如吉根。
For the growth of the tree of enlightenment with its overabundance of
excellences, to attain great bliss and the conquest of great suffering, and
for the sake of its fruit which gives help and happiness to self and
others, that supreme spiritual gene is truly like a wondrous root.
大乘種性就好像菩提樹的妙根,能生起佛十力猶如茁壯樹幹和茂盛綠葉;以蔽天樹蔭來遣除熱惱,令眾生身心安樂;又如菩提樹碩果累累,大乘種性能令自他出生利樂果報。
註釋
-
法爾亦作法爾如是的道理,如「以一加一等於二」一樣,自然如此。
-
無著菩薩極度重視具大乘種性的修行人因不能依止大乘善知識或不遵教導所造成的障礙,在《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說:「又諸菩薩雖具(本性住)種性,由四因緣不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一種障礙是未能值遇諸佛菩薩等大善知識;第二是雖遇善知識為說正法,可惜卻又錯誤地修學諸佛菩薩的正法;第三是雖遇善知識為說正法,亦能無顛倒修學;但由於懈怠,不精進加行,設成障礙。第四是雖值遇諸佛菩薩為說正法,亦能勇猛精進無顛倒加功修行;但所積習福慧資糧未夠火喉,不足以圓滿修習菩提分法。「如是菩薩雖有種性,因緣闕故,不能速證無上菩提。」
-
無著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六提出八種如何解決「貧苦多怨,橫結惡緣」這問題。謂諸菩薩於諸眾生不加傷害,遠離一切傷害意樂,是名菩薩壽量具足因。惠施光明鮮淨衣物,是名菩薩形色具足因。於諸眾生捨離驕慢,是名菩薩族性具足因。於資生具有所匱乏,游行乞丐,諸眾生所;隨欲惠施;是名菩薩自在具足因。所言誠諦;亦不好習乖離粗獷,不相應語;是名菩薩信言具足因。攝持當來種種功德,於自身中發弘誓願,供養三寶及諸尊長;是名菩薩大勢具足因。樂丈夫體厭婦女身,深見過患;由二因緣施他人性:一者女人樂女身者,勸令厭離解脫女身;二者丈夫將失男根,方便護攝,令不失壞,及說正法令得男身;是名菩薩人性具足因。於諸眾生以身供事,隨其所作如法事業,皆往營助;如己力能,以其正法,不以卒暴(急促),用能增長身心勢力,餅飯糜等種種飲食,施諸眾生;是名菩薩大力具足因。
-
世親菩薩和窺基大師都喜歡用集類推論,既然有些眾生是有種性,理應有些眾生是無種性。例如窺基大師在《唯識樞要》中說:「所說無性,決定應有。有無二性隨一攝故。如有性者。」雖然宗因喻都妥當,但「無種性」可能是不含分子的空類。
-
如聖天菩薩《菩薩瑜伽行四百論》〈明破樂執方便品〉頌二十三云:「異生不見苦,云被樂所覆,然能障蔽苦,其樂都非有。」
應用思考問題
-
為何彌勒菩薩在頌四說一切眾生都法爾自然地有俗稱佛性的本性住種性;但在頌十一卻說有些眾生是無種性?這裡所指的無種性與無法得涅槃果有何關係?
-
作為世親菩薩的傳人,法稱論師(西元六五○左右)如何成立佛性(善逝性)及認為永久性「無種性」所謂「畢竟無涅槃法」無法成立?試引《釋量論》卷四說明。
-
何謂本性住種性?何謂習所成種性?哪些是眾生法爾自然本具?哪些只有部份眾生才有?試依頌四說明。
-
試依頌五說明具有大乘種性修行人的特徵。
-
有決定大乘種性的修行人縱遇違緣亦不退轉,而屬不定大乘種性的在遇上挫折卻會退縮;這兩類修行人有何特性?二乘種性跟決定種性和不定種性又有何關係?請依頌六說明。
-
彌勒菩薩指出有四種造成大乘種性修行的障礙,試依頌七說明。能否和龍欽巴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所列舉修行人要面對的十六種違緣作比較?
-
我們應如何對治障礙大乘種性發揮作用的四種過患?試引《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卷三十六提到菩薩應修八種異熟因說明。
-
大乘種性的修行人因重視度他,免不了要在三惡道與惡人共舞;但大乘種性有殊勝功德,就算身處三惡道亦盡顯優越。試依頌八及釋尊本生例如親友女和嘎瑪熱巴的故事作說明。(參看拙作《心止師教下卷》第八十八頁)
-
彌勒菩薩分別以金礦和寶石為喻,說明大乘種性的可貴,試依頌九和頌十分別說明。
-
彌勒菩薩說無法令大乘種性甦醒的無種性有兩種,試依頌十一詳述之。
-
彌勒菩薩認為「無種性」不是沒有成佛的本性住種性,而是「無法得涅槃果」。無法得涅槃果主要是無法斷盡煩惱障,試依頌十一說明。但你覺得作為客塵的煩惱真的無法斷盡嗎?試申論之。
-
彌勒菩薩以菩提樹根來讚歎大乘種性,又說大乘的本性住種性和習所成種性比凡夫和聲聞都殊勝,試依頌十二和十三說明。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大乘莊嚴經論》第六講完
|